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位于长江入海口,东海之滨,是我国第三大岛,于唐武德年间露出水面,迄今已一千三百六十余年。土地总面积一千零六十四平方公里,人口七十万有余。

中文名

崇明县志

定价

26

出版时间

1989年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

1006

ISBN

9787208003996

作者

周之珂

崇明位于长江入海口,东海之滨,是我国第三大岛。它聚长江下泄之泥沙,于唐武德年间露出水面,迄今已一千三百六十余年。其间涨坍无定,沧桑屡变,明末清初,沙洲并连成岛,尔后陆唇延伸,地日广而田亩渐增。五代设镇,宋时设场,元时改州,明清时称县。它犹如长江巨龙口中龙珠,被誉为东海瀛洲。长江两岸人民,先后移居垦殖,历尽艰辛,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全国解放后,崇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滩涂、兴水利,发展生产,建设成为土地总面积一千零六十四平方公里,人口七十万有余,农、副、工各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崇明县编志始于元,续修十一次;迄于民初,今尚存者仅明之正德、万历,清之康熙、雍正、乾隆、光绪,暨民国初期所修县志七部,其余均已散失。旧志记载着历代的地理、经政、学校、武备、职官、人物、艺文、杂事的变化和发展,为崇明县继承历史遗产和新编县志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史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很重视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革故鼎新,日臻昌隆。盛世修志,世之常例。我县于一九八零年成立了崇明县编史修志办公室,首译旧县志,并搜集资料,为新修县志作准备。一九八三年四月,为加强这一工作,建立崇明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共崇明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咸与其事。前代修志,仕宦、缙绅之流包揽,今日是党、政、军、社会各界共襄盛举。经过七个春秋的努力,一部新的县志编写完成,这是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新编《崇明县志》,立足当代,统合古今,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承旧志之精华,扬弃其谬误,对岛的形成、地理位置的变迁等作了新的考证。按方志规范,实事求是地、科学地、系统地修编了崇明的自然地理、社会状况、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叙述了崇明从荒滩、沙洲逐步发展成为第三大岛的史实,记载了崇明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艰苦历程和伟大业绩。它是一部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继往开来,为振兴建设崇明提供依据的资料书,是一部激发崇明人民爱国、爱岛、爱乡的历史教材,是供国内外人士了解崇明,熟悉崇明的史册。

《崇明县志》的编写,承市有关部门领导,诸位专家、学者、同行、社会贤达、爱国侨胞的支持和帮助,承曾在崇明工作过的老同志、离退休的老同志提供真实史料,以及前任领导同志的精心筹划,使修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谨此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我们也不会忘记全县数百位为编写县志而辛勤劳动的同志所作的贡献。

在近期内,全县人民即将看到新编的《崇明县志》。愿崇明沿着党所指引的道路展开双翅,更好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一极为宝贵的空间资源,发挥其以“水、土、净”为优势的自然资源,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科技先进、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口岛屿。在近中期,为建设成特色副食品生产基地、外贸出口基地、适合我岛发展的加工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长江航运集散基地而飞翔吧!让未来为崇明谱写更加瑰丽的历史新篇章!

凡例

一、本志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立足当代,统合古今,力求全面记载崇明建岛以来的历史,重点记载解放后35年的历史。

二、本志不定上限,对需要溯源的各事物适当上溯,下限定为1984年,大事记则以1987年底为限。

三、本志采用条目式编纂方法,全志除概况、大事记、附录外,设35卷,各卷以条目和子目为实体,按地理、政治、经济、文教、社会、人物依次排列。

四、本志以志、传、记、图、表、录为主要表述形式,彩色照片集中载于卷首,其余图表随文插附。

五、本志各卷均设概述,以明梗概。

六、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个别条文采用记事本末体。1985年至1987年条文略细。

七、关于解放后重大政治事件的记述,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散记于大事记或有关卷中。

八、本志立传人物以本籍为主,但于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个别非本籍人土亦予立传。立传人物,按卒年为序排列。在世人物不立传,某些人物有值得记载的事迹,采取以事系人的办法,散记于各有关卷。

九、本志资料来源主要取自历代《崇明县志》,江苏省、上海市和本县档案馆文书档案,以及各乡、镇、局、场、厂提供的资科。

十、本志所用统计数字,主要取自县统计部门和上海市农场管理局统计资料。解放后工农企产值均换算为1980年不变价。所载币制,解放前加注,解放后统一指新人民币。

十一、本志采用语体文进行表述。数字书写,除引文和惯用词外,均用阿拉伯字书写。统—采用公元纪年,民国前的纪年在括号内加注朝代年号。解放前(后)是指1949年6月2日本县解放前(后)。地理名称、政府机构、官职等均依当时历史习惯称呼。凡注明崇明者系指全岛。

概况

崇明,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最大的河口沙岛。它形似春蚕,头西尾东,卧伏于长江入海口的金涛碧波之上。全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林木茂盛,岸线绵长,物产富饶。明太祖朱元璋曾称之为“东海瀛洲”。

崇明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1958年划归上海市。南以长江主泓道为界,与江苏省常熟、太仓,上海市宝山、川沙等县相望,北以江苏省的启东、海门县1983年的陆地线为界,东濒浩瀚东海,西接万里长江,岸线总长207.47公里。全岛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不等,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1981年底土地普查数,包括永隆沙22平方公里)。1984年,岛上设置2个县属镇、26个乡、462个村、8个上海市属国营农场和2个军垦农场。总人口为745543人(其中县属人口647082人),由汉、回、蒙、壮、满、藏、苗、维吾尔等13个民族构成。县政府设于城桥镇。

崇明岛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618~626年(唐武德年间),长江口江面出涨东沙和西沙,是为崇明岛的前身。以后无数沙洲时东时西、忽南忽北地涨坍变化,至明末清初,始连成一个大岛,并逐步稳定下来。其间,县城随沙洲涨坍而经六建五迁,先后移迁至4个沙洲。崇明扼江海要冲,1222年(宋嘉定十五年)设边海巡检司,在明朝反击倭寇侵扰中,作为江防重镇,设有水师。历来被称为“大江门户,十郡屏藩”。

崇明岛解放前以南坍北涨为主,解放后经过水利建设、不断围垦和人工促淤,1960年起,南坍基本停止,北部和东西端仍继续淤涨。自1956年至1984年,国家共投资3231万元,围地612560.7亩,合408.4平方公里,占全岛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中的38.4%。在新围垦的土地上,建立了市属国营农场,数十万上海知识青年先后前来参加建设。农场已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型联合企业。

五代初设崇明镇于西沙,崇明之名始于此。1222年(宋嘉定十五年)置天赐盐场,隶通州,后隶两淮都转运盐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州,隶扬州路;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县,隶苏州府,后兼隶太仓州;1914年至1958年隶江苏省(其中1939年至1945年8月隶伪上海特别市);1958年12月划归上海市。

崇明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降水量1003.7毫米。年平均日照2104小时。全年无霜期229天。多东南风,夏秋季受台风影响较大。

崇明地处咸淡水交汇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蟹苗和鳗苗最为珍贵。1974至1984年,为全国22个省市提供蟹苗169860.4斤,为外贸部门提供鳗苗12290斤。崇明紧靠吕四、佘山、嵊泗等渔场,水产品种逾百,主要经济鱼类有刀鲚、凤鲚、银鱼、鲻鱼、鲳鱼、鳓鱼、带鱼、达氏鲟以及虾、蟹、海蜇等。1984年捕捞量27.2万担,是1949年的10.9倍。崇明境内鱼塘密布,淡水精养鱼塘面积15127亩。1984年全县水产总量共34.1万担,崇明成为全国重点渔业县和上海市淡水鱼生产基地。

崇明滩涂广阔,1984年,吴淞地面标高零米以上有42万余亩。滩涂上盛产石璜、螠蛏、蟛蜞、芦苇、关草、丝草、芦竹。东部滩地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候鸟的栖息地。1981年中日两国协定保护的227种鸟类中,本县可见132种。黄鼠狼是本县较重要的野生动物资源。1984年全县收购黄狼皮16331张。野生植物品种繁多,可供药用的就有百余种。

崇明古代居民多以渔樵为生。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曾为流放地,囚徒在此煮盐,盐业始起。1222年(宋嘉定十五年),姚刘沙和三沙均设有盐场,元朝时盐业仍十分兴旺。以后土质变淡,盐业渐衰。明清时期,农业、棉纺织业和沙船业成为崇明的主要经济支柱。沙船业盛时有近700艘沙船从事海运;棉纺业兴旺时,曾有“织机声彻夜相应”之说;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有水稻、三麦(大麦、小麦、元麦)、玉米、三豆(蚕豆、赤豆、黄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香料、中药材等,此外还有薯类、瓜果和蔬菜。崇明棉花纤维长、衣份高,现被列为生产出口纺织品的特级原料。

崇明岛临江濒海,岸线绵长,筑堤固岸向为首要。明代嘉靖中曾筑官坝于吴家沙,以后又相继筑北洋沙堤、平洋沙堤、刘公堤和赵公堤。解放后,全岛人民修堤筑岸,兴建海塘,并港建闸,整顿水系,促淤保滩,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先后在江海易坍地段建丁坝188道,建护坡护坎122.75公里,并拓宽增高加固堤岸,使环岛大堤基本达到高8米、顶宽5米的标淮,能抵御历史最高潮位5.80米和十一级强台风的同时袭击;兴建水闸26座、沿江涵洞104座、内地涵洞24261座;疏浚整治骨干河道1016.18公里;建立固定机口872座、排海泵站11座,实现了电力排灌。实现了前人所向往的“金堤巩固,永庆安澜”的盛世之治。

崇明交通,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较早。元代创崇明至京、津间海运。明正德时设邮铺。明万历年间设官渡。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崇明、吴淞间设江底水线,通电报。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崇沪间辟客轮航线。1906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在城内设无线电局。1927年办汽车客运。1929年兴筑公路。解放后,交通、邮电事业蓬勃发展,1984年,境内有2条贯穿东西的南、北横引河,有30条南北通江的干河,河线总长444.50公里,其中,内河航道434.91公里。通航港口有14个,北沿有渡口5个,建有3个港区和41座货运码头。全境有干、支公路36条,总长303.39公里,其中县道干线陈海公路全长76.16公里,北沿公路全长73公里。全县水上年货运量387.1万吨,水上年旅客流量520.57万人次。陆上货运有载货汽车l071辆,运力3286.5吨。公交客运有客车102辆,营运线路15条,年客运量1678.9万人次。邮政网点遍及城乡,有干线邮路3条,239.7公里;乡村邮路122条,3551公里;市县直达电报电路2条,县内电报电路1条,长话电路83条;市内电话用户话机1884只,农村用户话机6315只。

崇明人民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和革命传统。早在明代抗倭斗争中,崇明沙兵就以英勇善战著称。1921年秋,本县西沙农民暴动,到县署示威,捣毁警察局,抗议地主在重灾之年仍按熟年收租。毛泽东曾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第179期上著文介绍西沙农民的这次壮举。1926年9月,中共江浙区委特派员陆铁强、俞甫才到崇;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组织佃农向地主恶霸进行抗租斗争,并发展共产党员,建立了5个党支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崇明人民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众抗日自卫总队不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后来,崇明人民又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家乡的解放、建设、振兴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许多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9年6月2日,崇明解放。解放35年来,崇明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县工农业产值(不包括市属国营农场和市属企业,下同)以平均每年9.89%的速度递增,1984年达107133万元,比1949年增长26.1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解放思想,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崇明经济已由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变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经济。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76.6%,农业占23.4%。经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农村劳动力354924人中,从事种植业的占58.95%,从事乡村工业的占26.48%,从事林、牧、副、渔及其他劳动的占14.57%。

农业方面。解放前,崇明农业生产受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的束缚,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农业总产值(含农、林、牧、副、渔)只有3489万元,粮食、皮棉、油菜籽平均亩产分别为234斤、12斤和55斤。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稳步增长。35年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5.8%,1984年总产值25061万元。比1949年(下同)增长6.18倍。粮食总产63257万斤,增长5.5倍;皮棉总产1845万斤,增长19.9倍;油菜籽总产2472万斤,增长39.9倍;生猪出栏量320681头,增长105.9倍;家禽、鲜蛋和水果等均增长几倍到十几倍。崇明白山羊1978年被国务院农林部命名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它的毛、皮、肉兼用,尤其是颈上细光锋毛,是制造出口高级毛笔的特级原料。1984年圈存量121644只,比1949年增长62.2%。林业发展速度也很快。全县“四旁”(宅旁、村旁、水旁、路旁)保存树木766万株;成片林面积22316.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1%;林木覆盖率从解放初期的2.19%提高到6.16%。1983年崇明县被林业部命名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1984年又被中央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全民义务植树先进县”。

工业方面。崇明历史上工业基础薄弱,辛亥革命后逐渐兴办纺织、机械、电力等民族工业,企业寥寥无几。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46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7%。解放后,经过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县属工业开始形成。1958年,乡镇工业兴起,1978年以后发展迅速,1984年有乡镇工业企业249个,村办466个,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1950至1984年,本县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4.66%。1984年,工业总产值8207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6.6%。其中县属工业产值占31.67%,乡村工业产值占68.33%。全县有企业793个,分属纺织、电器制造、机械、金属加工、塑料制品、粮食加工等33个工业行业。其中全民企业占4.42%,县属集体企业占5.42%,乡村企业占90.16%;工业产品由解放初期的纺织、机械产品、铁木竹中小农具和日用品,发展到有日用电器、针棉织品、冶金机电、医药化工、建筑材料、金属、食品等产品千余种。大新羊毛衫厂和新河羊毛衫厂生产的羊仔毛衫荣获国际羊毛局颁发的纯羊毛标志特许执照,远销英、美、日等20个国家和地区。崇明电器厂生产的万里牌电吹风、崇明电器四厂生产的葵花牌吊扇、崇明电扇厂生产的荷花牌风扇、崇明农业机械厂生产的方方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产品,多次被中央机械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被上海市评为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

商业方面。35年来,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9.79%,1984年达34016万元,为1949年的26.3倍;商业网点4904个,从业人员17355人,比1949年分别增加1296个和8331人;粮、油、肉、禽、蛋、烟、糖、棉布、百货等主要商品的社会零售量,比1949年增长几倍,甚至上百倍;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消费品,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销售量激增。几经起伏的集市贸易,自1978年后重新活跃。1984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987万元,比1978年增长1.63倍。1977年以来,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口商品达百余种,远销五大洲6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盐水蘑菇、丝瓜络、脱水蔬菜、水貂皮、兔毛、山羊毛、鳗鱼苗、中药材、羊毛衫、电吹风、吊扇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颇有销路。1984年出口商品解交额15080.92万元,比1977年增长12.6倍。

财政金融方面。解放前,崇明65%的财政收入来自田赋。解放后,随着各项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财政收入来源扩大,比重起了变化。1984年县级财政收入18763万元,比1950年增长35.6倍,平均每年递增11.17%。财政支出1984年为40860.50万元,比1960年增长106.7倍,平均每年递增14.76%,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支出比重,从1950年的32.82%上升到85.50%;支持农业的支出从1950年的11.31%上升为27.65%。信贷规模成倍增长,1984年银行各项存款40195.1万元,比1952年增长265倍,平均每年递增19.07%;各项贷款总额为23174万元,比1952年增长771倍,平均每年递增23.10%。

文化事业方面。民间传统文艺如崇明山歌、扁担戏等重放异彩;一批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参加全国乃至出国展出并获奖;群众业余创作的近百个文艺节目被选送参加省(市)调演,不少节目获创作演出奖;各乡、镇都建起了文化站、图书室和电影放映队,全县有21座(含国营农场6座)宽敞美观的影剧院。全县有广播喇叭168816只,线路总长9400公里。

教育、卫生事业方面。1984年全县有普通中学70所(包括农场,下同),在校学生32860名;小学304所,在校学生63692名;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846名。1949年,全县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逾7万人,经过扫盲,1979年全县非文盲率为89%,基本扫除文盲;解放35年来,本县进入大专院校的学生9012名。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水平都有很大发展和提高。与1949年相比,1984年病床总数2946张,增长293.6倍;卫生医技人员3884名,增长553.9倍,本县医院能作脑、胸腔及断肢再植手术;曾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疟疾、麻疹、灰髓炎、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钩虫病等传染病已得到控制,天花、血丝虫等病已经绝迹;全县462个村全部办起了合作医疗站。

体育事业方面。本县各组田径代表队1972年至1984年间先后21次参加市级运动会,共获27个团体总分第一名;1984年在上海市第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县代表队获团体金牌5枚,占该届运动会团体金牌的一半;全县中、小学生中已有25302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占适龄学生总数的78.6%。

除此之外,全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解放前,广大群众在地租、高利贷和苛捐杂税的重压下,过的是“春三二月吃糠糟,寒冬腊月命难熬”的生活,还要担心海匪强盗骚扰抢劫。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84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994.51元,比1976年增长1.1倍;县属集体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942.55元,比1976年增长一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2.9元,比1976年增长1.4倍;城乡居民储蓄达15525.6万元,为1950年的2588倍,比1976年增长5.9倍。农民住房由茅草屋逐步改建为砖墙瓦屋和二、三层高的楼房。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高档消费品已进入普通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口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1984年全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74.36岁。

崇明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早在明、清两代,岛上就有“金鳌镜影”、“吉贝连云”、“玉宇机声”等瀛洲八景。如今,岛上风光更加旖旎,环岛大堤绿树成荫,位于县城东南角的瀛洲公园,气象万千。城桥镇的澹园,小巧玲珑。此外,岛上还有金鳌山、寿安寺、孔庙、唐一岑墓等古迹,有上海最大的人工森林——东平林场。

崇明人才辈出,代有贤能。元代有首创海运的朱清,明代有兵部重臣沈廷扬,清代有外交官李凤苞、商部重臣王清穆,近代和现代有航海界的陈干青,电信界的陶胜百,军界的沈应时,新闻界的孙瑞芹,科技界的施汝为,金融界的孙瑞璜,妇女界的冯光灌,教育界的王栋、陈思义、赵国华等著名人物。还有一大批胸怀壮志、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他们是值得崇明人民骄傲的。

勤劳、智慧的崇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家乡的振兴和繁荣美好的未来,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崇明——这颗长江口的明珠,将闪耀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