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群,是以群为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1973年,穆恩之命名。该群由四个岩石组——友谊桥组、丁仁布桥组、康山桥组、加曲桥组组成。主要分布于西藏珠穆朗玛峰—聂拉木—甲拉山口一带。

正文

地层名称:

珠穆朗玛群

地层名称(英文):

Zhumulangma  Gr

阶代码:

Qb-Z1

地区代码:

32

命名:

穆恩之1973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西藏珠穆朗玛峰—聂拉木—甲拉山口一带。

沿革:

李璞等1952年称其为杂容寺变质岩系,1959—1960年间,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查报告中称之为珠穆朗玛杂岩系。1973年穆恩之称其为珠穆朗玛群,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75年陈炳蔚将该群进一步划分为友谊桥组、丁仁布桥组、康山桥组及加曲桥组。

特征:

自下而上岩性特征如下:友谊桥组为蓝晶石,十字石、黑云母片岩,二云母片岩,夕线石黑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中部夹少量片麻岩及透辉石大理岩;丁仁布桥组主要为黑云母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石英片岩夹片麻岩;康山桥组为石榴子石石英片岩,黑云石英片岩,黑云及二云片麻岩等,中部夹透辉石大理岩及金云母大理岩,底部为混合岩;加曲桥组则主要由片岩、片麻岩组成。本群厚度>17000m。往西至阿里地区的新元古界称为纳木那尼群,主要为各类片麻岩及黑白相间的硅质岩及细粒石英岩。

备考:

编撰者:

王自强

作者1:

穆恩之

年份1:

1973

作者2:

李璞

年份2:

1952

系名:

新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