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可名片登录
尚可名片

湘江曲

张籍 〔唐代〕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的湘江风平浪静,宽广无际,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乘船而去。
送人出外,我还得回去,面对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我惆怅无限。

注释
潮:指波涛。
发:出发。
白蘋:一种植物。
鹧鸪:鸟名,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

查看更多内容

赏析

  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天,笔意轻捷而富变化。联系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理解,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抑郁。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送行的时间,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而且,次句开始的“湘中”和首句开始的“湘水”,“湘”字重复,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行云流水回旋复沓的旋律,而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回环往复的充分渲染。如果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给,诗人伫立江边遥望征帆远去的伤感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读者以无穷的意味。

  这首诗描述湘江畔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惆怅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浅白而情韵丰富。

查看更多内容

赏析

《湘江曲》是一首描写湘江畔送别场景的古诗,作者张籍以景抒情,表达了离别的伤感。 这首诗的首句“湘水无潮秋水阔”以秋天的湘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无风无浪、宽广无际的景象。通过“湘水”和“秋水”两个词汇的重复使用,增强了地方色彩和情感的渲染。 第二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则交代了送别的具体时间,通过月落和行人发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离别的悲伤情感。其中,“湘中”与首句的“湘水”相呼应,加强了场景的定位。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反复运用“人”和“发”的词汇,以及顶针格的修辞手法,如流水般顺畅自然地表达了送别的深情。最后一句“白蘋茫茫鹧鸪飞”,以景结情,将离别的哀愁通过白蘋和鹧鸪的动静互映,更深刻地传达出来。 整首诗文笔意简洁而情感丰富,通过描写湘江送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和惆怅。这种以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湘江曲》是一首具有唐代诗歌特色的古诗,通过场景描绘和情感抒发,深刻地反映了离别的主题。无论是从情感表达还是艺术技巧上,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
查看更多内容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查看诗文
查看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籍 〔唐代〕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
查看更多内容

征妇怨

张籍 〔唐代〕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查看更多内容

凉州词三首

张籍 〔唐代〕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查看更多内容
尚可名片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鄂ICP备2023007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