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chéng)(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中进士。1884年,迁左副都御使。诏令赴朝鲜处理甲申政变,抵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活动。1886年,任中国首席代表在岩杵河-珲春同俄国进行勘界会谈。1887年(光绪十三年),调任广东巡抚,又同葡萄牙强占澳门和香山七村的侵略活动作斗争。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月,因与日军交战失败而被革职。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辞世,时年68岁。

中文名

吴大澂

别名

吴大淳

性别

出生日期

1835

去世日期

1902

籍贯

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

代表作品

说文古籀补

所处时代

清朝

字号

止敬、清卿(字)

主要成就

重立土字碑、争得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在吉林巩固边防

恒轩,愙斋

止敬,清卿

人物生平

巩固边防

吴大澂画像

1867年(同治六年),中进士,授编修。出为陕甘学政。

1877年(光绪三年),赴山、陕襄办赈务,不辞劳苦,亲赴灾区察勘,得左宗棠、曾国荃等保荐,次年,授河北道。

1880年(光绪六年),诏给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次年,授太仆寺卿。是年4月,吴大澂为三品卿衔,赴吉林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旋即改为“督办”。6月,行抵吉林,即与吉林将军铭安商酌防务事宜,于整军吏、守边强边等方面多有建树。

1883年(光绪九年),法国从越南向中国扩张,奉命会办北洋军务。

1884年,迁左副都御使。诏令赴朝鲜处理甲申事变,抵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活动。

勘界谈判

光绪十二年宁古塔副都统容山令人为吴大澂墨迹所刻驻马石

1885年(光绪十一年),吴大澂会同宁古塔副都统容山、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经吴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

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同年,任中国首席代表在岩杵河-珲春同俄国进行勘界会谈。与沙俄代表据理力争,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占的黑顶子百余里的领土,纠正了“土”字界牌。又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

1887年(光绪十三年),调任广东巡抚,又同葡萄牙强占澳门和香山七村的侵略活动作斗争。

微服视察

1887年(光绪十三年)八月,郑州十堡黄河决口南泛,为害严重。先是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复派礼部尚书李鸿藻到工督修。

1888年(光绪十四年)五月,口门埽占失事,功败垂成。李鹤年等均革职。七月,皇帝命吴大澂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接办堵口大工,于当年八月到任视事。他认为河工堵口收发料物弊端甚多,乃只身微服,混杂在送料民工中,背运秸料,进行私访。发现发料短缺,克扣工钱,他对管料的官员予以杖责,并带枷在工地示众,以儆效尤。

治理黄河

1888年十二月,工程合龙。他对堵口工程筹划有方,措施得当。该工程较拨发款银节约60余万两。吴大澂任河督时,对郑州、中牟、开封一带险工甚为重视。他提倡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工程,这是黄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

1885年(光绪十一年)时,曾奏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自河南省阌乡县(今灵宝境)金斗关到山东利津铁门关海口,测量河道长1021公里。次年图成,呈光绪帝浏览,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郑州十堡大工完成后,因河势南趋,行将塌至堤身。吴大澂审时度势,在荥泽八堡(今郑州李西河一带)老滩前,筑石坝一座,工竣立一石碑,阐明其固滩保堤的治河思想。吴大澂治河成功后,实授河道总督,赏头品顶戴。

兵败辞世

吴大澂头像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澂时任湖南巡抚,奏请从军。8月15日、17日,连电“奏请统率湘军赴朝督战”。不久,获清廷允准,“带勇北上”。旋被任为帮办东征军务。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月,吴大澂率新老湘军二十余营出关,2月11日到达田庄台。从2月21日开始,吴大澂与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及宋庆等部合军,进行第四次反攻海城。3月3日,日军派第3、5两个师团进犯牛庄,吴大澂等未能识破日军阴谋,置牛庄于不顾,全力围攻海城,致使一日之内就被日军攻陷。3月7日,日军又轻易的攻取营口,田庄台随后也被攻陷。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复降旨革职,永不叙用。此后,为生计所迫,曾任上海龙门书院山长,授徒自给,又变卖个人所藏字画、碑帖、古铜器以补日用。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辞世,时年68岁。

主要成就

艺术特色

吴大澂作品

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早年从陈硕父学篆书,中年以后又参以古籀文,书法益进。他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澂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

其他作品

吴大澂篆书

吴大澂又以诗词及散文著称。著有《愙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试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吉林勘界记》《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十余种。

吴大澂,做《古玉图考》,对古玉的颇为有识。也喜欢紫砂壶,曾请过当时的制壶名家黄玉麟来自己家里造壶,其壶底有阳文的“愙斋”款,壶形古朴,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翁同龢:文武兼资,南海北海;汉宋一贯,经师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