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腹角雉(学名:Tragopan blythii)体长68厘米,猩红色颈及眉线与黑色头部成明显反差的角雉。黄色脸颊裸皮为本种特征。肉垂及肉质角蓝色。下体鳞斑状的胸、腹部有别于其他角雉。由于脸裸出部和体羽斑纹颜色的不同。共分化为2个亚种,指名亚种脸的裸出部为深蓝色,仅见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藏南亚种脸的裸出部为金黄色,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的察隅、错那、墨脱等地。

主要以植物嫩芽、种子、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小蛙等动物性食物。殖期为4-6月。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

中文名

灰腹角雉

别名

寿鸡

外文名

Blyth's Tragopan Grey-bellied Tragopan

今颚总目、鸡形目

动物界

雉科

脊索动物门

鸟纲

角雉属

灰腹角雉

拉丁学名

Tragopan blythii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保护级别

易危(VU)IUCN标准

亚纲

今鸟亚纲

亚目

鸡亚目

亚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Jerdon,1870

保护级别

易危

形态特征

灰腹角雉

灰腹角雉的雄鸟体长为53-59厘米,体重1650克。前额、头顶、颈纵纹黑色;肉角蓝色;脸的裸出部深蓝色或金黄色;项下的肉裙也是黄色,边缘为浅蓝色;头侧、后颈、上背、上胸等为红色,其余上体羽毛黑褐色,腹部烟灰色,通体密布白色和栗赤色眼状斑,上体的较小,下体的较大;尾黑色具不规则横斑。雌鸟上体深浓褐色并布满了黑色的斑纹;下体褐色,杂以深棕及灰白等斑纹。它们的虹膜为褐色;嘴角褐色;腿、脚粉红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650g;体长530-680mm;嘴峰(从额量起)19mm;翅♂248-250mm,♀232mm;尾195-205mm;跗蹠♂76-87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林下植被发达的潮湿常绿阔叶林带,冬季有时也下到2000或1500米左右的低山地带越冬。

生活习性

性机警,善奔走,一般很少飞行。受惊后多快速奔跑或藏匿于密林和灌丛中,不得已时才飞逃他处。但飞行不持久,每次飞行不远即又落下。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亦常集成2-5只,甚至10只左右的小群白天活动。多数时间都在林下地面活动和觅食,有时也上到树上觅食,夜晚则栖息于树上。

留鸟。巢筑在树上,喜欢躲藏在林下灌丛或草丛中,多呈4-5只的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嫩芽、种子、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小蛙等动物性食物。

叫声:雄鸟叫声响亮并具挑战性,声如gnau,gnau。炫耀时发出gock…gock…gock的叫声,似双角犀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西北部、不丹和中国(西藏南部、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4月初即进入繁殖期。雄鸟发情时头部一对绿蓝色肉质角不断充气、膨胀,逐渐从头部伸出和延长,喉下部钻蓝色肉据亦逐渐扩展和膨大起来。此时雄鸟首先昂首阔步,头部一点一点地点头活动,继而半蹲,耸起的一对肉角和半张的两翅微微抖动,尾亦展开如扇,肉据充气膨胀,不断向前弹跳、飞舞,达到高潮时全身几乎僵直,痴立数秒不动。然后肉据和肉角开始萎缩,头一点一点地将肉据收至项下,肉角亦慢慢缩回,直至下次发情。雌鸟发情时常不停地来回走动,并发出‘wa,wa’的叫声。通常待雄鸟到发情高潮时,它才来到雄鸟身边,于是雄鸟立刻跳到雌鸟背上,用嘴衔住雌鸟羽毛进行交尾。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巢较粗糙而笨重。主要由树枝和草叶构成。每窝产卵2-5枚,多为3-4枚。卵的颜色为浅皮黄色或灰黄色,被有少许褐色斑点。长径5.3-5.9厘米,短径4.1-4.5厘米。

亚种分化

灰腹角雉(2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1

灰腹角雉指名亚种Tragopan blythii blythii

2

灰腹角雉西藏亚种Tragopan blythii molesworthi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灰腹角雉的2个亚种野外数量都非常稀少,其中指名亚种的数量不足5000只。在中国更为罕见,仅于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高黎贡山采到过一只雄鸟标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室,对它的野外情况所知甚少。

致危因素:主要是栖息地的林木砍伐以及拣蛋毁巢、猎杀等。因为该物种的总数量被认为是很少,又处于分散和严重分割的范围内,这个小亚群的物种处于弱势。大量的狩猎和栖息地持续的破坏,将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这种减退的情况。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濒危物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

发现记录

•2016年12月30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员在保护区内发现灰腹角雉群体,这是中国20多年来首次发现该物种,这次发现对该物种的研究与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

•2017年2月24日讯,云南网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一成年雄性灰腹角雉在云南德宏野外被红外相机拍摄到”,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月22日确认,这是在中国境内自然环境中首次拍摄到的此鸟类照片,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深远意义。

•据介绍,照片由“自然影像中国·美丽生态德宏”项目考察组在地处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德宏州拍摄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2日举行鉴定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对照片和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后确认,这是中国境内自然环境中首次拍摄到的野生灰腹角雉。

•2022年1月26日,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技术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数据过程中,惊喜地发现有3台红外相机分别在不同地点拍摄到疑似灰腹角雉、红腹角雉影像。其中1台红外相机拍到的两种角雉同框的影像为国内首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