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剂,是一种高效落叶剂,因其容器的标志条纹为橙色,故名“橙剂”(Agent Orange),又名称橘剂、落叶剂、枯叶剂、落叶橘,是一种高效的树木杀伤剂。[1]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用低空慢速飞行的飞机喷洒于被判断为共产党武装人员藏身之地的森林、丛林和其他植被上,使树木等植物落叶。其成分为植物生长调节剂2,4,5-三氯苯酚(2,4,5-T; 2,4,5-trichlorophenol)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平均浓度为每公斤10毫克。但橙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微量有毒杂质四氯双苯二恶英,引起了不少争议。

正文中仅列举了二恶英的危害,但并未着重描述橙剂的危害。

中文名

橙剂

外文名

Agent Orange

定义

一种高效落叶剂;一种高效的树木杀伤剂

使用

越南战争

名称由来

因其容器的标志条纹为橙色

作用

落叶剂

别名

橘剂、落叶剂、枯叶剂、落叶橘

发展历史

2006年美国环保署(EPA)开始对越南境内的慈善组织提供技术援助,以帮助清理二噁英。

2012年8月,美国和越南开始在岘港国际机场清理橙剂残留,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介入橙剂在越清理工作。而根据越南官方媒体的报道,美国政府为该项目提供了4100万美元。

2019年4月,英国BBC刊发一篇名为《美国将清理有毒的越战空军基地》的报道称,美国已在越南的一个空军基地启动了耗资巨大的清理行动,美国曾在该基地存放臭名昭著的化学制剂橙剂。[2]

成分

橙剂的主要成分是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和四氯代苯,这两种物质都是强致癌类物质,而且这类物质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环境中自然消减50%就需要耗费9年的时间。[5]它进入人体后,需14年才能全部排出。[4]它还能通过食物链在自然界循环,贻害范围非常广泛。

越战中的运用

橙剂

19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越共游击队出没在茂密的丛林中,来无影去无踪,声东击西,打得美军晕头转向。越南游击队还利用长山地区密林的掩护,开辟了沟通南北的“胡志明小道”,保证了物资运输的畅通。美军为了改变被动局面,切断越共游击队的供给,决定首先设法清除视觉障碍,使越共军队完全暴露于美军的火力之下。为此,美国空军实施了牧场手行动(Operation Ranch Hand)。他们用飞机向越南丛林中喷洒了7600万升落叶剂,打算以此清除遮天蔽日的树木让越共游击队无处可逃。这些落叶剂封装在中间带有橙色条纹的55美制加仑(210升)墨绿色圆铁桶中,所以在后来被称为“橙剂”。

美军飞机在喷洒橙剂

橙剂

越战后,1976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禁止为军事或任何其他敌对目的使用改变环境的技术的公约《禁用改变环境技术公约》(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 Convention),该公约禁止“任何技术用于改变地球的生物群体”的组成或结构,严格限制落叶剂的大量使用。橙剂及使用落叶剂消灭游击队藏身的丛林的战法也退出 了历史舞台。

二恶英的毒性

中毒之后的尤先科,左为痊愈后

橙剂虽然主要由对人几乎无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4,5-T和2,4-D组成,但其中含有的杂质二恶英长期以来被认为有严重的毒性。因为相信二恶英剧毒的说法,俄国势力曾用此物质刺杀亲西方的乌克兰总统候选人尤先科,致使他体内被检测出高达108000pg/g的极高浓度二恶英,结果尤先科除了脸上因为二恶英影响产生氯疮并轻度抑郁外,基本不受影响地继续参选,刺杀阴谋宣告失败。尤先科后成功当选乌克兰总统。[3]

二恶英类化合物中,被认为毒性最强的是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以下称TCDD),因此大部分的动物实验研究皆使用TCDD做为检测二恶英类化合物毒性的标准,其余的二恶英类化合物对人类的影响则尚待确认。二恶英类化合物具有脂溶性,因此容易进行生物累积作用。以TCDD为例,对哺乳动物的研究指出虽然存在致死剂量,但不同物种之间可忍受的剂量差异颇大。另外,TCDD虽不具有直接的致突变性与基因毒性,但是却被怀疑可能透过间接的生理途径而致癌。

由于目前尚未出现人类因二恶英类化合物急性致死的案例,因此推断人类接触的二恶英浓度(如美国越战老兵或橙剂使用区的越南人暴露的浓度)相对于动物实验或尤先科被投毒案之类的事件是极低的剂量,但仍有经由生物累积而出现慢性症状的可能。这种情况下,经由动物实验与临床病例推论出的TCDD对人类的健康风险主要有:

• 氯痤疮。这是目前唯一可确认且有临床病例的、人体积存高浓度的二恶英而引发的现象。

• 可能致癌。动物实验显示TCDD对某些种动物具有高度致癌性,但是要超过某一门槛剂量才会发生。对人类的致癌性目前尚在研究中,不过塞维索事件后的临床案例显示高浓度TCDD可能会稍稍增加多发性骨髓瘤与白血病的发生概率,但仍需进一步证据支持。

1976年意大利塞维索的ICMESA化工厂爆炸事故导致大量高浓度二恶英泄漏。这个事件由于接触剂量极大,是被研究的最详细的二恶英污染事件。大约有200人出现了与二恶英相关的氯痤疮症状,当地后来的某些癌症的发病率异常也被怀疑可能与二恶英有关,但并无明显的流行病学差异和其他证据佐证这一点,尚待更多研究分析。

橙剂在越南战争中被大量使用,战后发现,生产橙剂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副反应出现有毒杂质的二恶英。这一发现使得很多曾参与越战的老兵恐慌不已,部分退伍军人被验出体内积存二恶英。由此,这些老兵对生产橙剂的包括陶氏化学在内的制造商提起了旷日持久的法律诉讼。

巧合的是,目前被发现体内二恶英浓度最高的临床案例出现在越南:虽然她接触二恶英并非是因为橙剂使用而是由于工作接触缺乏防护。她体内二恶英含量竟高达144000pg/g,比被投毒的尤先科体内的毒素含量还高,远高过战时经常接触过橙剂的美军士兵,更远远高过接触橙剂的越南人。但患者除忧郁症,月经不调和氯疮外,无其他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