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中文名

物候

外文名

Phenology

拼音

wù hòu

类型

现象

属性

周期性变化

内容简介

大雁南飞

物候是指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是物候现象。它包括三个方面:

1、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

2、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3、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有时又根据生物种类分为植物物候、动物物候。动物物候有时又细分为鸟类物候,昆虫物候等。有时还把农作物的生育期称为作物物候,而把其他的统称为自然物候。

观测重要性

进行物候观测和积累较长时期的观测资料,是进行物候规律研究和应用的基础。物候观测中,正确掌握观测方法和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对保证物候观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每个物候观测人员应事先进行一些物候观测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测点选定

物候观测点的选择一定要有长远性、代表性,并要考虑能方便工作的原则。一个地方的观测资料,其年代越长越有价值,所以观测点要固定,选定的点要能进行多年观测,不应轻易变动;所选的观测点还要能代表那个地方的地形、土壤、植被情况,尽可能是在平坦开阔的地方;为了工作方便,观测点还须选在观测员住地附近,或是上下班经过的地方,对业余观测者来说,则可达到工作观测两不误。观测点选定以后,务必将地名、生态环境、海拔高度、地形、位置、土壤状况等详细地记录下来,长期保存,以备必要时查考。

目标的选定

在一个地方进行物候观测,不能漫无目的什么都观测,也不能有什么就观测什么,而是要选择那些最能反映当地季节早晚,以及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物候现象。应按以下三个原则确定观测种类和项目:

1、选择常见的、自然生长的植物、动物,各地按统一的方法同时进行观测。观测的动植物中,有一部分是作为季节和农时指示物的,也叫指标植物。指标植物不论是木本的或草本的,都应尽可能选用野生的;如是人工栽培的,但须是不经常施肥浇水的植株。这是因为在人工管理下,植物发育速度会加快,不能准确地反映当地的气候变化。例如,同一年里,一些在城市公园里精心管理下的美人蕉,比郊区农民宅前无专门管理的植株,始花要早十多天。使用盆栽植株则更不适宜。植物有光周期现象,如在诱蛾灯下的水稻贪青,成熟期较晚,所以观测植物不应选路灯下的。

2、所选指标植物种类的多少,应结合观测目的和任务来全面考虑。指标植物的形态和变化,必须容易识别,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的,必须分辨清楚。为了编制自然历,应有相对多的植物种类,使每一、二候至少有一种物候现象。物候历中所包含的物候现象愈多,自然物候季节的划分则愈细,在一个季节中用来指示气候变化的物候指标也愈多,那么季节和农时的预报则愈可靠;为了研究区域气候变化规律,要尽量选用分布广的植物种作为观测对象,因为广布种愈多,不同地方有相同指标植物的机会也愈多,相互参考的作用愈高,对绘制区域性物候图便有利。还必须严格鉴别观测植物的种类。

3、根据应用对象确定观测植物种类。为研究气候变化,要进行古今物候对比,为了引种要进行中外物候对比,所以古代已有物候记载的种类,如杏,桃等要列为观测对象;世界多数国家进行观测的植物,如紫丁香、刺槐等也应选入;如是为了养蜂则主要选蜜源植物;如是为了牧场管理,则主要选牧草等等。

根据以上原则,中国的全国物候观测组织,指定了若干种动、植物,农作物,以及水文气象现象作为共同观测项目。各地除选择一定数量的全国共同观测项目外,还可选择一些对季节和农事有指示意义的地方性种类,作为当地的观测对象。

观测要求

应定人、定株地进行观测。物候观测采用目测法,因此要观测准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锻炼,具有一定的观测经验,所以观测人员应当尽可能的稳定。各植株之间,由于遗传因素等原因,物候期会有一定差异,定株观测可减少这类非气候影响造成的误差。由于动物活动的范围较大,所以鸟类和昆虫的观测不应限于固定观测地点,在观测点附近看见的虫、鸟或听见其叫声,均应记载。

春、夏、秋三季可以两、三天观测一次,冬季在植物休眠期,也可停止观测。观测时间一般可在下午,但还应随季节和观测对象灵活掌握,某些只在早晨开花的植物最好是上午观测。如鸟类习惯在早晨或晚间啼叫,就宜在早晨或晚间听其鸣声;秋、冬、春季霜的观测只能在早上进行。物候观测应随看随记。观测要仔细,切不可在远处粗粗一看即过,如果高处看不清的,也可用望远镜。

拓展谚语

植物内容

1、“黄荆叶子包得过一粒谷,桐子树叶子包得过一个蛋。”意为早稻该浸种了。

2、“桐子树开花,该浸一季晚稻种啦。”

3、“一白早,二白好,三白栽也好不栽也好。”意思是按三白草叶子的变化确定栽一季晚禾的时间。三白草,多年生草本,夏季开花,从花序下最下端一片叶起,有1-3片叶先后成白色。当白第一片叶子时,栽晚禾早了一点;当白第二片叶子时,正好栽晚禾;等到白第三片叶时,就太晚了,不栽为好。

4、“枫树发芽,净棍称爷。”净棍-苦汉。枫树发了芽,天气逐渐暖和,可以少穿衣服。

5、“枫树落叶,净棍落劫。”枫树落叶了,天气逐渐变冷,要挨冻了。

6、“桂花飘香,蛇虫不安。”天气渐渐冷起来了。

7、“毛粟开口,九月初头;毛粟纯黄,九月重阳。”意指毛粟黄熟,已到了农历九月重阳节。

8、“苦槠乌,十月初;苦槠颤,十月半。”苦槠成熟,已到农历十月初;苦槠落地时,则是十月中旬了。

动物内容

大雁:冬来春去,可见飞经县境上空。

家燕:“清明”后始见,筑巢于屋檐或屋梁上,至“秋分”后离去。

布谷鸟:“清明”始鸣“割麦栽禾”,“立夏”后绝鸣。

白鹭:成排站着,涨大水的前兆。

乌鸦:成群惊飞,预示着大雪将降。

蝉:“小暑”始鸣,谚云:“唔唔须须(指蝉)叫,街上新米粜。”“秋分”绝鸣。

飞白蚁:出洞飞走,预示着高温、高湿、低压、闷热难当,将降暴雨。

蚂蚁:结队迁徒,将有雨降。

青蛙:“清明”前几天始鸣,“立冬”前绝鸣。

蛇:“惊蛰”出洞活动,“立冬”进洞冬眠。

蜻蜓:结群低暗淡,将降暴雨。

鱼鳅:在水面上打花,预示将有雨降。

非生物内容

1、枕头回潮,雨在明朝

2、炊烟塞灶,大雨将至。

3、家具发潮,有雨淋头。

4、云走东,雨不凶;云走南,水满塘;云走西,水产陂;云走北,晒死贼。

5、础润而雨,月晕而风。

6、霜重见晴天。

7、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8、雷公先唱歌,有雨冒几多。

9、春雾晴,夏雾雨,秋雾晒死鬼,冬雾多雪雨。

10、朝霞有雨晚霞晴。

11、懒龙(虹)降东,有雨不凶;懒龙降雨,大水产陂;懒龙降南,落雨不长;懒龙降北,冒雨磨墨。

12、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青藏高原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镱锂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土地覆被与植被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1999-2009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1999-2009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长度(LOG)整体呈延长趋势,变化幅度为8d/10a(R2=0.479,P=0.018);生长季始期(SOG)呈提前趋势,幅度为6d/10a(R2=0.281,P=0.093);生长季末期(EOG)呈推迟趋势,幅度为2d/10a(R2=0.031,P=0.605)。SOG提前、EOG推迟和LOG增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部;SOG推迟、EOG提前和LOG缩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中、西部;高原绝大部分区域的SOG呈显著提前趋势。

2、海拔在物候的地域分异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且存在3500m分界线。其下,物候随海拔变化波动较大,其上物候与海拔变化关系密切。

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年际变化在不同的海拔和自然带上分异显著。高海拔地区的年际变化趋势要比低海拔复杂;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带的变化幅度和显著水平最高,而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带最低。

生长季的延长,尤其是春季物候的提前,被认为是1980-2000年北半球中、高纬度碳汇功能增强的主要贡献之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长季增长可以增强碳汇功能,减少大气中CO2的累积,降低气候增暖的速率,但生长季长度变化对碳平衡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清晰,仍需要深入研究。同时生长季长度变化,无论是SOG提前,还是EOG推迟,都必将对青藏高原牧业产生影响。生长季延长,导致夏季放牧活动延长,从而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这些效应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学科

物候与物候学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物候是天气多年的积累,两者有从属关系。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鸷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麦秋至。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鹃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蜂居壁,又五日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语言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①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②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⑤。”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③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广,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①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学科知识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与候介绍

这些自然现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也都成了他们讴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们抒发感情的凭借。不过农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诗人们又不同。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中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观测内容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1961年北京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四个因素

纬度差异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首先就是纬度(南北的差异),就是说,在不同的纬度上,物候来临的迟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开得就越迟,候鸟来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不仅有南北的差异,而且因季节、月份的不同而异。例如中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化极为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又相差无几。从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至于丘陵、山岳地带物候的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经度差异

东西的差异,也就是说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东西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中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反之,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

中国全国具有大陆性气候,加以天山、昆仑山、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中部,因此地形气候与北美、西欧大不相同。天山、昆仑山高耸于西部,在东部则秦岭山脉由西向东渐次降低。到东经116度以东,除了个别山岭如大别山、黄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区。所以冬春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潮,可以挟其余威长驱直入,侵扰长江以南的地区。这对物候有很大影响。除了寒潮,风暴影响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中国西南、西北的同一区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随地形转移,经度的影响就变为次要的了。

一般说来,在同纬度上,经度和高度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纬30度左右,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

高下差异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但到了秋季,如乔木的落叶等现象则越往高处越早。这一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中国华北和西北一带,不但秋季逆温层极为普遍,而且远比欧洲的高而厚,常可高达1000米。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合适,就是这个道理。

古今差异

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就是说古代和现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利用历史上的物候记录能否证明这一点呢?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是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世在190年的时间里对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记录。物候最迟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阳中黑子最多年。根据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可以把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与始花的日期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研究概况

外国的物候知识起源也很早,两千多年以前,雅典人就已经试制包括一年中物候推移的农历。到了罗马凯撒时代,还颁发了物候历以供应用。欧洲有组织地观测和研究物候,实际上始于18世纪中叶。日本、英国、德国的科学工作者都先后组织了物候学的观测和研究。十月革命以后,物候学在苏联得到很大发展,获得一定的成果,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美国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到物候观测的。到了20世纪初叶,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花了多年的功夫专门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与美国各州冬小麦的播种、收获与发育季节的关系。他从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总结出如下的结论:假如其他因素不变动,在北美洲温带内,每向北移动纬度一度,或是向东移动经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4天。这就是所谓霍普金斯物候定律。这个所谓物候定律并没有考虑到物候的古今差异。

霍普金斯把美国境内同一日子有同一物候(如桃始花、燕子来等等)的地点连成一条线(即等候线),绘成等候线图。根据等候线图预告各地农作物播种、收获的时期。

不过从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是根据美国的物候条件总结出来的,因此它并不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因为物候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而异,并不像这个物候定律所说的那么简单。

研究发展

中国向来以农立国,在汉代就有七十二候。后来又产生了江南地区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但作物的生长因地而异,各年也有不同,所以古代的月令不能解决问题。公元6世纪,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说的农业耕种时期的物候,与现代的已有不同,可是到如今没有进一步加以改进。

所以物候学在中国虽起源很早,到如今还是个空白点。因此,普遍展开物候观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各地的物候历(或自然历)是当务之急。编物候历应该选择能明显反映当地季节现象的、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物候种类进行观测。然后把各种物候多年平均的日期和日期变化的幅度列成一表。这种表就是物候历,可以根据它来预报农时。

1.东风袭,戴斗笠2、星稀稀,晒破衣,星密密,雨滴滴3、清明下秧,芒种打麻4、清明前后,种瓜点豆5、蚂蚁搬家,大雨哗哗

意义内容

物候学的研究是否只是为了选择播种日期和预报农时呢?不,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栽培作物

农作物的区划是推广栽培作物,合理配置作物的先决条件。例如稻麦两熟区的推广界限问题,需要有周密的区划,才可以事半功倍,获得增产。物候观测资料对解决这问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引种驯化

还可以利用物候资料来进行引种驯化。如果了解了某种植物原产地的物候条件,就可以据以把该植物引种到条件相同的其他地区。这几种经济作物经过一二十年的培养,美国不但能自给,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了一定的地位。在移植之前,美国曾派人事先从中国当时的农业试验站、农业学校搜集移植品种的物候条件的情报和各地的气象情报。

对付害虫

物候学的资料也可以帮助人们对害虫进行斗争。害虫的产生是有一定时期的。假如利用物候图使农作物的播种期提早或延迟若干天,往往能减轻或避免害虫的侵害,增加作物的产量。例如20世纪初,美国小麦害虫海兴蝇极为猖獗,美国农业部利用物候图使各地小麦播种期延迟了若干天,避免了这种害虫,增加了小麦的产量。

土地利用

中国山区面积大于平原,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资利用。开发山区是中国发展农业很有希望的途径。但是山区的气候、土壤对于农业经营的适应性,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进行调查。今后若开展山区物候观测,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山区垂直分布带的问题就能得到科学的解决。可以想见,这一措施将具有多么大的生产价值和国民经济意义!

绿化城市

既然利用物候资料能预报农时,当然也能利用它来确定造林、移植树苗、采集树木种子的最适宜的日期。物候学的研究对绿化城市、乡村和营造防护林以哪些树种为佳也有帮助。

养殖产生

此外,物候观测资料对于养蜂、放牧、捕鱼、狩猎,以及对其他一切与生物界有关的各种经济建设都有实际用途。利用物候资料还可以判断地方性气候的特点。

物候学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在生物学方面它是接近生态学,而在气象学方面则接近于农业气象学。但生态学(不论是植物生态学还是动物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又恰恰是中国生物学与气象学中的极薄弱的环节,因此,在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指导下,应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古诗记载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时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战国楚宋玉《风赋》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唐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物候古诗词还有: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综观上述云云,可知中国古典诗歌的物候描写,不单有文学方面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物候学及农业、军事的可贵资料。

成语拓展

阴晴圆缺

落叶知秋

春暖花开

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

秋高气爽

铄石流金

雪虐风饕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华秋实

春意盎然

春花秋月

春寒料峭

春雨如油

夏日可畏

夏雨雨人

夏炉冬扇

冬裘夏葛

秋高气爽

一叶知秋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晚风习习

万里无云

乌云密布

阴风怒号

冰雪严寒

秋风萧瑟

大雪纷飞

碧空万里

日丽风和

风轻云淡

风雨交加

天寒地冻

风雨凄凄

惠风和畅

春暖花开

寒冬腊月

岁暮天寒

风轻云净

碧空如洗

候鸟观测

家 燕

金腰燕

楼 燕

黄 鹂

杜鹃

布谷鸟(四声杜鹃)

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