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君朝鲜(朝鲜语:단군조선)是一个关于朝鲜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是后世朝鲜半岛对传说中檀君所建立的国家的一种称呼。

高丽以降,史家对檀君故事向来持有怀疑态度。疑者认为檀君故事纯系神话传说,不可视为信史,更不可写入正史。首先,故事本身荒诞不经,毫无事实根据。其次,故事中“桓因帝释”源自大乘佛教的经典《法华经》,故事来自《观佛三昧海经》、《华严经》等佛经中屡屡出现的“牛头旃檀”,还出现“天王”、“符印”等印度雅利安宗教用语。但是一般认为朝鲜半岛有佛教始于372年,因而这则神话不可能出现于公元4世纪以前。再者,故事中相关民俗产生于相当晚时期,与所称年代不合。而且《三国遗事》属私家著述,记载传闻稗说,无史料依据。朝鲜王国安鼎福之《东史纲目》,还认为檀君之说是“诞妄不足辩”。

中文名

檀君朝鲜

年代

十三世纪

身份

朝鲜民族之祖

出生地

箕子朝鲜

外文名

단군조선

释义

一个关于朝鲜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后世朝鲜半岛对传说中檀君所建立的国家的一种称呼

父母

父亲太阳神之子桓雄,母亲熊女

父亲

太阳神之子桓雄

母亲

熊女

简介

这一传说首次出现于南宋(1127年—1279年)灭亡后不久,高丽国国师一然所著野史《三国遗事》(约成书于1280年代)中的《魏书》引用部分。

但是,现存陈寿所著《三国志》中记录曹魏的《魏志》以及记录元魏的《北魏书》两书中都没有相关的内容。除了将檀君神话当做本国的民族主义史观基础的韩国(南朝鲜)和朝鲜(北朝鲜)以外,没有学者承认目前有产生年代在《三国遗事》以前且有关檀君的古书或古代记录存在。

再者,20世纪初出现的《桓檀古记》、《揆园史话》等书与《三国遗事》的叙述也有差异。

《三国遗事》

檀君神话

根据高丽时期野史《三国遗事》(成书时间应该在1281-1287年之间)的记载,太阳神桓因(환인)的庶子桓雄想下凡,因此桓因选了三危、太伯二地,并给了桓雄三个仙符印,作为天上神仙的标志。桓雄率领3000人降临到太伯山(今妙香山)之顶的一棵神檀树下,建立了“神市”,自称“桓雄大王”,并设置了风伯、雨师、云师等官职,主管农事、疾病、刑罚、善恶等三百六十事。

根据传说,当时有同住在一个山洞中的一头虎和一头熊,求桓雄大王把他们变成为人,桓雄大王给了他们一把艾和20个蒜,并告诉它们吃完之后躲起来,百日之内不能见阳光。虎没能照办,因此没有变成人。熊在第21日时变成了女人的身姿“熊女(웅녀)”。

可是因为没找到成为配偶的丈夫,再次请求桓雄,桓雄变成人的身姿,二人之间生了孩子,就是檀君王俭(或檀君)。檀君在尧帝五十年即位,以平壤为首都,建立了朝鲜(조선)。

据说檀君以后统治了1500年,统治着朝鲜,在1908岁时才去世。不过,因为周武王封商朝遗民箕子于朝鲜,因此自高丽朝始,箕子被尊为朝鲜民族的祖先,檀君在神话传说中成为山神。

关于”檀君神话”中的“太白山”

高丽僧人一然(1206~1289)在《三国遗事》自注中明确指出:“太白,今妙香山。”《新增东国舆地胜览》指出:“妙香山,在府东一百三十里,一名太伯山。”后世学者也多将太伯山(太白山)视为今妙香山。大约到18世纪末,朝鲜人开始将太白山定位为“白头山”或“长白山”,其代表人物是安鼎福(1712~1791),他在《东史纲目·太伯山考》中根据新罗文人崔志远《上太师侍中状》中关于“高句丽残孽类聚,北依太白山下,国号渤海”的说法,一改前人的解释,谓“太白山”(太伯山)即“白头山”,亦即长白山。其后,附和者渐众。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袭其谬说,将今长白山同“檀君神话”中的“太伯山”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将中国的东北视为所谓“古朝鲜”的疆域。

檀君争议

南北朝鲜国民普遍的观点

现将南北朝鲜国民普遍的观点摘编如下: “檀君在5011年前(从1993年算起),在平壤(今称)的一位酋长家出生。他自幼热心磨练弓、枪、刀等武术,努力领会自然和社会上的事理。他身材魁梧,头脑聪颖,武术出众,逐渐有了要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想法 檀君继承父亲作了酋长后,改造和发展原始的政治机构,建立了行政、司法、军队等强大的权力机构,于公元前30世纪初在平壤城定都,宣布了“朝鲜”国的成立。为区别于后来的朝鲜王国,现称之为古朝鲜国。古朝鲜国的成立使朝鲜民族结束长达一百多万年的原始时代,在东方第二十七个进入了国家时代、文明时代。檀君在他的出生地平壤去世。 ”

在《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东川王篇》有这样的话: “二十一年,春二月,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或云王之都王险。”请注意这一句“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这说明,在高丽时代,王俭的传说(注意,不是神话,而是传说)就已经流传在民间,而且可以看出,在古代高丽人看来,王俭乃是传说中的仙人而并非确实存在的人物。

直到一个世纪后高丽和尚一然所著《三国遗事》中“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开国号“朝鲜国”才把这传说著成完整的神话,并且给王俭冠以坛君(是否笔误??还是后代改成檀君?)可以看出,关于檀君的神话最初是由古代的传说一点点成型的。后代朝鲜韩国人经过对神话传说的添血加肉,使檀君朝鲜更像一段存在的历史,甚至连檀君朝鲜的王族世系也“找”出来了,最后大胆的把原本的神话作为信史写进那虚幻的历史中。历史就这么被他们造出来了。朝鲜民族的祖先崇拜檀君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国家的10月3日定为开天节,祭檀君。尤其在江东的檀君陵,政府专派官员或以国王名义,举行盛大的开天节活动。

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两届领导人金日成和金正日的政策,檀君陵作为国宝改建得宏伟壮丽。

1994年10月11日,在八千万朝鲜民族极大的关心下,隆重举行了檀君陵改建竣工仪式。檀君陵的占地面积达45公顷,所用石材就达7.2万多块。每年10月3日,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天节活动,南朝鲜人士和旅外韩裔也前来参加这个活动。

最新资料:

朝鲜已“发现”檀君遗骨,檀君神话事实

修神话为正史

2月23日,韩国(南朝鲜)教育人力资源部宣布,从2007年新学期开始将采用新编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1]

与旧教科书相比,新版历史教科书修改的内容有两点:

一是将韩国青铜器的起始年代从现有的“公元前1000年”修改为“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韩国原历史教科书指出,“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朝鲜半岛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进入了青铜器时代,满洲地区(指中国东北)在公元前15~13世纪就进入了青铜器时代”。2006年版高中国史教科书的“古朝鲜和青铜器文化”篇章中有注释说“学界虽有异论,但朝鲜民族的青铜器时代可以从公元前10世纪追溯到公元前20 ~15世纪”。而新版教科书则以更肯定的语气将这一注释纳入正文,并修改为“新石器末的公元前2000年前后,由中国的辽宁、黑龙江阿穆尔河和沿海州地区传入的隆起纹陶器文化和此前的栉纹陶器文化共存了约500年,韩半岛于公元前20 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正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这一改,朝鲜半岛青铜器时代比原先提前了500年到1000年。

二是对有关古朝鲜的叙述内容进行了修改,原教科书的叙述为“《三国遗事》和《东国通鉴》中记载,据称是檀君王俭建立了古朝鲜(公元前2333年)”。此次,将“据称”二字去掉,成为“檀君王俭建立了古朝鲜”,从而将以神话形式记录的古朝鲜建国变成了正式的历史。

最早记述檀君神话的是王氏高丽时代学者李承休(1224~1330年)和僧人一然的《三国遗事》。但也有韩国学者认为,这部13世纪80年代用古汉语撰写的有关朝鲜半岛的遗闻逸事,属私家著述,记载传闻稗说,并无史料依据。而比《三国遗事》成书早150年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并没有记述檀君。韩国出版的由李丙焘、金载元执笔的《朝鲜民族史·古代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把“檀君王俭”作为朝鲜民族开国之祖,只是一种神话。因为古朝鲜有很多檀木,而且多居地势险要之处。传说开国之君为“檀君王俭”,其实是占据了险要之地作王之意。而2007年新版教科书则称,檀君为天上下凡的天神庶子桓雄大王与熊女所生,是古朝鲜的开国君主,于公元前2333年定都平壤,宣布了“朝鲜国”的成立。为区别于后来的朝鲜王国(1392~1910年),现称之为古朝鲜。书中称,檀君在位1500年,后隐居阿斯达为山神,活到1908 岁。[1]

修改原因众说纷纭

韩国为什么会突然修改历史教科书?对此,负责编撰该部分内容的首尔大学考古美术史学教授崔梦龙解释说,“以最近在江原道旌善郡和京畿道加平郡、庆尚北道庆州等10余个地方出土的早期青铜器——条纹陶器为依据,朝鲜民族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时间提前了。”另据《东亚日报》报道说,一直以来,韩国学界和政界为了应对周边国家的对历史的“歪曲”,一直要求以正式历史记载取代以神化形式记述的古朝鲜建国历史。有分析人士认为,韩国此举是为了确立朝鲜民族的正统性。[2]

实际上,在韩国围绕太阳神之子檀君建国神话的争论由来已久,认为是史实的主要是民间历史学者,考古界和主流的历史学界则普遍认为,新石器带纹陶器时代的文明程度根本达不到建国的水平,而且考古界至今没有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发现建国的遗址。有报道称,韩国一些学者表示,此次韩国政府做决定太性急了点。

历任韩国中央博物馆馆长的李健茂说:“青铜器年代问题,目前还在研究当中。未经过学界充分的验证后,就决定在教科书上写明,是有问题的。”韩国《中央日报》也认为,韩国政府此举的出发点虽然可以理解,但应该以此事件为契机思考一下历史的本质,历史不可能因为教育部一拍脑袋就改变。而且,从尊重历史研究多样性的角度来看,用“据称”的表述反而是一种更为谦逊的态度。

韩国《朝鲜日报》也于2月25日在题为《檀君建立了古朝鲜高中历史教科书变得大胆了》的文章中引用部分韩国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将未经确认的内容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很牵强,要求有关部门慎重。总之,大部分韩国学者呼吁,“修改历史教科书重要的是要尊重朝鲜民族的历史与事实”。[1]

檀君朝鲜说明

说明

北朝鲜发现了檀君的陵墓,复原了檀皇陵。

在南朝鲜,教科书里关于三韩时代的内容非常详细。

历代君主

檀君

在位时间

1王俭前2333年─前2240年
2扶娄前2240年─前2182年
3嘉勒前2182年─前2137年
4乌斯丘前2137年─前2099年
5丘乙前2099年─前2083年
展开表格

檀君政治

说明

檀君是朝鲜建国神话中的人物,是否实有其人向有争论。1993年10月朝鲜宣布“发现”檀君遗骨,断定檀君为信史,随后为之筑新陵,檀君遂又成为南北朝鲜学界热门话题。

檀君本事

今人所知檀君故事源自成书于13世纪的朝鲜古籍《三国遗事》。以该书现存世最早版本“正德本”为据直录檀君记事如下:

《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古记云。昔有桓因(谓帝释也)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伯山顶(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坛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於坛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坛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尧即位元年戊辰。则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实)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称朝鲜。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鲜。坛君乃移於藏唐京。后还隐於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

《三国遗事》是记述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遗闻逸事的书。作者一然,高丽中期僧人,生于1206年,卒于1289年。该书卷五卷首记有“国尊曹溪宗迦智山麟角寺住持圆镜冲熙大禅师一然撰”。查一然年表,知他在1259年(55岁)被尊为大禅师,1283年(78岁)晋为国尊,1284年至1289年任麟角寺住持,故可断定这部书是他在79岁至84岁间撰写的。有资料说他“言无戏谑,性无缘饰,以真性遇物”,又说他“年及耄期,聪明不少衰”。因此,一般认为他的写作态度是严肃的,坛君故事不似杜撰。

檀君故事另一出处是《帝王韵记》。该书存世最古版本是公元1360年庆州刻本(此前有1295—1296年晋州初刻本,失传),关于檀君记事引文于次:

初谁开国风云,释帝之孙名檀君。(本纪曰上帝桓因有庶子曰雄云云,谓曰下至三危太白,弘益人间欤,故雄受天符印三个,率鬼三千而降太白山顶神檀树下,是谓檀雄天王也云云。令孙女饮药成人身,与檀树神婚而生男,名檀君,据朝鲜之域为王。故尸罗、高礼、南北沃沮、东北扶余、与皆檀君之寿也。理一千三十八年入阿斯达山为神,不死故也)。并与帝高兴戍辰,经虞历夏居中宸。于殷帝丁八乙未,入阿斯达山为神(今九月山也。一名弓忽,又名三危,祠堂犹在)。享国一千三十八,无奈变化传桓因。却后一百六十四,仁人聊复开君臣(一作:尔后一百六十四,虽有父子无君臣)。

《帝王韵记》是用白话诗形式写成的一本简明通史,上卷写中国史,下卷写朝鲜史。作者李承休,高丽文臣,生于1234年,逝于1300年。该书前附有“进呈引表”,记载缮进日期为“至元二十四年三月”,即公元1287年,可见成书几与《三国遗事》同时。

据文献记载,朝鲜历史曾有《檀君古记》一书(《李朝实录·世宗实录·地理志》录有其名),疑即为上二书提及的《古记》、《本记》,但此书早已亡佚,内容和成书年代不得而知。

此外,朝鲜朝以后关于檀君记述渐多,但皆为上述二书演绎,不录。

勘校《三国遗事》与《帝王韵记》檀君记事,可知其故事大致相同,但在细处亦多有歧异。如关于传主称谓,《遗事》记为“坛君”,《韵记》记为“檀君”(有人认为此非手误。因为坛君”反映的是古代自然宗教中“积土为坛”进行祭天活动的痕迹,而“檀君”反映的是树木崇拜,它们各代表着一种古代文化,故二者有着实质性差别);关于传主诞生,前者记为桓雄假化与熊女婚而生之,后者记为孙女饮药得人身,与檀树神交媾而生之。这说明:1檀君故事在被记录下来之前曾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基本定型。它是世界各个民族普遍存在的建国神话之一种。2在上述两书成书之前至少已有两种书记录了檀君故事。二书所本不同, 故有不同记述。

檀君枯荣史

高丽以降,史家对檀君故事向来有信疑两派。疑者认为檀君故事纯系神话传说,不可视为信史,更不可写入正史。其理由是:

1 故事本身荒诞不经,毫无事实根据。

2 故事中桓因帝释源自佛典《法华经》,故事来自《观佛三昧海经》、《华严经》等佛经中屡屡出现的“牛头?檀”。可见它是僧人创作,由一然形诸于笔。

3 《三国遗事》属私家著述,记载传闻稗说,无史料依据。比它早成书150年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不记檀君,宋人徐竞使高丽后于1224年著《高丽图经》,虽设“建国”专条但不记檀君。查一然所称《魏书》,无檀君记载。

信者认为:

1 一然书有所本,为述而不作。查今《魏书》不记檀君,说明一然所据者非写拓跋氏之《魏书》,可能是写曹魏的《魏志》类另一著作。

2 檀君故事保存了原始社会的生活痕迹,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有一定真实性,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

3 某些情节荒诞不经,正好说明它传自古代,保存有民族原始思维。

对于一段历史传说的真伪进行争议,古今中外皆不鲜有,绝非檀君独特。但当我们把檀君之争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纵观檀君700年枯荣史,就会领悟到许多历史以外的东西。

无论一然和尚所称记事有本是否属实,后人知檀君其人其事赖于《三国遗事》却是事实。为什么早其150年的金富轼作《三国史记》不记檀君,而后出一然却为之,人们可能罗列出许多理由,但笔者认为,高丽当时所处历史环境之巨变为其根本理由。

高丽建国于918年,金富轼修成《三国史记》是1145年,一然撰《三国遗事》在1284—1289年间。在金富轼和一然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蒙古铁木真1206年建国称汗,1218年以围歼契丹为由攻入高丽,高丽对蒙古称臣奉贡。自1231至1259年间,蒙古大军先后6次侵袭高丽,彻底征服之,高丽遂成蒙古附庸。当时,蒙古派员入高丽监国,高丽王室被迫与蒙古联姻,世子入质大都。一然和尚作《遗事》时在位的忠烈王就有蒙古血统,他先后14次入元大都朝拜。高丽每年均须向元(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进贡大批金银童女。1274和1281年元军两次征讨日本,高丽被迫充当前沿阵地并提供大批船舰物资。高丽人民不克重负,纷纷逃亡。高丽所受外族压迫之酷前所未有,遂产生空前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

在此背景下一然作《遗事》,利用撰述稗史演绎檀君,借宣扬民族始祖激扬民族精神,表示对蒙元压迫之反抗。

丽末鲜初,中国处于元明相交之季。事元还是事明,这在高丽统治集团来说是一个关系家国存亡紧迫选择。高丽王室与蒙元有传统姻亲关系,其地位之维持有赖于元朝支持,利害所关使他们不谙潮流大势。以李成桂为首的权臣集团对中国的局势有着更为透彻的观察,他们主张反元事明。政争引起政变,李成桂仿赵匡胤陈桥兵变,在率军征明时发动威化岛回师”,夺国建立朝鲜王国。李氏朝鲜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极力推崇檀君,称之为“东方始受命之主”。朝鲜世宗时在平壤建檀君祠崇灵殿,宣称朝鲜王族在血缘上是檀君子孙,在事业上是檀君王权继承人。他们把朝鲜王国的政权说成是得之于国父族祖,政变上台的真象被受命于天的光环掩饰起来。这是檀君第二次走进世俗社会。

200年后历史重演。中国明清王朝更迭,朝鲜又有事明事清的政争。在那场权力斗争中,对清政权怀有好感的昭显世子被其父仁祖毒杀,数大臣被戮。当明朝崩溃,清朝定鼎中原以后,朝鲜王室权臣恋明情结依然如故,这便造成了政治上和情感上的极大困惑。在这种背景下,有《揆园史话》一书问世。该书主张抛弃事大主义、恢复桓仁、桓熊、檀君以来东夷传统文化。这种主张正好为陷入困境的朝鲜政界和思想界提供解脱之途,于是兴起檀君崇拜潮。

但是这次檀君热未能维持长久。因为清朝统治者终究代表着一种富有朝气的新生政治力量,它较腐败的明政权对外有着更大进取心和开明政策。当它在北京站稳脚跟以后对朝鲜的要求除明确传统的宗藩关系外并无苛求,相反,因为朝鲜臣服于清(1636年)是在清入关(1644年)以前,可称为是“随龙入关”者,因此较之汉人更得信任。清初数代君主雄才大略,在他们治下中国很快进入盛世。中国发达的文物制度和丰饶物产使朝鲜君臣迅速改变对清态度,事大慕华很快成为士大夫阶级主流思想。因此,自朝鲜仁宗以后檀君崇拜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箕子崇拜。

箕子是殷商贵族,周武王克殷,他率众走之朝鲜,武王以朝鲜封之,箕子教化其民以礼仪和田蚕织作。朝鲜时代事大主义盛行,人们当时并不认为崇拜来自中国的箕子有什么不好,相反,却以得箕子教化为荣。这样,作为民族和国家象征的檀君地位一落千丈,人们不再提及“东方始受命之主”。

近代史开始,西势东渐,朝鲜屡遭洋扰。日本维新崛起,对外侵略,朝鲜首被其难。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衰败不能自保,与日本在朝鲜对抗20年终于在甲午决战中失败,被迫退出朝鲜。中朝宗藩关系结束,朝鲜为日本控制。尔后日俄角逐10年,最后火并,日本获胜后独霸朝鲜,朝鲜一步步滑向亡国深渊。在这一历史剧变中,朝鲜事大慕华思想因中国的衰败而式微,民族生存危机的加深促使人们图强自保。于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朝鲜兴起爱国启蒙运动,檀君作为民族自立自强的旗帜,再次被尊为国族之祖,成为民族精神象征。在接踵而至的国难中,“檀君子孙”成为动员民众展开救国斗争的有力口号,研究、宣传和崇拜檀君成为爱族爱国的具体行动。这样,檀君开始走出政堂和书斋,步入社会基层,接近普通民众。

1906年,摇摇欲坠的“大韩帝国”决定以檀君纪年取代帝王年号(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放弃对朝宗主权,朝鲜高宗国王1897年自上尊号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以示独立,但实际已为日本控制。1905年日本迫使朝鲜与之签订“乙已条约”,朝鲜降为日本附属。更改纪年实为一种抗争行动),尔后各种独立运动文件多署以“檀纪某年”,如1919年“三一运动”的许多文告便记为“檀纪四二五二年(传说檀君立国在中国尧帝即位50年戊辰,这一年相当于公元前2333年。以该年为纪元,1919年则为檀纪4252年)。农历十月初三是传说中檀君下降和建国日,古有“开天节”之说。日据时期,为表示民族不死、民族精神不死,每年这一天朝鲜民众都举行纪念活动。大韩民国上海临时政府成立以后,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国庆日,檀君纪年再次被定为公式纪年。在檀君旗帜下,人们宣传朝鲜5000年历史,宣传单一民族和单一血统,用以团结全民族进行反日复国斗争。

随着檀君民族主义兴起,檀君走上宗教祭坛。1909年,以檀君为至尊的大宗教形成,该教尊檀君祖桓因为造化神,尊檀君父桓雄为教化神,尊檀君桓俭为治化神,三神一体,共称天帝。至今,大宗教在韩国仍颇流行,信徒总数约有20万。现任教主是历史学家、前文部长官、金泳三总统恩师安浩相。

二战后朝鲜光复但旋即分裂。在北方,由于檀君民族主义强调全民族“一个血统、一命运”的“一民主义”,视民族重于阶级,与北方主流意识形态不合,因此被批判,檀君被定。一度被视为统战对象的檀君民族主义者安在鸿、赵素昂、赵琬九等先后在政坛消失。

在南方,檀君秉着反日复国斗争之余烈,一度受到高度尊崇。檀君民族主义者李始、李范、安浩湘、郑仁甫等人先后在李承晚政权中出任要职。在他们主持下,檀君纪年重新确立为正式纪年,“开天节”定为国庆日。在安浩湘任文部长官时,檀君主义的“弘人间”、“一民主义”被确立为国家教育指导原则。但是,不久后檀君民族主义遭到强有的反对。因为,第一,“一民主义”引伸出民主和均富,这对热心独裁和谋私的李承晚新集团是个威胁。第二,檀君民族主义强调民族至上,这使留在李政权中的大批有亲日附经历的政客如刺在身。第三,对于接受西方教育、具有西方价值观的知识界、军界新锐说檀君不受欢迎,他们视西方为样板,认为“民族的”就是“落后的”,均应送进历史博物。这样,在反檀君势力的联合进攻下,檀君主义者纷纷被排挤出局,檀君的地位经历了个美丽的弧形后冷落了。1961年朴正熙少壮军人集团政变上台后,檀君纪年自19621月1日起被废除,把檀君说成是民族始祖的中小学教材被冠以“不科学”废止改写。

直到1979年檀君在韩国的冷落处境才得以改观,因为这年韩国史学界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朝鲜民族国史论争”。这场大论战的背景是,韩国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使韩国人获得近代史开始以来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涨。推崇西方价值观的少壮集团和坚守信史原则的传统文人结成的檀君否定阵线开始受到新兴民族主义挑战。后者以批判“日本殖民史观”为名对“檀君否定说”大加讨伐(日本统治朝鲜时期日本总督府曾组织编写一部长达35卷的《朝鲜历史》,该书称檀君故事为神话而非史实,否定实有檀君其人),主张檀君为史实,应写入正史和教科书,矛头直指官方国史编纂委员会。国史编纂委员会的史学泰斗们虽然进行了学术性争辩和反驳,但他们的信史原则在政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斗争结果是挑战者占了上风,此后教科书和官修正史开始以檀君为开篇之谈。笔者手头就有一本韩国1990年3月编写的中学生《朝鲜民族国史》教科书,其中就有檀君和古朝鲜”一节,明确断定“古朝鲜为檀君王俭建立”,并详注依据。

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世界史研究所所长、原北大历史系副系主任,历史学家宋成有教授曾介绍,“韩国历史学家强调国史,认为朝鲜民族的历史有5000多年,可以追溯到古朝鲜国的建国神话。”神话中,天神桓雄从天上下凡到太白山山顶的神坛树下,创立了一个神祇世界。而他与熊女所生的儿子檀君,则在人间创建了古朝鲜,成了朝鲜的始祖王。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后,韩国一些历史学家流亡来到中国,为反抗侵略,唤起民族主义,这些历史学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强调韩国的独立性,后来演变为韩国史学界中的民族史学流派。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民族史学成为韩国讲坛史学的三大流派之一。而被称为在野史学的非学者民间人士,喜欢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评书演义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鼓动力量。

1979年至1982年间北朝鲜出版33卷本《朝鲜全史》,其第二卷谈及檀君时仍称之为“幻想中的神人”。针对南朝鲜“国史论争”,它说:“檀君和檀君朝鲜正在被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史学者夸张为实存人物和古代国家”,“他们编造檀君是古代朝鲜统治者的说法,目的是使其阶级压迫合法化”。

檀君和主体史学

1987年3月,北朝鲜历史学家姜仁淑在《历史研究》上发表题为《檀君神话的形成》文章,此后又在该杂志1987年4期、1988年3期和4期、1990年1期先后发表数篇论文,对檀君及其父祖神话进行新的解释,但总体来说尚未突破“神话说”。1993年9月7日姜女士在朝鲜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发表长文,开始放弃“神话说”,主张“檀君实有其人,其墓在平壤”。据后来公布的消息得知此时期北朝鲜正在挖掘传说中的檀君墓。

1993年9月28日,朝鲜媒体报导说已发现檀君遗骨。10月2日正式发表《檀君陵挖掘报告》,宣布“古朝鲜始祖檀君遗骨在平壤近郊墓穴中出土”,“传统认为神话人物的檀君实有其人”。报告称,檀君墓位于平壤市江东郡西北大傅山东南坡,成书于1530年的《新编东国舆地胜览》记载檀君葬于此。经挖掘,发现墓中有男女遗骨86块,经组合,得知男子为身高170厘米的伟丈夫。用“常磁性共鸣法”数十次测定后认定是5011年前之遗物,遂断定为檀君骨骸。

这一考古发现被认为对主体民族史研究具有非常意义。于是,开始组建超常规格的“檀君陵重建委员会”,着手建新陵。同时举行大规模“檀君与古朝鲜”学术会议,考古工作者和各界学者一致肯定“檀君实在说”,并宣布平壤为人类发祥地之一。

1994年10月新建檀君陵竣工。陵建在江东郡弘文里一座小山上,陵长宽各50米,全高22米,9层,由1994块白色花岗石砌成,建有陵门、陵墓重建纪念碑、檀君记功碑及其他辅助设施。250阶台阶从山下直通陵前,平添气势,蔚为壮观。

从此朝鲜史学界皆称檀君已是历史实存人物,其被证实是主体史学令人骄傲的新成果,表示将重构朝鲜史学新体系。

的确如此。自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这一命题以来,朝鲜史学家们开始以新的观点分析和解释历史文献,在许多问题上得出与传统观点完全不同的结论。为了使这些成果固定下来,自1975年12月始着手编写主体史学著作《朝鲜全史》。80年代初以后半岛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1986年朝鲜提出“朝鲜民族第一主义”。1989年苏东剧变后进一步强调“高度发扬民族第一精神”。据此反观1982年出齐的33卷本《朝鲜全史》,发现有些地方已落后于形势。如:

在内外复杂形势下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宣传5000年悠久历史,灿烂古代文化乃重要内容。但《全史》在否定箕子朝鲜以后,卫满朝鲜以降迄今只有2000年。只有肯定檀君为史实才副其悠久。此外,传统史学承认箕子“设禁八条”教化民众,主体史学否定箕子东来以后,只有肯定传说中桓雄下凡时帝释之“弘益人间”的教导,方能在本土找到政治理念的最初源头。

传统的朝鲜历史承续表为古朝鲜(包括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国时代———统一新罗———高丽———朝鲜。以主体史学观之,此表重大缺陷一为有背主体,二是偏重南方。因此,1993年12月提出史学新体系,即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高句丽———渤海———高丽———朝鲜。在新的史学体系中,箕子朝鲜被否定其存在,三国时代唯以高句丽为正统(其故土在北方,都平壤),新罗、百济降为割据,统一新罗因有背主体(事唐)失去其历史地位,渤海国虽不在半岛,但被认为是高句丽遗民所建国家,故可承续正统。在这个新体系中,檀君占有龙头地位。据此史学新谱系,1993年5月和1994年1月先后修复高句丽东明王陵(位于平壤力浦区)和高丽太祖王陵(位于开城松岳山)。

汉城是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就是朝鲜王国的都城,传统上被视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檀君陵挖掘后《劳动新闻》于1993年10月4日发表社论称:“檀君陵在平壤发现,说明平壤是朝鲜民族发祥地,是朝鲜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中心。”

韩国学界对新近兴起的“檀君热”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此非学术,但也有人认为:“在开放时代,外国文物思潮汹涌而至,我们朝鲜民族的文化及其正统性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正统性和基础定位于檀君……檀君有无其人倒在其次,首要的是树立主体。”持此论者是从更为广泛的历史角度看问题的,他们认为,地中海文化圈是神本主义,大西洋文化圈是人本主义;前者有神无人,后者人欲横流,只有檀君主义是神人结合,弘益人间,这是朝鲜民族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

看来,世界上存在三个檀君:

1 神话中的檀君,也就是口传文学或稗史中记录的、具有文学意义的檀君;

2 历史上的檀君,即向人们泄露古代朝鲜民族原始思维和远古信息、具有思想史和民俗史意义的檀君;

3 人们心中的檀君,或叫作人们希望中的和塑造中的檀君,他生活在当代人中间,负有历史使命。

檀君朝鲜不存在

太伯山是王氏高丽时期一然和尚编纂的《三国遗事》檀君神话中出现的一个山名。“昔有日之神桓因庶子桓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自注:即太伯,今妙香山)神檀树下,谓之神市…”这个太伯山即是朝鲜半岛的妙香山。妙香山属狼林山脉支脉,在咸境南道西部、平安南道北部、慈江道南部,其西北境为清川江源头,东北境为大同江源头。[3]

然而韩国(南朝鲜)著名历史学者金得榥先生在《白头山与东北方疆界—鸭绿江图们江不是我们的国境》一文却把它与长白山混合为一了。“今天,在中国经常称作长白山或白山,但也有称作白头山的人。中国政府的刊行物上一般都标记为长白山,但有个叫做丁兴旺的人,在北京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书中标记‘白头山天池’。由此可见,在中国学者中也有标记为白头山的人。”按:丁兴旺将长白山天池标为“白头山天池”,纯属误记,中国正式刊行的书籍、地图均标为长白山或长白山天池,丁兴旺的误记属个人行为,本不应成为证据。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以白头山为中心而展开的我们朝鲜民族的历史吧。在遥远的过去,神人桓雄降于不咸山,建立国家。”在金得榥的笔下,长白山变成了白头山,桓雄降于太伯山变成降于不咸山,这样中国东北地区的不咸山——长白山就变成了朝鲜半岛上的太伯山——妙香山;这样就使中国东北的不咸山——长白山成了所谓的檀君神话的产生地;中国东北的不咸山——长白山就变成所谓“朝鲜民族历史的圣山,在民族史之初的文化在这个地方发祥,政治以这地方为中心而展开,因而我们在白头山上寻找我们民族史之根。”

檀君神话只是一个神话,但朝鲜半岛上下却把它历史化。1993年10月2日,朝鲜社会科学院发表了《檀君陵发掘报告》,基于此,朝鲜全国上下对从13世纪的高丽典籍《三国遗事》中所记载的檀君朝鲜神话传说加以历史化,“对把檀君和古朝鲜史研究以及半万年我们民族史进行主体式体系化”,并认定“朝鲜古代类型人的诸种形成了父系氏族社会,其生活的公元前4000年发生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分化,从而奠定了国家形成的前提的历史时期”,“古朝鲜就是通过这样原始公社的崩溃过程而形成的”,“在我国历史上,首先建立的阶级国家的建国始祖是檀君”。对这个“檀君陵”,国际学界曾多有质疑。正是这些质疑,促使朝鲜学者对“檀君神话”不得不作出一些说明:“这个神话,最初檀君神话编成后,在经过数千年的岁月传承过程中(按《三国遗事》成书据今只七个多世纪),根据后世人们的趣旨、感情和理解关系进行修改、润色和变更。”“神话的前面部分记事(天帝桓因派子桓雄下界临凡的记事)可能是后世添加的。还有:神话的最后部分统治年代表示为1500年,檀君的寿命为1908年是经过岁月的流逝后补充的。……除此之外,剩下的部分可以说是大体上是比较接近创造这个神话的时代原型。”朝鲜学界似乎已认识到“檀君神话”编造的荒诞与不可信,不得不承认“人为的修改、润色和变更”,“是经过……补充的”,不得不削头去尾,但仍坚持认为“剩下的部分可以说大体是比较接近创造这个神话的时代原型”的。我们还是对朝鲜半岛考古学作一简要考察吧。

从朝鲜考古学文化中,可知在公元前5000—4000年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些“经过长期定居生活”的居住址,在公元前3000年时,出现了一些聚落形态的遗址,出现了民族集体活动的场所——会议或祭祀用。公元前2000年进入青铜文化时代,但仍是铜石并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大型聚落,聚落规模不大,还看不到“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氏族共同体,看不到共同的祭坛和神庙”,看不到“都邑国家的形成”,虽然农牧渔业有了发展,手工业有了分工,但没有文字的产生,看不到“产生了植根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成。”如果真的像半岛人们所说的距今5000年就已产生了“檀君朝鲜”,并具备了完整的国家机构与国家制度,那就应该在考古文化上有所遗留、有所保存。如,应有大型宫殿遗址与大型城市遗址,应有众多居民址与居民生活址以及墓葬群址等等,应有祭坛与神庙,应有刻划文字、陶文或甲骨文。在这些作为文明时代的标志和国家社会形态均不在考古学文化中具有的情况下,就难以证明“檀君朝鲜”的历史存在。如果只凭已被“后世人们的趣旨、感情和理解关系进行修改、润色和变更”、“后世所添加”的神话传说,并把它历史化,据此而认定“檀君朝鲜”为“建立了我们民族史上的第一个国家”,论据不足,不符合科学史观。

笔者认为公元前30世纪左右朝鲜半岛西北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这一时期的出土遗物为陶器和简单石制品,如此文化面貌很难相信会是檀君朝鲜国的建国基础。北韩学者认为公元前2000年末至公元前7—6世纪的青铜器文化继承了檀君朝鲜国,但这些青铜器时代的居住址和支石墓只出土少量石斧、石凿、棍棒头和石剑等,也让人怀疑这就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何况这些青铜文化已属于箕子朝鲜时代遗迹。

至于说五千年前就建立了国家称檀君朝鲜,更属荒唐。朝鲜一词是在中国商周之际方出现,在这之前称汤谷、明夷;朝(音昭zhāo)鲜一词属汉语言文化,来源于中华古老的十日神话,为东方日出之地。

由于韩国历史学者金得榥先生把中国东北的不咸山—长白山说成是产生檀君神话的太伯山—妙香山,并从而将中国长白山地区的古族都划到了朝鲜民族史序列,从而造成极大的混乱。

一然和尚所以在王氏高丽时期编造檀君神话,就是在王氏高丽的祖先头上制造一个神圣的光环,以期神化王氏高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