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是一种生活在更新世的哺乳动物。

中文名

梅氏犀

奇蹄目

动物界

犀科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外文名

Dicerorhi nusmerckii

生存年代

梅氏犀生活在更新世时的亚欧大陆,长有类似披毛犀的双角,相对其他犀牛,梅氏犀更喜欢生活在森林或林地中。梅氏犀最终于中晚更新世之交于东欧最终灭绝,它们最后的化石记录在是波兰,但可能在高加索、西班牙地区存活过更长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没有存活到全新世就已经灭绝了。

分布

梅氏犀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动物区,在欧洲、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较为常见,一般被认为是北方温带环境的代表物种。[1]

化石发现

梅氏犀上颊齿

梅氏犀化石记录较少,主要发现在欧洲的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和东欧的一些中更新世地层。在亚洲梅氏犀分布在西伯利亚,中国,朝鲜半岛,哈萨克斯坦。在以色列和黎巴嫩也发现过类似的化石,但无从确认是否和梅氏犀为同一物种。

201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少坤和黄万波等确认在1999年11-12月期间,在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距今大约13150年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化石,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1]

种类

中国的研究人员以迷宫洞和其他长江流域的梅氏犀为基础,通过对比,认为中国南方、北方以及欧洲的梅氏犀在颊齿形态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从而将这个种分为三个类型。其主要差异表现在:尺寸大小、原尖收缩状况、小刺发育程度及下前臼齿后谷形态等方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