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是一种百合科、贝母属的植物,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为“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产于中国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松贝的最大形态特征就是“怀中抱月”。

怀中抱月的特点:此药材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脆,断面白色,富有粉性。气微,味微苦。

中文名

川贝

百合目

别名

松贝母

植物界

百合族

种子植物

亚门

被子植物亚门

单子叶植物纲

外文名

Fritillaria cirrhosa

亚目

百合亚目

百合科

贝母属

亚属

贝母组

川贝母

分布区域

川西北高原、青海等地

二名法

Fritillaria cirrhosa

拉丁学名

Fritillaria cirrhosa

物种简介

川贝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药材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形态特征

川贝

川贝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为“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产于四川、甘肃等地。松贝的最大形态特征就是“怀中抱月”。

生长环境

川贝母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暗紫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青海等地;甘肃贝母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等省;梭砂贝母主产于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太白贝母主产于重庆、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亦产;瓦布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后两者为栽培品。

川贝

近种区别

记载

川贝

川贝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为一味润肺止咳的传统中药。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川贝的别名有: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

松贝

川贝

因其过去集散于四川松潘县附近,所以称为松贝。本品外形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因其如豆如珠,又称“珍珠贝”、“米贝”。表面类白色,外有鳞瓣2枚,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俗称“怀中抱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或小鳞叶1~2枚;顶端闭合,稍尖或钝圆,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习称“蒜泥点”或“蒜泥蒂”。质地坚硬且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青贝

因其过去集散于四川青川县附近故称青贝。本品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两枚鳞瓣大小形态相近,相对抱合,在顶端形成裂口。鳞瓣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底部钝圆。气微,味苦。

炉贝

因其集散于打剑炉故名之。本品外形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在川贝中个体最大。外表类白色或浅黄棕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俗称“虎皮斑”。外层两枚鳞瓣,大小相近,在顶端形成略尖的裂口,内有小鳞叶及心芽。质地不如上两种川贝坚实,断面较粗糙。气微,味苦。

原植物

暗紫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25厘米。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暗紫色。叶除最下部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无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花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略有黄褐色小方格,有叶状苞片1,花被片6,长2.5~2.7cm,外轮3片近长圆形,宽6~9mm,内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0~13m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外展,长0.5~1(~1.5)mm。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四川若尔盖、小金县、南川等县有少量栽培。

川贝母

川贝的图片

别名:卷叶贝母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轮生,

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单生茎顶,紫红色,有浅绿色的小方格斑纹,方格斑纹的多少,也有很大变化,有的花的色泽可以从紫色逐渐过渡到淡黄绿色,具紫色斑纹;叶状苞片3,先端稍卷曲;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宽可达1.8cm,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柱头裂片长3~5mm。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甘肃贝

别名:岷贝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鳞茎圆锥形。茎最下部的2片叶通常对生,向上渐为互生;叶线形,长3.5~7.5cm,宽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单花顶生,稀为2花,浅黄色,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6,长2~3cm,蜜腺窝不明显;雄蕊6,花丝除顶端外密被乳头状突起;柱头裂片通常很短,长不到1mm,极少达2mm。蒴果棱上具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川贝

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木丛中或草地上。

分布于甘肃、四川和青海等省。

棱砂贝

别名:炉贝、德氏贝母、阿皮卡(西藏)、雪山贝(云南)。

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鳞茎长卵形。叶互生,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1/3处,叶片窄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单花顶生,浅黄色,具红褐色斑点;外轮花被片长3.2~4.5cm,宽1.2~1.5cm,内轮花被片比外轮的稍长而宽;雄蕊6;柱头裂片长约1mm。蒴果棱上的翅宽约1mm,缩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000~4700m的流砂滩上的岩石缝隙中。

分布于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等省区。

川贝

太白贝

太白贝母,多年生草本,高30~50cm。花黄绿色,无方格斑,花被片先端边缘有紫色斑带,叶关苞片不卷曲。鳞茎扁卵圆形或圆锥形,直径0.6~1.2cm,高4~8mm。表面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近等大,顶端开裂,底部平整。味苦。

瓦布贝

你见过如大蒜般大的贝母吗?它就是阿坝州特产药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蒜贝”的瓦布贝母。该品种由中国著名贝母专家唐心耀(原四川医学院药学系教授)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茂县瓦钵梁子发现并命名,经检测,其药用有效成分与药典收载的川贝母其它品种十分接近,且有的生化指标大大高于其它品种。随后,经过科研人员长期研究,野生驯化栽培试验获得成功,并在茂县等地开展栽培示范与推广。

2009年8月,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专家专题审查,确定把瓦布贝母作为川贝母的新植物种来源收载进2010年新版《药典》。

主要价值

暗紫贝母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川贝母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主产于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之一。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和部分出口。甘肃贝母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主产于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地区。梭砂贝母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产于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者。

【性味】性凉,甘平

【归经】入肺经、胃经

【功效】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

【用法】

1.梨(水果)切片,川贝要砸成粉末,放在水里然后倒入川贝一起煮,煮30-40分钟就好了,把梨和汤一起喝了,最好加点冰糖或者蜂蜜,(因为冰糖是凉性的,蜂蜜本来就有润肺的作用)

2.用红梨,把红梨的顶去掉把川贝放进去再盖上,配白茅根30克,陈皮15克一起煮,等梨炖好了一起把梨和川贝一起吃掉,把药汁一起喝了。

3.川贝取粉直接白开水送服。

4.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可以在发作之前把川贝+蛤蚧+西洋参打粉装胶囊预防。效果不错。

5.用苹果,去掉苹果顶部,在把苹果的心挖掉,然后放入川贝和冰糖,在放到水中煮熟,熟后一起饮用。

药理

三蛇胆川贝液

川贝母是常用中药,传统的功效是润肺、止咳、化痰,而且自古至今用药只取其地下鳞茎。通过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已发现其临床应用的新方向;通过对代用品及微量元素的研究,对解决自然资源匮乏、扩大药用来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1)镇咳作用川贝母具有镇咳作用。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实验,组织培养川贝和野生川贝,3.0g/kg灌胃,30分钟时镇咳作用最强,止咳率大于50%,1小时后作用开始下降,直至2小时仍有显著作用;按1.5g/kg及3.0g/kg给药,止咳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组织培养川贝与商品川贝具有相似的止咳化痰效果。

川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经口给药,每鼠0.25~0.5mg,均有明显镇咳效果。自川西北地区野生及栽培的暗紫贝母中提出的总生物碱和贝母皂甙Ⅰ、Ⅱ、Ⅲ号,采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实验,生物碱未见镇咳作用;贝母皂甙Ⅱ号0.2g/kg灌胃,可明显延长小鼠咳嗽的潜伏期,表现镇咳效应。

另有学者用戊巴比妥钠15mg/kg及苯巴比妥钠75mg/kg给猫混合腹腔麻醉,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出典型而稳定的咳嗽反应,经腹腔注射皖贝的醇提物4g/kg(生药),每隔20分钟按原条件刺激。结果显示,用药后猫的咳嗽强度和咳嗽次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60分钟产生显著的镇咳作用,持续2~3小时。皖贝与川贝比较,两者镇咳作用无显著差异;而皖贝与浙贝比较,前者的镇咳作用明显优于后者。故皖贝可作川贝的代用品。

(2)祛痰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家种、野生、组织培养的川贝均有明显的祛痰作用。采用小鼠酚红排泌法实验,家种及野生川贝母200%流浸膏25ml/kg,川贝母生物碱11.3mg/kg及贝母皂甙Ⅰ~Ⅲ号0.5mg/kg,均有较明显祛痰效果,其中以生物碱和皂甙Ⅲ号的作用较强。给小鼠腹腔注射3.9g/kg组培川贝和野生贝母水剂,也同样具有祛痰作用,给药后1小时为作用峰值,2小时后作用下降,按1.5g/kg及3.0g/kg给药,其祛痰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给予大鼠皖贝醇提物15g/kg(生药)灌胃或总甙26mg/kg口服,结果表明,给药后呼吸道分泌量显著增加,总甙最小有效量为12mg/kg,最大有效量为59mg/kg,在此范围祛痰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川贝碱具有降压作用。给猫静脉注射川贝碱4.2mg/kg可产生持久性血压下降并伴以短暂的呼吸抑制;西贝碱对麻醉犬也有降压作用;贝母碱及贝母碱宁极少量时可使血压上升。大量生物碱可致血压下降。

3.抗菌作用

川贝有一定的抗菌作用。2mg/l浓度时,能抑制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川贝母碱水浸剂(1∶25)在试管内对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4.毒副作用

(1)急性毒性皖贝母醇提物0.12mg/kg给猫腹腔注射,观察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均无异常改变。给予大、小鼠皖贝醇提物(或皖贝粉混悬液,相当于临床量的120倍)12g/kg灌胃,观察7天,结果大、小鼠全部活动如常,毛色、进食均在正常范围。小鼠皖贝醇提物灌胃最小致死量为40g/kg,为临床用药量的300多倍。

(2)长期毒性试验豚鼠9只,家兔4只,用皖贝醇提物6g/kg连续灌胃20天,对气管、心、肝、肺、肾、脑、食管、胃肠、胰及肾上腺等作常规病理切片检查,见气管及支气管粘膜中杯状细胞大量增生肥大,管腔中的分泌物明显稀薄,其他脏器均未见异常变化。

药材

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青贝、炉贝3类松贝、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乌花贝母;炉贝的原植物为梭砂贝母。

松贝

①松贝 干燥鳞茎,全体呈圆锥形,顶端尖或微尖,直径4~12毫米,颗粒最小者称“珍珠贝”。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外围为2瓣鳞叶,1瓣大,略呈马蹄形,1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抱合,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底部中央,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不论颗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顶端均不开裂。质硬而脆,富粉性,断面白色,呈颗粒状。气微弱,味微苦。以质坚实、颗粒均匀整齐、顶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

②青贝 干燥鳞茎,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颗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径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黄,顶端开裂,平或略尖,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基部常残留须根。断面粉白色,颗粒性,富粉性而坚实。气无,味淡。以粒小均匀、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

③炉贝 干燥鳞茎,呈长圆锥形如马齿,顶端尖,高1~2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气微弱,味淡。以质坚实、色白者为佳。

主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亦作川贝母使用:

①岷贝为植物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鳞茎圆锥形。叶生于下部的对生,披针形至线形,长5~9厘米,宽5~10毫米,先端钝;上部的叶互生,对生,或3叶轮生,多成线形,先端不弯曲。花钟形,下垂,花被片长3~4.5厘米,黄色,有淡紫色小斑点,花丝具乳头状突起。

主产甘肃。药材性状似青贝,但色泽较白。

②平贝为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鳞茎圆而扁平。下部叶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长9~12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呈卷须状。花单生叶腋,狭钟形,下垂,花被片长2~3厘米,紫黄色,具多数黄色斑痕。药材圆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径1~2厘米。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外层2鳞片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顶端常开裂。断面颗粒性,粉质,坚实。气微酸,味苦。

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③生贝 为植物伊贝母(又名:西贝母)的干燥鳞茎。

伊贝母鳞茎卵圆形。叶互生或对生,无柄,下部叶广披针形,长4~11厘米,宽22~30毫米,顶叶轮生,线形至披针形,先端不呈卷须状。花单生或25朵成束状,顶生,钟形,长3~4.5厘米,宽2~2.5厘米,花被片黄色或白色,内面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点。

药材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大小及形态极不整齐,高1~2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深黄色斑点,顶端尖或平,开裂或不开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层鳞片有的似淅贝母而较薄,内表面棕质轻而疏松,折断面颗粒性,微带灰质。气微,味微苦或带咸。以坚实而有粉性,不带咸味者为佳。

主产新疆。

④北贝为植物一轮贝母的干燥鳞茎。

一轮贝母鳞茎扁球形,直径在1厘米以下。叶4~5片轮生于茎上部(仅1轮,偶有2轮),其余的叶对生或互生,叶片先端不卷曲。花单生,暗紫色,上有黄色斑点。

产华北、东北。

鉴别

基本方法643次播放02:23川贝怎么选 不是又大又白才好

川贝母是一味名贵中药材。药用始载于明代的《滇南本草》一书。其主要功用适用于外感风热咳嗽、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的良药。由于其疗效卓著,药用需求量大,就有人用伪品来冒充川贝,因此必须认真加以识别其真伪。

川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种较多,可分为松贝、青贝、炉贝三种规格,其药材性状各有所区别。

松贝

松贝

呈卵圆形,颗粒大小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顶端稍尖、闭口。底部平,能直立放稳。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称“怀中抱月”。外表纯白色,有光泽。质地硬脆,粉性足。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的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114次播放01:04上期视频说了川贝母,那今天和大家聊聊什么样的川贝母才是最优的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

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

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0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伪品川贝

山慈姑

(1)山慈姑:又名土贝母、草贝母,外形与川贝母相似,但基部呈脐状凹入,有须根茎。表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不分瓣。质坚硬难折,断面角质。气微弱,味极苦而辛。本品含秋水仙碱,系有毒草药,内服过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中医多外用冶痈肿、瘰和关节炎等症,与川贝母的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不同。

(2)光慈姑:亦名光姑子,药材呈圆锥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平,中央凹入。不分瓣。颗粒较松贝稍大。表面呈黄白色或浅棕色,光滑。一侧有条纵沟到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内有一圆锥形心。气微,味淡。

湖北贝母

为百合科湖北贝母的干燥鳞茎,又称板贝。本品呈扁圆球形,高0.8~2.2cm,直径0.8~3.5cm,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外层有鳞瓣2枚,肥厚,略呈肾形,或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顶端闭合或开裂。内有鳞叶2~6枚及干缩的残茎。基部内陷呈窝状,残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数须根。外层单瓣鳞叶呈元宝形,长2.5~3.2cm,直径1.8~2cm。质脆,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

川贝

平贝

为百合科平贝母的干燥鳞茎。商品多来源于栽培,主产东北。本品外形扁球状,形如算盘珠,高0.5~1cm,直径0.6~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外层有鳞叶两瓣,肥厚饱满,大小相近或叶片较大,互相抱合,顶端微平或微凹入,稍开裂。中央鳞片小,质坚实而脆,富粉性。平贝与川贝最大的区别在于平贝较川贝大,扁平不圆,色常不白,味苦。有用小粒平贝充松贝者,其直径仅约0.5cm,呈圆锥形,形似松贝,但顶端较圆,鳞叶两瓣大小亦极悬殊,大抱小,但小鳞叶仅呈米粒样,只在中部显现,多不到基部(不似松贝之怀中抱月形)。味苦。

川贝

伊贝

为百合科新疆贝母或伊犁贝母的干燥鳞茎。新疆贝母为扁球形,高0.5~1.5cm。表面类白色,光滑。外层鳞叶2瓣,月牙形,肥厚,大小相近而紧靠。顶端平展而开裂,基部钝圆,内有较大的鳞叶及残茎、心芽各1枚。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本品常混作青贝,应注意鉴别。伊犁贝母呈圆锥形,较大,表面稍粗糙,淡黄白色。外层鳞叶心脏形,肥大,一片较大,或近等大,抱合。顶端稍尖,少有开裂,基部微凹陷。

总之,伪品川贝与川贝的外形相似,但它们的药材性状均呈整块状,不分瓣。这是识别川贝真伪之重要特征。

混伪品

常见的川贝混伪品有一轮贝母、东贝母及草贝母等,鉴别要点如下。

一轮贝母

本品呈扁球形,直径约1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外层鳞瓣多枚,肥厚,轮生,顶端开裂。中央有小鳞叶和心芽。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苦,有毒。

川贝

东贝母

本品呈扁球形,直径1~2.5cm,高1~1.5cm。表面类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对合,中央有皱缩的小鳞叶2~3片及干缩的残茎。质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苦。

川贝

草贝母

主产于四川和云南,即丽江山慈菇的球茎,俗称为草贝母。有误当贝母服用造成死亡的事故发生。球茎呈短圆锥形,高1~1.5cm,直径0.8~2cm,顶端渐尖,底部呈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一侧有一处从基部伸至顶端的纵沟。质坚硬,断面角质样或略带粉质,类白色或黄白色,味苦而麻,有大毒。

综上所述,松贝与青贝的明显区别在于松贝的两个鳞瓣大小悬殊而青贝的大小相近;炉贝个体最大,呈长圆锥形,色显黄白,或有“虎皮斑”。川贝均以质坚实,粉性足,色白者为佳。另外,一轮贝母及草贝母均有毒,须格外注意。

市场

川贝母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由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管理,1985年改为国家指导性计划品种,以后则由市场调节产销。为了适应医疗和市场需要,在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进行了野生变家种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市场供应比较紧缺,属于不能满足需求的品种。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川贝母野生资源较多,收购增长较快,这个时期是供大于求。60年代初期,受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收购与销售均有所下降。60年代中期,随着农、副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川贝的购、销迅速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30多万千克、销30万千克)。70年代至80年代,资源缺少的问题就较为明显,收购与销售均有较大幅度下降。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川贝母野生蕴藏量约100万公斤,多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采挖困难,加之家种区域性强,生产规模小,所以短期内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川贝母是止咳化痰的良药,中医处方用量相当大。以川贝母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达100种以上,尤其近20年开发的川贝枇杷露、川贝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等川贝母制剂,服用方便,比较受欢迎。川贝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创汇率较高。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药用量必将进一步增加。家种川贝母已奠定了初步的生产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因此市场的开发前景比较好。

但是,在川贝母的生产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野生资源过度采挖,资源迅速减少;种植技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生产周期长,发展缓慢。因此,对野生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要认真执行"森林法"、"草原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对野生资源的护育。在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适宜区域,要大力发展家种川贝母生产,做好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尽快形成商品生产能力,增加药源,以适应医疗市场需要。

伊贝母医疗作用与川贝母相近,在川贝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伊贝供应也显不足。建国以来,生产有所发展,但产不足销,供应一直紧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伊贝产量是最低的时期。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伊贝购销也随之增长,1970年收购近10万千克。自然资源的增长较慢,为满足市场需求,60年代新疆开始野生变家种研究,以后河北、内蒙古引种成功,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野生的状况,但家种面积小,生产发展缓慢。1985年后,在价格刺激下,上山采挖伊贝母的人员增多,伊贝的收购量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市场供应。

伊贝母抗逆性强,生长迅速,清肺化痰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野生资源少,现有野生蕴藏量约130万千克;而且人工栽培发展缓慢,产量不大。因此,在对野生资源加强保护的同时,加强伊贝母的研究工作,开展伊贝母茎、叶、花综合利用的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

平贝母商品原来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在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后,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长较快,成为商品主要来源,市场紧缺状况有所缓和,但仍属供应偏紧的品种。平贝母野生资源零星分散,采挖困难。自60年代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后进展较快,70年代家种生产已初具规模,年产量在2~3万千克,80年代以后产量明显增加,年产5~6万千克。

平贝母在中医临床中用于治疗气管炎、痈疮等疾病,也用于配制复方贝母片、小儿牛黄清肺散等多种中成药,用量较大。还从平贝母的茎、叶、花、果中提取出具有镇咳、化痰作用的生物碱,用以制成治疗气管炎的新药,效果良好,展示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平贝母年需要量约11万千克,野生蕴藏量约25千克,每年栽培面积约2000亩,可见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产销

川贝胶囊

暗紫贝母Bu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是商品川贝母的主要来源,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主销华东、华南地区并出口。

甘肃贝母Bulbus Fritillariae przewalskii主产于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部。

梭砂贝母Bulbus Fritillariae delavayi产于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德格等地,色白、质实、粒匀,称白炉贝;产于昌都、四川巴塘和云南西部者,多黄色,粒大,质松,称黄炉贝,因具虎皮黄色,亦称虎皮贝,过去集散于打箭炉(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故名炉贝。主销华北。

食谱

10万次播放01:57自制川贝枇杷膏,2分钟就学会,家里备上1罐,孩子咳嗽痰多有用处

川贝炖鹧鸪

【制作过程】

1.先把鹧鸪脱毛,开膛去内脏,光鸡斩件,瘦肉切成粒,火腿切方粒,然后一同焯水去血污。

2.把所有原材料装入炖蛊,炖约4小时。

3.将所有调味料放入炖好的汤中,调匀即可。

4.准备:10分钟,烹饪:4小时。

【特别提示】烫鹧鸪时水温不要超过70℃,否则鹧鸪会脱皮。此菜能起到化痰、止咳、润肺的功效。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功效

川贝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的功效,用于热症咳嗽,如风热咳嗽、燥热咳嗽、肺火咳嗽。川贝有镇咳作用、祛痰作用、有降压作用、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主治

用于肺虚、久咳、虚劳咳嗽、燥热咳嗽、干咳少痰、咯痰带血、肺痈、瘰疬、痈肿、乳痈。

禁忌

脾胃胃虚寒及寒痰者慎服。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正确清洗川贝农药残留方法:

川贝之所以清洗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其外表粗糙,而且皮很薄,一洗就破。

因此,很多人为了图省事,简单地用水冲冲就吃。其实,川贝属于草本植物,植株比较低矮,果实细嫩多汁,这些都导致它容易受病虫害和微生物的侵袭。因此,种植川贝的过程中,要经常使用农药。这些农药、肥料以及病菌等,很容易附着在川贝粗糙的表面上,如果清洗不干净,很可能引发腹泻,甚至农药中毒。

要把川贝洗干净,最好用自来水不断冲洗,流动的水可避免农药渗入果实中。洗干净的川贝也不要马上吃,务必再用残洁清浸泡5分钟。残洁清可以杀灭川贝表面残留的有害微生物;残洁清水呈碱性,可促进呈酸性的农药降解。洗川贝时,千万注意不要把川贝蒂摘掉,去蒂的川贝若放在水中浸泡,残留的农药会随水进入果实内部,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另外,也不要用洗涤灵等清洁剂浸泡川贝,这些物质很难清洗干净,容易残留在果实中,造成二次污染。

川贝母性味苦、甘、凉,入肺经。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润肺的功效。但若是寒性咳嗽,服用川贝粉就如“雪上加霜”,是很不适宜的。咳嗽了就喝点川贝止咳糖浆,成为很多人的经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咳嗽都能用川贝类止咳药治疗。

川贝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而且止咳效果好且药性平和,故配伍在很多用于止咳的中成药中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但由于组方和用量的不同,使用起来也是有所区别的。以“川贝”命名的药也很多,较为常见的如:“川贝止咳糖浆”、“川贝枇杷糖浆”、“牛黄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液”、“治咳川贝枇杷露”、“蜜炼川贝枇杷膏”等。大多用于热症咳嗽,如风热咳嗽、燥热咳嗽、肺火咳嗽。

简单的辨证方法是看痰的颜色和稀稠,热症咳嗽共同特点是咳出的痰稠色黄,而痰稀色白的寒症咳嗽和虚症咳嗽则不适宜,否则的话咳嗽症状不但不会好转,甚至会雪上加霜,加重病情。

燥热所引起的咳嗽表现为口干、痰少稠黏、色黄、咽痛,或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选用川贝粉确有良效。如果口淡不渴,咽痒,以晚间咳嗽为主,痰稀白者,切忌使用,应及时请医师诊治。

禁用人群

川贝主要是针对热性咳嗽,比如上火、感冒、肺热,但是如果是寒性咳嗽,用川贝那就是雪上加霜了,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咳嗽的性质,对于肺寒痰白者是不能用川贝来止咳的,一旦用错了不仅不能治病,反而增病。这一点一定要谨慎。

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也不能盲目用川贝,比如孕妇,在怀孕期间任何药物都要谨慎使用,川贝也是一种中药,因此,使用需要征求医生的同意。对于小孩和老人,也要区别对待,不要随便自己买药来吃,因为老人家整个的身体机能都是处于低下的状态,任何药物都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因此,要遵照医嘱来服用。

作用941次播放00:29川贝的功效你清楚吗?它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与作用

1、川贝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

2、川贝有镇咳作用。

3、川贝有祛痰作用。

4、川贝碱具有降压作用。

5、川贝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经典药方

1、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贝母(去心)75克,甘草(炙)1.5克,杏仁(汤浸去皮、尖、炒)75克。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

2、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50克,甘草(炙锉)1.5克。上五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3、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菀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襄一丸,含咽亦佳。(《圣惠力》贝母丸)

4、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贝母散)

5、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葶苈子、黄郁金、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二分;4~7岁,每次五分;8~10岁,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苏中医》(2):36,1965)

6、治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鸡峰普济方》贝母丸)

7、治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8、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一两(炮令黄)。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9、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10、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11、下乳:知母、贝母、牡蛎,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12、治瘰疬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济方》贝母丸)

13、治喉痹肿胀:贝母、桔梗、甘草、山豆根、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

14、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加)

15、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

16、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 (《圣惠方》)

古籍文献

1、《雷公炮炙论》:贝母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2、《唐本草》:贝母,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

3、《本草图经》: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莱、润、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

食用禁忌

川贝

脾胃 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

①<本草经集注>:“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芤、矾石、莽草。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栽培技术

气侯土壤

宜冷凉湿润的气侯。以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

整地

深耕20厘米碎土整细耙平,依地势作畦,开好水沟。

种植
  1. 种子繁殖:6~7月间采收贝母的种子,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种,用撒播或条播法,以条播为佳,播后覆盖稻草。约3年后即可收获。
  2. 鳞茎繁殖:7~9月间收获时,选择无创伤病斑的鳞茎作种,用条栽法,按行距20厘米开条沟,株距3~4厘米,栽后覆土5~6厘米。或在栽时分瓣,使大小均匀,分瓣宜直分,不能横分,不能损伤内外表皮,随分随栽,斜栽于穴内,覆盖细土灰肥约3~5厘米厚,压紧镇平。
田间管理

随时除草,不须中耕。一般施肥3次,第1次在栽种前施以腐熟厩肥;第2次在苗高3~4厘米时,施以腐熟的粪肥;第3次是在3月间,当鳞茎生长时,施以粪肥与油饼。

采制

挖掘季节因地而异,西北地区多在雪融后上山采挖;青海一带一般在7月采挖;四川、云南及甘肃地区约在5月间采挖。挖出后,洗净,用矾水擦去外皮;亦有用盐水浸泡后晒干或用木炭烘焙至干,然后硫磺熏后再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