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鬼虾、草虾、花虾、竹节虾、斑节虾、牛形对虾,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大虎虾。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Litopenaeus亚属,是对虾属中最大型种。广盐性,能耐高温和低氧,对低温的适应力较弱。抗病能力较强。个体大,壳较厚,可食比例低于中国对虾,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体壳较坚实,经得起用手捉拿。离水后干露于空气的耐力很强。

中文名

斑节对虾

别名

鬼虾

体重

雌性200~320克;雄性100~170克

动物界

对虾科

十足目

节肢动物门

软甲纲

对虾属

草虾

分布区域

东海、香港特别行政区、南海、台湾省

拉丁学名

Penaeus monodon

性情

广盐性,能耐高温和低氧

体长

雌性最长可达33厘米,一般约25~30厘米;雄性约20~25厘米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命名者及年代

Fabricius,1798

动物界

物种简介

斑节对虾是对虾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350毫米,体质量为500克,自成熟个体平均体长一般可达300-350毫米,平均体质量为350-400克。[1]雌虾比雄虾大。斑节对虾体表光顺滑滑,壳稍厚。体色随着个体大小栖息环境、佴料等因素之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捕天然海域者体色较为鲜艳,呈红褐或浅褐色也有背部有一赤褐色纵带者。体背上通常有9条白色横带明显易见,其分布位置如下:3条位于头胸甲上,第2-6腹节各有1条(通常第1腹上也有一白色之部,但不呈带状),尾部1条。至于鱼塭和池塘养成者其体色略呈暗青或深草绿色,而且上述白色带亦不明显。步足和游泳足则具有鲜艳之黄、蓝相间颜色。未长成成虾前,其第2触角鞭之颜色深浅相间,长成暂趋模糊而告消失。斑节对虾体色由暗绿、深棕和浅黄色横斑相间排列,构成腹部鲜艳斑纹,故称“花虾”。腹部游泳足浅蓝色,其缘毛桃红色。第2-3颚足外肢刚毛桃红色。额角较平直,末部较粗,稍向上弯,伸至第1触角柄末端,上缘具7-8齿(一般为7齿),胃上刺与第1齿距离较大,约为第2-3齿距离的2倍;下缘2-3齿(一般为3齿);但也有上缘5或9齿,下缘1齿之例者,以7/3齿者较多。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额角侧脊较低而钝,伸至胃上剌下方。头胸甲具眼眶触角沟、颈沟。额角侧沟较深,伸至胃上刺下方。额角后脊中央沟明显,但较浅而窄,断续后伸。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胃上刺。眼眶角圆形。腹部第4节中部至第6节背面中央具纵脊。尾节稍长于第6节,末端尖,无侧缘刺。

第1对步足伸至或稍超出第2触角柄腕末端。第3对步足最长,伸至第Ⅰ触角柄末端,或以指节超出之。第5对步足伸至第2触角柄第1节中部。第1对步足有基节刺和座节刺,第2对步足仅有基节刺。第1-4对步足具外肢,第5对步足无外肢。尾节两侧皆无小刺,其上上中央浅而不明显。

斑节对虾和短沟对虾(Penaeusscmisulcatus)体色和形状比较相似。主要区别是:该种虾的体背之横带较短沟对虾明显;第2触角鞭成虾则无相间之斑纹,而后者为红白相间;以体色而言,此为二者重要区分之一。该种肝脊较粗而钝,平直伸,而后者较细而锐,稍向下前方斜伸(约20°角);该种第5对步足无外肢,而后者具外肢;该种第1触角鞭较长,约为头胸甲长的2/3,而后者较短,约为头胸甲长的1/3。

形态特征

斑节对虾

体表光滑,壳稍厚,体色由棕绿色、深棕色和浅黄色环状色带相间排列,额角上缘7~8齿,下缘2~3齿,以7/3者为多,额角尖端超过第一触角柄的末端,额角侧沟相当深,伸至目上刺后方,但额角侧脊较低且钝,额角后脊中央沟明显,有明显的肝脊,无额胃脊。其游泳足呈浅兰色,步足、腹肢呈桃红色。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斑节对虾日本对虾
外观

分布区域东海、香港特别行政区、南海、台湾省分布极广我国沿海、日本北海道以南、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非洲东部及红海等均有分布
食性杂食性杂食性
对虾科对虾科
十足目十足目
骨骼系统

由头胸甲和体节甲壳组成。

肌肉系统

肌肉发达,多为横纹肌,分布于头胸部和腹部,腹部肌肉最为发达。

消化系统

口位于两大颚之间,食道呈短管状,膨大的部分为胃。胃分为前后两部,前部较大呈囊状,避薄,称贲门胃或前胃;后胃较小,在贲门胃之后,称幽门胃,胃避较厚。贲门胃避上有几丁质齿,形成胃磨,能磨碎食物,然后送入幽门胃。幽门胃内前端有无数刚毛交织如筛,可过滤食物以免大块食物进入幽门胃。幽门胃后接一条管状的肠子,自胸部末端向腹部背面延伸。肠分为两部,即中肠和后肠。后肠或称直肠,位于第六腹节内,开口于尾节的腹面,即肛门。中肠前端两侧有1对大的消化腺,称中肠腺或肝胰脏。肝胰脏由小管及分泌盲管组成,呈块状,分泌消化酶,消化淀粉、蛋白质及脂肪等营养物质。中肠与中肠腺之间有管相通。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为开放式。心脏为扁平囊状物,位于胸部背面后端的围心腔内。心脏的跳动可从甲壳外清晰地看到。心脏上有3对心孔,2对位于心脏背面,1对位于心脏的腹侧面。心孔内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主要动脉有眼动脉1条,触角动脉2条,肝动脉2条,腹上动脉1条,胸动脉1条,腹胸动脉1条,腹下动脉1条。由心脏压迫的血液经动脉及其分支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组织中去。对虾的血液无色,血浆内含血蓝素,可携带氧气到组织中去。血液进入组织后,由组织间的空隙汇集流入胸血窦,然后进入鳃,经气体交换后,新鲜的血液经出鳃血管流回围心窦,再经心孔进入心脏。

呼吸系统

对虾的呼吸器官是鳃,位于胸部两侧的鳃腔内。鳃由于其着生倍位不同可分为胸鳃、节鳃、足鳃及肢鳃。鳃为枝状物,每个鳃上具有1个鳃轴及许多分枝的鳃丝。鳃轴内有入鳃血管及出鳃血管,两种血管都有细血管通入鳃丝。鳃丝内具有分枝很细的血管,构成血管网。第二小颚的外肢(颚舟片)不停地摆动,使水流入鳃腔与鳃丝接触,通过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食道前方的脑、食道侧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及纵贯全身的腹神经索。脑神经节位于两眼基部之后方,由3对神经节愈合而成。由脑引出5对神经,即视神经、第一触角神经、第二触角神经、皮肤神经、围食道神经。视神经由脑前侧引出通入眼柄,其末端为终髓,终髓周围分布着多个细胞群,具有内分泌作用,称X器官。第一触角神经由脑的前腹面引出,各分为2支,一支到触角,另一支到平衡囊。第二触角神经由脑的后侧缘引出,进入第二触角。皮肤神经由脑后侧角引出,分布于头部皮肤。围食道神经由脑的后侧引出,与食道下神经节相连。食道下神经节位于食道的下方胸部腹避上,由它引出5对神经,通至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和第二颚足。

在围食道神经节的中后部各有一食道神经节,由此引出2对胃神经,胃神经在胃磨前方膨大为胃神经节,而后分为两支分布于胃磨肌肉和胃壁。

与食道下神经节相连的为腹神经索,它由两支神经合并构成,沿身体腹面中线向后延伸,直到腹部第六节炎止。相当于胸部和腹部的每一体节处,均有1对神经节,各神经节发出神经通至相对应的附肢和肌肉上。第一对神经节发出的神经通至第三颚足,以后依次类推,第五对神经节是由2对愈合而成,发出2对神经,分而到第四、第五步足上。

生殖系统

雌性对虾有2对卵巢,贯穿于身体背面,未成熟时为白色,成熟时为暗绿色,左右两卵巢相并呈叶状,各叶分别向前、后、侧方延伸。向前伸的2叶达胃区背面,称作前叶,其顶端折向背面呈屈指状;向侧面延伸的7叶复盖在肝胰脏的两侧,称作侧叶;还有2叶比较长,向后沿肠的背面延伸,直达腹部的末端,称作后叶。后叶伸入第六腹节处左右分开,后肠由分开处穿过。由左右卵巢第六侧叶上方各发出二条细的输卵管,向腹面延伸,穿过第三对步足和胸部的肌肉束,在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生殖乳突上开口,即雌孔(或称产卵孔)。在生殖期间生殖乳突明显易见。雄性对虾的精巢也是1对,所在部位相同于卵巢位置。未成熟的精巢无色透明,成熟后为乳白色,包括1对前叶和1对短小的后叶,8对侧叶。由后叶各伸出1条细而短的前段输精管,而后膨大成粗大半透明的储精囊。储精囊位于肝胰脏的后方,呈横“S”形,其后部变为细管状的后段输精管,伸入第五对步足基部而后膨大成球状精荚囊。精荚囊下方通1第短的射精管,其开口即雄性生殖孔(或称雄孔)。雄孔位于第五对步足基部内侧的乳突上,成熟雄虾的每一精荚囊内存有一个精荚;精荚连一薄膜状精荚栓。精荚内装有大量成熟精子。雌雄虾交尾时,精荚传送到雌虾的纳精囊内,精荚栓留在纳精囊外,数月后精荚栓脱落。

排泄系统

对虾的排泄器官为1对触角腺,位于食道的前面、脑的背面,触角腺伸入大触角基部,由1个多血管的整状腺体、1个薄壁的膀胱及1条短的排泄管组成,该管开口于大触角基部内侧的薄膜上,即排汇孔。

内分泌系统

主要由Y器官内分泌腺组成。

栖息环境

斑节对虾成体喜栖息于泥质或泥沙质的海底,分布于水深为60米以浅海区,以水深20-40米的海区渔获最高。每年7-9月,雨量充沛,河水大量流入,海水为之混浊时,于各河川入海口处,水深20米内之处捕获量最高。斑节对虾的仔虾,在沿岸浅水区生活,喜欢大喜欢地群集于水生杂草中间或附着杂草上。

生活习性

斑节对虾白天一般静伏海足底或潜于泥沙内不动,傍晚开始活动。该种对盐度适应范围较广为10-35‰。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4-32℃。以底温22-25℃、底盐为20-34‰范围内渔获量较高。斑节对虾为广盐性种,对盐度变化耐力较大,能够在11-33‰的盐度范围内正常生活。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7-29℃。然而逐渐降低温度到17℃时,也能继续保持活力,摄食和生长都良好。对离水抗耐力也很强,可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而不致死亡,具备了活虾出口的有利条件。斑节对虾的食性较广,不但摄取动物性食物,也投取植物性食物,为杂食性虾种类,摄取动物性种类有双壳类、单壳类、长尾类、短尾类、轮虫幼鱼;植物性食物有圆筛硅藻类等。

斑节对虾生长很快,虾苗1个月体长可增长到45毫米,体质量可达0.8克,半年可达160-170毫米,体质量可达50-70克,一年体长可达240毫米,体质量达100克左右,估计15-16个月龄虾体长可达330毫米左右,体质量约500克。斑节对虾的生命周期一般为1-2年,个别可活更长时间。

斑节对虾幼体都在近岸浅水区生活,是浮游性的,但是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幼体生活的水层不同:无无节对虾幼体留在海底附近;溞状幼体生活在海面附近;糠虾幼体则在水体的中层活动。自溞状幼体开始,个体逐渐向海岸移动,仔虾期到达河口或者随潮进入河口内部在低盐、泥底、植物性饵料丰富的地方觅食生长。仔虾喜欢大量集中于水生杂草中间或附着于杂草和红树林根部上。仔虾的个体生长到体长25毫米以后开始始脱离河口,转向沿岸浅水区生活。海南省东部和广东粤西沿岸的斑节对虾每年的6-9月和12月至翌年1月均有幼虾出现,在6-7月和9月中旬仅有幼虾而无个体较大的中虾和大虾。

斑节对虾喜栖息于沙泥或泥沙底质,一般白天潜底不动,傍晚食欲最强,开始频繁的觅食活动。其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5~25,而且越接近10生长越快。适温范围为14℃~34℃,最适生长水温为25℃~30℃,水温低于18℃以下时停止摄食,水温只要不低于12℃,就不会死亡。杂食性强,对饲料蛋白质的要求为35%~40%,贝类、杂鱼、虾、花生麸、麦麸等均可摄食。自然海区中捕获的斑节对虾最大体长可达33厘米,体重达500克~600克。虾苗在池塘养殖80天~100天,体长可达12厘米~13厘米,体长日均生长0.1厘米~0.15厘米,体重达25克左右。每公斤虾可达40尾~60尾,一般亩单产100公斤~200公斤,1年可养两造。

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岸,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斯亚、泰国、澳大利亚北部、日本等。在中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而海南岛的东部、南部、西南部以及琼州海峡是中国斑节对虾的主要产区。分布区域甚广,由日本南部、南朝鲜、我国沿海、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泰国、印度至非洲东部沿岸均有分布。我国沿海每年有2~4月份和8~11月份两个产卵期。斑节对虾雄虾寿命一般为一年半,雌虾寿命大约两年。

生长繁殖

斑节对虾繁殖期较长,其生殖季节为3-11月,但以7-9月为盛期,有春苗及秋苗之分,春苗当年就养成出售;至于秋苗大半供越冬之用。但是不同分布区的亲虾,其繁殖期的先后并不完全一致,中国台湾沿岸的繁殖旺季是7-11月;海南岛沿岸是8-12月;而菲律宾沿岸是11月至翌年1月。在繁殖期内亲虾的数量比较集中,因此经常在沿岸泳泳区形成渔场,这一时期是捕捞对虾的最好时机。

中国海南岛的万宁、陵水三亚、乐东、东方市沿岸,每年9月至翌年3月为盛渔期,其中以陵水县赤岭湾渔场产量最高,是渔获的优势种。成熟期的个体,在较深水海区生活,到繁殖时又回浅水海区,产卵以后又重新回到深水海区。但雄虾一般不跟随产卵雌虾到沿岸海区。成熟的雌虾卵巢为深绿色,质量约为体质量的15%。怀卵量的多少与虾的个体大小有关,个体越大,怀卵量越多,一般个体怀卵量30-120万粒。亲虾产卵都在下午7时至翌日黎明4时。斑节对虾性成熟最小体长为140毫米,性成熟的体长范围为140-350毫米。受精卵的直径0.24-0.32毫米,浅绿色,相当密度略大于海水,在水温27-29℃,盐度29‰时,从受精卵至孵化出无节幼体约需20小时,但盐度下降时,幼体孵化时间就会延长。

斑节对虾产卵一年有两次,一为2-4月;一为8-12月,产卵时间长达7个月。2-4月和8-11月均有性成熟个体出现,2、3、4月性成熟个体比例分别占25%、20%和16%,8月占62%,9-11月分别占36-32%,其他月份性成熟均处于Ⅰ-Ⅲ期。12月至翌年3月海南岛东部海区,特别是清澜港内,有大批幼苗出现。6-9月和12月至翌年1月均有幼虾出现。所以,海南岛东部海区一年有两个产卵期,即2-4月和8-11月,而主要产卵期为8-11月。

养殖技术

育苗技术

  • 基础设施
  1. 室内育苗池。育苗池呈长方形,面积为15.2米,深1.2米,共165个。育苗池连接输水管道和充气管道。池底向一侧略微倾斜,便于排水,池底最低处设有排水孔,池内均匀分布了18个气石。育苗池使用前须经过漂白粉浸泡和洗刷,用清水冲净备用。 
  2. 饵料培育设施。饵料培育设施分为丰年虫孵化桶和轮虫培育池。丰年虫孵化桶为容积1米的圆柱形塑料桶,共20个,底部放置气石补充氧气。轮虫培育池呈长方形,面积为3.6米,深0.9米,共20个,具有进出水管道和充氧设施。 
  3. 海水沉淀池。海水沉淀池的进水口须绑上300目的筛绢,以防有杂质进入。海水在该池中进行沉淀,使用时先将海水温度加热至与育苗池水相同,再加注至育苗池内。 
  • 饵料和益生菌

投喂的饵料有:海林高级虾片(粗蛋白质≥47%)、丰年虫、轮虫。

使用的益生菌产品有:海洋红酵母、灭弧菌(主要成分是蛭弧菌冻干粉)。

  • 育苗用水处理

育苗用水需要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在向育苗池中加水时,须经过250目的筛绢过滤。使用海水晶将海水盐度调节至28-29。

提前两天向育苗池中加水,加至水深90厘米。各育苗池中加入50克灭弧菌和2500克硅藻,以改善水质,并保证溞状幼体有足够的开口饵料。

  • 培养管理
  1. 幼体选择和投放:选择活力好、体表干净、无畸形、规格整齐的无节幼体。本育苗场所用无节幼体购自福建,其种虾原产地为莫桑比克和索马里。无节幼体的投放密度为60万尾/池。投放时育苗池中的水温为28.5-29℃,pH8.10-8.17,盐度为28.5-29‰。 
  2. 无节幼体的培养:斑节对虾无节幼体体长0.42~0.53毫米,身体不分节,无摄食口器,不摄食,依靠自身卵黄提供营养,无需人工投喂。育苗池水温保持在28.5-29℃。pH保持在8.1-8.2,盐度保持在28-29。此时,幼体和池内有机物的耗氧量较少,只需维持微弱的充氧量,使育苗池水面呈现微波状,便于幼体在水中悬浮且均匀分布。 
  3. 溞状幼体的培养:无节幼体经过约24小时发育成为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Ⅰ期体长0.91~1.03毫米,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具口器和消化系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Ⅰ期经过约24小时,发育成为溞状幼体Ⅱ期)体长1.71-2.01毫米,腹部分为6节,头胸部生长额角,复眼柄生成。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Ⅱ期经过约24小时,发育成为溞状幼体Ⅲ期)体长2.68-3.10毫米,前5腹节末端有小棘,第5节的侧缘各生1小棘。斑节对虾从溞状幼体开始摄食,需人工投喂,投喂的饲料为虾片和海洋红酵母。虾片和海洋红酵母必须先经过筛绢滤洗,溶于投食桶中,均匀泼洒至育苗池内,每3小时投喂1次。溞状幼体Ⅰ期:每池每次投喂15克虾片和5克海洋红酵母,使用300目筛绢过滤。根据生产经验,南非斑节对虾溞状幼体出现拖粪较长的情况,说明虾体健康,生长状况良好。溞状幼体Ⅱ期:每池每次投喂15克虾片和5克海洋红酵母,使用200目筛绢。溞状幼体Ⅲ期:每池每次投喂20克虾片和5克海洋红酵母,使用120目筛绢过滤。需观察水色,对投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若水色过浓,通常是投喂过量,需适当减少投喂量;反之,则适当增加投喂量。育苗池中的水温保持在28.5-30℃,pH保持在8.15-8.3,盐度保持在29-30‰。溞状幼体对溶氧的需求有所提高,需略微增加充氧量,育苗池水面呈现微沸状。 
  4. 糠虾幼体的培养:糠虾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Ⅲ期经过约24小时,发育成为糠虾幼体Ⅰ期)体长3.26-3.67毫米,步足长出外肢,游泳足呈芽突状。糠虾幼体Ⅱ期(糠虾幼体Ⅰ期经过约30小时,发育成为糠虾幼体Ⅱ期)体长3.81-4.31毫米,腹部游泳足短小。糠虾幼体Ⅲ期(糠虾幼体Ⅱ期经过约40小时,发育成为糠虾幼体Ⅲ期)体长4.41-4.83毫米,游泳足分节。糠虾幼体Ⅰ期:每3小时投喂1次,每池每次投喂15克虾片,使用80目筛绢过滤。鉴于水色较浓,因此减少了虾片的投喂量。糠虾幼体Ⅱ期:捕食能力逐渐增强,可开始投喂少量轮虫。每3小时投喂1次,轮虫和虾片交替投喂,每次投喂轮虫之前必须捞取水样,观察判断育苗池中的轮虫是否已经被摄食完,若水样中无轮虫,则下次投喂时可适当增加轮虫投喂量,若水样中残存较多轮虫,则需减少轮虫投喂量,并适当推迟投喂时间,待轮虫被全部摄食再进行投喂,以免造成饵料污染,导致育苗失败。虾片的投喂量为每池每次15克,使用80目筛绢过滤。糠虾幼体Ⅲ期:每两小时投喂1次,轮虫和虾片交替投喂,逐渐增加轮虫投喂量。虾片的投喂量为每池每次10克,使用80目筛绢过滤。育苗池中的水温保持在30.5-31.5℃,pH保持在8.0-8.2,盐度保持在30-31‰,增加充氧量,使育苗池水面呈现沸腾状。 
  5. 仔虾的培养:仔虾(糠虾幼体Ⅲ期经过约50小时,发育成为仔虾)的体长为6.52-32.21毫米,身体透明,腹面从第一触鞭至尾节末端有暗色斑纹。当幼体发育成为仔虾后,不再适合投喂轮虫。每两小时投喂1次,每池每次投喂15克虾片,使用60目筛绢过滤,混合少量丰年虫卵进行投喂。待仔虾尾部开叉之后,可投喂少量丰年虫成体,虾片的投喂量为每池每次15克,使用40目筛绢过滤。逐步增加丰年虫成体的投喂次数。投喂丰年虫成体前须捞取水样,观察丰年虫成体的残存量。仔虾尾部开叉之后,每日向育苗池中加注新水,使育苗池水面高度上升5厘米。当达到高度上限后,先排污,再加水。使用滤网遮挡出水口,以免仔虾被一同排出。每日向育苗池中泼洒少量沸石粉。育苗池中的水温保持在29-31℃,出苗前水温逐渐降至26.5-27.5℃。由于每日换水,因此育苗池中的pH和盐度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pH保持在7.5-8.1,盐度保持在25-30‰,增加充氧量,使育苗池水面呈现强沸腾状。 
成虾养殖
  • 场地选择
  1. 养殖基地,潮流畅通,盐度21-30‰,pH7.5-8.5,溶解氧5毫升/升以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浓度符合国家规定的渔业标准,饵料生物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水、电力供应充足,底质为泥沙,排洪畅通的地方的养殖池。池塘的两端有一个进水闸和排水闸,池的田周为水泥板护坡。 
  2. 虾池为长方形,池面积30亩。闸底低于池内最深处,以便排净池水,有利于清池和收虾。池水深度保持在1.0-1.5米,有的达2米,有深有浅,池内浅滩繁殖饲料,深处供斑节对虾藏身。 
  • 清池与除害
  1. 清淤:当对虾收获后,打开水闸,让海水冲刷数日,冲洗去池内的有机物沉积物和沟中的淤泥,而后排空池水,封闭闸门,暴晒池底,使残留的有机物进一步氧化分解,为了促进底层的物质分解,还可用拖拉机等翻耕池底,有机物过多的池底,组织人力和使用吸泥浆泵,将沉积物搬出池外。 
  2. 藻藻和敌害生物的清除:养虾池中常滋生着大量的藻类和水草,它们占据着对虾的活动空间,甚至缠绕虾苗造成虾苗的死亡,还大量吸收水中的养料,妨碍饲料生物的繁殖,并且由于水过于清,池内光线过强,妨碍对虾的正常活动和摄食,也不利于对虾躲避水鸟的捕食,特别当条件不适时,藻类大量死亡,败坏水质,造成对虾死亡。常见的水草有刚毛藻类、浒苔类、沟草,清除方法,组织人力铲除并搬出池外,同时池内可能也有鲈鱼等敌害生物,也可用茶子饼、生石灰等消毒。①茶子饼:用量为每吨水15-20克。使用时先将茶籽饼烤干,捣碎成粉状后加淡水浸泡2天,可以只使用溶液,也可带渣连水均匀撒泼池中,杀死鱼类。②生石灰:用量为每吨水0.5-1千克,均匀撒入池中,可杀死所有生物。生石灰用于pH值偏低的虾池,不但能毒杀有害生物,还可调节虾池的pH值。 
  • 培养饲料生物

清池后2-3天,便可进水施肥,培养基础饵料。一般投入氮肥、磷肥和有机肥。有机肥有鸡粪和其他粪等,鸡粪要晒干。常用的氮肥有尿素和硫酸铵、硝酸铵,磷肥有过磷酸钙等,氮、磷肥用量之比为3:1或3:2,每吨水施肥2-3克。前期3-5天施肥一次,后期7-10天施肥一次。以透明度30-50厘米为佳。虾苗及幼虾阶段的水色控制应以稳定为原则,最好能保持黄绿色或和黄褐色。

  • 虾苗放养
  1. 虾苗的选择:购买肢体健全、虾体清洁、无杂物附着腹肢较长、尾扇大、活力强同一批孵化的虾苗。 
  2. 放养时间:基础饵料繁殖起来后,就可以放苗养殖了。放养时间应视天气而定,气温较高、大雨后不宜放养,天晴日暖时,在上午7-9时或傍晚放苗较为适宜。 
  3. 放苗操作:在放苗前需测定养殖池的水温和盐度,避免与育苗池的水温和盐度相差太大而引起死亡。若水温盐度差异较大时,可将养殖池水灌入虾苗袋中,使其在数小时内接近池水的条件,直到虾苗能适应养殖池的盐度和温暖后再放苗。为安全起见,可先放出一小部分虾苗看其是否适应养殖池的水质,适应的虾苗很快就潜入池底,而不适应的虾苗则在水层表面漫游。若发现虾苗不适应时,不能立即放养应暂养一段时间,以免造成损失。为了掌握虾苗的放养后的成活情况,在放养的同时,取出100尾虾苗,放入养成池中的网箱内饲养数日,计算出成活率,作为推断池中虾苗的成活率的参考。 
  4. 养殖密度:7-8月份,每亩放养密度3000-5000尾,10-12月份,每亩放养密度1万多尾。 
  • 饲料投喂
  1. 虾苗放养后,何时开始投饲,主要取决于虾池内的天然饲料。若天然饲料丰富,可以暂不投饲,若水中饲料生物不多,放养后就应投饲,否则会缺乏饲料,对虾饥饿产生死亡。 
  2. 斑节对虾食性杂而略偏向植物性,所以早期让其摄食天然食物硅藻、绿藻,并投喂一些补充饲料如花生麸、米糠、豆饼等,以后随着生长发育,再逐渐加投一些杂鱼、小虾或小贝类等动物性饲料。花生麸、豆饼及米糠既可直接作为饲料,吃剩的又可作培养底藻的肥料,但以适量为佳,以防底质变臭。 
  3. 日投饲量对虾的投饵,投喂方法饲料每天分二次投喂,早晨天未亮投喂一次,下午黄昏时投一次,大体说来,养成1尾对虾需500克兰蛤或3000克其它大型贝类或250克的鲜杂鱼,最好是天然饲料与配合饲料间隔投喂,以便起到营养平衡作用。当然投饵也要视天气情况和对虾的摄食情况来定,当阴天、温暖下降、下雨天时,就少投或不投,当当天池内没有残饵时,就相应多投一些。 
  4. 注意事项。若投喂下杂鱼虾、小贝类时,一定要新鲜。投喂花生麸时,将其切成小块,投入池中,虾类即可聚集摄食;以米糠作饲料时,则应先将其置入米箩或大型铁盘中,加入少许池水搅湿后才能投喂,以防浮于水面或被风吹散损失;杂鱼切成块状或利用切片机切成片状投喂;小虾可直接投喂;小贝类如壳较薄及虾较大者,可直接投入池中让虾摄食。 
  • 水质管理
  1. 每天换水一次,以保证水质的稳定,换水还可以补充池内的营养盐类特别是稀有金属盐类,补充饲料生物,每天应换水1/3-1/2的水质。同时换水量和换水时间应根据水色的变化、透明度、虾外壳及鳃部的清洁度及底质的污染程度和天气情况来决定。如果台风和下大雨天,就不换,同时应开增氧机。 
  2. 每月一次改良水质,用过磷酸钙、光合菌类等来改良水质,以吸附或分解池底的有机质,减少氨等有毒气体的危害。 

除上述措施外,在发现对虾浮头时,必须进行急救,采用喷水、搅水、开增氧机,此外在水质恶化时,应该停止投饵,待情况好转后再进行投饵。

  • 防治虾病
  1. 黑鳃病。在病的初期鳃呈桔黄色和鲜褐色,以后鳃逐渐变暗,最后变为黑色,可把虾放在清水中饲养,也可用制霉菌素治疗。 
  2. 异常脱壳,对虾夜间大量脱壳,并伴随着脱壳发生死亡,引起异常脱壳的原是水质严重污染,水质内有有毒物质及缺氧造成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方法就是改善水质。 
  3. 黑壳或褐壳病。特征是虾壳上有黑色溃疡。虾壳被继续破坏时,有可能造成虾的死亡。可把0.5-1ppm土霉素和氯霉混合到饲料中投喂。治疗效果较好。 
  • 收成

养殖2-3月后,当对虾达到一定的商品规格时,就可以收虾,放火车网于养殖池内,每天清晨进行收虾。

虾池建设

虾池应选择风浪小、潮浪畅通、滩涂平坦、水质清澈、没有污染源的中高潮线附近海区建设,以沙质底最好,沙泥底质次之。一般潮差应在2米~3米之间,高潮持续时间不少于3小时,海水盐度为10~20,ph值为7.8~8.5。虾池长方形,长、宽比为2∶1~4∶1,沿着进水渠道作非字形排列。虾池面积0.7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为好,池深2.0米,水深1.5米左右,池底要平坦,排水闸底低于池底30厘米~40厘米,便于排干池水。每口虾池都要有独立进、排水闸门。进、排水闸门的闸墙上设3道闸槽,中间槽用于安装闸板,内外槽安装闸网,槽宽6厘米,3道槽之间的距离0.6米~1.0米,以便操作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按养虾池面积的1/3~1/2建设蓄水沉淀池。高位池要选择离海区不远、易于抽水、水质干净稳定、沙质底、有淡水源的地方建设。

清塘消毒

虾塘的清淤晒塘是健康养殖的主要环节,一定要彻底清塘。每年年底收完虾后,排干池水,封闸晒塘,一直晒到塘底龟裂,然后把残饵、杂物和淤泥移运到堤外,再犁耙池底进行翻耕曝晒。最好在池底铺一层10厘米厚干净细沙,以改良虾池底质。新建虾池,应打开闸门让海水进出冲洗,使池底ph值稳定在7.5以上才能放苗养虾。放养前20天左右,安装好60目滤水闸网,使用药物进行清塘消毒,首先每亩撒施生石灰50公斤~100公斤,然后进水20厘米,用0.2ppm杀灭菊脂兑水喷洒。3天后排干池水,冲洗两次。重新进水30厘米再用茶麸15公斤加水浸泡24小时后,连渣全池泼洒。药物要均匀施到池中任何地方,以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

培养基础饵料

虾苗放养10天~20天内,主要饵料是枝角类、桡足类、硅藻等浮游生物,所以培养好基础饵料生物是提高虾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施放茶麸2天~3天后,进水80厘米~100厘米,每亩施放尿素2公斤,磷肥0.2公斤,以后每隔3天~4天追肥1次,用量减半,使池水透明度达到40厘米~60厘米。ph值在8.0~8.5之间,水色为黄绿色或绿色,肥水6天~10天后即可放苗。如果不能及时放苗,肥塘时间达20天以上,水质老化,六须虾(脊尾白虾)又繁殖起来,就要重新排水,利用药物把六须虾杀死,再进水施肥培养基础饵料。

投放虾苗

虾苗要求个体大小均匀、健壮、活力强、逆游能力好、体表光洁无附着物,体长1.2厘米以上,第一触角的前端分叉呈v字形的两条小触须经常并拢,体节疏而长。最好是p12~p18的黑壳苗,虾苗额角上已长有4个~6个刺。放苗密度要根据虾池的条件、水域环境和管理水平等来确定。一般虾塘水深1.2米左右,每亩放苗0.8万尾~1.0万尾;水深1.6米左右,每亩放苗1万尾~1.3万尾。有条件的虾场,可以提高养虾密度,亩放苗2万尾~4万尾。第1造可于3月下旬至4月初放苗,要选择晴朗天气,水温稳定在25℃以上时放苗。放苗时,先将苗袋放入池内浸20分钟,使袋内水温与池内水温接近(温差不超过3℃),在上风处水较深的地方顺风放苗,虾苗池水与虾塘水盐度差不超过5。第2造可于8月中旬放苗。

科学投饵

科学投饵就是要按照对虾生活、生长的生理需要进行投饵。投饵量过多,容易败坏水质,增加饵料成本。反之无法满足对虾的营养需要,影响对虾的正常生长。投喂要合理化,首先要准确估算池虾的数量。可采取几个办法估算:一是采用网箱暂养法;二是用旋网抽查法;三是通过对虾摄食、活动情况进行估算;四是根据对虾的生长速度进行估算。

斑节对虾饵料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养殖后期可投喂江蚬、尖尾螺等鲜活小贝类。虾苗入池两天后,可投放适量的饵料,以弥补基础饵料的不足。投喂采取少量多次,日少夜多,均匀投撒,合理搭配,交替使用,先粗后精的方法,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和对虾的成活率,促进对虾生长。一般每天投喂4次,时间为5∶30、9∶30、18∶00、23∶00,各次投饵量分别占日投饵量的20%、15%、35%、30%。投饵后1.5小时有70%以上对虾达半饱胃或饱胃,虾又没有群游觅食,说明投饵适量;若所投的饵料很快摄食完,池虾还大量群游,空胃残胃超过30%时,说明投饵不足。可在池边及池中央设置小缯网检查摄食情况。8.5亩的虾池可设置4个~6个缯网观察。

日常观测及管理

每天观察对虾摄食活动及生活环境的变化情况2次~3次,观察水体和池底颜色、气味,检查活动状态和摄食情况,检查堤基是否安全,闸门是否渗漏,网具是否破损,对虾是否发生病害等。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管养措施。每隔15天对池虾的成活数及体长、体重进行测定,观察对虾蜕壳生长是否正常。根据对虾不同生长阶段,适时更换进排水网具。虾场要购置ph比色器、比重计、温度计、测氧仪等水质监测仪器,测量池水水温、比重、ph值、透明度、溶解氧等理化指标,并做好记录,以便监控调节水质,维持池水ph值8.0~8.5,水温25℃~30℃,盐度8~15,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60厘米,水色浅绿色或黄绿色,并保持对虾良好的生存生长环境。有条件的虾场,可使用水车式增氧机增氧,使养虾获得高产、高效。

斑节对虾养殖

场地选择适合斑节对虾生活习性的沿海、河口滩地,都可用来建池养虾,水源要纯净,无工业污染,温度、比重、pH值的变动范围要适合于斑节对虾的生物时限范围之内。附近有淡水注入或有地下水,便于引导或打井与海水混合来调节比重。以砂为主,砂泥混合,砂的成分占60%以上。虾苗饵料供应方便。以减少运苗的死亡率及有廉价饵料而降低生产成本。有电力供应、交通方便。便于排灌、增氧以及生产资料、产品(尤其活虾)运输。

虾池建造建虾池是人为地模拟适合斑节对虾的生长环境,尽量创造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精养和半精养池标准:虾池内外堤是一定要牢固,外围大坝的堤顶建3~5米,坝高要比当地最高潮位和洪水水位多1米以上,面海堤坡以1∶2~1∶3倾斜,并用石砌护坡,保持堤岸不被潮水冲刷;池塘面积以20~40亩为宜,虾塘内堤堤顶为50~70厘米(沙质地则需加宽)一般坡度为1∶1.5,(沙质底为1∶2~3),堤高以池水深度加大雨时水量所增加高度及因波浪所涌升的高度为准,池形以长条形为宜,池深能保持1.5米以上;有独立进、排水系统,进出水闸门对立而建,其大小视池的面积而定。一般40亩池进水闸门的宽度1.2~1.5米,排水闸门为进水闸门的1/3~1/2。沙质土闸门的基础应加牢,闸门上要留有三道闸板槽,做为挂铁丝网、水门板及纲尾用。若使用抽水机抽水则于堤岸上使用塑胶管或砖切小水沟,其注水口应伸入水池,避免冲击到堤岸;池塘内要挖环沟或中央沟,以增加水流和水深,也利于高温时避暑,池子外围要建引、排淡水渠,既排洪,又可引淡调节比重。总之,要按照以上标准,统一规划,修建或改造虾池,以利斑节对虾生长。

放养前准备做好苗种、清塘、肥水准备。判断虾苗优劣的标准是,个体大小要整齐,规格1~1.5厘米以上;体表干净,切忌附着细菌、脏物;额角的第一触须前端分叉呈V字形,其中两条小须是并拢的,偶尔分开稍做功能试探,即又合并,若见两条触须经常分开,甚至无法并拢的即非健康苗;腹节(斑节对虾有6个腹节)较长,呈甘蔗长节,虾体成长快,较为短节的为较差之虾苗;尾扇在游泳时,经常张开呈扇形,张开的程度愈大,表示虾苗的生长度够;肌肉饱满程度好,游泳速度快为好苗。幼虾有“沾壁”行为,若用水瓢舀起时,虾苗会很快向瓢边游去,紧靠瓢边静止不动或游动不快则为不健康的苗。不具备育苗条件的养虾场需进行运苗,运输方法视路程远近及交通条件而定,陆运、水运、空运均可。装苗容器可用方形或圆形的敞口帆布桶、聚乙烯薄膜袋等。一个容量为10升的袋内盛水1/3,放苗1~1.5万尾左右,挤出空气,充氧2/3,扎紧袋口,置于桶内或纸盒内便可运输,如果距离较远,途中尚需补充氧气。清塘包括清底和除害两个方面,具体是清除和杀灭病原体,与虾争饵、争氧、争水体的竞争生物和直接危害草虾生命的捕食性动物;铲除池底的有机沉积物等。首先进行清淤。在对虾起捕后敞开水闸,让海水反复冲洗沟底,尽可能带走一部分有机沉淀物。排空池水、封闭闸门,使塘底经过霜冻日晒。养过虾的池塘,一般1~2年应将滩面翻动1次(即翻耕),翌年开春再反复注排水浸洗数次。池底污染程度较重的池塘,还应组织人力或使用机械将淤泥搬到塘外。清淤工作可结合冬季修理塘坝、沟渠进行。进排水沟的清淤也应同样重视。其次要进行除害。其防除措施是在收虾后将塘水排空,霜冻和照晒一冬,让各类生物基本死去,翌年注水时,在闸门需设置严密泸水网,防止有害生物进入虾塘。在虾苗放养前施放药物毒杀也即清塘。清塘药物选择速效性的,即药性在几天内能消失,不留余毒,并根据用药浓度和剩余水体精确计算用药量。要注意安全,避免伤害人体和皮肤。常用的药物和用量为漂白粉30~50ppm,生石灰375~500ppm,茶籽饼15~20ppm。根据需要,这几种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交叉使用,一般是在施用药1星期后,待药性消失后才能放苗入塘。

肥水养虾塘内繁殖基础饵料是解决斑节对虾早期饵料、加速生长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其生产程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从清塘进水后,放苗前5~7天内进行。首次进水不要太深,20~30厘米即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减少施肥量。以后每隔3~5天施肥1次,使水保持黄绿色。如水色适宜就可以不施。目前多用有机肥料,氮肥有尿素、硫酸胺等,磷肥有过磷酸钙。氮磷比例为10∶1。尿素用量为1~3ppm。

放苗放苗密度取决于苗种规格、虾塘面积、池水深浅、塘底状况、换水条件、饵料种类、饲养方式、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应参考生产者提出的亩产要求和规格指标来确定。放苗密度的掌握十分关键,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产量和质量。一般精养和半精养池每亩放苗量应掌握在1.2~1.5万尾左右,粗养池则应减少。由于出室虾苗规格小,放入大池养成不能适应大水体的环境,容易造成死亡,必须利用养成池的暂养池(可按10∶1的比例在大池围建一暂养池),如无建暂养池,可用尼龙筛绢布或彩条塑料布按上述比例,在进水口处临时围一角落暂养虾苗。暂养时间为10至20天,待虾苗长至3厘米以上再放入大池养成。放苗时,应选择虾塘避风的一边,切忌迎风放苗,也要避免在浅水处或闸门附近放苗。1个虾塘应1次放足,避免多次放苗。放苗时要重新计数,同时,可取少量虾苗置于虾塘网箱内饲养观察,并再次计数,以估计虾塘放苗成活数量。在放苗季节,常遇雨季,若池水比重过低,在放苗前应用卤水或食盐调节(每立方米水加进1千克食盐,可提高1‰盐度)。放苗时,应注意使大池的水温、盐度与育苗室条件接近。

投饵草虾的食性杂,除鱼贝虾等可摄食外,花生粕及米糠等亦可摄食。但由于生饵易污染水质土质,应提倡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生饵为辅。在虾苗暂养阶段,由于虾苗摄食能力差,除了肥水提供生物的饵料外,可搭配投喂蛋黄、磨浆的贝肉、鱼肉等。投饵量主要根据对虾摄食量来确定。摄食量因对虾发育阶段而异,随体重变化而变化,随着个体生长而逐步增加。而日摄食率(即对虾日摄食量与自身体重之百分比)则随对虾体重增加而下降。投饵量要通过日常观察:即定点投喂来观察投饵多寡,观察斑节对虾胃饱满度、洄游寻食等情况而调节。斑节对虾有白天潜砂,夜间游动摄食的习性,游泳时喜欢沾边倚壁,因此,投饵时应掌握夜间多投,白天少投,旁边多投、中间少投。按其发育阶段,日投饵次数从3~4次,逐渐增加,在适温育肥时应增加到6次。投饵时,要顺风而投,并做到定时定点。为便于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可在虾塘的不同角落安装一些伞形吊篮,在篮子里投上饵料,一般地说,配合饵料在1.5~2小时、乌埝、6~8小时,小杂鱼2小时吃完,说明投饵量基本合理,否则就要适当增减。投饵时,还应注意:腐败变质的饵料不投,水质严重恶化时、对虾浮头时不投;水质恶化时、对虾大量蜕皮时少投,蜕皮后大量进食时多投;大潮汛时,虾塘内竞争动物多时应适当多投,发现对虾个体大小悬殊时也应适当多投,另外,在1天中,有时适停食一二餐,还会促进草虾摄食,对其生长有促进。

水质控制斑节对虾最适宜的盐度为12‰,而虾苗早期的培育盐度在30‰左右,所以刚放养的池水盐度应与虾苗池相近,放养过后可渐渐添水使盐度降到适宜范围。因此有良好的水源及完善的排水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养虾的地方有淡水水源(包括地下水)又无大河流出口最佳。斑节对虾可忍受水温在10~35℃左右最适温度为25~30℃。养成期若水温度变化过大,短期内可抽取地下水灌注,如长期性水温在20℃左右时又无太大风浪,可将水位降低,利用日光能以提高温度;水温过高可以提高水位或注入地下水。池水颜色受浮游生物密度而变化,绿藻类呈绿色,硅藻类、褐鞭毛类呈褐色。浮游生物的呼吸活动是水中溶氧的主要来源,但夜间即消耗大量的氧气,繁殖太多不一定好,如达一定量即死亡腐败大量消耗氧气。池水盐度较低,较易使绿藻产生优势,绿藻较为安定。但硅藻繁生快,消失也快,不容易控制,一般池水以保持绿色为好,浅褐色也可。如果水色浓度太高,就要换水。除了用仪器进行浮游生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外,了解浮游生物量,还可用肉眼看、口舐等加以辨别,一般的是用透明板测定水的透明度,以30~40厘米为宜。斑节对虾适宜在酸碱度7.5~8.5的范围生活,过高或过低都会受到影响。池塘中,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氧,都会降低或升高水中的酸碱度,加上有机物质的腐败分解产生的气体,都会直接影响酸碱度。为此,从池塘开始就得注意,养虾过程要通过观察水色来判断浮游生物量,并可用石蕊试纸等测试手段掌握酸碱度。池水中铵盐、硫化氢主要由残饵生物尸体之腐败分解而来,并随养殖日数而增加。铵盐在1.6ppm、硫化氢在1.3ppm以下不致造成死亡。如超过,对其成长摄食有影响,甚至死亡。必须注意清理污染底质,科学掌握投饵量和投饵方法,保持水质新鲜。氧气是斑节对虾生命体重要因素之一,池中溶氧量在3.8ppm以上就适合需要。但由于有机质增加之残饵粪便分解;天气的变化,如云雨天、高温、多雾、早晚气压低等原因常导致斑节对虾缺氧浮头,此时就需大量换水或使用机械(抽水、喷水、水车)增氧。养虾最怕天气闷热下小阵雨时,池面无风浪加以混合,雨水比重低而盖在水面上,形成分层现象,这样上凉下热,氧气不易溶到底层,造成缺氧引起死亡。遇到此情况就急需开水车(增氧机)增加搅拌机会,打破分层。在整个养虾的过程中,水量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暂养期间水位应保持在50~70厘米,不必交换水,以少量凉水为主。养成期在虾体5~8厘米时,换水量10~20%,8厘米后可增加到30%,水位保持1.2~1.5米,养殖的中后期,尤其在高温阶段要根据情况多换水,水位保持1.5米以上。

病敌害防治敌害主要有五须虾、鰕虎、鲈鱼等争食、争氧和直接伤害斑节对虾的鱼虾类;在纳水时其卵或稚幼体随水进入虾池,大量繁殖时会造成危害。防治的办法是,避开其繁殖季节进水;进水时在闸门的闸槽上安装滤网(网目要小于这些敌害生物),严防其进入虾池。对五须虾等可用分段养殖法,缩短其养殖期间,以避免其大量繁殖;在池内设吊网,内置饵料诱集,或利用夜间四游习性使用定置网捕获。对害鱼可使用茶仔饼杀除,在每个月的大潮水期间撒上10ppm以下茶仔饼,既可除鱼害,又可促进虾脱壳和起肥水作用。丝藻的大量发生会阻碍虾的行动并导致水中透明度下降,水清和低盐是其发生的条件,故保持水中肥分让微细藻略为发生减低其透明度,如发生应用人工清除或放入大型草食性鱼类(如虱目鱼)摄食。虾病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建立起虾情、虾病记录、分析、报告等虾病防治档案,及时预报测报虾情、虾病,以利各养殖场进行管理和防治。

成长和收成斑节对虾的成长依放养时间水温、盐度、投饵的量和质、放养密度、水流好坏、管理等情形而不同。因此,必须每隔1星期或10天测定虾塘中虾的成长情况推测池虾重量以做为每日投饵量的参考。一般在有淡水来源的夏季无特殊情况下,从0.2克养到33克(即每千克30尾虾)需100~120天。

斑节对虾的捕获在台湾省均以捕获活虾为主。主要方法有:定置网,网前另架设1~2个网口,使虾能进不能出;投网,在虾池一定点投饵诱集后利用投网收获,也可用底曳网拖和电器虾拖网

防治病害

养虾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预防虾病要贯穿于养殖管理的全过程。放苗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养殖期间要定期泼洒0.3ppm~0.4ppm强氯精或1ppm~2ppm漂白粉溶液,对池水消毒杀菌,还可以定期施放沸石粉以净化水质和底质,每亩用量为15公斤~20公斤。每半个月投喂一次药饵,按照维生素c3‰~5‰、大蒜素2‰、鱼肝油3‰~5‰添加于饵料,每天喂药饵两次,连喂5天~7天。用这些方法防病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杆状病毒

病因:由MBV杆状病毒感染引起,造成对虾肝、胰脏破坏,使之变白、萎缩或肿胀腐烂。

症状:厌食、不脱皮,生长缓慢,外观无特殊病状,一个月左右的幼虾易被感染,死亡率高达100%。

防治:同“白斑病”。

处理:同“白斑病”。

★致病细菌感染病因病状:对虾发生断须、红腿、烂眼、荧光、黄鳃、黑鳃等细菌性感染症状。

①防治:根据病情施用“增氧水底净”500~800克/亩,第二天施用“绿威”1ppm全池泼洒,排毒解毒,稳定水质。

②按1%比例,用“强力威”拌饵,连用三天。

③按2%比例,用“强力素”拌饵,每天喂饵三次,连用十天后改为1%拌饵,每天傍晚一次,直到对虾收获。

④如使用渔乐(白斑净)拌饵口服,效果更好。

线虫寄生症

由于线虫大量寄生于表壳和鳃部,使虾体行动迟缓,活力降低,摄食量减少,严重时不能蜕壳,久则死亡。线虫多由中间宿主如下杂鱼、桡足类等将虫体或卵带入池中,育苗期间则多由丰年虫或藻类带入引起。

防治方法:饵料必须严格消毒,做好水质管理;池中投入甲醛15×10-6-20×10-6,硫酸铜1×10-6-2×10-6或高锰酸钾3×10-6-5×10-6均有一定的作用。

白斑综合症

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体色微红,体表的甲壳上有稍带粉红色的白斑。白斑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最容易出现在对虾的头胸甲上,严重者整个头胸甲都变白色。其次是腹部背面和两侧白斑处的甲壳表面无明显变化,只是失去透明性。

预防方法:内服:氟苯尼考3‰、维生素C5‰、维生素E5‰、酵母5‰、红糖10‰,连续5-7天。

注意事项:严禁排灌水,严禁消毒刺激对虾应激,每日投喂饲料减半。若是后期应及时安排收虾以减少损失,同时应注意隔离,以免传染周边虾塘。

红鳃黑鳃病

长期缺氧或体弱、抵抗力差时,若鳃部组织受损,容易受细菌的二次感染,使鳃变红、变黑,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鳃部有树枝状的红色素,鳃丝局部弥烂性坏死,病症越重,颜色越变深,病虾活力较差,但仍能正常摄饵。

防治方法:用3‰氟苯尼考拌料内服,同时用二氧化氯连续消毒3次,每日1次。消毒前排掉水位20%,消毒后2-3天补水到原水位,并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软壳病

病虾甲壳明显变软,体形消瘦,活动减弱,生长缓慢,严重时可致死亡。此病可能由水中有机质过多、pH值较低及长期营养不足等引起。

防治方法:加注新水,改善水质,用5kg/667m2石灰加水泼洒,提高水的pH值,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内服活性钙、维生素C,强化补钙,促进脱壳,增强体质。

蓝体

虾体呈蓝色,甲壳薄,收获时该品相的个体特别不耐打活从而减低经济效益。具体原因不详,多倾向于病因是营养性失衡。

治疗方法:外用:定期全池泼洒2-3g/m3磷酸氢钙。

内服:维生素E+维生素C+酵母+红糖,每日1餐,连续7天。

肌肉坏死病

病虾消瘦,肌肉萎缩并与甲壳分离。发病初期腹部的背面出现白斑,以后整个腹部变为白色,鳃和肌肉坏死,最后死亡。发病率为2-3%。活虾运输过程中死亡率极高,甚至高达90%,极大的影响售价。病因未详,此病不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

治疗方法:1、养殖池塘在高温季节要防止水温过高或突然变化,应经常调换水,保持一定水位及充足溶氧。2、内服:氟苯尼考3‰、维生素C5‰、维生素E5‰、酵母5‰、红糖10‰,连续5-7天。

适时收获

斑节对虾养殖是高投入的产业,有一定风险。特别是到养殖后期,池底积累残饵、虾排泄物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池虾患病、缺氧造成损失的危险性就随着增长。因此,斑节对虾养殖80天~100天,平均每公斤虾40尾~60尾,90%以上达商品规格时就应收获出售。常用收获方法是使用锥形网袋排水收虾或电推网与装捞相结合收虾。

国家标准

标准号StandardNo.:GB/T26619-2011

中文标准名称StandardTitleinChinese:斑节对虾

英文标准名称StandardTitleinEnglish:Gianttigerprawn

发布日期IssuanceDate:2011-06-16

实施日期ExecuteDate:2011-11-01

首次发布日期FirstIssuanceDate:2011-06-16

标准状态StandardState:现行

计划编号PlanNo.:20068426-Q-326

采用国际标准AdoptedInternationalStandard:无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51

标准类别StandardSort:产品

主管部门Governor:农业部

归口单位TechnicalCommittees: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DraftingCommittee: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

主要价值

为当前世界上三大养殖虾类中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对虾养殖品种。我国南方沿海可以养两茬。该虾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巳可耐受较长时间的干露,故易干活运销。该虾是对虾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发现的最大个体长达33厘米,体重500~600克。成熟虾一般体长22.5~32厘米,体重137~211克,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名贵虾类。营养价值与其他主要虾类相近。

斑节对虾个体大,肉味鲜美,耐活力强,具备出售鲜活虾的条件,经济价值高。另外此虾食性广,为杂食性虾类,不但食动物性饵料,而且也可食植物性饵料,是良好的水产养殖对象。已在中国东部、南部沿海和东南亚国家作为良种广泛养殖。

食物名称斑节对虾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03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