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科是食肉目的一科。杂食性动物。形态和结构略似于熊科,但体型要小很多,并有较长的尾,树栖性比熊科更强。浣熊科动物所有种类均限于美洲。

曾经成员中包含小熊猫且争议较大,直到科学家对小熊猫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后,认为其应当单独列为小熊猫科。

中文名

浣熊科

亚纲

真兽亚纲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外文名

Procyonidae

食肉目

亚目

裂脚亚目

浣熊科

亚科

浣熊亚科、蜜熊亚科

分布区域

美洲

体征

杂食性动物。形态和结构略似于熊科,但体型要小很多,并有较长的尾,树栖性比熊科更强

简介

这是一科体形较小的动物,身体较粗壮而四肢短,前、后肢均具五趾,踪行性。昆长超过头体长的一半,且往往有环纹。头骨吻部显短而倾斜,下颌冠状突高而圆。上裂齿不发达,形状类似第一上臼齿伊臼齿2/2。树上或地栖生活,一般夜行性,杂食。本科动物产于美洲,唯独小熊猫分。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山地及缅甸、锡金和尼泊尔等地。

形态特征

食肉目的1科,通称浣熊,体型较小,尾长于体长的一半;臼齿2/2,上臼齿阔度较长度为大。共5属18种,分布于南北美洲,只有小熊猫1种单独分布于亚洲。其中浣熊,因进食前总是先把食物浸入水中,然后食用而得名。体长65~75厘米,妊娠期65~70日,春季产仔每胎4~5只。在北方寒冷地区,有冬眠习惯。

成员介绍

浣熊科

1、小熊猫,浣熊科中关于小熊猫的分类,争议比较多,大体上和关于大熊猫分类的争议类似。

2、浣熊procyon lotor,浣熊科除了小熊猫以外最著名的成员当属浣熊procyon lotor,分布于中北美洲,最北到达加拿大南部,是浣熊科分布最北的成员。浣熊外形与小熊猫非常类似,但食物中动物性食物的比例要大些,进食前要将食物在水中浣洗,因而得名浣熊。浣熊在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诸岛有一些同属的成员,它们有时都被并入浣熊一种。

3、南美浣熊,浣熊科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属是南美浣熊属nasua,包括分布于巴拿马到巴西北部的南美浣熊(赤豿)nasua nasua和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到中美洲的白鼻浣熊(白鼻豿)nasua narica。长鼻浣熊身体比浣熊瘦,吻部很长,是浣熊科唯一长吻的代表,主要吃昆虫等各种小动物,也吃果实和蜥蜴等较大的动物。

浣熊科

4、蜜熊,美洲的浣熊中最特殊的是蜜熊potos flavus,蜜熊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从墨西哥东南部直到巴西。蜜熊喜欢吃果实和昆虫,特别喜欢甜食,会去蜂巢盗吃蜂蜜。蜜熊的树栖性很强,尾巴具有缠绕性,在食肉目中,只有两种动物的尾巴有缠绕性,另外一种是分布于东南亚的猫型类的熊狸,二者无论是分布还是亲缘关系均较远。

科属分类

浣熊科Procyonidae有6属19种。分布于美洲。因多数种类进食前总是先把食物浸入水中,然后食用而得名。体型较小,尾长于体长的一半;臼齿2/2,它们的上裂齿都有较大的原尖和次尖。臼齿多呈方或长方形,具半封闭的外耳道上窝。浣熊Procyon lotor体长65~75厘米,尾长25厘米,体重7~9千克;全身毛色为灰棕色混杂,面部有黑色眼斑;尾部有多条黑白相间的环纹;裂齿和臼齿的形状与熊类相似。取食各种果、菜、鱼、蛙、鼠、小鸟和昆虫等。白天蜷伏窝内,夜间出来觅食。喜在溪边、河谷的近水处捕食鱼、虾和昆虫。亦喜上树,以树洞为窝。春季产仔,每胎4~5仔。在北方寒冷地区,有冬眠习惯。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西藏、云南、四川)海拔2000~3000米的亚高山丛林中,也见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尾长而蓬松,具棕白相间的九节环纹,俗称“九尾狐”、“九节狼”。

浣熊亚科 Procyoninae浣熊属(Procyon)食蟹浣熊(Procyon cancrivorus)特岛浣熊(Procyon insularis)浣熊(Procyon lotor)南美浣熊属(Nasua)南豿(Nasua nasua)柯岛豿(Nasua nelsoni)白鼻豿(Nasua narica)长鼻浣熊属(Nasuella)长鼻浣熊(Nasuella olivacea)蓬尾浣熊属(Bassariscus)蓬尾浣熊(Bassariscus astutus)中美蓬尾浣熊(Bassariscus sumichrasti)蜜熊亚科 Potosinae蜜熊属(Potos)蜜熊(Potos flavus)犬浣熊属(Bassaricyon)秘鲁犬浣熊(Bassaricyon alleni)毛尾犬浣熊(Bassaricyon beddardi)巴拿马犬浣熊(Bassaricyon pauli)加氏犬浣熊(Bassaricyon gabbii)毛犬浣熊(Bassaricyon lasius)

分类介绍

小熊猫属

浣熊科

仅1种,即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体长40~60厘米,体重约6千克。全身呈红褐色,四肢呈棕黑色,体毛长而蓬松,脸圆,具白色斑纹,唇、耳缘和颊白色,脸上有白斑,眼鲜艳;尾粗,长超过体长之半,具9个棕黑与棕黄色相间的环纹,颇显著,故俗称“九节狼”。特产于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活于2000~3000米的高山林区或竹林内。栖居在树洞或石洞中,凌晨和黄昏出洞觅食。杂食性,吃竹笋、野果、嫩枝叶,或捕捉小鸟、小鼠、昆虫和鸟卵为食。常在树枝上攀爬,有时高卧树枝上休息。夏季喜欢在河谷地区活动;冬季蹲伏在山崖边或树顶上晒太阳。肛门部和前肢的趾间具分泌腺,繁殖期内散发较强的气味。我国多数动物园均有展出,饲养下寿命10余年。犬浣熊属

包括5种:秘鲁犬浣熊Bassaricyon alleni、毛尾犬浣熊Bassaricyon beddardi、巴拿马犬浣熊Bassaricyon pauli、加氏犬浣熊Bassaricyon gabbii、毛犬浣熊Bassaricyon lasius。分布于南美。

蜜熊属

仅1种,即蜜熊Potos flavus。分布于墨西哥、中美、南美北部。体长40~76厘米,尾长39~57厘米 体重1.4~4.6千克。树栖性很强,尾具缠绕性。

浣熊属

包括3种:食蟹浣熊Procyon cancrivorus分布于巴西、哥伦比亚、巴拉圭、委内瑞拉、巴拿马。特岛浣熊Procyon insularis分布于墨西哥的特雷斯—马里亚斯群岛。浣熊Procyon lotor原产于北美。因其进食前要将食物在水中浣洗,故名。眼周黑色,体灰色或棕黑色。长65~75厘米,尾长约25厘米。杂食性。生活在都市近郊的浣熊常会潜入人类住处偷窃食物,加上眼睛周遭的黑色条纹特征,因此常被称为“食物小偷”。

南美属

包括3种:南美浣熊Nasua nasua、柯岛浣熊Nasua nelsoni、白鼻浣熊Nasua narica。分布于美国西南部至南美洲一带的森林地区。多白天活动,5~6只乃至40只一群。尾细长,有深色环带,行动时竖立。善爬树,在树上和地面觅食果、种子、卵和各种小动物。雄体全长可达73~136厘米,其中尾长近1/2,体重4.5~11公斤,雌体略小。吻部长而坚韧,毛粗,灰色至微红或褐色,腹部色浅,面部有浅色线纹,妊娠期约77天,每产2~6仔。

长鼻属

仅1种,即长鼻浣熊(山豿)Nasuella olivacea。分布于委内瑞拉西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蓬尾属

包括2种:蓬尾浣熊Bassariscus astutus分布于美国西南各州、墨西哥、中美各地;中美蓬尾浣熊Bassariscus sumichrasti分布于墨西哥南部至巴拿马西部的中美洲。

家族

浣熊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南部、中美洲北部,生活在有森林的池塘、湖泊、溪流、沼泽区及城市郊区。浣熊分为长鼻浣熊(又叫南美浣熊)、蓬尾浣熊、蜜熊、食蟹浣熊等几种。浣熊与我国的珍贵动物小熊猫是近亲,同属浣熊科动物。它个子很小,体长只有65—75厘米,体重在7—13千克之间。它身体又肥又短,四肢细长,嘴巴尖,毛色较杂,灰、黄、褐等色混在一起,面部还有黑色的斑毛。尾巴肥大,上面有黑白相间的环纹,有点像小熊猫。

浣熊是杂食动物,既吃老鼠、昆虫、青蛙、鱼、虾、蟹,也吃果实、鸟蛋。它前爪灵巧,能从小溪和池塘中捕食鱼虾。它喜欢单独活动,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睡在干净的树上。浣熊每次吃东西前总要将食物放在水中洗一下,因而得名。

浣熊不管住在哪儿都离不开水。动物园里的饲养员在给浣熊喂食时,总是在它身边放上一盆清水。因为浣熊吃东西时特别讲究,喜欢将食物先放在水里洗一洗再吃。比如它吃鱼,会先把鱼咬死,用脚按住,伸出利爪剥掉鱼鳞吃鱼肉,它吃一块洗一块,洗洗吃吃,吃吃洗洗,真够忙的!不但如此,浣熊在吃的时候,还不时地洗一洗手。当然它并不像人那样洗手,而是用爪拍打着水,就算洗手了。它洗食物也是如此,把食物放在水中,用前爪拍打着食物。也因为它的这种习性,所以人们叫它浣熊。浣就是“洗”的意思。

浣熊为什么爱洗食物呢?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浣熊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讲究卫生、爱干净,因为它们有时用泥水洗食物,结果越洗越脏。有的科学家认为浣熊爱洗食物是因为它们的口中缺少唾液腺;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喜欢水中的食物,这些食物吃起来格外有滋味;而有的科学家则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浣熊在吃水分较多的果子和蔬菜时,也要放在水里洗一下,有时它们在没有水的地方找到食物,也会先做出“洗”的动作。

后来科学家通过仔细的观察,终于找到了浣熊爱洗食物的原因。原来,浣熊在自然条件下并不洗什么东西,只是到了动物园中,没有了自由,也没有机会去水中捕食鱼虾,它“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便模仿在水里捕食的动作,而这一动作看起来像是在洗食物似的。

浣熊胆子很大,它经常闯入人们的家中或跑到庄稼地里偷东西吃,因而人们称它为“小强盗”。在北美的一些居民家中,常常会看到这位“不速之客”在大肆“抢劫”。

浣熊会用灵巧的前肢抓住房门上的把手,破门而入,进入室内,然后毫无顾忌地翻箱倒柜,打开冰箱,扭开罐头盖,吃这吃那,将屋子弄得乱七八糟的。浣熊虽然很淘气,但长相可爱,讨人喜欢。许多家庭主妇见到它们后,不但不把它们赶出门,还拿好吃的食品招待它们。小浣熊很机灵,如果见到主人拿出奶瓶,就会排队挨个上去喝牛奶。浣熊有时成群结队在路边、城镇翻垃圾桶找食物吃。

母浣熊怀孕期约2个月,在树洞里产崽,一胎2—5崽。浣熊妈妈非常疼爱它的小宝宝,它常常靠在树边,坐着给小浣熊喂奶,还轮流给它们梳理体毛。浣熊妈妈除了哺育自己的儿女外,也会照顾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孤儿”。

浣熊妈妈带领儿女们外出游玩时,如果遇上狼、猫头鹰等敌害的袭击,它会用嘴衔着小浣熊逃往他处,或是用脚掌猛击小浣熊的屁股,催它们爬上树躲避。一旦被敌害追得无路可逃时,浣熊妈妈就挺身与敌害搏斗,以保护自己的孩子。

当小浣熊长得稍大一些时,浣熊妈妈就带它们外出,教它们捕食的本领。1年以后,小浣熊已变得体格健壮,能够自己寻找食物和逃避敌害,浣熊妈妈这才放心地让它们独立去闯世界。浣熊的寿命为16~22年。

小熊猫属于食肉目浣熊科动物,又名小猫熊、九节狼、金狗等,分布于我国陕西南部、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四川、云南、西藏,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北部等地,在我国属二级保护动物。

小熊猫体型肥圆,外形似熊又像猫,但比熊小得多,又比猫大,因而得名。体重5千克左右,体长50~ 64厘米。小熊猫主要生活在海拔1 600-3 800米之间的混交林和竹林等高山丛林之中,它白天隐匿于石洞或树洞中休息,晨昏外出活动觅食,喜爱结成5只的小群活动。小熊猫喜欢饮水,常在小溪边活动。它的脚底下长有厚密的绒毛,这使它很适合在密林下面湿滑的地面或者岩石上行走。它走路时前脚向内弯,与熊类走路的姿势类似,显得步履蹒跚。它平时性情较为温顺,很少发出声音,但生气时会发出像猫叫一样的“嘶嘶”声,并会吐唾沫,愤怒时则发出短促而低沉的咕哝声。

小熊猫行动非常灵敏,善于攀树,它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树上休息、睡觉,遇到风和日丽的天气,也喜欢蹲卧在岩石上晒太阳,显得十分悠闲自得,所以当地的人们又叫它“山门蹲”。它休息的时候,胸部和腹部一般紧贴在树枝上,四条腿自然下垂,还不时地用前爪擦洗自己的白花脸,或者用舌头不断地舔弄身上的细毛,睡眠时用它那蓬松多毛的大尾巴蒙盖住头部或当做枕头,有时也将脚下垂高高地伏卧在树枝上。小熊猫喜食箭竹笋、嫩叶、竹叶及各种野果和苔藓,还捕食小鸟、鸟卵和昆虫等,更喜食带有甜味的东西。每年春天雌性小熊猫发情交配,妊娠期约3个月,每年一胎,每胎2~3崽,偶见4崽,一年后发育成熟。

长鼻浣熊又叫南美浣熊,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森林中。它行动敏捷,善于攀援,是捕食高手。南美浣熊最显著的身体特征是鼻子较长,它白天用长鼻子在地面寻找食物,用强有力的爪子挖掘食物的根茎。它还会爬到很高的树顶上去找果子吃。蓬尾浣熊生活在美国和墨西哥西部的干燥地区。这种浣熊最大的特征是长有一条美丽的长尾巴,尾毛长而蓬松,上面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它喜欢在多岩石的地方活动,可以毫不费力地攀上岩壁。蓬尾浣熊以老鼠、鸟类和昆虫等小动物为食。它捕捉猎物时,常常突然猛扑到猎物身上,一口咬死猎物,长鼻浣熊然后用牙齿把猎物撕开。当地居民常常用驯服的蓬尾浣熊来捕捉他们住处的老鼠和其他害虫。

蜜熊是浣熊的一种,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巴西等地。蜜熊体长40~76厘米,体重1.4~4.6千克,身材像猴子,长有一条能卷住东西的长尾巴,有“第五只手”之称。蜜熊主要吃花、果子、蜂蜜、昆虫、小鸟、鸟蛋等,特别爱吃蜂蜜,因而得名。它性格孤僻,喜欢单独活动,主要生活在树上,很少下地活动。它白天在树洞中睡觉,晚上在树上活动觅食。蜜熊善于爬树,它的口角下,喉咙后面以及肚脐附近无毛的部位会分泌腺体擦向树木,以便于与同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