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也叫“四明文书”。曲艺的一种。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流行于浙江宁波一带。原为文人的业余演唱,清末出现专业艺人。早期为按生、旦、净、末等分角色演唱,后发展为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等伴奏的。唱词为七字句。传统书目均为长篇,有《珍珠塔》、《玉蜻蜓》、《双剪发》等三十余部。

曾称“宁波文书”。系宋代的陶真,明代的弹词衍变而成的浙江曲种,流传至宁波城区和郊县。清末至民国初期为鼎盛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衰落。

1958年原宁波曲艺团曾建立四明南词演出队,后因“文革”而夭折。八十年代有著名老艺人作展览性演出。

2000年曾由宁波市群众艺术馆组织经改革的开篇形式演出(为业余组合,演唱形式已改变)。四明南词用宁波地方语言说唱,以唱为主,演唱者自奏自唱,唱词讲究平仄格律,曲调有“上中下韵”之分,“赋调”“词调”为基本曲调,其唱腔对甬剧和宁波走书有较大的影响。

历史渊源

四明南词

四明南词俗称“宁波文书”,属弹词类。由于词章华丽和曲调优雅,四明南词为士大夫们所欣赏,一般不进人书场、茶坊,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

据老艺人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过宁波,并在白衣寺章状元家住过。听了宁波文书,十分赞赏,说:“此乃是词,不应称书。”由此宁波文书改为四明南词。还有传说:乾隆回京时,叫了一班南词艺人进宫演唱,自己也学。这些传说在老艺人中颇为流传,但宁波志书中并无记载。

四明南词有实证可考的时间,约有300多年:

道光年间,南词十分繁荣,宁波城新街一带已有“崇德社”、“引凤轩”等组织,连同郊外、镇海、奉化一带从事南词演唱的艺人,总共约280多人。后渐趋下坡,至解放前夕,仅余二三十人。较有名者有滕云清、陈世卿、戴善宝、陈金恩、何贵章、柴炳章、陈莲卿等。镇海蛟川走书艺人汤鑫森与高礼刚之父也唱南词。所以蛟川走书中有不少渗融南词的曲调。著名甬剧艺人徐凤仙、金玉兰也曾学过南词。

南词艺人组织的社,多在六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一日(农历)两天集会,厅堂中挂起伏羲、轩辕、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唐明皇、李白、李龟年九位神像,拈香供奉。他们对唐代乐师雷海青也十分崇拜。据传雷系盲人,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所俘。雷手捧琵琶大骂安禄山,最后把琵琶砸向安禄山。南词艺人非常钦佩他的气节。

曲艺特色

四明南词

总的来说,南词可概括为一个“文”字。它的唱词典雅,当是经过文人再创作而成。有些言情的内容,也写得词藻雅丽含蓄。如《果报录·试唐》中有这样的唱句:

恨只恨咫尺画堂深如海,

只落得月明空照半衾床。

害得奴,心如醉,意难忘。

牵撚有丝万丈长,

奴家枕被半空床。

又如《果报录·品箫》:“听他吹的一曲《想思引》,如悲如泣情溶溶。莫不是再世萧郎来引凤,难道化身湘子出九重?”

从伴奏的乐器来看,也都是用音色柔和的“文乐器”(“文乐器”一语为南词界行话)。

四明南词使用的乐器最基本的为三弦、扬琴、琵琶三档。说唱者居中坐,操三弦,右座扬琴,左座琵琶。后逐渐发展,增至五档、七档、九档、十一档。五档是右二凤箫,左二二胡;七档右三加阮(“阮”形似月琴,但体积比月琴稍大、颈长),左三为大弦(即二弦);九档加双磐、笙;十一档板鼓和筝(板,为柝板,鼓是小竹鼓。左手持柝板,右手敲竹鼓。持板、鼓者坐右五座,弹筝者坐左五位)。

表演形式

四明南词

四明南词是唱、奏、念、白、表相间的表演形式。主唱人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的硬功夫。南词常用曲调有词调、赋调、紧赋、平湖、紧平湖,俗称“五柱头”。调和调式转换较多,也有板腔变化。四明南词曲调文静优美,唱腔多是七字句,有的间隔衬字流畅动听,有的还有大段起板、间奏、尾奏等器乐段。这些器乐段在开演之前或休息之后必奏一曲,以显示该班社的艺术水平和起到静场的作用。所用曲子多为江南丝竹,如《四合如意》、《得胜令》、《三六》等,最具特色的是四明南词的《将军令》(也称《文将军》)。主要乐器有:箫、笙、扬琴、二胡、琵琶、小三弦等。演奏时,演奏员们根据自己所奏乐器的特色,围绕主旋律,自由发挥,互相辉映,形成支声复调,以少胜多,音乐十分优雅。中外不少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专家,对此均有很高评价。

四明南词演唱有单档(唱兼弹三弦)、双档(主唱弹弦,另加扬琴)、三档(除上外,加琵琶)、五档(再加二胡、风箫)、七档(再加拉弦、双清)、十一档(再加筝、鼓板)、十三档(再加月琴或管),但有时根据伴奏人员的情况,有所灵活变动。

南词的演唱艺术,在技巧上要求很高,演唱者既要自己操持,又要把生、旦、净、丑各类角色的声调,性格、表情刻划出来。虽然是一人独唱,但所造成的戏剧气氛却好象有许多人在同台唱戏一样。所以,四明南词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民间曲艺。

主要书目

四明南词的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白蛇传》、《双珠球》、《十美图》、《盘龙镯》、《雨雪亭》、《果报录》、《双珠风》、《西厢记》、《四法缘》等。

曲艺衰落缘由

四明南词

本世纪40年代起,四明南词渐趋衰落,主要原因是:

1.词句不够通俗,入唱的多为词曲语言,不是大众化的口语,听众观众面较窄。

2.书目不能推陈出新。建国后一般编剧作者,习惯上重戏轻曲,对南词的整理和改革往往忽视,他们所感到兴趣的,不过从中发掘一些能改编为剧目的素材而已。如果能象甬剧一样,整理改编出《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等一批受群众欢迎的本子来,那么四明南词的现状可能改观

3.老成凋谢,后继乏人。

曲艺登上《非常有戏》

四明南词

记者获悉,宁波四明南词刚结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公示,2008年3月20日登上了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新民晚报联合主办、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打造的电视栏目《非常有戏》,由宁波市甬剧名家王锦文和著名歌手周彦宏联合演唱,该期节目将在东方卫视3月22日晚7时30分播出。

《非常有戏》栏目自东方卫视于去年推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两岸三地及海外明星60余人参与了竞技。现在《非常有戏》第二季全面启动,第二季的主题定为“寻根之旅”,目标锁定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体验式真人秀”的形式,前往各地探寻戏曲艺术,特别是那些濒危的戏曲、曲艺及文化记忆。节目邀请了周彦宏、杨昆、黄豆豆、赵志刚等明星作为文化寻访者分赴24个地区,完成寻访任务。周彦宏寻访的是发源于宁波、被称为“宁波地方曲艺的奇葩”的四明南词。

《非常有戏》栏目组特邀请甬剧名家王锦文和歌手周彦宏联手合唱四明南词。在上海录制完节目回甬的王锦文接受采访时表示:“四明南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席这样的活动既能向市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能传播宁波的影响力,我义不容辞。”

对于王锦文来说,唱四明南词属小菜一碟,但从没接触过宁波方言的周彦宏却感到挑战不小,她表示:“除了演唱方式与我平时演唱的歌曲不同外,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歌词中的方言。”她将词曲打印出来并标上方言的发音,词不离手、曲不离口地勤学苦练,最终,她的这番努力没有白费,王锦文听了她的现场演唱后夸奖:“唱得很不错。”相信3月22日晚7时30分,宁波观众们将在东方卫视欣赏到一出精彩的节目。

传承与保护

2008年开始四明南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目前公示期已结束,正报国务院审批。

四明南词俗称“宁波文书”,属弹词类。四明南词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由于词章华丽和曲调优雅,四明南词为士大夫们所欣赏,一般不进入书场、茶坊,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据老艺人讲,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到宁波,并在白衣寺章状元家住过。听了宁波文书,乾隆十分赞赏,说“此乃是词,不应称书”,因此“宁波文书”改为四明南词。明末清初,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组织了类似票房形式的“诗词歌赋社”和“丝竹社”对南词曲调、节目进行研究。清道光年间,南词十分繁荣,宁波城新街一带已有“崇德社”、“引凤轩”等组织。四明南词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等。四明南词众多曲调,多被甬剧和宁波走书、蛟川走书等吸收和融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辉煌一时的四明南词正面临着严重的消亡危机。由于种种原因,原有的四明南词演员纷纷转业,后继乏人,仅存的几位老艺人也都年逾古稀,抢救四明南词已是燃眉之急。

近年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联对四明南词等本地民间曲艺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工作:成立了曲艺音乐集成编委会,汇编出版书籍资料,介绍有关四明南词历史渊源、曲目、音乐、机构、人物等内容;成立了宁波市曲艺专家委员会,对四明南词保护工作展开论证、研讨等;建立起完善的民间文化艺术档案,摸清了还健在的老艺人生活、身体状况,做好艺术抢救工作等。

为进一步保护四明南词,目前建立了有专家指导的“四明南词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根据计划,将继续对四明南词作包括文字、史料、音乐、视频等在内的专题调查,掌握所有四明南词艺人的资料,确认、命名四明南词若干传承人,保证传承工作顺利进行;成立四明南词示范性团队,建立传承基地,排练代表性书目;开办四明南词知识、欣赏系列讲座,举办四明南词进学校活动,制作四明南词电视艺术片;深入开展四明南词理论研究工作,建立完备的四明南词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