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金枪鱼(学名:Thunnus obesus)是鲭科、金枪鱼属下的一种鱼类。

全世界热带和温带海区(南北纬度在40°之间)均有分布,中心密集区在赤道附近海域。大眼金枪鱼是大洋性洄游鱼类,喜群游。季节洄游明显,春夏北上,冬季南下。大眼金枪鱼主要以头足类、虾类及飞鱼等小型鱼类为食。

中文名

大眼金枪鱼

别名

肥壮金枪鱼

外文名

Bigeye Tuna

同义学名

Parathunnus rosengarteni,Germo obesus,Thunnus obesus sibi,Thunnus obesus mebachi,Parathunnus obesus mebachi

体长

约250厘米

分布区域

东海、南海

食性

肉食性

捕食对象

鱼类、头足类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鲈形目

动物界

鲭科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金枪鱼属

短鲔

拉丁学名

Thunnus obesus

亚目

鲭亚目

亚纲

新鳍亚纲

保护级别

IUCN 标准:易危(VU)

命名者及年代

Lowe,1839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保护级别

易危

形态特征

大眼金枪鱼

后期仔鱼:①体长2. 5毫米的后期仔鱼,外形稍侧扁,尾部细长。头部不显得大,头长为体长的24. 00%。吻较钝,吻长为头长的25. 60%。口微斜,口裂较浅,达眼中央稍前的下方。鼻孔1个,位近眼前。眼较大,眼径为头长的51. 20%。前鳃盖骨有3个较小的骨刺。腹囊桃形,肛门前位,距吻端的距离为体长的36. 00%。背部鳍膜始于头后,向后与尾部鳍膜相连,臀鳍鳍膜与背部鳍膜同形。胸鳍小扇形。颅顶后部有3个较大的星状黑色素。腹囊上缘有3-4个丛状黑色。尾部体侧的腹缘有4个星状黑色素,尾部末端体侧的下缘有1个长形黑色素胞。脊索末端平直。②体长3.25毫米的后期仔鱼,吻较尖,吻长为头长的26. 80%,上下颌生有小尖牙。眼较大,眼径为头长的42. 30%。前鳃盖骨仍有3刺。颅顶仍有3个黑色素胞。鳃盖骨后缘出现数个星状黑色素,腹囊上缘的黑色素增多。尾部体侧下缘的黑色素明显,脊索末端平直。③体长4.75毫米的后期仔鱼,外形变化较大,体侧扁,尾部细长。头部较大,头长为体长的26. 30%。口微斜,口裂加深,达眼后缘的下方,上下颌生有小尖牙。鼻孔呈长形。眼圆形,眼径为头长的36. 00%。鳃盖骨刺增至5个,以上面第二个最大。腹囊葫芦形,肛门距吻端的距离为体长的42.10%。第一背鳍出现8个支鳍骨,第二背鳍鳍基形成并有少量短鳍条出现,仍有低的鳍膜与尾鳍鳍膜相连。臀鳍鳍基出现。尾下骨形成。眼上方的颅顶,黑色素胞增大。腹囊上缘的黑色素呈放射状。肛门下缘有1个星状黑色素。尾部体侧下缘的黑色素仍明显。脊索末端平直。

稚鱼:体长8. 38毫米的稚鱼,外形侧扁,头部显得大,头长为体长的40. 00%。吻尖,口微斜,上下颌的小尖牙增多。鼻孔长形,中间出现明显的凹形。眼圆形。鳃盖骨刺增至7个。颞刺2个。第一背鳍有8个鳍棘,第二背鳍有数根短鳍条,臀鳍也出现数根短鳍条。腹鳍生有短鳍条,胸鳍扇状,尾鳍浅叉形。头顶部星状黑色素增多,胸部出现星状、点状黑色素。尾部体侧的腹缘有数个较大的星状黑色素。脊索末端向上弯曲。大眼金枪鱼(10张)

成鱼:体长可达2米,体重150千克以上,体形与蓝鳍金枪鱼相似,胸鳍较大,眼较大。体为粗纺锤形,甚粗壮故又称“肥肚金枪鱼”,体前中部为亚圆筒状,横切面近圆形,尾部很短;体高、眼大、头大。胸鳍很长而尖,体长100厘米以下的小鱼,其胸鳍可达背鳍第1至第2小鳍之间下方,仅次于长鳍金枪鱼;但老龄鱼仅达第二背鳍前端下方,随着年龄增大而变异。体背蓝青色,腹部灰白色,胸鳍上方蓝黑色,下方褐色,小鳍黄色,黑色边缘,但个体小者或为全黑、或为黄色蓝边。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大眼金枪鱼蓝鳍金枪鱼
外观

分布区域东海、南海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温带及热带海域、包括中国东海、在西大西洋、从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到巴西北部、包括墨西哥湾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
鲭科鲭科
鲈形目鲈形目

生活习性

大眼金枪鱼是大洋性洄游鱼类,喜群游。季节洄游明显,春夏北上,冬季南下。

大眼金枪鱼的适温范围甚广,自表层水温12-30℃都有捕获,最适温带区为20-23℃,热带区为26-29℃。其垂直分布,自表层至250米水层都有渔获,为金枪鱼类中分布水层最深者。大眼金枪鱼主要以头足类、虾类及飞鱼等小型鱼类为食。白天在较深水层,夜晚则上移到近水面表层摄食,以130米以上浅水深范围活动频率较高,但通常栖息水深为20-120米,其生活圈在温跃层中或温跃层之下。从上钓时间初步观察,每天傍晚和翌日凌晨摄食较为活跃。其适温范围为13-27℃,在水温21-22℃时集成大群。

分布范围

全世界热带和温带海区(南北纬度在40°之间)均有分布,中心密集区在赤道附近海域。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海、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海域,东海也有分布。

具体分布于美属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澳大利亚、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萨巴(圣尤斯特歇斯、博内尔)、巴西、文莱达鲁萨兰国、佛得角、柬埔寨、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中国、圣诞岛、科科斯群岛、哥伦比亚、刚果、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科特迪瓦、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福克兰群岛、斐济、法属圭亚那、法属玻利尼西亚、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瓜德罗普、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韩国、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纽埃、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罗斯联邦、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圣马丁岛(荷兰部分)、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苏里南、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托克劳、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美国、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玻利瓦尔、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也门。

繁殖方式

性成熟最小体长为100厘米,体重50千克,怀卵量为300万粒。主要产卵期为4-9月,主要产卵场在赤道逆流附近;中国的西沙、中沙群岛海域也是产卵场之一。受精卵约21小时孵化,刚孵化出的仔鱼,体长为1.5毫米。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据日本媒报道,至2012年有统计显示,在日本,除主要用于制作高级生鱼片的蓝鳍金枪鱼外,另一种大眼金枪鱼的数量也在减少。在主要渔场所在的太平洋中西部,大眼金枪鱼的资源量已处于低位,并有减少趋势。中西部太平洋金枪鱼类委员会(WCPFC)的科学委员会也在2014年就指出,“大眼金枪鱼处于滥捕状态”。东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大眼金枪鱼的数量也在减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主要价值

大眼金枪鱼肉呈粉红色,肉质稍软,可做生鱼片,是常见的制作金枪鱼生鱼片的鱼种。除鲜食外,可制罐头,冷冻或制干品,肝可制鱼肝油。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大眼金枪鱼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08 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