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德拉加塞斯·帕里奥洛格斯(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ΙΑ' Δραγάσης Παλαιολόγος;英语: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1405年2月8日-1453年5月29日),性别:男,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曼努埃尔二世第八子,约翰八世之弟。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围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墙作战时意识到他的末日已来临,便冲入敌阵,战死沙场,有些东正教信徒把君士坦丁十一世视为圣人,但教会并未承认,他的勇气及坚持至最后一刻的表现被许多人视为伟大的英雄行为。

中文名

君士坦丁十一世

外文名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ΙΑ' Δραγάσης Παλαιολόγος;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Constantine Dragases Palaiologos

性别

出生日期

1404-02-09

去世日期

1453-05-29

民族

希腊罗马

国籍

东罗马帝国巴列奥略王朝

出生地

君士坦丁堡

信仰

东正教

母亲

耶莱娜·德拉加什

父亲

曼努埃尔二世

侄女

索非亚

职业

罗马帝国皇帝

哥哥

约翰八世、安德罗尼科斯、西奥多二世

别名

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

所处时代

罗马帝国

弟弟

托马斯(索菲亚之父)、德米特瑞斯

好友

乔治.弗朗茨(编年史作者)

对手

穆罕默德二世

王朝

巴列奥略王朝

统治年份

1449年1月6日至1453年5月29日

有关歌曲

你将如闪电般归来、大理石王、红苹果

有关记载

大小编年史

主要成就

入侵雅典大公国 誓死守卫君士坦丁堡

人物经历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个人旗帜

君士坦丁十一世出生于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是曼努埃尔二世皇帝的十个孩子中的第八个,约翰八世皇帝的弟弟。他的童年大部份时间在君士坦丁堡渡过,在父母的监管中生活。早年曾为拜占庭帝国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莫雷亚(MOREA)的领主,在1437年至1439年间,君士坦丁十一世在首都担任摄政。他在1443年入侵雅典大公国,迫使佛罗伦萨公爵缴付赔款,然而他的胜利并不长久,奥斯曼人很快干预并把他的军队逐回莫雷亚半岛。1448年他回到君士坦丁堡即位,但是这时已经回天无力。[1]

1449年1月6日,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支持下登上帝位。不久穆罕默德二世苏丹进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十一世向西方国家请求援助,但西方的条件是要他把东正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合并。虽然君士坦丁在1452年同意了这条件,但他的人民反对合并。

在君士坦丁堡被围城前,穆罕默德二世向君士坦丁十一世提议,如果他放弃君士坦丁堡,便可获准统治米斯特拉斯;君士坦丁拒绝了,宁可战死也要坚守该城。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墙作战时意识到他的末日已来临,便冲入敌阵,从此不知所踪,有人相信其在该日战死,但土耳其人未能确认他的尸体。

身后影响

其侄女索非亚流亡到罗马,并自称沙皇,俄语中意为恺撒。俄国进入沙皇时代。

参加战役

摩里亚北伐战役

破落的帝国光复运动

1204年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了君士坦丁堡

1204年,西欧联军在威尼斯舰队帮助下,占领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号称永远不会被攻克的坚城,拜倒在帝国曾经看不起的西方蛮子脚下,整个帝国的命运也就此定格。

破败、衰退与无休止的绝望,将在之后的三个世纪里,不断折磨帝国的掌舵人。当十字军在巴尔干建立起拉丁帝国与一系列藩属后,残存的拜占庭皇室,逃到了海对岸的小亚细亚半岛。两个非常讽刺的事情,随即发生:

首先是半岛北部的特拉比松和巴尔干西部的伊庇鲁斯地区,宣布独立。尽管两地的统治者,都还以拜占庭正统自居,不承认流亡的小朝廷。但他们的行为在实际上更像是地方自保主义,而无光复帝国大业的雄心。

保留至当代的尼西亚城墙

其次,残存的拜占庭东方势力的大本营,居然是过去依靠十字军帮忙才收复的名城——尼西亚。几乎全部崩溃的军政制度,实际上已经支撑不起他们反攻欧陆的期望。在这种不利局面下,尼西亚帝国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得特别矛盾。之后的数十年里,尼西亚帝国的希腊皇帝,一方面以恢复过去辉煌时代的制度为口号。一方面却在实际上,做了不少与之背道而驰的事情。

尼西亚帝国与拉丁帝国和塞尔柱突厥人的对峙

比如,恢复军区制时代的农兵数量,增强军队战斗力。他们除了做一些分配土地的工作,还要大量招募曾与之为敌的拉丁骑士来补充兵源。同时,他们也不会忌惮于向南面的罗姆苏丹势力和北方的金帐汗国求援。

在恢复经济实力方面,尼西亚帝国的手段也比较有限。他们一方面想方设法地进行屯田,一方面又较为忌惮同威尼斯进行贸易。结果,热那亚人借此在亚细亚半岛获得了更多权益。包括奥斯曼在内的各突厥势力,也和希腊人一起,愉快地做起了生意。

反攻君士坦丁堡的尼西亚帝国军队

1259年,经过了长时间韬光养晦的尼西亚军队,开始反攻君士坦丁堡。被称为拜占庭最后一位圣主的米哈伊八世(米海尔八世),率军重创了拉丁帝国的部队。第二年,尼西亚军队第一次尝试攻下旧都,却在漫长的围困中耗尽了补给。到1261年,依靠热那亚舰队的帮助,拜占庭人才终于从力量枯竭的拉丁人手中,拿回了君士坦丁堡。尼西亚帝国成功地光复了昔日河山,却不得不打理起这片支离破碎的遗产。

拜占庭式困局

米哈伊八世 最后一位能力卓著的拜占庭皇帝

米哈伊八世的帝国光复行动,表面上鼓舞人心,实际上却是将有限的资源大量消耗。以罗马正统自居的拜占庭人,一旦拥有了欧洲的片板之地,就容易将亚洲的大本营,忘得一干二净。

原本的尼西亚帝国,只需要在小亚细亚西部平衡不到10股势力。包括西面的拉丁帝国与热那亚人,南面与东面的突厥人,北面的特拉比松、格鲁吉亚和金帐蒙古。收复君士坦丁堡之后,他们又需要在巴尔干南部面对拉丁帝国的残余、威尼斯人、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以及伊庇鲁斯的同族对手。如果再算上很多拉丁人在西欧的家族大本营和罗马的教廷,任何现代政治家都可能选择立即辞职。

米哈伊企图重建拜占庭的本土部队规模 却收效甚微

既然拜占庭帝国早已不是那个雄踞欧亚两地的普世大帝国,那么君士坦丁堡本身的安危就完全取决于复杂多变的外部势力。米哈伊八世在这方面是相当老道的。

他首先释放了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亚该亚公爵威廉二世,让他向自己宣布效忠。然后利用伊庇鲁斯和保加利亚人的压力,收回了内陆的大城萨洛尼卡。接着从金帐汗国的蒙古人那里借兵,取得了部分色雷斯的所有权。最后,他对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法国贵族下手。一方面以希腊文物和古籍笼络了法王路易九世的欢心,一方面又支持和怂恿阿拉贡的佩德罗三世东征。原本是拉丁帝国支持者的那不勒斯王国,既失去了法王支持,又被西班牙人夺取了西西里。

阿拉贡军队东征后 拉丁帝国的遗老们失去了西西里方面的支持

完成这一系列运作后,拜占庭帝国也顺势拿回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控制权。尽管这个被拜占庭人称为莫里亚的半岛,与首都君士坦丁之间依然被拉丁帝国册封的雅典公国阻隔,却也成为了拜占庭人所控制的主要区域之一。这个事件的影响,在当时似乎还不明显,后来却显得举足轻重。

拉丁帝国时期 伯罗奔尼撒半岛属于拉丁人的亚该亚公国

米哈伊八世的顶级操作,虽然为拜占庭拿回了很多希腊地区的领地,却也在无形中削弱了他们在亚洲方面的防御。在米哈伊死后,他的继承者们根本无力在众多势力中成功周旋,皇族又为了君士坦丁堡的宝座而争得你死我活。结果自然是兵力不足,需要不断向外部势力借兵。刚刚有所起色的帝国,便在一次次间隔很短的内战中,彻底沦落。

1326年,一股名为奥斯曼的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布尔萨,站住了脚。米哈伊八世的继承者们,不仅因内战而无心防御帝国的主要粮仓与兵源地,甚至习惯性地将奥斯曼人拉入内战行列。后者也得以迅速在小亚细亚半岛扩张地盘,并在拜占庭人的邀请下,登陆欧洲。

第二个尼西亚

15世纪初的拜占庭帝国 基本就只剩下首都与南方的莫里亚

到15世纪初期为止,拜占庭帝国不仅没有在内斗和外患中重生,相反还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藩属。

起初,拜占庭人觉得奥斯曼人与其他外部势力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只要获得威尼斯或热那亚海军的帮忙,他们就能从容地招揽突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人。但当奥斯曼帝国在14世纪异军突起,那些能够帮助拜占庭人达到平衡的势力,也纷纷被新的强者击败。保加利亚人首先投降,接着是塞尔维亚人俯首称臣。连纵横海面的意大利船队和很多希腊地方豪强,都对奥斯曼人霸权,表现得服服帖帖。

经常参与拜占庭内战的保加利亚人与塞尔维亚人

拜占庭帝国在这个过程中,承受的伤害是最大的。普通的封建领主或王公,完全可以重新与奥斯曼人签订效忠关系。意大利人为生意,也不需要讲究对方的出身与信仰。唯独以皇帝名号自居的拜占庭统治者,无法同土耳其苏丹和谐共处。他们在小亚细亚的领地,已经全部丢给了奥斯曼人,主要的粮食与兵源地丧失。巴尔干地区的要地萨洛尼卡,也被突厥人占领。

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城市的君士坦丁堡,只能沦为一个有巨大城墙包围的农庄。一水之隔的加拉太区,是热那亚商人的殖民地。城里最繁华的地方,则是威尼斯商人的社区。皇宫与索菲亚大教堂本身都已经死气沉沉,居民们在城里的各个区域内耕作或放牧。这些产出仅仅够城市内的数千人糊口,而无法供养任何有战斗力的军队。意大利人拿去的贸易收入,也让拜占庭皇帝没有钱去复兴帝国。

南方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在这个时看上去就像帝国的第二个尼西亚。君士坦丁堡虽然与此地隔绝,却依然将皇室成员派到当地做相对独立的封君。这个半岛的大部分地方都与海交汇,仅仅依靠狭窄的科林斯地峡与大陆的其他部分相通。由于威尼斯人将半岛上有价值的港口都占为己有,拜占庭人也不需要太在意海岸方向的防御。只要守住地峡,那么半岛就是一个安全的小粮仓。

航拍的科林斯地峡照片 当中的分界线是19世纪挖掘的运河

1443年,成为莫里亚公国封君的君士坦丁,看到了这里的巨大潜力。这位年轻的皇子,曾经在兄长约翰八世 出访意大利时,担任帝国的摄政。在兄长返回并逐步获得控制后,来到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弟弟托马斯一起管理当地。拉丁贵族临走前,在古城斯巴达附近建立的米斯特拉城堡,成为了公国首府。源自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地峡防御设施——6英里长城,横跨整个科林斯地峡,拱卫拜占庭帝国的最后根据地。

最后的远征

保留至当代的科林斯城墙遗址

自古希腊时代起,伯罗奔尼撒半岛就因为自身的封闭性,成为了很多人理想中的大后方。斯巴达人就曾经希望在地峡阻击入侵的波斯军队,后来的亚该亚同盟也希望在那里击败罗马人。

君士坦丁绝非没有学识经验的泛泛之辈,古人在半岛的成功与失败,都有比较清晰的逻辑可供分析。斯巴达人的计划没有被希腊同盟所通过,是因为无法解决波斯海军的迂回可能。亚该亚同盟军在科林斯城下的失败,则是因为缺乏外援,孤军奋战。但罗马与拜占庭时代的历次长城修建,都没有忘记在地峡进行施工,足以说明在战略上的可操作性。至于奥斯曼人在1423年和1431年的两次破墙而入,则由于缺乏守军和意志坚定的领导。

罗马拜占庭时期不断兴修的6英里长城

1443年的君士坦丁,则有信心以莫里亚为基地,复兴帝国。十多年的和平环境,不仅让本地的希腊人口得到复苏,还有不少阿尔巴尼亚人被迁徙过来屯田。传统的农兵制度,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恢复,让莫里亚的军队人数达到了空前规模。6英里长城也被修复和加固,并有了足够的守备队来坚守。在这种情况下,君士坦丁需要的仅仅是外部局势的变化。

莫里亚公国的农兵守备队

第二年,一系列形势变化都朝着有利于拜占庭人的方向在发展。经过长期呼吁,一个新的十字军联盟在教皇尤金四世的号召下成立。兼任中欧大国匈牙利与东欧大国波兰君主的瓦迪斯瓦夫三世成为十字军盟主,并得到了威尼斯共和国的支持。30000名来自西欧、匈牙利、瓦拉几亚、波西米亚、波兰和乌克兰的士兵,开始向黑海地区挺进。

已是上了年纪的苏丹穆拉特二世(穆拉德二世),因为提前将王位传给了儿子默罕默德二世,引发了其他王子的叛乱。在平息这场叛乱后,穆拉特二世又必须将帝国的全部兵力集中到北部的亚德里亚堡备战。

1444年 以匈牙利人牵头的东欧十字军

时不我待的君士坦丁,也率领莫里亚公国(亚该亚公国)的军队,发起了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远征。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将莫里亚与首都君士坦丁直接的交通线打通。如果可以,就收回希腊大部分奥斯曼占领区的控制。

数千人的莫里亚部队,跟随这位王子北上,很快就兵临古城雅典。这支军队在大体上都由希腊本地人组成,并获得了阿尔巴尼亚屯田军户与少量残留的拉丁裔军事贵族支持。这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历史上,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武装部队了。当时的雅典公国已经是奥斯曼人的附属国,也受到威尼斯人保护,其公爵则来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共和国。但因为威尼斯人正在参加与奥斯曼人备战的十字军联盟,自然不愿意再惹事端。君士坦丁成功地控制了雅典公国。

奥斯曼人在北方的胜利决定了拜占庭人的失败

接着,全军继续北上,直逼希腊北部重镇底比斯。那里是拜占庭帝国曾经在希腊地区建设的丝绸制造中心之一,经济地位仅次于更北面的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君士坦丁对当地的控制,也就为经济破败不堪的帝国,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新财源。如果奥斯曼人在多瑙河边战败,那么君士坦丁有可能将整个希腊地区都收归拜占庭控制。

然而在1444年的11月10日,重新出山的穆拉特二世,在毗邻黑海的瓦尔纳战役战场上,击败了瓦迪斯瓦夫三世的十字军。年轻的波兰与匈牙利共主,在一次冲锋中丧生。奥斯曼人自己也损失惨重,但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解决了西欧国家的干涉可能。君士坦丁的战略冒险,就此停止。命运最终只给拜占庭人,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帝国灭亡已成定局

1446年,奥斯曼军队在经过一年多的休整后,南下希腊地区。君士坦丁自知无法在野战中击败强大的对手,主动从占领一年多的底比斯与雅典撤退。他准备集中力量,在科林斯地峡与穆拉特二世周旋。后者的帝国依然没有发展出一支常备海军,不可能迂回到半岛的其他地方登陆。

君士坦丁的将几乎全部的莫里亚军队,都集中到了科林斯地峡,负责防御重修加固的6英里长城。这也是这里在几百年来,第一次拥有超过千人级别的守备力量。加上莫里亚各地征集的农兵,数量在10000人左右。城墙本身也有十多个帮助防御的塔楼,并按照中世纪时的防御设计,尽可能巩固完善。拜占庭人甚至可能在城墙上与后方,都建造了发射石弹的投石机。守军本身也将大量的弓弩与装有希腊火的燃烧弹,部署在城墙上。

奥斯曼苏丹 穆拉特二世

11月27日,穆拉特二世亲率的50000多奥斯曼大军(包括战兵和辅兵)抵达科林斯地峡。服饰华丽的加尼色里近卫军,在漫长的队伍中格外显眼。来自安纳托利亚亚洲和鲁梅利亚巴尔干的封建骑士,列队走在他们两侧。各地方军部队中,不乏靠抢劫为生的赤贫炮灰和劫掠成性的游牧骑兵。但也有很多是来自前拜占庭领地上的步兵,底比斯人与帖撒利人就赫然在列。这些人在抵挡地峡后,开始组装随军携带的各种攻城器械。

君士坦丁在此时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底线。在与穆拉特的和谈中,他特意要求继续保持自己对地峡的控制权。后者虽然不想攻灭莫里亚公国,却也决定消灭当地的抵抗意志。

奥斯曼人依靠火炮攻破拜占庭人把守的城墙

在随后发生的攻城战中,君士坦丁指挥莫里亚守军,顽强地抵抗奥斯曼的进攻。他们用投石器与对手的同类武器对射,用燃烧瓶焚毁攻城锤,用弓弩射退一波波冲锋的炮灰。但奥斯曼军队里已经用了不少火器,除了稍早时候引入的攻城炮,也包括在瓦尔纳战场上缴获的新式火门枪与小型火炮。在这些新式火力的持续攻击下,拜占庭守军在城头的伤亡剧增。由于财力有限,君士坦丁的部队是不可能引进这些武器的。哪怕威尼斯人就近在咫尺,他们也更愿为出得起钱的苏丹提供装备。

12月10日,奥斯曼的攻城炮火,终于将特别加固的6英里长城打坏。精锐的加尼色里近卫军(苏丹亲兵),从这个缺口处杀入。君士坦丁和弟弟托马斯一起,希望组织部队继续抵抗。但在如此高强度下作战十多天的拜占庭民兵,已经彻底崩溃。他们不顾两位王子的努力,头也不回地逃向各自的村镇。君士坦丁也只能在扈从的拼死一搏中,侥幸逃走。

一名向奥斯曼人投降的希腊军官

奥斯曼军队攻破科林斯地峡,不仅意味着拜占庭人的最后一次尝试失败了。同时也预示着拜占庭人落后的武器库与城防设施,已经不可能挽救他们自己。出于对君士坦丁的警告,穆拉特二世的军队并没有强攻米斯特拉城堡。但在整个莫里亚,有60000人被奥斯曼军队当做奴隶抓走,死伤者则难以计数。

17世纪的米斯特拉 该城躲过了奥斯曼人的强攻

心灰意冷的君士坦丁,在莫里亚又经历了毫无斩获的三年光景。1449年,随着兄长约翰八世在留下子嗣前病逝,穆拉特二世居然钦点他成为拜占庭皇位的继承者。重拾信心的王子,加冕成为著名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却也就此离开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他再也没有机会,帮助这里复苏为拜占庭帝国再起的基地了。

1451年,穆拉特二世病逝,可怕的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执掌者。已经是皇帝的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欧洲各地奔走,进行着徒劳的求援。新苏丹在1453年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后,曾让他选择放弃皇位,退居到莫里亚做属国王公,君士坦丁断然拒绝。

君士坦丁堡战役

加冕成为皇帝的 君士坦丁十一世

穆罕默德二世计划进攻狄奥多西城墙,那是一连串错综复杂的城墙及壕沟,保护君士坦丁堡惟一没有被水面包围的西面部份。他的军队在1453年4月2日复活节的星期一在城外扎营。多个星期以来,穆罕默德以巨型大炮攻击城墙,但仍未能轰出缺口。由于巨型大炮装填弹药极其需要时间,拜占庭守军能够在每次炮轰后修补大部份的破坏。与此同时,穆罕默德的舰队被拜占庭人放置的横江铁索阻拦,无法进入金角湾。为了绕过铁索,穆罕默德在金角湾北岸的加拉塔建造了一条陆上船槽,以涂上油脂的圆木建成,船只被拖过船槽,进入金角湾。这样便能阻止热那亚的船只运送补给品,亦打击了拜占庭守军的士气,但是城墙仍有待攻破。

君士坦丁堡围攻战

土耳其军曾向城墙发动多次正面攻击,但被击退且损失惨重。土军其后挖掘隧道,试图穿过城墙,很多挖掘者是塞尔维亚人,由Zaganos Pasha指挥。拜占庭人的工程师约翰尼斯·格兰特(虽然说是日尔曼人,却甚可能是苏格兰人)挖了一些隧道对付土军,让守军进入隧道把敌人消灭。另外一些土军隧道被灌水。最终拜占庭人捉了一位土军重要工程师,他在酷刑之下供出所有土军隧道的位置,那些隧道随即被破坏。

拜占庭婉拒了穆罕默德开出的撤围条件,那是要拜占庭缴付一笔天文数字的赔款,即使穆罕默德本人也知道对方根本不可能做到。穆罕默德随即计划强攻城墙以消耗守军实力。

1453年5月22日晚上出现了月蚀,这对守军来说是不祥之兆。5月29日早上土军再次进攻,第一波攻势由训练及装备皆不足的辅助部队执行,失败是意料中事,只不过是用他们去削弱守军力量。第二波攻势主要由安那托利亚人执行,集中攻击西北部的贝拉克奈城墙其中一段,先前的炮火已经对它造成部份破坏。该段城墙在11世纪时建造,较其它城墙脆弱得多,1204年十字军就是从该段城墙攻入城内。土军虽然曾经取得突破,但很快便被守军击退。第三波攻势由穆罕默德的精锐新军执行,守军最初还能坚持一阵子,但后来负责防守其中一段城墙的热那亚将领Giovanni Giustiniani在作战中受了重伤,离开了城墙,令守军开始出现恐慌。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土军发现贝拉克奈城墙的科克波塔门并没有锁上(土军没有使用贿赂或其它诡计,只是守军大意,尤其是炮轰遗下的瓦砾把那城门闭塞了),便从那儿冲入城内。君士坦丁十一世带领守军进行最后的保卫战,脱下紫色皇袍,一马当先冲入土军阵中,与其部下在巷战中战死。

婚姻子女

君士坦丁十一世在一生中曾两次结婚,第一次在1428年7月1日,娶了玛德莱娜·托科。1429年11月,首任妻子去世,第二任妻子是加提卢西奥·卡特琳娜,她在1442年去世。有些记载说君士坦丁十一世无子女,有些则说他有一个女儿。

小说影视形象

《The Emperor 's Winding Sheet》小说,由Walsh Jill Paton所写,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穿越至1453年的新罗马的有趣生活。

《1453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文学传记,由斯蒂文·朗西曼所写,写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的经过。

《不朽的皇帝的一生》文学传记,由Donald M. Nicol书写,详细地记载了君士坦丁的生涯。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文学传记,由杰文.克劳利所写,是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人类群星闪耀时》小说,斯蒂芬·茨威格所写,其中一章记载了君士坦丁堡之战时,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战死的伟大形象。

《MEHMED BRI CIHAN FATIHI》土耳其战争片,以奥斯曼帝国角度讲述了君士坦丁堡之战的过程,部分观点比较偏向土方。

《Konstantine Dragases Palaiologos》文学传记,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生。

《Fetih 1453》(《征服1453》)土耳其战争片。讲述的是1453年初,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步兵7万多,骑兵2万多,战舰320艘,从海陆两面包围并企图占领君士坦丁堡,最终彻底灭亡拜占庭帝国。电影将在2012年2月17日上映,电影拍摄了超过三年时间和成本估计17000000美元,使其成为土耳其历史上最昂贵的电影。

君士坦丁十一世

君士坦丁十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