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山遗址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九华路中段北侧,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典型的台型遗址。呈西南—东北向,相对高度4—8米,文化堆积厚2—4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东南侧有古河道——东河环绕。地势高敞,水源充足,适宜古人类的居住生活,是皖东南地区内涵最丰富、保存状况最好的古文化遗址之一。[1]

中文名

烟墩山

总面积

近3万平方米

地址

马鞍山市雨山区九华路中段北侧

相对高度

4—8米

文化堆积

厚2—4米

出土文物

烟墩山遗址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灰坑、房基等遗迹69处,出土玉器、陶器、石器、青铜器、原始瓷器等文物近400件。

从发掘结果看,烟墩山遗址距今约5300年至2700年,具有时代跨度大、文化因素复杂、文化内涵丰富、文物规格高、遗址局部功能分区明确等特点。在其早期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相当于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时期的玉器、石器和陶器,有的陶器还具有龙山和岳石文化特点。出土器物中除了实用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礼器,如玉人、玉璜、石鉞、石锛、陶豆等。在晚期(西周)文化层中,不仅发现了地域特点较强的湖熟文化类型遗存,还在一些陶器上发现了受周文化影响的元素。[1]

发掘意义

烟墩山遗址发掘的意义主要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第一次通过较高规格礼器的发现印证了该地区在当时重要的宗教、政治地位;此外,烟墩山遗址位于长江下游薛家岗、凌家滩、崧泽、北阴阳营、良渚等重要文化遗存构筑的文化走廊上,为探索该地区史前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新的重要论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