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库 > 战神白起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战神白起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战神白起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13人浏览
尚可名片网
相关栏目:问答库
更新于 2023-05-02 20:23:52
共有 条回答
栖山君
回答于 2023-04-02

公元前257年,战神白起触怒秦昭王,被贬成士卒,赶出了咸阳城。当他行至杜邮时,不解气的秦王下令让他就地自裁,至于,一代名将白起就此落幕。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累世商鞅变法之功,国力强盛,军事实力也称霸诸侯。为了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必先要攻下占据中原要冲之地的韩魏两国。

为此,一代战神白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左庶长,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被丞相魏冉看中,招致麾下。

他因用兵如神,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司马迁评价他:

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一生征战三十七年,未尝一次败绩,威名远扬,东方六国无一人敢挂帅迎战。他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也因此被秦王捧上高位。

然而,原本相辅相成的君臣,却在一夕之间矛盾重重,最终惹得秦昭王痛下杀手。

那么,白起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秦国战神的?长平之战他做了什么,导致世人非议?为秦国开疆拓土的他,为何遭到秦王质疑,在他七十岁高龄之时,将他杀死?

这一切,还要从秦国东进中原开始说起。

01

一战成名

东周末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瓜分了晋国,三家分晋也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到来。赵、韩、魏三国唇齿相依,攻守联防,在秦国以东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昌盛,军事实力也已称雄,却被赵、韩、魏三国挡住了东进的脚步,被困于西方一隅,这让秦昭襄王很是不满。

此时,秦相魏冉看出了秦王的意图,便向秦王进言,赵国内乱,为争夺王位同室操戈,南方楚国已经没落,无力对抗秦国,若是趁此机会,攻破韩魏防线,便可东出中原

可秦王担心,秦军虽被称为虎狼之师,可面对韩魏联军,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魏冉又建议,割裂韩魏联盟,然后逐个击破,秦军便可取胜。

公元前294年,在魏冉的谋划下,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魏国,令人意外的是,韩魏两国并没有各自为战,反而攻守同盟,将秦军阻截在了韩国宜阳地区,难以突破。

秦王的担心成了事实,他急召魏冉进宫,商议对策。魏冉认为,若是想解秦军的困境,为今之计,只有攻其不备,派兵攻取韩国新城,来牵制住韩国的兵力。

秦王很快便采纳了魏冉的建议,但是由谁来领兵,让他犯了难。大将军向寿此时在宜阳应战,难以脱身,谁还能担此重任呢?

就在此时,魏冉向秦昭襄王举荐了一个人,此人便是白起

白起是向寿麾下的左庶长,因骁勇善战,善于用兵被魏冉看中,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可是秦王从未听说过白起的名字,对他的能力有所顾忌。

最终,在魏冉的一力担保之下,秦王终于松口,命白起为将,领兵出征。

白起的家乡在今天的陕西的眉县常兴,这里曾是秦国的关西故地,百姓与羌、胡等族杂居,崇尚武力,精于骑射。

白起出身贵族,其祖先是春秋楚国国君,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但是。自从商鞅变法推行十二军功爵位制度后,贵族的地位遭到动摇,不再过着世袭无忧的日子。

因为是论功行赏,这使得很多贵族就此败落,而白起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落魄的贵族家中。而这也激发了白起的重振家族的决心,他投身军旅,只为挣得军功,重现家族往日辉煌。

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做起,一步步升为官至十级的左庶长,虽然白起的职位不算高,但是在军营里已经赫赫有名,因此也引起了丞相魏冉的注意。

魏冉是宣太后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在秦昭襄王争夺王位的时候,魏冉为他扫除了障碍,助他顺利登上王位。

因此,魏冉在秦国可谓是大权在握,朋党众多,可他也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随着秦昭襄王羽翼渐丰,疑心越来越重。魏冉为求自保,开始不断壮大自己党羽的势力。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魏冉才决定给白起一个机会,他希望,这个年轻人可以有所作为,到时候为他所用,成为他立足朝堂不败的资本。

对于魏冉的举荐,白起很是感激。为了让白起迅速攻下新城,魏冉调拨了八万秦军给白起,然而,白起却自信地说道:“不用八万,三万足矣!”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三万秦军出征。

当时,韩国的国土面积只有方圆九百里,是战国七雄中最小的,而新城的守军也只有三万多,当他们得知秦军来犯的消息后,城内乱作一团,守城将士更是紧闭城门。

可是,当白起带着军队行至城下时,韩军大吃一惊,领军的不过是个无名小卒,而秦军也不过区区一万。韩军轻蔑不已,主动开门迎敌,打得秦军节节败退。

可是,当韩军追击到新城郊外的时候,两边的土坡上突然杀声四起,两万秦军突然涌出前后包抄,将韩军硬生生阻截成两段。

最终,韩军几乎被歼灭,剩下的几个残兵剩将也弃城而逃,新城被攻破。

白起大败韩军,班师回朝,这让魏冉惊喜不已。白起仅以三万兵马建此奇功,果然是个将才。可是,他还是不明白,为何白起放着八万兵马不要,而只要三万兵马?

原来,白起在出征之前便已打探到,新城只有三万守军,若是带着八万大军前去攻打,新城守将肯定会坚守不出,并向四方求援,到时不但新城难攻,秦军也会腹背受敌。

若是只带这三万兵马前去,一路上偃旗息鼓,不让韩军察觉,又暗中将两万兵马埋伏在新城郊外。白起带一万人佯装攻城,韩军定会主动出城迎战,他便可将其引到郊外,一举歼灭。

新城一战,是白起首次带兵出征,他用兵如神,出奇制胜,在秦国威名大震。

而此时的韩国,韩厘王继承大位才一年,就眼见秦韩两国兵戈四起,惊慌不已。他知道,秦国攻下新城后比不会善罢甘休,还会举兵来犯。

为了扭转战局,韩王迅速与魏王结成同盟,决定反守为攻,主动出击,夺回新城然后西征秦国。为求必胜,两国集结二十四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秦国奔袭而去。

一时间,旷野城郭成了血色战场,秦国上下一片震动。秦王也未曾想到,韩魏两国会孤注一掷,倾一国之兵来犯。

为了击退敌军,魏冉决定派大将司马错率军赶赴函谷关,凭险据守,用拖延战术消耗两国军力,时间一久,韩魏联军自然不战而退。

可是白起却不这么认为,他向秦王进言,既然韩魏两国求战,秦国不如主动迎战,一战胜之,大挫韩魏两军,到时候,秦国若想东进,便能一马平川。

魏冉见白起有十足的把握,于是问道:“若是主动出战,需要多少兵马?”

白起自信地回道:“十万足矣!”

魏冉愣住了,秦昭襄王愣住了,他们从未想过,眼前的这个小将居然敢如此大言不惭,可是一想到之前,白起用三万兵马攻下新城,他们对白起又有了信心。

最终,秦王还是决定启用白起为将,率十万大军迎战韩魏联军。出征前,白起立下军令状,若不能胜,他甘愿伏诛。

而另一边,率领韩魏联军的是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两人久经沙场,并非是新城守将那等庸才可比,他们曾与齐国大将匡章联手,重创过南方霸主楚国,可谓是威名远扬。

这次出征,两人强强联手,实力不容小觑。

都说春秋无义战,看似团结合作的背后,实则都是利益的考量。面对强秦,弱国往往会打着合纵抗秦的名义抱团取暖,实则,谁都不愿损兵折将,为他人做嫁衣。

正因为如此,即便公孙喜和暴鸢合作多次,此时的两人也是貌合神离,各怀异心,而这也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就在公孙喜和抱怨率领韩魏联军兵临新城城下之时,突然前方斥候来报,秦国的十万大军也正向新城奔袭而来,距此只有一百里了。

公孙喜听罢军报,心下大惊。秦军乃虎狼之师,即便只有十万兵马,也不可轻视。

他随即与暴鸢商议,先找个易守难攻之地,引诱秦军来次交战,等秦军猛攻而不能下时,他们再率领联军一同杀出,倒是便可轻易取胜。

公孙喜口中的易守难攻之地,便是新城以北六十里的伊阙一带。伊阙地势险要,山谷交错,只有一条狭长的通道,犹如门户。秦军一旦进谷,韩魏两军四面夹击,秦军插翅难逃。

公孙喜自以为这个计划十分完美,仿佛胜利已经在眼前了。

然而,当白起率秦军赶到伊阙后,并没有要进谷的意思,反而在谷外伐木砍柴,安营扎寨,大有要与韩魏联军长期对峙的架势。

韩魏联军被堵在谷内,进退两难,这让公孙喜十分憋屈。而且,伊阙山谷狭长,联军人数又多,大批粮草辎重堆放一处,若是敌军偷袭,一把火烧了,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向暴鸢建议,将韩魏联军分开,分别的山谷的两头驻扎,既方便看护各自的粮草辎重,也利于战时调动,若到紧要关头,也不耽误互相支援,暴鸢欣然同意。

之后,暴鸢便率军守住谷口,以防秦军进入,而公孙喜则带着魏军驻扎在十里之外的谷中,一旦秦军攻入,他便立刻率军前去支援。

见韩魏两军重新排兵布阵,白起更加谨慎起来。之前,他已经识破了公孙喜想要诱敌深入,围歼秦军的军事意图,所以,他在谷外安营扎寨,佯装持久战,是想引蛇出洞。

在战国时期,白起这种以筑垒工事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思想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可见,白起指挥作战水平之高,可以说是当世无敌。

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进攻。韩魏两军有二十四万之众,秦军兵力不足一半,若采用围歼战术,显然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攻其不备。

公孙喜的计划是,韩军在谷口与秦军交战,拖延时间,消耗秦军兵力,而他在后方作为支援,以备不时之需。可其实,公孙喜从未打算支援韩军,他盘算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而另一边,白起也有了应对之策,他准备用两万秦军在谷口应战韩军,自己则率领其余的八万兵马从山间小道直插谷中,偷袭公孙喜

一切准备就绪后,白起静静地等待着黑夜的降临。

深夜时分,月光暗淡无光,山谷中虫鸣声格外刺耳。突然,韩军大营外火光冲天,杀声四起,数万名秦军涌向韩军。

与此同时,白起率领的八万伏兵已经直逼谷中腹地,韩魏联军首尾受敌,两军之间的通道也被秦军切断。看着突然涌入的秦军,公孙喜惊愕不已,他的计谋还未施展,便已溃败。

伊阙一战,魏国主将公孙喜被俘,韩国得知友军被歼灭后,军心动摇,白起趁此机会迅速回击,最终,二十四万韩魏联军被彻底歼灭,秦军大捷。

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白起的奇袭之下,韩魏二十四万大军尽数歼灭,韩魏两国国力衰退,被彻底挤出强国之列。

此后,韩魏门户大开,秦国数次派兵攻打,先后占领了韩魏两国六十一座城池,扫平了秦军东进的障碍。

秦国就此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序幕,而白起也一战成名,令各国诸侯闻风丧胆,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02

长平之战

伊阙之战后,白起威震四方,此后,他率军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从一个小小的左庶长一跃成为秦王亲封的武安君。

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二十万秦军进攻韩国上党郡。在秦昭襄王看来,韩国已是国弱兵疲,无异于待宰的羔羊,毫无还手之机。

秦军将上党郡围得水泄不通,城内早已乱作一团,而此时,上党郡守冯亭正在草拟一封献城投诚书,但是,他献城的对象不是骑兵来犯的秦国,而是盘踞在北方的强国赵国

赵孝成王接到冯亭的投诚书,内心一阵窃喜,他垂涎上党郡已久。上党郡物产丰饶,军事战略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若是能将上党郡吞下,赵国的国力便会更上一层楼。

可是,另一方面,赵孝成王也畏惧秦国的实力,害怕拿下上党会遭到秦国的报复,举棋不定的时候,他找到了舒服平阳君赵豹商量,但是赵豹却不同意接收上党郡。

赵豹的理由很简单,上党郡如今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若是赵国横插一脚,肯定会引起秦国的不满,到时候,赵国未必能讨到好处。

听了赵豹的话,赵孝成王也有些犹豫,可是他还是对上党郡蠢蠢欲动,不甘心的他又找到了平原君赵胜商量,赵胜则认为,到嘴的肥肉没有不吃的道理,这可是上党十七邑啊!

根据《东周列国志》记载:

发百万之众,而攻人国,踰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不费寸兵斗粮,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战国七雄中,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两国的军事水平不相上下。但是,秦国因为商鞅变法的成功,政治水平大幅度提升,而赵国却落于下风。

而赵国想要在政治上进行改革,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接收上党可以在短期内为赵国增强国力和军力,到时候,和秦国一战定天下,也是有胜算的。

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郡后,也知道秦国不会善罢甘休的,为了防止秦国进行军事报复,他想要派遣一名大将去镇守上党郡。

赵王问平原君,谁能抵挡秦国战无不胜的武安君白起。平原君举荐了老将廉颇,说廉颇虽然打仗不如白起,但是主动防御应该也能应对白起。

于是,赵孝成王就派遣平原君去接受了上党郡,同时让廉颇同去镇守。

此时,白起的二十万大军正在城外排兵布阵,准备一举拿下上党,没想到突然接到了秦昭襄王紧急撤兵的命令,这让白起很是不解。

原来,秦国丞相范雎得知了上党归赵的消息后,便劝说秦王撤兵。因为赵国接收上党后必然会实力大增,又有老将廉颇镇守,讨不到好处,不如休养生息,再找合适的机会。

然而,白起对赵国横插一脚的行为很是不满,他咽不下这口气,一再请求秦王能让他发兵长平,与廉颇一较高下。可是,秦昭襄王也不愿冒险,最终还是命令白起班师回朝。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这样,秦国厉兵秣马整整两年。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倾全国精锐之师五十万,向赵国长平进发,想要一雪上党归赵之耻。

面对秦国的五十万虎狼之师,赵国也不甘示弱,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将,同样率领五十万大军,布防于长平一线。

一时间,秦赵两国百万雄师汇集于此,兵甲遍布长平,一场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争即将打响,史称“长平之战”

此次出征,秦国先是派出大将王龁,王龁率领秦军长驱直入,连破数城,一直打到了长平城外。

而此时,老将廉颇稳坐城池,他没有贸然出兵,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将城墙加高加固,任凭秦军在城下如何叫阵,他都稳如泰山,丝毫没有迎战的意思,双方陷入了胶着的相持阶段。

廉颇的固守之策在前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方僵持了一年,秦军都毫无进展。

可是没过多久,赵国都城邯郸就开始盛传廉颇老矣,无所作为的流言,很快这些流言就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

赵孝成王对廉颇只守不攻的举措很是不满,以为他是惧怕秦军的威力,不敢迎敌。但其实,这是秦国丞相范雎的反间计

他买通了一些赵国官员,在邯郸大肆诋毁廉颇,颠倒黑白,挑拨离间,而这也恰恰点中了赵孝成王的死穴。

当时,赵孝成王因长平之战过度消耗国力而忧心,为了避免战争继续僵持下去,也为了尽快和秦国做了了断,赵孝成王换掉了年迈的廉颇,换上了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括深得赵奢家传,自幼熟读兵书,对于军事典故那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但是,赵括的军事才能从未被赵奢认可,他还说过,赵括不带兵便罢,带兵就是大家一起去送死。

可见,连赵奢都认为赵括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可是,当时的赵孝成王急切地想要换掉廉颇,他执意让赵括领兵出征了。

赵括来到长平后,开始加紧部署出击方案。为了速战速决,他增加了骑兵的队伍,还撤掉城中的一些防御工事,以保证骑兵可以畅通无阻。

而秦军这边,得知赵国换将了之后,秦国也换掉了王龁,派出了白起挂帅。

公元前260年,赵国长平城外一如往常,战争还处于相持阶段,但是两国大军的主帅都已经调换。

白起为了引诱赵军出城,仅以两万秦军攻城。赵括见敌寡我众,求胜心器,立刻派出二十万兵马出城迎敌,很快将秦军击退,消息传回邯郸,赵孝成王大喜过望。

可赵孝成王不知道的是,这次的失败完全在白起的意料之中,他想让赵括放松警惕,一步步引诱赵军陷入他事先预设好的包围圈中。

第一次胜利之后,赵括信心倍增,于是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继续向北追击秦军。秦军则不断补给兵力,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秦军大本营附近。

可就在赵括还想继续攻打秦军的时候,他的后方突然出现一支十万人的伏兵。此时赵括才如梦初醒,随即命令剩下的二十多万赵军前来支援。

原来,早在赵括的二十万大军出城后,白起就暗中派出了两支十万人的军队迂回到赵军的身后,只等赵军孤军深入,便可前后夹击,将其团团围住。

可是,等到赵括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就这样被秦军分兵包围,犹如瓮中之鳖,任凭赵括四处冲杀,都难以突围。

被秦军围困四十多天后,赵军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之下,赵括再一次发起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杀。主将一死,四十多万赵军群龙无首,最终只能全数归降。

然而,面对这么多的降军,白起却忧心忡忡。他担心这些降军迟早会作乱反叛,可若是将他们放回去,又无异于放虎归山。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残忍的决定,将超过十四岁以上的士兵全部坑杀,一个不留。坑杀便是活埋,长平之战最惨绝人寰的一幕就此上演,四十万赵军被分批活埋在了长平郊区。

一将功成万骨枯,长平之战让白起饱受争议,“人屠”之称也由此而来。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围歼战。白起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给赵国以毁灭性的打击,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因此成就战神威名。

然而,其坑杀四十万赵军也是事实,成为其一生难辨的罪证,也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

03

自刎杜邮

长平之战后,白起深知,此时的赵国已无兵可用,于是,他继续率军北上占领上党全郡,然后将秦军兵分两路,前后夹击,包围邯郸。

此时,邯郸城内的守军不过十万,而白起手中则握有四十万大军,于他而言,拿下邯郸简直易如反掌。

不料,正当白起准备举兵攻灭赵国时,突然接到了秦王嬴稷的诏书

大势有变,武安君立即班师,不得迟误。

白起十分不甘心,赵国危如累卵,只差一步便可灭之,之后,统一之乱便是一片坦途。他又气又急,可也不敢违旨,四十万大军在手,若不奉召,便是谋反。

最终,白起只得撤兵,返回咸阳。到了咸阳之后,他就四处打听,为秦王谋划退兵之策的到底是谁,最终查到秦相范雎身上。

原来,长平之战时,韩魏两国的国君以为这场战役能持续个两三年,他们乐得坐山观虎斗,最好秦国与赵国拼个两败俱伤,这样秦国就没有精力再攻打别国了。

可是,他们没想到,赵国派出的赵括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当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消息如狂风般袭来的时候,两国的国君慌了,他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于是,他们连夜找群臣商议对策,思来想去,他们找到了苏代,希望靠他能挽回颓势。苏代是一代纵横家苏秦的弟弟,在接到任务后,他连夜赶往咸阳,求见了丞相范雎。

苏代一上来就将白起围困邯郸的事情怪在了范雎头上,质问他为何不规劝于秦王,命白起退兵。

范雎被苏代给整蒙了,他不明白这件事为何会怪到他头上。更何况,长平之战大捷,归根结底,是他的远交近攻之策用得好,到时候秦国统一天下,定有他的功劳,为何要退兵。

范雎疑惑地看着苏代,只见苏代笑了笑,说道:“赵国将廉颇换下,改用无能的赵括,长平兵败乃是咎由自取,可是眼下危急的并不是赵国,而是丞相大人您啊!”

范雎闻言,立刻明白了苏代的来意,于是说道:“还请先生言明。”

苏代继续说道:“攻灭赵国非一日之功,即便白起能攻下邯郸,赵国面临亡国之祸,必会向齐、魏两国投诚,到时候,齐、魏两国既受赵国土地,便会合纵伐秦,倒是,秦国只得一邯郸,却得罪天下列国,实非上策。”

可范雎却不上当,直言道:“我大秦有武安君白起,生平从无败绩,六国合纵,又有何惧?”

苏代闻言却说:“武安君一出,无人敢与其争锋,合纵联盟必然溃败,可到时候,您这丞相还有何用呢?”

苏代轻飘飘的一句话便击中了范雎的心事。范雎之所以能稳坐丞相之位,就是因为他的远交近攻之策,可若是白起攻下邯郸,秦国统一了天下,他这个丞相就真成了废人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高位,他接受了苏代的建议,连忙进宫请见了秦王。

面对范雎的劝谏,秦王却有些为难。长平一战,秦国出动举国之兵,几乎是孤注一掷,既然已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只得一个上党,他无论如何也不甘心。

范雎见秦王不松口,于是又进言道,若是想要拿地,何需劳烦大军,只要一封文书,便能让赵、韩两国割地,岂不比强攻邯郸来的轻松。

在范雎的劝说下,秦王心动了,随即让范雎着手处理此事。

范雎是个富有心计的人,虽然他接受了苏代的建议,但是他也向苏代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若他能说动秦王撤军,苏代作为回报,也要说动赵、韩两国割地求和。

苏代得到范雎的承诺后,出了咸阳,先后奔走于赵、韩二国。这两国在之前的大战中早已元气大伤,根本没有资格与秦国谈判,听苏代说,割地便能让白起撤军,连连答应。

随后,苏代将赵、韩两国割地求和的文书交给了范雎,秦王见他们愿意割让六座城池,于是下令让白起撤军。

白起回到咸阳后,越想越不甘心,多次进宫向秦王请战,但都被秦王否决了。

转眼过去了数月,白起知道,此时的赵国必定已经招兵买马,补充军力,如今再想进攻邯郸,攻灭赵国,已是不可能了。

白起一生的心愿便是助秦国统一六国,奈何秦王听信范雎的谗言,命他撤兵,他实在是不甘心。眼见唾手可得的辉煌荣誉化为乌有,白起气急攻心,竟然一病不起。

此后,他开始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安心养病,也逐渐淡出了秦国的权力中心。

长平之战过去半年后,赵国迟迟不献出城池,还在此时集合全国的兵力和粮草辎重,大有要与秦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秦昭王大怒,想要起兵攻打赵国,他再次命白起为将,可是白起的病一直未见好转,无奈之下,他只得派五大夫王陵为主帅,领二十万大军大举伐赵。

可是,秦军在邯郸城外与赵军相持了三个多月,秦军折损近五万兵马,仍旧难以撼动邯郸。当战报传回咸阳,秦昭王忧心如焚,只好派范雎去探望白起,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无奈之下,秦昭王只好亲自前去探望。

秦昭王深知,白起对邯郸撤兵一事耿耿于怀,更是对范雎恨之入骨,于是好言相劝,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

可是,白起却坚持己见,他认为,战机已失,进攻邯郸并非上策。

长平之战,秦军亦损失惨重,国内兵力空虚,长平杀降,天下怨之,到时定会全力救援邯郸。不如趁此时援军未到,赶紧撤兵,保全秦军实力。

秦王见白起一再推脱,便强硬地问道:“若是寡人非要武安君出征呢?”

白起却坚定地回道:“大王若非要伐赵,可派遣他人前往,臣久病未愈,实在不堪担此大任。”

白起的一再拒绝让秦昭王怒不可遏,拂袖而去。回到秦王宫后,他越想越气,于是召来范雎商议此事。

范雎见秦昭王也被气了回来,深知这次恐怕很难再请动白起带兵出征,于是向秦昭王推荐了王龁秦昭王很快便启用了王龁,让他领兵出征,他要让白起看看,秦国不是非他不可。

公元前258年,王龁率领二十六万大军再度包围邯郸,可事情正如白起预料的那样,各诸侯国终于按捺不住了,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共率二十万大军从河内入赵,猛攻秦军后背。

邯郸守军见援军到了,便趁势杀出,在三国军队的前后夹击之下,秦军大败,后撤到上党清点人马,竟折损了将近十万兵马。

消息传回秦国后,秦王震惊不已,他又连忙召见了范雎商议对策。范雎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为了能除掉白起,保全自己的丞相之位,他再度怂恿秦王去请白起出山。

秦王心中急切,当下便动身赶往了武安君府。

这一次,他仍是放下一国国君的尊严,对白起好言劝说。谁知,白起还是坚持之前的意见,让秦王速速撤兵,以保全秦国的军力。

可秦王也是固执己见,仍然希望白起能够领命出征。白起见劝说不动秦王,便再次违抗了秦王的旨意,白起的这一举动再次惹怒了秦王,更是将他自己推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秦昭王再次负气离开,心中对白起的不满也是到达了顶点。他认为,白起就是仗着军功不将他放在眼里,他会让白起知道,谁才是秦国真正的主人。

正值此时,赵、魏、楚联军更加猛烈地攻击秦军,秦军被打得连连后退,这种情况是秦昭王继位以来从未有过的,他越想越气,便将这怒火撒到了白起身上。

公元前257年,秦王将白起贬为士卒,发配阴密,即刻启程。

白起出城之时,咸阳的百姓纷纷前去相送,而秦王在王宫内也是惴惴不安,他深怕贬斥了白起之后,会给秦国造成无法返回的损失。

正当这时,范雎进攻请见秦王,并将白起出城时的盛景描述给了秦王,最后,他还不忘进献谗言:“大王,白起的威望太高了,恐怕秦国百姓只知武安君,而无大王您啊!”

范雎的一句话瞬间挑起了秦王的杀心,他岂能容忍别人来挑战他的王权,于是,他立马又下了一道诏令,让白起就地自裁,谢罪于秦国。

此时,白起的马车已经驶出咸阳十余里路,到了杜邮。只听一阵急切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崩腾而来,片刻之间,烟尘卷到。

只见一名内侍翻身下马,手中捧着一柄宝剑走到了白起面前,这正是秦昭王嬴稷的佩剑,他瞬间明白了秦王的用意。

他接过宝剑,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痛色,喃喃自语道:“大王真的如此着急吗?既如此,臣无憾也!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公元257年的11月,白起自刎于杜邮。秋叶飞过,满目萧瑟,一代名将就此泯没于尘埃。

04

最后

数月之后,白起的死讯传遍天下,东方六国获知此事后,纷纷大肆庆祝。因为他们知道,白起身死,秦国失去了战神,绝对吞并不了六国。

一年之后,趁白起身死,秦国无良将之机,赵国一举收复了太原,韩国一举收复了上党,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再次被打断了。

而秦国的史官,关于白起,只留下一句:武安君白起有罪,死。真是可悲!可叹!

邯郸之战的惨败,让秦国跌入谷底,即便秦军再勇武,也是无力东出。在秦国,像白起这样能事先意识到形势巨变的人寥寥无几,可只有血的教训后,才会让人认清现实。

经此一事,秦昭王终于悔不当初地说:“今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他终于不再穷兵黩武,而是采纳了白起最后的谏言,释赵养民,可惜,白起再也看不见了。

白起无愧战神之名,他的军事思维也是当世少有。他忠君爱国,敢说真话,朋而不党,因此在朝中变得孤立。

白起的一生是荣耀的,秦国百姓祭祀他,他的部下愿陪他一起赴死,所有人都知道他善于谋国,却不善于全身。

可惜,他没有遇到一个懂他的君王,最终落得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下场!

君山话史
回答于 2019-04-02

白起拒绝为秦国出战,就失去了价值。白起之死,与两个人有直接关系,一个是秦昭王,一个是范雎。

第一,白起与范雎结怨

长平之战后,白起挟胜利之威,席卷赵国,他兵分两路,一路以王龁为将,攻略武安、皮牢;另一路以司马梗为将,攻略太原。眼看赵国将成为七雄中的第一个出局者,此时白起却突然收到秦昭王的撤兵令。

这道命令着实蹊跷,明明形势大好,为何匆匆收兵呢?原来背后是秦相范雎搞的鬼,他担心白起在取得长平之战胜利后,又灭掉赵国,功劳将在自己之上,到时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于是范雎对秦昭王说:长平一战,秦军伤亡很大,不能再战了,不如退兵。

秦昭王对范雎言听计从,遂与赵国罢兵休战。在唾手可得赵国的情况下,白起却被召回,失去再创辉煌的机会,这一切都是范雎在背后拆台。此后,白起对范雎心怀怨恨,两人结下梁子。

第二,邯郸之战,白起为何拒绝出战

白起拒绝出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1、白起对坑杀几十万赵卒心生后悔,不想再杀人了;2,白起在赌气,当初明明可以轻松灭掉赵国,你们把我召回来,现在赵国防备加强了,又经叫老子出战,老子偏不去;3、白起认为无法攻克邯郸。秦昭王屡次召白起,白起的回答是无法攻克邯郸,后来秦军果然在邯郸之战中惨败,证明白起的看法是对的。既然判断打不赢,老子还去干嘛呢,毁了老子战神的光辉形象。

第三,秦昭王为什么动了杀心

白起不愿去打算,秦昭王为什么动了杀心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秦昭王很没面子。要知道秦昭王是秦国之王,在古代君要臣子做什么,臣子哪能拒绝。而白起竟然连续拒不执行君王的命令,你让秦昭王的老脸往哪搁呢?

2、白起与魏冉关系密切。在范雎到来之前,秦昭王当了四十年的傀儡国王,实权在舅舅魏冉手中。范雎逼魏冉下台后,秦昭王才真正大权独揽。白起与魏冉关系不一般,他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名将。白起敢于抗命,秦昭王不免会把他与魏冉联系在一起。

3、范雎的陷害。起初秦昭王也没想杀白起,只是把他贬为普通小兵,逐出咸阳。与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机落井下石,诬陷说:白起被贬,心有怨言。范雎的这句话是匕首,要了白起的命。秦王听了大怒,他本来对白起抗命便十分恼怒,听说这家伙竟还敢发牢骚,遂心生杀意。最后赐了一柄剑给白起,这是赐死的意思,最后白起自杀而死。

秉烛读春秋
回答于 2020-12-29

在历史上,能称得起“战神”和“杀神”的,只有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白起。



(白起)

白起出生于郿邑(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一贫困之家(属于“白丁”之家),穷小子白起又是怎样“封神”的呢?

讲真一个人穷不怕,怕的是没机会。

所幸白起生在战国纷乱年代,这给了他施展拳脚的空间;有幸生在胸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当政期间,(秦昭襄王就是历史上的嬴稷,他的母亲是芈月),这就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芈月就是历史上的第1位太后——秦宣太后,她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芈月和儿子)

嬴稷有个好母亲,好母亲造就了好儿子,好君王造就了白起这个“战神”和“杀神”,因此拓展了秦国的疆域,所有的一切又为以后的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史就是这样一步步推进的。

赢稷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长达56年,他推行商鞅的军功办法:不管出身,只看战功,这就是著名的以“人头记功”。

这种办法给了平民出头的机会,白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崛起的。



(嬴稷)

当然了,白起的成名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战功逐渐积累的结果,战功使白起获得了“战神”和“杀神”的称号。

“战神”是由战争砥砺出来的,白起封神经历了战役无数,主要有六大战役:伊阙之战、鄢郢(yan,ying)之战、长平之战、华阳之战、黔中之战、陉城之战。(具体过程不展开,自己去查阅)

有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因战功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

白起的战功建立在杀人之上,最残忍的是长平之战,一次就坑杀了赵国士卒45万,加上其他的战役,白起杀了不下百万人。

有史学家考证,整个战国时期战死了两百万人,白起一个人就杀了一百万,占据了一半,白起因此被人称之为“人屠”或“铁血屠夫”。

俗语云:“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到后来军功反噬白起。



(长平之战)

常说“没有底线的杀人会折阳寿”,白起最终因坑杀40万赵国士兵得到了报应。白起因杀人而起,也因杀人而亡,最终他没落下一个好结果。

事情是这样的:白起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他乘胜追击打算灭了赵国。

赵王得的消息后惊慌失措,此时一谋士为赵王献了一条妙计,那就是用重金贿赂当时的秦国丞相范雎。

赵王派去的使者带着重金见到了范雎。特使对范雎说:“丞相,你是想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还是让一个人压在你的头顶呢?”。

显然范雎选择前者,谁愿意让别人骑在自己头上呢?

赵国特使接着说,如果白起灭了韩国和赵国,那么秦昭襄王就会称帝,白起有灭韩、赵之功,功劳比丞相大,官职势必在丞相你之上,到时候……

聪明人不用说透,范雎明白了,收下重金打发赵国特使走了。

范雎就向秦昭襄王上奏说:“现在秦国军队疲乏,有道是‘穷寇莫追’,兔子逼急了还能蹬死鹰!再说韩、赵两国愿意割地赔款,我们不如见好就收”。秦昭襄王一想也是这么个理儿,于是就着令白起收兵。



(范雎)

白起正打得兴头,接到收兵的指令,知道是丞相范雎在背后搞的鬼,从此就和范雎产生了矛盾。

这就是所谓的“将相失和”。

过了几年后,秦昭襄王和范雎觉得灭赵时间到了,于是想让白起率军灭赵。

白起心想:“前几年灭赵机会错过了,现在让我灭赵,我不去”。

当然白起不敢明说我不去,他就劝说秦昭王不要灭赵,说灭赵不是时候。

丞相范雎知道白起这是针对自己。范雎心想:“离了你白起我照样打仗”,于是范雎就向秦昭襄王说,“别派白起去灭赵了,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他要是率军去灭赵,赵军会奋起反抗,赵国最恨白起。秦昭襄王点头同意。

范雎改派了其他将领率军攻赵,结果这些将领都被赵军打败了。

“看来灭赵离了白起还真不行”,万般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和范雎再请白起,白起依然拒绝,说自己病了,不能带兵,你派别人去吧,白起拿起了架子。



此时秦昭襄王真急了,下旨白起带病出征,意思是不去也得去。

没办法,白起只好带兵出征,走到半路上,由于身体确实不舒服,部队行进很慢。秦昭襄王和范雎认为白起故意 拖延时间,秦王一怒之下派使者持上方宝剑让白起自尽。

白起被逼无奈,拿起剑来自刎前终于想起了“杀降不祥”这句话,突然幡然醒悟:自己坑杀40万赵军是不对的,是罪过,罪无可恕,想明白了,白起含笑挥剑自刎。

文/秉烛读春秋

岐人有妙计
回答于 2020-03-16

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赐剑自刎而死,提起白起,大家想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他在战场上杀敌无数,世人称他为杀神,只是后来被秦昭襄王猜忌,然后自尽而亡,可怜他忠心为秦,最后却悲惨离世,这就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真实写照。

  白起是楚国的后裔,但他跟宣太后弟弟魏冉是好友,所以在被秦昭王重用,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白起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秦国将军的功劳没有人比得过白起。

  长平之战时,白起带领秦国的军队攻克赵军,杀敌无数,战功赫赫,之后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与廉颇、李牧和王翦并称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而且白起当之无愧排在首位。

  秦昭襄王在经过长平之战后,发兵攻打赵国邯郸,白起劝阻无用,便称病在家拒绝发兵,后来秦昭襄王以抗旨不遵将他处死,当白起举剑自刎时,心里十分悲痛,想起曾经造的杀孽,认为这就是报应,最后自刎而死。

历史代的方刚视角
回答于 2020-03-16

秦国白起在长平之战时,因40万赵国降兵无法处置,与丞相范睢和秦王嬴稷产生隔阂。白起不想杀降兵,却被逼迫坑杀40万降兵。(实际历史20万左右,另25万为战死)另外,白起请示王上,想一鼓作气攻下赵国邯郸,而范睢小人内有私心,怕白起功大于他,于是与嬴稷决定停止进攻,让白起返回国内。

回来后,白起闷闷不乐。一段时间以后,范睢觐见嬴稷派白起攻打邯郸,白起说,战机已失,战不能胜,故白起不能去。嬴稷非常生气,委派白起副将起兵20万,兵败。范睢挑唆秦王再次召见白起,白起因病谢客,嬴稷恼怒。然考虑大局,几年后,嬴稷前往探望又提起兵一事,白起说,昔日丞相范睢因担心我之功劳大过于他,我带领大军在长平,直取邯郸,机会难得。如今,战机确实已经无胜算把握,我白起永为秦人,不能做对不起秦国之事,不能参战,且今年事已高,身体更是不能去了。

嬴稷大怒,免去白起武安君之职,让其离开咸阳去阴密,范睢挑唆秦王,为防范白起离开秦国,当白起走到咸阳十里外的都邮,赐白起自刎。

自此,世间再无战神白起。一代英雄悲壮落幕。


历史是杯酒
回答于 2020-03-16

提起白起,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他的赫赫战功,想到他坑杀四十万降卒的残忍!但是即使他是一个大杀神,他也是一个大臣,他的上面也有自己的君王!俗话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就是被秦王逼去自杀的!

赫赫战功

白起,也称公孙起,楚国白公胜后裔。公元前294年,白起为秦国的左庶长,将而击韩国的新城。公元前293年,白起为左更,大败韩国和魏国的联军,斩首24万,俘虏魏国大将公孙喜,夺取五座城池。白起因此战而得以升迁为国尉。公元前280年,白起率兵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公元前279年,白起率领秦军向楚国进军,夺取了楚国的鄢、邓、西陵等地。公元前278年,白起乘胜继续攻楚,直接攻下了楚国的都城,使得楚国仓皇迁都于陈。白起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下了韩国的战略要地野王城,从而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中心地带的联系。韩国上党郡守在当地民众支持下,将上党郡所属的十七个城池献给了赵王,希望能借助赵国的军力,共同保卫上党,以免被秦国吞并。赵国接受了上党郡。于是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向上党进攻。赵国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非常有作战经验,采取了坚壁自守,不轻易出战,等待时机的方式,使得秦军久攻不下。但是,赵军也颇有损失,赵王于是就不耐烦了,屡次谴责廉颇怯战,而且他还中了秦国范雎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廉颇。秦王听说赵括取代了廉颇后,立马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尉裨将,从而开始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等人充分利用了赵括在战略战术的一系列失误,最终射杀赵括,迫使四十万赵军投降。面对降军,白起与部下商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就有了震惊历史的坑杀40万降卒事件。

惹怒秦王,惨被逼死

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45万人,赵国岌岌可危,急于求得喘息的时间,于是以割六个城池的代价向秦国求和。白起认为,赵国已经非常弱势,不如抓住良机,一举灭赵。但是秦王和秦相范雎认为这一战秦国损失也比较大,不如答应赵国的求和。而且范雎对白起的功劳也充满嫉妒,怕他威胁到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不愿意白起拿到灭赵的大功。于是在范雎的建议下,秦王最终答应与赵、韩停战言和,各自撤兵。

八个月后,秦国再次进攻赵国,秦王决心灭赵。但是白起却持反对意见,他说:“今王法军虽信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赵魏,连好齐楚,机虑并心,备秦为务。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白起分析的很是中肯,但秦王却听不进他的劝告,仍派王陵率领大军攻赵。赵国坚守,使得秦军受到不少挫折。秦王又想到了白起,要让他出任主帅去攻打赵国。白起却称病不去。秦王就拍范雎去责问白起,白起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秦王撤兵再另待时机。但是秦王仍然不听,结果王陵再次失利,白起还是托病不出。秦王不甘心,又派长平之战的副帅王龁接替王陵,结果仍然攻不下赵国都城邯郸,而秦国却死伤甚众。后来,信陵君又率魏国军队来支援赵国,楚国也配合作战,秦国开始陷入被动,“多失亡”。

秦王要白起带兵去前线指挥秦军,白起又拒绝了,表示自己宁死也不作“辱军之将”。秦王大怒之下,撤了白起的职,还要他去西部戍边。白起因生病又拖了三个月。而这三个月中,秦军也是屡吃败仗,于是秦王就把这些算到了白起的头上,终于逼白起自杀了。一带名将,就这样死于君王的手中,可悲可叹啊!

用户67724358697
回答于 2019-08-29

其实原因很简单。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泰和散人
回答于 2019-07-26

战神白起之死,乃功高而矜,至于速亡,诚千古悲歌也。

诗曰:

夜深观乎史,心潮久难平;

释卷凭栏坐,静听风雨声。

夜读《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观秦武安君白起功高而自裁,扼腕叹息,至于泪垂。

白起善用兵,历任秦国左庶长、国尉、大良造,先后大败韩、魏、赵、楚等国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先后斩杀敌军不下百万,仅秦赵长平一战,即坑杀赵军四十余万,战功卓著,旷古罕见,可谓“战神”。

扫六国 杀百万 拒王命 乃自裁 垂千古 至痛惜

白起之死,始于韩赵苏代离间,根源在于得罪应侯。长平之战后,秦军占领上党,兵分两路,进攻韩、赵。于是韩、赵派遣苏代,游说秦相应侯范雎,使得范雎担心白起功劳过大,地位迟早超过自己,于是劝说秦王罢兵。白起听闻,开始与应侯不和。“人心惟危”,如此之谓也。白起一介武将,统兵在外,如何能与智多居内、睚眦必报的应侯范雎作对?种下恶因,定结恶果,这便为白起之死埋下了种子。

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久攻不下,而作为赵国援军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和魏国信陵君无忌,则将兵数十万攻秦,秦军多失亡,形势危急,武安君不但未赴国难,却多言速祸。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城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白起自杀,归罪于自己诈坑降卒,杀戮过重,招致天谴,获罪于天,然为将者,征战攻伐,悉尊君王之命,是由不得自己选择的,白起不杀,秦王自会派他将去杀,这也是怪不得白起的。事实上,白起之死,在于不谙修身之道,不谙处世之道,不谙人臣之道,太史公借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亦有道理,却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历艰辛 为秦相 定长策 安秦国 虽睚眦 必报之

应侯来请,此时化干戈为玉帛,与应侯范雎将相和睦,则秦国内部精诚团结,上下一心,则无往而不胜,君王大悦,此为上上策。秦国危机,此时就坡下驴,遵从秦王旨意,披挂上阵,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国危难大可缓解,转危为安,功在秦国,万民钦敬,则秦王依重,应侯也就无机可乘,此为中策。白起不言,悄然隐退,则秦王不怒,应侯难诟,亦可终老,此为下策。而白起竟然发言,“秦不听我言,今如何矣”,则自恃己能,自矜己功,视天下将相如粪土,也是不把秦王放在眼里,这便是授人以柄,睚眦必报的应侯媾隙在前,受拒在后,于今有机可乘,自然是不会放过了,因此,白起之死,在情理之中。

悲夫武安君,一错再错,一代战神,竟至于斯:武夫在外,何衅文吏?祸福由之,何拒君王?功高招忌,何必多言?迷途知返,何归于天?武安君虽则知兵,却不修身;既不知己,也不之人,亦不知君;不知修身之道,不知处世之道,不知人臣之道,以此败亡。

秦明王 有昭襄 蚕六国 拓宇疆 基业固 传始皇

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诉孔子:“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道德经》有云:“自示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发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谁不讨厌成天不干正事,自吹自擂之人呢?真正有志于天下的,忙于正事尚且无暇,谁会干这些舍本逐末的无聊之事呢?“多言数穷”,其武安君之谓欤?诗曰:

老秦战神武安君,战国纵横勇无伦;

鄢郢巫黔楚将灭,长平坑降赵丧魂。

功成遭间应侯怨,却拒王命忘艰危;

杜邮怏怏自裁罢,千古遗恨空泪垂。

【文章皆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薛西斯的猫
回答于 2019-04-23

白起早在秦昭王继位之时就已经进入历史舞台,并且成为战国名将,是世间少有的军事奇才,被称为战国第一武将。秦国所发动的兼并战争中,白起举足轻重,曾在长平之战扫灭赵国主力美之后秦国的统一天下奠定坚实基础。但正如历史规律所展现的那样,名将从来没有一人战死沙场,白起的结局也是如此,最终被秦昭王下令赐死。很多人说白起之死归结于范睢的落井下石。但就当时两国形势而言,秦国也属惨胜。不论犯罪是否被六国间谍说动,抑或范睢考虑白起功劳过大,危及自身。

总之,秦昭王也确有在大战之后通过条约的方式暂时息兵的考虑。一方面瓦解六国合纵而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更小的伤亡获得赵国的服从,毕竟长平之战后两国曾和解,赵国愿意割让六座主要城池,给秦国以换得安宁,但是赵国仅仅是缓兵之计,在秦国暂停进攻之后,便立刻毁约。赵孝成王在平原君的支持之下,选择合纵抗秦,秦昭王大怒,所以发兵攻赵。在常平站场搞一段落之时,白起曾想要进攻赵都邯郸一举灭赵。而此时的白起却坚决反对,认为现在不仅不会胜利还会打败。

在长平之战刚刚告一段落之时,六国人心惶恐,赵国危机,此时收益最大。在经历短暂和谈之后,六国缓过神来,赵国拼死抵抗,赵国邯郸不可攻克。另外,刚刚退出战场的秦军损失过半,并且经过短暂休整,趁胜追击势头已经大为减损。这场战争必定无法获得想要的结果,白起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但是秦昭王不甘心。于是秦国历史上发生了东初以来最大的战略失误,白白搭上10万多将士的性命。最终证明,白起是正确的。战后,白起的一句秦不听,今如何以?有人说这是白起居功自傲,不懂得谦虚,没有谨言慎行而招致杀身之祸。

而实际真是这样吗?白起一生为人低调,这一次却居功自傲呢?实际上,这句话的感情色彩更多的被渲染。白起真想表达的是一种无奈和秦国面临重大失误,仍不知悔改的愤怒。这种愤怒是秦昭王恼怒。而不是白起自鸣得意,居功自傲。秦昭王此时已经69岁,在长平之战前夺回自己的权利。一系列的政治问题都被摆平,内心自然有所膨胀。帝王一旦犯错,总有人要承担后果和责任。而秦昭王自始至终也不认为秦国的强大,仅仅凭借白旗一人。他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想要证明秦国完全可以用实力碾压六国。

再加上范睢挑拨内斗,最终造成了白起的自杀。有人还曾批评白起身为军人,应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更是一种偏狭,白起当然是一个军人,而且是一个职业军人。但他更有着身为统帅和国之重臣的洞察力。白起是一个有头脑的人,正因为他处处心思缜密,所以一生毫无败绩。如果只是单纯地执行命令,白起将不再是白起,只不过是一个武将只负责执行命令而已。

又如何能够决策沙场,洞察战场上千钧一发的形势。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是完全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去说的。不论对错,不论成败。 当这种观念普及到民众,在没有了战场的情况下很容易变成主仆关系。哪一个国家也不会希望自己的一国统帅只是一个听从命令的机器。手握国之重器,必然要为国家考虑。能够不凭君王的一起偏狭好恶将国家拉入深渊。这也正是白起也正是秦国崛起的原因之一。

大小多子
回答于 2020-03-16

长平之战,大秦战神、武安君白起由于粮草不继、又急于一举灭赵,竟然一举屠戮了韩赵四十万降兵。然后派遣亲信卫先生回国请兵粮以趁胜围攻邯郸,结果秦王和范雎却因忌惮白起残暴而杀了卫先生,借口国虚民饥,没有军粮而给了赵国喘息之机,于是赵国乘机休养生息厉兵秣马,一时竟有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之势,白起反思过往得失,这才发现长平杀降乃是一把双刃剑,他终于认识到老子说的一句话:“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转过年九月,秋收之后,秦军又有了充足的粮草,秦昭襄王又想伐赵。白起却表示反对,认为时机不成熟而赵国国内实、交外成,不可讨伐。可惜秦王不听,仍然派王陵攻赵,果然不克。

这下秦王没了面子,又跑去劝白起出马,

可白起估计一直记恨长平之战后秦王不愿送粮之事,就是不愿意出征,秦王只能派别人增兵攻打邯郸,仍然不克,且损失惨重。

秦王大怒,乃强逼白起上战场,又一次遭到了拒绝。时间静止了,两个年过花甲的固执老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互瞪了足足三分钟,谁都不肯让步,谁也不肯松口,愤怒,僵持,凝结……

终于,秦王走了,拂袖而去。君臣关系正式宣告破裂,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下达诏书,削去武安君白起所有官爵,降为士卒,并命他立刻迁往阴密,不得停留。十二月末,秦昭襄王派人日夜驱赶白起。白起不能忍,忿然离开咸阳。另外一边,一直嫉妒白起的相国范雎又在向秦昭襄王告刁状:“吾闻白起之行,其意尚怏怏不服,大有怨言。其托病非真,恐适他国为秦害。”这下戳中了秦昭襄王的软肋——白起若为他国所用则秦亡矣。于是,秦王派了几个使者,带了一把宝剑,追上白起赐给他自处。终于,公元前257年,一代杀神,一代人屠白起在大笑声中将宝剑往颈上一抹,黑色的血浆冲天四溅,一个巨大的身躯重重倒下。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