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可名片登录
尚可名片

劝学

孟郊 〔唐代〕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注释
乃:才。
元:原本、本来。
始:方才。
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
非:不是。
自然:天然。
运:运用。
贤:才能。
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
岂:难道。
长:长期。

查看更多内容

赏析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关于学习的重要意义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文章艺术风格。 首先,《劝学》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提高修养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到“知至而后可以至焉”的目标。这种强调学习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其次,《劝学》在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时,采用了多种比喻和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文章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例如,文章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比喻学习对于人们的知识和品德的提升作用,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习的成果和效果,这些比喻都十分贴切、生动,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劝学》在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文章中的例子都是来自于生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 总的来说,《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但它的优点在于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说理,避免了枯燥和单调的感觉。同时,荀子以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这篇文章,使得文章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但是,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方式与荀子时代已有很大不同,《劝学》中的一些观点和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也更加多样化,因此,《劝学》中的某些观点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解读和借鉴。 综上所述,《劝学》是一篇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散文佳作,其优点在于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说理、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借鉴。
查看更多内容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查看诗文
查看更多内容

猜你喜欢

游子吟

孟郊 〔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查看更多内容

古别离

孟郊 〔唐代〕

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查看更多内容

古怨别

孟郊 〔唐代〕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查看更多内容
尚可名片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鄂ICP备2023007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