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莲花是由温州道情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浙江的主要曲种之一。流传于温州市(包括所辖各县)以及台州、丽水的部分地区。现已濒临失传。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永嘉县联合申报的“温州莲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777 Ⅴ-84。

中文名

温州莲花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永嘉县

代表人物

戴春兰

遗产类型

曲艺

经典剧目

《大开天》《麟麟豹》等

遗产编号

Ⅴ—84

流行地区

温州、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等地区

始兴年代

清代

非遗保护单位

温州市温馨瓯韵说唱团、永嘉县曲艺家协会

历史渊源

温州莲花,系由温州道情演变而成的曲种。流传于温州市(包括所辖各县)以及台州、丽水的部分地区。是我省的主要曲种之一。其中有只唱不说的“大莲花”、“小莲花”、“对口莲花”,也有说唱兼备的“讲唱莲花”;20世纪50年代,艺人们又创造了“伴琴莲花”。温州莲花在清末民初时非常兴旺,有“……大街小巷搭布幕……各宫各庙闹翻腾。……街头巷尾摆香案,道情莲花唱词文”的描写。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艺人。20世纪50年代,在著名女艺人朱翠月的影响下,温州莲花风靡一时。

温州莲花有传统长篇书目五十余部。题材有与佛道教义有关的,更多的是世俗故事、民间传说,特别是有《高机与吴三春》、《黄三袅与林宝郎》、《刘文龙》、《双江渡》、《赐金牌》、《九曲伞》等一批故事发生在温州及其附近的独特书目。

作为优秀的传统曲艺温州莲花流传十分广泛,在浙南大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主要分布在素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著称的楠溪江流域和鹿城、乐清等地。其前身为道情,现在仍然保留着道情唱腔。《嘉靖浙江通志》记有“始东瓯王信鬼,故东瓯多信鬼乐词”。《永嘉闻见乐》载:”昔东瓯王,信其鬼风,……条条胡同常有说唱声……。温州莲花其悠久的历史,传唱之盛在此亦可略窥一斑矣。

艺术特色

温州莲花之所以深受民众欢迎,是因为有着它自身的显著特点。其一是莲花艺人二人就能唱一台戏的“生、旦、主、仆”,这就决定了艺人应该具备戏剧表演的多种技能。并能用文学、音乐、动作、表情等塑造人物形象,以环境、场面做烘托,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二是温州莲花传承历史久远,至少从有记载的东瓯王时起一直流传至今,历时2000余载;三是词文内容丰富,涉及风俗民情诸多领域;四是乐器简单,惟一支道情筒,一付阴阳板而已。

昔日凡逢庙会,佛诞、集市、小儿对周、老人做寿等节庆,莲花艺人据说是身穿道袍、头戴道巾登台演唱的。它至少需要两人,一人主唱一个接腔。温州莲花演唱分“坐台”和“排街”。在庙宇,祠堂或茶馆酒肆里登台演唱者为“坐台”。“排街”即游唱,两个艺人挨家挨户,一人拍打道情筒,一人打击阴阳板进行演唱。基本曲调有道情窦、莲花窦、小莲花、大莲花、对口莲花、悲腔、慢板、快板、叠板、凤凰尾等。各种曲调始终围绕着它们穿插进行,尽管各个段子结构内容不尽相同,却有着共同的基本结构与规律,即以《道情窦》与《莲花窦》贯穿整部词文,成为完整的结构。

传承现状

值得庆幸的是温州莲花于今年已先后取得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浙江省文化厅还将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向中国文化部申报。对这门优秀的民间曲艺,有关部门也采取了抢救保护措施。温州莲花的唱腔音乐也独具特色,尤其是每句都帮腔的唱法是非常罕见的,恰与明代瑞安人高则诚《琵琶记》中所描述的“陶真”唱法非常相似。温州莲花演员仅存戴春兰(女,1944年出生)、潘爱国(1945年出生)、叶海琴(女,1963年出生)、林彩琴(女,1965年出生)、潘蓓丽(女,1972年出生)、潘蓓蓓(女1974年出生)六位演员,演出很少,曲种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