早年经历
燃起“文学”星星之火
1940年8月30日,叶永烈出生于浙江温州。1951年,11岁的叶永烈悄悄写了首70字小诗,踮起脚把诗稿投进报社门口的木制投稿箱。没过几天就收到了“浙南日报”的回信,这也是他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正是这次“及时”的回应,让叶永烈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启了其传奇般的写作生涯。 踏上“文理结合”之路
高中时的叶永烈曾梦想当一名新闻记者。然而即使他成绩优异,当时北京大学的新闻专业全国范围内却只收25名应届生,考虑到竞争过于激烈,叶永烈最终选择了北大的化学系。也正是此次“退而求其次”,为后来叶永烈“文理结合”的写作方式打下了夯实基础。1958年,时值18岁的叶永烈开始陆续发表科学小品,他以文学笔调写化学,给《科学小报》投了一篇又一篇科学小品,并在1960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 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与《十万个为什么》两大科幻/科普巨作 1960年(20岁),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之一,独立完成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1961年,叶永烈创作了儿童科幻绘本《小灵通的奇遇》(1978年改名为《小灵通漫游未来》),在此书中,他“精准预言”了智能手机、信息技术、器官移植、转基因食品、网络在线课程等近年才逐渐浮现的新兴技术。同年,叶永烈以笔名“叶艇”在《北京晚报》“科学与卫生”版上发表了许多知识小品。 与杨惠芬结为夫妻
1962年,在杨惠芬的老师的撮合下,叶永烈与杨惠芬相知相恋,以书为媒(当时叶永烈曾送给杨惠芬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叶永烈与杨惠芬在1963年8月25日结为夫妻。
中年经历
成为中日科幻交流之纽带
叶永烈曾在1970年作为中日科幻界沟通的主要纽带前往日本参加了第一届国际科幻小说研讨会,与日本的中国科幻研究会、日本资深科幻作家等建立了密切联系。 掀起中国科幻第二次高潮
1974年,叶永烈发表《化学元素漫话》,并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近10篇科普文章,以阐述“西晋用铝问题”。两年后,叶永烈在《少年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掀起了中国科幻第二次高潮。后来叶永烈又陆续发表出版了《世界最高峰的奇迹》《丢了鼻子以后》《奇怪的病号》等作品。1978年,《小灵通的奇遇》更名为《小灵通漫游未来》,首印300万册,成为当年中国的畅销书。1980年,叶永烈编导的《红绿灯下》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 这段时期的叶永烈先后任职了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为中国科幻写作领域写下了大量著作。
转攻“纪实文学”
1983年,叶永烈的文风发生了巨大转变。迈入不惑之年的叶永烈开始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命运,加上其长篇科幻小说《黑影》在当时遭到了较多批判,同时叶永烈恰好成为了上海作家协会首批专业作家,从上海科协调往上海作协。在种种机缘巧合下,叶永烈逐渐开始由科普写作转攻纪实文学,创作了“红色三部曲”“四人帮全传”等一大批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其中纪实文学作品总字数接近1500万字。 “小灵通”再游未来
1986年,叶永烈出版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续集——《小灵通再游未来》。
晚年经历
落下病根影响写作
1991年,叶永烈曾视网膜脱落一个月无法写作,手术后眼睛的问题还是遗留了下来,但他克服重重难关坚持写作,甚至为此专门在次年购买了一台286电脑辅助写作。
再谱纪实文学新篇
1992年9月20日,叶永烈长篇纪实文学《毛泽东的崛起》在羊城晚报开始连载,一直持续到1992年12月25日,三个月时间里共发表53篇。 “小灵通”三游未来
2012年,叶永烈继续写下“小灵通系列”的第三部——《小灵通三游未来》。
完成“上海三部曲”
2015年至2019年,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共有135万字的《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上海三部曲”。 故事终章
2020年5月15日9时30分,叶永烈于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并于2021年5月15日上午,在上海福寿园艺博苑举行落葬仪式。 主要作品
科普文学
作品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第六版) | 1962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石油蛋白》 | 1976 | 《少年科学》杂志 |
《碳的一家》 | 1960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小灵通漫游未来》 | 1978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黑影》 | 1981 | 地质出版社 |
《小灵通再游未来》 | 1986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小灵通三游未来》 | 2012 |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科普掠影》 | 2007 |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
《四季简史》 | 2007 |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
《知识之花》 | 2007 |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
《生活中的科学》 | 2011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叶永烈科普全集》 | 2017 | 四川出版社 |
资料来源于
传记文学
作品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陈伯达传》 | 2016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陈云全传》 | 2014 | 中華書局(香港) |
《钱学森传》 | 2015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 | 2010 | 文汇出版社 |
《追寻彭加木》 | 2006 | 作家出版社 |
《追寻历史真相一我的写作生涯》 | 2001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没风波里》 | 2007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反右派始末》 | 2000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双人伞:叶永烈家庭传记》 | 2015 | 中华书局 |
《历史的绝笔》 | 2016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走近钱学森》 | 2016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四人帮系列 |
《江青传》(四人帮全传之一) | 1996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王洪文传》(四人帮全传之一) | 2000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张春桥传》(四人帮全传之一) | 1996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姚文元传》(四人帮全传之一) | 1996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四人帮”兴亡》 | 2012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红色三部曲 |
《红色的起点》 | 199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2005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毛泽东与蒋介石》 | 2005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资料来源于
纪实文学
作品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 | 2008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叶永烈采访手记》 | 1993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星条旗下的中国人》 | 1994 | 上海画报出版社 |
《傅雷与傅聪》 | 2018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叶永烈文集》 | 2011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资料来源于
小说
作品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 |
《东方华尔街》 | 2016 | 天地出版社 |
《海峡柔情》 | 2017 | 天地出版社 |
《邂逅美丽》 | 2018 | 天地出版社 |
中短篇小说 |
《圆溜溜的圆》 | 1979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人才成败纵横谈》 | 1982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爱的选择》 | 1987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叶永烈笔下风情》 | 1995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侦探与小偷》 | 2019 | 中译出版社 |
资料来源于
游记
作品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行走美国》 | 2002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行走俄罗斯》 | 2002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行走中国》 | 2002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美国!美国!》 | 2013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我在美国的生活》 | 2013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美国自由行》 | 2008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俄罗斯自由行》 | 2008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欧洲自由行》 | 2008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今天的越南》 | 2009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我的台湾之旅》 | 2005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樱花下的日本》 | 2009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彩虹南非》 | 2014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星条旗下的生活》 | 2008 | 东方出版中心 |
《叶永烈海外游记》 | 2006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澳大利亚自由行》 | 2008 | 东方出版中心 |
《中国自由行:中国西部》 | 2009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中国自由行:东部卷》 | 2009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中国自由行:台港澳卷》 | 2011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资料来源于
影视作品(编剧/导演)
作品名 | 拍摄时间 |
《红绿灯下》 | 1978 |
《向宇宙进军》 | 1979 |
《哭鼻子大王》 | 1994 |
《小太极》 | 1999 |
《天使在线》 | 2005 |
资料来源于
其他
作品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借尾巴》 | 1981 | 广东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梁实秋的梦》 | 1993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资料来源于
创作特色
科幻文学
以“感性故事”趣说“理性科学”
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将“理性的科学”与“感性的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拉近了一般读者与科学的距离,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严谨的科学,又能感受有趣的故事。特别是在一些面向低年龄段读者的科幻小说当中,叶永烈运用大量天真活泼的儿童语言,讲述故事、介绍知识,并根据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进行艺术构思,以其特有的艺术力量吸引小读者。比如其经典之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便是这样一本儿童科学读物,通俗易懂、浅显有趣,符合儿童科学读物的最基本要求。 对科学技术持乐观积极态度
叶永烈对科技的发展是充满希望的,在他的小说中我们通常能看到科技光明的一面,通过生动的故事描述科学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愿景。其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所“大胆预言”的智能手机、信息技术、器官移植、转基因食品、网络在线课程等“未来科技”,无疑是符合如今科技发展趋势的。叶永烈在某次与北京青年报的问答中也曾提到“科幻小说有两类的,一类未来是灾难性的,地球毁灭、洪水泛滥、恐龙复生,未来是人类的末日,而小灵通的未来观则是另一类,是乐观的。有一种梦想的方式是画饼充饥,小灵通诞生于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人们在饥饿和困难的时候会有美好的幻想和追求,我就能直接想象食品的数量很大,一个西瓜切开的横截面像一个桌面那么大,三个小朋友吃也吃不完。”从这里也从可以看出叶永烈对科学技术是基于现实的乐观,坚信未来的科技能够弥补人们日常生活所缺,能够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纪实文学
与科幻文学不同,叶永烈的纪实文学是严肃的、具有思辨力的,通常是在大量采访和查阅档案的基础上创作,且书中人物大多是与中国当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比如:毛泽东、傅雷、马思聪等,成为了解“那段历史”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传记文学
叶永烈选择传主通常有三原则。一是要求传主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以避免传记与实际出现太大偏离);二是要求传主其人或其事能够折射一段中国当代重要的历史;三是该传主尚未有人写过(或者即使有人写过,写得浅或者写得不好)。叶永烈注重资料考证和调查采访,亲历文革,与中共党史人物有密切来往,且长期生活于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对党史题材有深刻感受和理解,并具备便利条件。在为国共两党的“红”“黑”领袖立传时,他尽量避免过多的主观评述,力求依据扎实、准确的史料。这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凝重、朴实的写作风格。他所选的主题包括中国现当代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毛泽东、蒋介石和“四人帮”,他们的生平经历反映了整个中国现当代历史,因此他的传记文学采取了大开大阖和以人带史的方式,借传主命运来折射历史、反映政治。这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粗犷、庄重的阳刚之美,题材重大,主题严肃,结构恢宏。 主要成就
个人所获荣誉
1979年3月16日,叶永烈的科普打开了中国大众对科幻的想象大门,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1989年,叶永烈被收入美利坚合众国《世界名人录》,让世界认识了这位中国科幻界的“泰山北斗”; 1998年,叶永烈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见证了叶永烈从科幻到传记文学的成功转型;
2005年10月,叶永烈荣获中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2015年10月,叶永烈获评《名人传记》杂志社“十大优秀作家”;
2019年,叶永烈获得《科幻世界》40周特别纪念勋章(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
作品所获荣誉
叶永烈所编《小灵通漫游未来》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该著作第一次让中国的科幻小说具备了明确的未来意识;
所编《红绿灯下》获中国第三届电影百花奖;
所编《借尾巴》获1982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
所编《梁实秋的梦》获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奖;
所编《傅雷之死》获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奖、香港文学艺术中华金龙奖最佳传记文学奖。
所编《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获1986年《北京文学》奖,很大程度地提升了教师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人物评价
“真正的科幻大师”
叶永烈去世后,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写下《我们为什么要记住科幻作家叶永烈》一文,认为他“带来了科幻的火种”,并对其成就作出如下评价:“我觉得叶永烈,他是真正的科幻大师,他主张想象力无禁区,他对未来是乐观的,相信科技会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同时他又是深怀忧思的,他的作品浸染着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他是科幻现实主义的代表。” “上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科幻作家”
刘慈欣曾对澎湃记者说:“写科幻的人,都看过叶永烈的小说。叶永烈是八十年代中国科幻界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厚的基础。虽然自己的风格和叶永烈截然不同,但在创作中依然会受到他的影响。” 人物轶事
“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叶永烈在近七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将各种文稿、书信、笔记等分类保存,共计40箱都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成为“叶永烈专藏”。2018年,叶永烈做客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在主题分享的最后,他深情款款地说道:“我曾想在墓碑上写:对不起,我不能再为你回答为什么。后来我想改成:请到上海图书馆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