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可名片登录
尚可名片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宋代〕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注释
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宋哲宗的年号。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白水:东北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
汤池:即汤泉。
殆:(dài)大概,差不多。
熟:使动用法。使......成熟。
循:沿着。
少北:稍向北。
悬水:悬于山的泉水,大则谓瀑布。郦道元《三峡》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百仞(rèn):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辄(zhé)为:就是。辄,就。
缒(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
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倒(dào)行:顺来路回去。
甚:厉害。
度:越过,过
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
掬(jū):用双手捧取。
珠壁 :珠:指珍珠,壁:指圆形的玉。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二鼓:二更(大约晚上十点多);古代击鼓报时。
食:吃
余甘:橄榄的别称。
顾:回头看。
颓然:衰老的样子。
寐:睡觉。
书:写下。

查看更多内容

创作背景

  这篇文作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时所作,年五十九岁,风烛残年,政治上失意,兄弟同窜,家属离散,病骨支离。
查看更多内容

赏析

  此篇与《记游松风亭》作于同时同地。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优美的游记,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后即展开具体的描写。首先写白天游览所见,主要写了温泉、悬瀑和佛迹三景,描写时抓住了三景各自的特色。

  写温泉,着眼于水温之高:“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因为二人均在其中洗过澡,故体会甚为真切。写悬瀑,着眼于它的形态,由于瀑布高达百仞,悬瀑下的山岩有八九层凹曲,每个凹曲处都形成一个水潭,而“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通过深潭的描写进一步显示了悬瀑水冲击力之大;最后写悬瀑倾泻时“雪溅雷怒,可爱可畏”,虽然只用了八个字,但把悬瀑的形态、颜色、声势和游人的感受都写到了,精练至极写佛迹,着眼于它的数量之多:“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接着写夜游所见,主要写山烧和到江心划船的情景。写山烧虽只用了“火甚”二字,但那火光熊熊的景象写的十分逼真:写“击汰中流”的情景虽只用了“掬弄珠璧”四个字,但那江月倒映水中的美丽姿态和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皆盎然于纸上。

  最后简写回家后饮酒、进食、醉态、失眠和写作本文的情况,作为文章的结束。

  这篇游记,全文不过一百四十字左右,却把白水山一带主要的景观和这些景观的特色都逼真地写了出来,还记了一整天的游览过程,写出了游人的情趣,十分精练喜人,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文字技巧的娴熟高明。

查看更多内容

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是苏轼的一篇诗文,记述了他与幼子过游览广东白水山佛迹院的经历。这篇文章的特点在于,苏轼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和片段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山水的崇敬之情。 在文章中,苏轼通过描述山水的自然风采和自己的心态,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他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将山水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他以“雪溅雷怒”来形容瀑布的非凡气势,以“击汰中流,掬弄珠璧”来描绘江月的流光异采,这些描写别有一种精神寄托在内,因而显得情韵生动。 此外,苏轼在文章中也表现出了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他在享受山水之美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些心绪的不平静。在文章结尾处,他自谓“顾影颓然,不复甚寐”,这不仅揭示了他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游白水书付过"这篇诗文展现了苏轼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山水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思考。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艺术精神和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查看更多内容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查看诗文
查看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宋代〕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查看更多内容

和董传留别

苏轼 〔宋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查看更多内容

鹊桥仙·七夕

苏轼 〔宋代〕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查看更多内容
尚可名片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鄂ICP备2023007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