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33年的“第二届国术国考”银制徽章,外径55毫米,内径为40毫米。

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先后举办了两次全国国术考试,本考试简称为“国术国考”或“国考”,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正式的官方学术机构所举办的武术考试,前后只有举办过两次,地点均为南京公共体育场;然而国术国考办理的相当不理想,正试项目出现了流血场面,相当不合现代化体育精神。

1928年10月11日至19日,举行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

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举行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

国术国考前三名称号为国士、侠士、武士。

考试

第一届国术国考(1928年10月)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山东、河北、北平、南京等17个省、市国术馆和中央国术馆共333名应试者参加考试。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单人表演,项目包括拳术、刀、剑、枪、棍;正试为两人对抗比赛,项目包括:拳脚门(散手),摔跤门,棍枪门(长兵),刀剑门(短兵)等。预试及格方可参加正试。正试未按体重分组,只以抽签分组进行淘汰赛。比赛无任何护具,也不作时间限制。

第二届国术国考于1933年10月仍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来自湖北、河南、青岛、重庆、湖南、汉口、福建、贵州、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浙江、上海、江西及中央国术馆等20个单位429人参加考试。这次考试大致沿袭第一次国术国考的做法,有所改进的是: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赛按体重分组;有统一的护具;增设了搏击和女子对抗比赛。

意义

国术国考虽有种种不足,但它制定和实践了武术拳械单练与对搏的比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