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循环系统疾病也称为心血管病,包括上述所有组织器官的疾病,在内科疾病中属于常见病,其中以心脏病最为多见,能显著地影响患者的劳动力。

中文名

心脏病

外文名

heart disease

季节分布

四季

是否传染病

症状表现

心动过速、身体瘦弱、胸痛、晕厥、恶心、一过性昏厥、发绀、窒息、心悸

并发症

心绞痛、心肌梗塞

原因

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毒感染、呼吸道疾病等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

疾病病因

  • 先天性心脏病
    • 胎儿期心脏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累及心脏各组织。
  • 后天性心脏病
    • 出生后心脏受到外界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而致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脏病、内分泌性心脏病、血液病性心脏病、营养代谢性心脏病等。病因复杂。

      心脏病

疾病症状

1.症状

常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血、胸痛、水肿、少尿等。

2.体征

常见体征有:心脏增大征、异常心音、心律失常征、脉搏异常等。

疾病检查

1.侵入性检查

主要有心导管检查和与该检查项结合进行的选择性心血管造影,选择性指示剂(包括温度)稀释曲线测定心排血量,心腔内心电图检查、希氏束电图检查、心内膜和外膜心电标测、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以及心脏超声显像、心血管内镜检查等。

这些检查给患者带来一些创伤,但可得到比较直接的诊断资料,诊断价值较大。

2.非侵入性检查

包括各种类型的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超声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数字减影法心血管造影等。

这些检查对患者无创伤性,故较易被接受,但得到的资料较间接,而随着仪器性能和检查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其诊断价值也在迅速提高。

疾病诊断

  • 根据病史和查体,及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医生通常基本能诊断是否患有心脏疾病。完整详尽的心脏病诊断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心功能诊断及并发症诊断。辅助检查包括:电学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显像(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和心导管术等。
  • 心脏病需要和肺栓塞等疾病相鉴别。出现心悸、心绞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痛等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治疗

  • 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解剖病变的治疗、病理生理的治疗、康复治疗。
  • 病因治疗
    • 对病因已明确的患者,积极治疗病因可收到良好效果。例如贫血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梅毒性心血管病、脚气病型心脏病等。
  • 解剖病变的治疗
    • 用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可纠正病理解剖改变,目前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可用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根治;各种心脏瓣膜病也可以实施瓣膜修补术或人造瓣膜替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实行介入治疗或旁路移植术等。
  • 病理生理的治疗
    • 对目前尚无法或难于根治的心血管病,主要是纠正其病理生理变化,如心力衰竭可用强心、利尿和血管扩张剂等。
  • 康复治疗
    • 根据患者的心脏病变、年龄、体力等情况,采用动静结合的办法,在恢复期尽早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对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身体健康有良好的作用。在康复治疗中要注意心理康复,解除思想顾虑,加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恢复工作或学习后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化。

疾病危害

  • 可引起各种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不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

疾病预后

  • 预后取决于病情凶险程度及急救措施是否及时、恰当,及时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或死亡的风险。

疾病预防

  • 合理膳食,宜摄取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 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少食多餐。
  • 积极治疗原发病很重要。

世卫发布

2021年5月17日,世卫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全球首份关于长时间工作对生命和健康影响的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长时间工作(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导致2016年74.5万人死于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较2000年增加29%,其中39.8万人死于中风,34.7万人死于心脏病。2000年至2016年间,长时间工作导致的心脏病死亡人数增加了42%,中风死亡人数增加了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