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用F表示,F=(A/D)X100%。A为进入体循环的量,D为口服剂量。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较多,包括药物颗粒的大小、晶型、填充剂的紧密度、赋型剂及生产工艺等,生物利用度是用来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指标。

中文名

生物利用度

外文名

bioavailability,F

状态

晶型

释义

药物吸收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概述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前者为与标准品相比时,从试验品中吸收药物重量的相对比值;后者为与标准品相比时,从试验品中吸收药物速率的相对比值。

生物利用度是衡量一些不同制剂剂型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生物利用度这一概念在1945年就已被提出,60年代后由于发现一些药物制剂符合当时的药典规定,化学成分相同、含量相等,但用于动物和人体时,血药浓度和吸收速率不一样,故生物利用度这一概念才被人们确认。有些国家的药典对一些药物制剂规定要进行溶出速率试验,以作为控制生物利用度的指标。

分类

绝对生物利用度

指该药物静脉注射时100%被利用,该药物的其它剂型与其剂量相等时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百分率。相对生物利用度以某种任意指定的剂型(如口服水制剂)为100%被利用,然后测定该药物其它剂型在相同条件下的百分利用率。应用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根据药物吸收测定和临床观察,发现有些药物剂量相同,药物效应并不相同,药物含量不是决定疗效的唯一标准。除药物含量外还应考虑与吸收比率和吸收速率的有关问题,即生物利用度。对需要多次连续给予的药物,吸收比率常受到重视;但对于一次给药即能奏效的药物(尤其急救用药),其吸收速率常比吸收比率更为重要,因为如果药物吸收过慢,即使最终100 %被吸收,也往往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起作用。说明药物效应的出现取决于吸收速率,集中表现在药峰时间和浓度上。临床分析药物疗效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特别是治疗指数窄、剂量小、溶解度小和急救用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的改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尤为严重,生物利用度由低变高时,可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反之则达不到应有疗效而贻误治疗。临床分析药物治疗无效、效差或中毒原因时,应考虑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案例一、上海医科大学曾对某药厂的麦迪霉素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为零,这样的药物临床应用无效。二、磷霉素钙,临床反应效果差,据测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26% 。三、泼尼松龙(氢化泼尼松、强的松龙),顿服10mg,质优的血药浓度为239.4ng/ml,质差的为60.86ng/ml ,生物利用度差异巨大,临床效果迥异。临床应用生物利用度变化较大的药物,如地高辛、洋地黄毒苷、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异烟肼、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诺明)、氨茶碱、磺胺嘧啶、泼尼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阿司匹林、甲苯磺丁脲、呋喃妥因、吡哌酸、磷霉素钙、麦迪霉素、红霉素、苯妥英钠、氯氮卓、氢氯噻嗪、尼莫地平、环孢素等,以及其他一些难溶性的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如果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换用不同厂家或不同批号的同一药物时,都要考虑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注意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变化,防止无效、效差或中毒现象的发生。必要时应进行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影响因素剂型因素如药物的脂溶性、水溶性和pKa值,药物的剂型特性(如崩解时限、溶出速率)及一些工艺条件的差别;生理因素包括胃肠道内液体的作用,药物在胃肠道内的转运情况,吸收部位的表面积与局部血流,药物代谢的影响,肠道菌株及某些影响药物吸收的疾病等。评定由血浆浓度——时间数据来评定生物利用度通常涉及三个参数:最大(峰)血浆药物浓度,达到最大血浆药物浓度的时间(达峰时间)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血浆药物浓度随着吸收分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药物消除率与吸收率相等时就达到血浓度高峰。单靠最大血浆浓度来确定生物利用度会使人产生误解,因为药物一进入血流,立即就产生药物的消除。使用最广泛的吸收速率指标是达峰时间;吸收越慢,达峰时间越滞后。然而,达峰时间通常也不是一个好的统计指标,因为接近高峰时血药浓度相对平坦,是一个离散的值,其值大小依赖于采血样的频率和测定的重现性。AUC是评定生物利用度的最可靠的指标。它直接与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量成正比。为了精确测量AUC,必须多次采取血样一直观察到药物在体内实际上完全消除为止。不同的药物制品,如其血浆浓度曲线基本上重叠就可认为它们在吸收分量和速率方面是生物等效的。如果不同的药物制品具有相同的AUC值,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的形状不同,那就可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吸收分量和不同的吸收速率。单次和多次给药可使用单次也可用多次给药法对生物利用度进行评定。单次给药可比多次给药获得更多的关于吸收速率的信息。而多次给药获得的血浆浓度常高于单次给药,易于作药物分析,能确切地反映出通常的临床状况。以固定剂量固定间隔时间作多次给药,经过4~5个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接近稳态(即在固定的间隔时间内吸收的药量相当于消除的药量)水平。通过测定一个给药间隔时间内的AUC即能测得吸收分量。但测定AUC的时间跨度达到24小时可能更适宜,因为生理功能存在着昼夜节律的差异,也因为给药间隔以及吸收速率不可能在整整一天内都是一样的。对于那些主要以原形经尿排出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可以通过测量单次用药后尿药总量来评定。收集尿液时间若能长达7~10个消除半衰期使所吸收的药物全部出现在尿中则较理想。生物利用度也可在多次给药达到稳态的条件下通过测量24小时尿中出现的原型药来评定。计算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测定,一般是用非血管途径给药(如口服,op)的药-时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与该药参比制剂如静注(iv) 或相同途径给药(po) 后的比值,以吸收百分率表示。根据试验试剂(test formulation,t)和参比试剂(reference formulation,r) 给药途径的异同,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lity) 和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加之,考虑到剂量 可能不同,故其计算通式如下:绝对生物利用度: F= AUCpo · Div / AUCiv ·Dpo ×100%相对生物利用度: F= AUCt ·Dr / AUCr · Dt ×100%如果药物在体内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也可用尿药排泄总量进行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