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akool)是鹤科秧鸡属的中等体型的鸟类,共有2个亚种。体长约28厘米,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蹠的2/3,嘴形多样。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翅较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短,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蹠细长,其长度短于中趾连爪。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

杂食性,主要昆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分布于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南半岛、中国。

中文名

红脚苦恶鸟

外文名

Crimson-Legged Crake、Brown Crake、Brown Bush-Hen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体征

体长约28厘米,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蹠的2/3,嘴形多样。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

秧鸡科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苦恶鸟属

红脚苦恶鸟

分布区域

分布于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南半岛、中国

拉丁学名

Amaurornis akool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亚纲

扇尾亚纲

食性

杂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性情

性机警、隐蔽

命名者及年代

Sykes, 1832

今颚总目、鹤形目

外形特征

红脚苦恶鸟(图1)

红脚苦恶鸟属于中型涉禽。上体橄榄褐色,头侧、颈侧和胸蓝灰色,颏、喉白色,腹和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嘴绿色,脚红色。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体色暗淡无斑纹,头顶、后颈、上体、两胁和尾下覆羽均橄榄褐色。颏、喉污白色,头侧、颈侧和胸均蓝灰色,向后到腹渐变为橄榄褐色。幼鸟:虹膜褐色,下体淡灰色。雏鸟绒羽黑色。

虹膜红色,眼睑橘红色。嘴橄榄绿色,腿、脚红色,爪灰褐色。

大小量度:体长250-280厘米;嘴峰♂31-33 mm,♀ 26-30 mm;翅♂ 132-138 mm,♀120-135mm;尾♂63-67 mm,♀62-64 mm;跗蹠♂53 -55 mm,♀48-50mm。(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等地区。

区域性灭绝:孟加拉国。

中国浙江(莫干山、嘉兴、宁波、金华、丽水)、安徽(宿松、望江、九华山、黄山、祁门)、福建(建瓯、闽候、永泰、连江)、江西(鄱阳湖、宜丰、铜鼓、高安、奉新、靖安、宜春、分宜、进贤、丰城、南丰)、湖南(资兴)、广东(连山、曲江、连平、九连山、海丰)和香港(米埔),在上海、江苏、广西、贵州也有记录。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长有芦苇或杂草的沼泽地和有灌木的高草丛、竹丛、湿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边,也生活在人类住地附近,如林边、池塘或公园,在湖泊周围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也见于近水的水稻田、麦田、紫穗槐和野蔷薇丛中。

生活习性

红脚苦恶鸟(图2)

一般成对活动。性机警、隐蔽,白天在植物茂密处或水边草丛中活动。善于步行、奔跑及涉水,行走时头颈前后伸缩,尾上下摆动。平时很少见其飞翔,受惊后多奔跑隐入草丛中或短距离飞行。叫声:拖长颤哨音,降调。性羞怯,多在黄昏活动。尾不停地抽动。部分夏候鸟,部分留鸟。

杂食性,动物性食物有昆虫(甲虫、蚱蜢等)及其幼虫、鞘翅目成虫、螟蛾及其幼虫、蚂蚁、蜗牛、螺、鼠,蠕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其中植物性食物有苕子种子、野荸荠籽、稗、瓜子、谷、大麦、小麦、植物种子和芦苇茎;另有砂砾取食。

繁殖方式

红脚苦恶鸟指名亚种(雏鸟)

繁殖期5-9月。此期有明显的领域性。巢营于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草丛或灌水的水稻田内,位置较为隐蔽,不易发觉。用芦苇、茭白、菖蒲或稻叶缠成,巢内垫有细草、植物纤维及羽毛等,呈浅盘状或杯状,常距水面0.5-1米,有的远离水边。巢外径约26厘米,内径约14厘米,巢高约27厘米,巢深6-12米。每巢4-6枚,卵呈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深黄褐色或紫色斑点,钝端较为密集。卵的大小约为42×38毫米,卵重约23.5克;孵化期16-18天,也有为20天。两性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雏鸟绒羽、嘴及腿均为黑色,常由亲鸟带领活动。

亚种分化

红脚苦恶鸟(2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1红脚苦恶鸟指名亚种Amaurornis akool akool
2红脚苦恶鸟华南亚种Amaurornis akool coccineipes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红脚苦恶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