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风指的是在地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北半球吹的是东北信风,而南半球吹的是东南信风。信风常将海洋的暖湿空气带往陆地,使当地的气候变温和。

中文名

信风

外文名

trade wind

特点

方向很少改变

释义

在低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

简介

信风

信风(trade wind),又称贸易风,指的是在地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北半球吹的是东北信风,而南半球吹的是东南信风。信风经常会增加热带风暴的威力,影响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地区。

信风年年反覆稳定地出现,犹如潮汐有信,因此称为“信风”。古代商人们也利用信风的规律性做航海贸易,因此信风才被称做“贸易风”。

名称释义

信风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在固定的地区定时出现,而且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这是trade wind在中文中被翻译成“信风”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信风”这个词,指的是“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来的风,即季候风”。查《辞源》“信风”条可以看到这个解释及引用文献。所以,信风这个词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现代气象学中的专指trade wind的意思。

形成原因

信风

由于赤道地区阳光强烈,终年炎热,产生旺盛的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气流到了高空后便开始往两极扩散。气流到了南北纬30度时便开始沉降,形成副热带高压。此时空气相当地干燥,因为水汽在赤道附近随着降雨流失。因为气体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在高压带沉降的气流便在低空流回赤道区,在北半球形成北风,在南半球形成南风,但受到地球自转所形成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吹向西边,导致南北半球信风的风向很不一致。在北半球,风从东北刮向西南,称“东北信风”;在南半球,风从东南向西北刮,称“东南信风”。麦哲仑船队在通过太平洋时正是遇到“东南信风带”,然后再进入“赤道无风带”,而最终完成这项伟大的创举的。

周期影响

南北半球上的信风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如北半球太平洋上的东北信风带,每年3月份位于北纬5°—25°。到了9月份,整个风带向北移动到北纬10°—30°,到第二年3月份,整个风带又退回到北纬5°—25°附近。这样,在信风带活动范围的特定区域内,就会出现信风周期性的变化现象。

气候影响

信风常将海洋的暖湿空气带往陆地,使当地的气候较为温和:如副热带湿润气候的下半年雨量即来自信风带来的水汽;中美洲、加勒比海诸岛的东部雨量经常多于西部,也是因为信风的影响。

信风减弱与圣婴-南方振荡现象有关。

降水影响

信风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不同与所处的海陆位置和地形状况等因素有关。

第一,地球上受主要信风影响的地区。在地球上,位于信风带的地区主要是亚欧大陆的西亚地区、非洲大陆南北部、南美洲大陆中东部、北美的墨西哥高原和澳大利亚中北部地区。

第二,要明确信风少雨区的分布位置。一是在非洲北部和西亚受东北信风影响,这里的信风从内陆干旱区吹来,湿度小,降水相当少;二是非洲大陆南部和南美大陆东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这里的信风均从海洋吹来,但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影响,海洋上湿润气流很难到达,降水也稀少。此外北美的墨西哥高原也是如此。三是澳大利亚大陆的大分水岭西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是雨影区,降水也特别少。

第三,要掌握信风多雨区的分布位置。信风并不是不能带来大量的降水,在一些高原边缘的沿海地带或沿岸山地的迎风坡,信风往往会带来大量的降水。如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沿海,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而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降水丰富,再加上这些地区本来纬度较低,从而使这几个地区都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研究发现

英国媒体2014年2月10日报道,美国与澳大利亚科学家称,1994年至2014年这20年期间太平洋信风风力的空前加强,使全球变暖趋势出现了停滞的局面。

这些吹过热带地区的东风加速了赤道地区的海洋环流,将热水推入太平洋深处,同时给海平面带来了较冷的水。这促使其他地区气温降低,并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全球平均气温为何自2001年以来基本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