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洗礼派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中的一个激进派。产生于1520年。16世纪20到30年代流行于德意志。该派源于希腊文ana和baptizo,认为婴儿受洗不算洗礼,孩子成年后必须再次受洗,故名。参加者主要为城市平民和农民。1520年该派在尼古拉,施托赫领导下,以萨克森的茨威考城为中心进行活动。接受闵采尔思想,要求恢复早期基督教教义,承认人的灵魂能和神直接交往,无须中间环节。主张用武力推翻封建制度,实行财产公有,“把天国在现世建立起来”。因屡遭迫害,该派活动中心移至缪尔豪森市,并于1525年举行农民起义,惨遭镇压而失败。30年代初转到闵斯特城活动并一度控制该城,后又受罗马教廷镇压。1535年6月因叛徒出卖而失败。以后该派在门诺,西蒙斯领导下蜕变为反对革命战争,主张和平等待天国到来的门诺派。

中文名

再洗礼派

含义

自称为“委身的一群”的基督徒

类型

改教运动潮流中的一条支流

基本信息

再洗礼派

再洗礼派最初出现并流行于瑞士和德国,从一开始就受到世俗当局和教会权威的 双重迫害,并一直被视为异端。再洗礼派一般流行于下层社会,今仍在一些地区传播。代表再洗礼派观点的主要派别有:以施托赫为代表的茨维考先知;以格列伯和满兹为代表的瑞士弟兄会;以赫脱为代表的赫脱派;以霍夫曼为代表的霍夫曼派;以门诺为代表的门诺派。

再洗礼派主张原来教会的洗礼因为没有信心和圣灵的降临,因此信徒需要重新接受洗礼,以重新得到救恩。宣道宗的始创人本来也是再洗礼派的,但后来离开了。此外,不少灵恩派的宗派也源自再洗礼派。

信条

再洗礼派一些核心信条和行为包括:

反对婴儿受洗。再洗礼派认为人要长大至心智成熟,才能选择受浸成信徒。

认为教会与政治之间应该划分清楚界限。

教会不应用阶级把个人与上帝分开。阶级使得人缺乏直接面对上帝的机会,也使得宗教失去了意义。

拒绝立下誓言,反对死刑和拒绝服兵役。

相信《圣经.新约》对于基督徒信仰及真正基督徒群体的组织都有清楚的指示。

传播

宗教改革时,其教义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发起的新教出现分歧,加上其主张更得罪当时的政治当权者,故被天主教和基督新教视之为异端并加以迫害。其信徒逃到瑞士的山区以及德国南部。后来,一教友威廉·潘恩(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开拓者之一)允诺,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土地送给再洗礼派。于是其信徒在1720年代从欧洲来到美国追求宗教自由。

影响

16世纪欧洲的再洗礼派教徒往往被认为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宗教先驱。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再洗礼派教徒“批判所有的法律,他们认为所有好人都被圣灵指引……以这个前提他们到达了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