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痉挛(gastrospasm)即胃部肌肉抽搐,是胃呈现的一种强烈收缩状态。多由神经功能性异常导致,亦可因胃器质性疾病引起。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呕吐等。胃痉挛本身是一种症状,出现胃痉挛时,主要为对症治疗,解痉止痛止呕,如果常出现胃痉挛,应注意寻找原因,从根源上医治。

中文名

胃痉挛

外文名

gastrospasm

别名

胃部抽搐

是否传染病

症状表现

上腹痛、放射痛,重按以缓解,伴恶心、呕吐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或内科、急诊科

原因

暴饮暴食、生冷辛辣可引起胃痉挛复发

多发人群

长期吸烟者

鉴别诊断

急性胃痛、慢性胃痛

病因

  • 胃痉挛多由神经功能性异常导致,亦可因胃器质性病变引起。急性胃痉挛多见于慢性胃炎(浅表性或萎缩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
诱发因素
  • 可因进食过饱或空腹进食偏碱、偏酸、偏冷、偏热食物及饮酒过量等而诱发胃痉挛。
环境因素
  • 饮食:饮食不规律可能增加胃痉挛的危险性,暴饮暴食、生冷和辛辣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常可引起胃痉挛的复发。
  • 吸烟:如长期吸烟者的胃痉挛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 药物: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可破坏胃酸分泌的自身调节作用及胃黏膜屏障,可致胃痉挛。
  • 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易伴发胃痉挛,如胃泌素瘤、嗜碱性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变、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衰竭等。
精神性因素
  • 胃神经官能症: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失调。有时急性过敏反应也会引起胃痉挛。
  • 心理压力:患有胃肠道疾病如溃疡、胃炎、胆汁反流时,长期心理压力或持续高度精神紧张,易患胃痉挛。
身心因素

胃肠道疾病,如溃疡、胃炎、胆汁反流,长期心理压力或持续高度精神紧张,易患胃痉挛。有些慢性疾病易伴发胃痉挛,如:胃泌素瘤、嗜碱性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变、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衰竭等。胃神经官能症,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机能失调。有时急性过敏反应也会引起胃痉挛。

遗传因素
  • 胃痉挛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出现胃痉挛的人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呕吐等。胃病患者,如胃部溃疡、胃部受寒、胃炎等,都极容易造成胃部肌肉抽搐。

1.患者常屈上肢或以拳重按,以缓解疼痛。疼痛甚这往往向左胸部、左肩胛部、背部放射。同时,腹直肌亦发生挛急。或伴有恶心、呕吐,甚则颜面苍白、手足厥冷、冷汗直流,乃至不省人事。约经数分钟,或数小时因嗳气或呕吐而缓解。痛止后,健康如常。发作一日数次,或数日数月1次。

2.突发性剧烈腹痛,疼痛如刀钻、如针刺、如灼、如绞。

3.神经激素作用可以造成胃痉挛。胃平滑肌痉挛就像腿肚子抽筋儿一样,发作时腹痛难忍,严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

症状

  • 发作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部分患者伴有呕吐。
  • 典型症状
    • 餐后饱胀和疼痛,有反酸、恶心,甚至呕吐,疼痛剧烈者可反射至腰背部。
  • 其他症状
    • 胃痉挛较严重时可出现颜面苍白、手足厥冷、出冷汗,甚至昏厥。

检查

  • 确诊胃痉挛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胃黏膜活检等。
  • 体格检查
    • 上腹部肌紧张,部分患者可见胃区隆起,脐上部有压痛、叩击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可增强。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可正常,偶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
  • 内镜检查
    • 可见胃黏膜皱襞增多、增粗、沟深,黏膜无出血及水肿,痉挛解除后胃黏膜恢复原样,未产生炎症性改变。
  • 胃黏膜活检
    • 胃黏膜未见其他病变,可排除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

诊断

  • 医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胃痉挛。
  • 病史:可有暴饮暴食、进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精神紧张等病史。
  • 临床表现:上腹饱胀和疼痛,有反酸、恶心,甚至呕吐,疼痛剧烈者可放射至腰背部。
  • 体格检查:上腹部肌紧张,部分患者可见胃区隆起,脐上部有压痛、叩击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可增强。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正常,偶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
  • 纤维胃镜检查:急诊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皱襞增多、增粗、沟深,黏膜无出血及水肿,痉挛解除后胃黏膜恢复原样,未产生炎症性改变。
  • 胃黏膜检查:胃黏膜未见其他病变。

鉴别诊断

1.急性胃痛

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也见于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急性胃痛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患者感觉胃部剧痛,同是伴随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病症。

2.慢性胃痛

常见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胃黏膜萎缩(黏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3.胃肠气胀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不通畅或梗阻,胃肠道的气体不能随胃肠蠕动排出体外,聚于胃肠道内称胃肠气胀。胃肠气胀可是功能性的,也可是器质性的。如肠道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使胃肠道气胀为功能性气胀。幽门梗阻、肠梗阻引起者多为器质性气胀。常和便秘同时存在。

4.胃寒疼痛

是胃寒症的临床表现。胃寒症是指阴寒停留于胃腑所表现的症候,多因过食生冷所致。

5.胃部隐痛

胃疼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常因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引起,另外,上腹痛不一定是胃部疾病,也有可能是肝、膈疾病引起等。

6.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

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体系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罗马Ⅲ诊断标准为: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①中等程度以上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1次。

②间断性疼痛。

③不是全腹痛,局部、腹部其他部位或者胸部疼痛。

④排便或者排气后不能缓解。

⑤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支持诊断的标准:

①疼痛可能为烧灼样但不包括胸骨后疼痛。

②疼痛通常由进食诱发或缓解,但也可能在禁食时发生。③可能同时存在餐后不适综合征。

治疗

  • 主要是解痉、止痛、止吐等对症治疗,如果反复出现胃痉挛,应注意寻找原因,从根源上医治。
病因治疗
  • 急性胃痉挛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也可发生痉挛性疼痛,当治疗原发疾病后,去除病因可减少胃痉挛的发生。
药物治疗
  • 解痉剂可以解除胃平滑肌的痉挛,减少胃酸分泌,缓解上腹部疼痛。常用的解痉药有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654—2、匹维溴铵等。及时给予解痉药物治疗后,疼痛很快得到缓解
  • 间苯三酚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痉挛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其他治疗
  • 应用刮痧疗法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使胃部疼痛缓解。
穴位刺激法

以指压刺激梁丘穴,朝大腿方向加压时,震动较强,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压。

危害

  • 胃痉挛可产生上腹部剧痛,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严重者可发生昏厥甚至休克。
  • 部分患者痉挛时间过长,胃黏膜呈卡他性炎症改变。痉挛结束后原有黏膜病变未见加重改变。
  • 胃痉挛产生的神经兴奋可使邻近器官产生痉挛,痉挛时间过长,并发胆总管痉挛,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而发生阻塞性黄疸。
  • 胆汁易反流入胰腺实质部分,形成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 反复发作者,由于胰液排空受阻,引起胰岛细胞功能紊乱,部分胰岛细胞损害,可引起2型糖尿病。
  • 痉挛累及邻近器官横结肠,造成结肠痉挛诱发阑尾炎。

预后

  • 胃痉挛患者就诊及时,给予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疼痛很快得到缓解,过饱患者采取催吐,使胃减负,疼痛缓解更快。
  • 若因着凉、饮食不当、心理因素引起的轻度胃痉挛,去除病因后,胃痉挛多能迅速自愈。
  • 若为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部疾病引起的胃痉挛,则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预防

  • 规律饮食,避免进食生冷刺激等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戒除烟酒。
  • 合理服用药物,注意保护胃黏膜。
  • 放松精神、减少心理压力。
  • 注意防治胃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