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鲤(学名:Cyprinus pellegrini)是鲤科、鲤属鱼类。体形像鲤;头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口大,端位,上下颌等长或下颌稍长;唇薄;无须,偶见在口角具一对颌须,极细小;眼间较宽,间距大于尾柄高;下咽齿主行第1齿呈锥状,余皆呈臼齿状;鳃耙45-53,较鳃丝为长,排列紧密;侧线鳞34-37;背鳍和臀鳍均具硬棘,棘后缘具锯齿;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尾鳍分叉;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黄绿色光泽;背鳍灰黑色,胸鳍、腹鳍和尾鳍淡黄色,尾鳍下叶稍带红色。 

生活于湖泊敞水区之中上层,主要以摄食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生,兼食轮虫和硅藻等,食性单一,大小个体食性差异不大。产卵期较长,自4月初开始直到9月,在5-6月产卵者居多。对环境变化的耐受力较低,水浑浊或离开水面皆易死亡。仅分布于中国云南星云湖和杞麓湖。 

大头鲤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植物保护名录》、《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亦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中文名

大头鲤

别名

大头鱼

体重

最大2千克

外文名

Barbless carp

同义学名

Cyprinus pellegrini ssp. qionghaiensis

大头鲤

体长

9~12厘米

食性

杂食性

体征

体形似鲤,头大而宽,头长较体高或背鳍基为长

鲤科

动物界

鲤形目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鲤属

保护级别

IUCN 标准:濒危(EN )

分布区域

云南

拉丁学名

Cyprinus pellegrini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命名者及年代

Tchang, 1933

亚纲

新鳍亚纲

亚科

鲤亚科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保护级别

濒危

动物趣闻

星云湖内的大头鲤与抚仙湖内的抗浪鱼互不来往,有“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美妙奇观。星云湖与抚仙湖相离仅1000米,两湖犹如亲姐妹,中通隔河。距海门桥半里处,有巨石如屏耸峙岸侧名曰“界鱼石”。河水清澈,可见星云湖大头鲤至石而返,抚仙湖的抗浪鱼抵石而回。彼此如禁,并不通界,其景致甚为壮观。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989年,大头鲤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990年,大头鲤被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1998年,大头鲤被收录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2007年,大头鲤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濒危原因

大头鲤在20世纪50-60年代,在所分布的两个湖中占有极大优势,曾占总产量的70%左右。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鲢、鳙,与大头鲤产生食物竞争;在引种时又带来了鰕虎鱼、鳑鲅、麦穗鱼等小型野杂鱼,这些鱼生命力强,且大量吞食鱼卵;再则湖泊水位下降,水草减少而破坏了产卵场;长期滥捕;大头鲤自身抗病力弱,生长缓慢,适应环境差等综合因素,导致资源的锐减。 

保护措施

1979年,中国江川渔场用池塘人工繁殖大头鲤获得成功;1988年后又生产大规格鱼种放湖,使鱼产量逐步增长。2000年,在中国星云湖东岸成立大头鱼原种站,2001年以来每年向星云湖和杞麓湖投放一定数量人工繁殖所得培育而成的夏花和鱼种。  200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云南欧震贸易公司制定了抢救保育提纯复壮大头鲤的计划,在江川等地建立了人工繁殖研究基地,开展提纯保育纯种亲本大头鲤的研究工作。

分布范围

大头鲤仅分布于中国云南星云湖和杞麓湖(通海)。

动物学史

中国江川历史上盛产“大头鲤”,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材料。但据江川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早在“新人”时代(距今约二至三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星云湖畔采摘植物或捕食鱼类。从出土文物中的石器和陶片证明,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四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星云湖畔劳动生息繁衍。明正德(1506年至1520年)年间有记述:“其渔利之富向为滇中著名”。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记录是“碌鱼”,产于星云湖中,似鲤而首巨,身肥味美,俗呼“大头鱼”。其脑浆营养价值更高。每年产3.5-4万千克,销玉溪、黎县等地。民国六年(1917年)星云湖大头鲤迭年产额之衰,前三十年网孔大,鱼亦大。今有密眼网日夜捞之则鱼势甚衰,年产量约1500千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业部统计,“星云湖鱼产量(江川县),大头鱼约一百担”。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大头鲤在大街、渔村等集市销售量仍为数颇多。

大头鲤

形态特征

大头鲤的体形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头部较宽大,所以得名“大头鲤”。

体形似鲤。尾柄细长。体长9—12厘米,最大体重可达2千克。头特别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弧形,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5道沟纹。鳃耙排列甚细密,在48个以上,其长度超过鳃丝长。鳞大,侧线鳞34—37个。背鳍和臀鳍均具带细锯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长,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胸、腹、臀鳍均大;胸鳍达腹鳍。尾鳍下叶为橘红色。背鳍的起点大约于腹鳍相对,距尾鳍的基部比距吻端的距离略近。背鳍颌臀鳍硬刺的后缘均具锯齿。尾鳍呈深叉状。鳔具2室。

大头鲤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大头鲤鲤鱼
外观

分布区域云南亚洲、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
食性杂食性杂食性
鲤科鲤科
鲤形目鲤形目

生活习性

喜欢生活在水深而水质较清澄的水体中上层,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若水质混浊或离开水体则易死亡。性活跃,游泳迅速。食性较单一,大小个体的食性差异不大,几乎均以大型浮游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有时也杂食些硅藻、丝状藻和龟甲轮虫等,但数量很少。

繁殖习性

一般雌鱼体重在50克左右即已性成熟,产卵期较长,从4月初开始直到9月,以5-6月最盛。卵附在水草上孵化。

生长速度较慢,但生长速度均匀,各龄鱼体的平均年增长量约60毫米。最大个体重2公斤,通常在1龄鱼中已有50%的个体性成熟,体重52克,而雄性体长仅117毫米,体重32克。大头鲤的怀狼量大,3-4龄鱼的怀卵量达13万粒。分批产卵,通常分为两批,两批之间相隔7天。每批产卵3天。过7天再产第二批卵。产卵期为5-6月,卵通常在晴天拂晓3-5时产于水下1-2米处,产粘性卵,卵粘附于水生管束植物上。以浮游动物为食,其中以枝角类和桡足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轮虫,此外还兼食少量硅藻,丝状藻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等。

大头鲤

保护价值

大头鲤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因其肉细嫩,含脂量高,味美,营养丰富,颇受人们欢迎。

在中医学上还可将其入药,具有滋补、祛风的疗效。近年来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亟待保护。

致危因素

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为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在两个湖的渔产量中,占极大优势,曾占总产量的70%左右。自70年代引进鲢、鳙,与大头鱼产生食物竞争;在引种时又带来了鰕虎鱼、鳑鲏、麦穗鱼等小型野杂鱼,这些鱼生命力强,且大量吞食鱼卵;再则湖泊水位下降,水草减少而破坏了产卵场;长期的酷渔滥捕;大头鱼自身抗病力弱,生长缓慢,适应环境差等综合因素,导致资源的锐减。

种群现状

目前大头鱼在星云湖和杞麓湖中,仅占鱼产量的0.5%左右。

1963年统计,大头鲤在星云湖占鱼类总产量的70%,在杞麓湖占30%。自20世纪70年代始,由于捕捞过度,引进食性相似的鳙及环境变迁影响,大头鲤资源日趋枯竭。1979年江川渔场用池塘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988年后又生产大规格鱼种放湖,使鱼产量逐步增长。

大头鲤

有关保育新闻

万尾大头鲤喜回“娘家”

——土著鱼抢救性保育又有新突破

2007年09月03日

云岭高原湖泊特有土著鱼类人工驯养抢救性保育又有新突破,上万尾人工驯养繁殖的珍稀大头鲤苗1日回到了娘家——江川星云湖。有关人士预计,在碧绿湖水的哺育下,用不到两年时间,它们将为江川带来200万元以上的产值和无法估量的生态效益。

1日,在江川县星云湖渔政管理站,大头鲤们欢腾跳跃,在半个小时的投放过程中,它们悉数回到了故乡星云湖的怀抱中。据介绍,此次投放于星云湖的大头鲤苗是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培育的,身长在5厘米~15厘米不等,年龄也在半年到1年不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头鲤经过科学家们的精心培育,品种较纯,对具有地方特色土著鱼种的繁育有着相当重大的作用。

据了解,江川大头鲤是云南四大土著名鱼之一,分布于星云湖、杞麓湖。由于多年来的环境污染以及过度捕捞等影响,大头鲤的数量急剧下降,几乎走到了灭绝的边缘。2006年中科院专家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云南欧震贸易公司制定了抢救保育提纯复壮大头鲤的计划,在江川等地建立了人工繁殖研究基地,成功提纯保育纯种亲本大头鲤100组,年繁育大头鲤鱼苗400万尾以上,使之回到寻常百姓餐桌上成为了可能。

保护等级

2021年2月1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大头鲤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限野外种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