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绿片状结晶或粉末。剧毒,吸入或误服即可致死。在电镀、冶金通常用作电镀和冶金,以及有机物提纯和定量分析。

外文名

Nickel Cyanide

外观

苹果绿片状或粉末

化学式

(CN)2Ni

密度

2.393 g/cm³

分子量

110.7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氰化镍

英文名称:nickel(2+),dicyanide

英文别名:Nickel dicyanide;Dicyanonickel;Nickel cyanide;RCRA waste no. P074;EINECS 209-160-8;

CAS号:557-19-7

分子式:CNNi

分子量:110.72800

精确质量:109.94100

PSA:47.58000

LogP:0.03356

编号系统

CAS号:557-19-7

MDL号:MFCD00049490

EINECS号:209-160-8

RTECS号:暂无

BRN号:暂无

PubChem号:暂无[1]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外观与性状:苹果绿色片状结晶或粉末。

熔点(℃):无意义(分解)

相对密度(水=1):2.4(25℃)

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稀酸,溶于氨水。

化学性质

加热200℃失去结晶水,至沸点分解。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4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47.6

7.重原子数量:5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31.6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3[1]

安全信息

包装等级:II

危险类别:6.1

海关编码:2837199012

危险品运输编码:UN 16536.1/PG 3

合成方法

由氰化钾溶液和硫酸镍,在浓氨水中结晶析出。[1]

作用与用途

用作电镀浴和冶金的组分。也用于苯的精制和定量分析以及作为金属的防腐蚀剂。

注意事项

危险性

健康危害:吸入、误服可致死。非骤死者,先出现无力、头痛、眩晕、恶心、四肢沉重、呼吸困难,随后出现阵发性和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停止。镍化合物属致癌物。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该品不燃,剧毒。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与镁发生剧烈反应。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酸或露置空气中能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分解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遇高热分解释出高毒烟气。

有害燃烧产物:氮氧化物、氰化氢。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转移至安全场所。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镁氯甲酸盐、亚硝酸钠、亚硝酸钾接触。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酸类、镁氯甲酸盐、亚硝酸钠、亚硝酸钾、食用化学品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病症状 或呼吸困难。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GHS危险性类别:

皮肤致敏物 类别 1

呼吸道致敏物 类别 1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反复接触 类别 1

危害水生环境 ——急性危险 类别 1

危害水生环境 ——长期危险 类别 1

致癌性 类别 1

警示词:危险

危险性说明:

H317 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H334 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病症状 或呼吸困难。

H372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H410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H350i。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P261 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72 受沾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地。

P280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 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84 [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 戴呼吸防护装置

P260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64 作业后彻底清洗。

P270 使用此产品时不要进食、饮 水或吸烟。

P273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P201 使用前取得专用说明。

P202 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 前切勿搬动。

事故响应:

P302+P352 如皮肤沾染:用水充分清洗。

P333+P313 如发生皮肤刺激或皮疹:求医/就诊。

P362+P364 脱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 重新使用

P304+P340 如误吸入: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 呼吸舒适体位。

P342+P311 如有呼吸系统病症: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P314 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P391 收集溢出物。

P308+P313 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安全储存:P405 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P501 按当地法规处置内装物/容器。

健康危害: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病症状 或呼吸困难。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接触防护

工程控制:作业场所建议与其它作业场所分开。密闭操作,防止泄漏。加强通风。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泻险区。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系统。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个体防护装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携气式呼吸器。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睛。

皮肤和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