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针茅是禾本科针茅属植物,产于内蒙古高原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甘肃、新疆等地。

中文名

戈壁针茅

禾本目

拉丁学名

Stipa tianschanica Roshev. var. gobica (Roshev. ) P. C. Kuo

植物界

针茅族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外文名

Gobi Needlegrass

禾本科

亚科

早熟禾亚科

针茅属

天山针茅

变种

戈壁针茅

命名者及年代

gobica (Roshev. ) P.C.Kuo,1924

分布区域

甘肃,河北,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新疆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戈壁针茅

种拉丁名:Stipa tianschanica Roshev. var. gobica (Roshev.) P.C.Kuo et Y.H.Sun

种别名:高壁音—黑拉干那(蒙古族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针茅属

属拉丁名:Stipa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斜升或直立,基部膝曲,高(10)20—50cm。叶鞘光滑或微粗糙;叶舌膜质,边缘有长纤毛,叶上面光滑,下面脉上被短刺毛,基生叶长达20cm,茎生叶长2—4cm。圆锥花序下部被顶生叶鞘包裹,分枝细弱,光滑,直伸,单生或孪 生;小穗绿色或灰绿色,颖狭披针形,长20—25mm,上部及边缘 宽膜质,顶端延伸成丝状长尾尖,二颖近等长,第一颖具1脉,第二颖具3脉,外稃长7.5—8.5mm,顶端关节处光滑,基盘尖锐,长0.5—2mm,密被柔毛,芒一回膝曲,芒柱扭转,光滑,长约1.5cm,芒针急折弯曲近呈直角,非弧状弯曲,长4—6cm,着生长3—5mm的柔毛,柔毛向顶端渐短(图39)。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内蒙古高原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甘肃、新疆等地;蒙古也有。

生态特征

戈壁针茅为超旱生多年生密丛型小禾草,叶层高20—30cm,生殖枝高30—40cm,丛幅10cm左右。戈壁针茅在内蒙古高原4月上旬返青,5月下旬到6月上旬开花,6月中下旬种子成熟。早年不抽茎结实。戈壁针茅分布区湿润系数在0.13-0.30之间,年降雨量低于250mm,年≥10℃的有效积温2000-3000℃。戈壁针茅的出现,总是与山地和石质丘陵上部的砾石性原始粗骨土生态条件,保持着密切地联系。由于生境的限制,戈壁针茅只能形成小面积的群落片段,常以岛状形式与其他砾石生群落组合在一起,构成群落复合体。戈壁针茅在内蒙古高原区组成的主要草地类型有以下几种:1.戈壁针茅+线叶菊 (Filifolium sibiricum) 草地:该草地分布于山脊(海拔1470m)和阳坡上部。草群高10-20cm,盖度15-20%左右,其中戈壁针茅占15%,线叶菊占3%。草群产量不高,生长旺季每亩产鲜草约66kg,禾草占80%,杂类草和小半灌木各占10%。2.戈壁针茅+山蒿 (Artemisia brachyloba) 草地:该类型主要见于阴山山脉北麓石质丘陵的向阳坡地上部。受所处地带的影响,草群中含有大量的荒漠草原成分,草群高度平均10cm,盖度15%,产草量每亩约65kg,禾草占80-85%,小半灌木蒿类占15-20%,杂类草的作用极微。3.戈壁针茅+冷蒿(Artemisia frigida) 草地:其分布的地理范围和戈壁针茅+山蒿草地相似,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这类草地所处的小地形部位比较平缓,砾石性程度略低、土层稍厚。草群平均高10cm,总盖度15%,其中禾草占8%,小半灌木占5%,杂类草占4%。地衣层片较发达。4.戈壁针茅+女蒿 (Hippolytia trifida) 草地:这类草地和戈壁针茅+冷蒿草地经常出现在同一生态序列上,但占据着砾石性更为强烈的凸起的小地形部位,抗侵蚀耐干旱能力更强的女蒿代替了冷蒿。草群变得更加低矮、稀疏,最高7Cm,平均5cm左右,总盖度7-8%。5.戈壁针茅+蓍状亚菊 (Ajania achillaeoides) 草地:这类草地见于狼山西南段,海拔1600m左右的西北麓石质山坡。基本叶层平均10Cm左右,盖度10-12%,禾草类和小半灌木各占1/2。[1]

饲用价值

戈壁针茅为山地草地上的优等饲用植物。各种家畜均喜食。颖果无危害。由于其分布于石质山地和丘陵的顶部,最适于放牧山羊。戈壁针茅虽然植株低矮,但叶层高达20Cm以上,草质好。戈壁针茅草地所占的面积较小,且呈分散的小片混生在其他草地中,其利用价值,往往与其周围相邻的草地一齐考虑,才有一定的实际利用价值。[2]

戈壁针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