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中国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因源于春秋时卫地得名,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濮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卫运河。最后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至天津入海河,并在沧县南又挖成捷地减河,引洪水直接入海。

中文名

卫河

注入

渤海

别名

白沟

地理位置

河南省北部

发源地

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

流经区域

山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及山东小部分

流域面积

14970万平方千米

外文名

Wei River,亦作Wei Ho或Wei He

长度

400多公里

著名景点

百泉

所属水系

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

路线长度

900公里

河口

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村

主要支流

淇河、安阳河

面积

14970平方公里

重要事件

2021年7月22日晚,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新镇镇一处卫河河堤突然决口,导致附近多个村庄被淹,所幸村民被安全转移。目前,当地干部群众已经奋战十余小时,奋力堵塞决口处。

7月23日上午,记者从当地居民处获悉,卫河鹤壁段已经决堤,有村民被围在河堤上。尽管填入了数车石头以及多辆大卡车,但仍未能堵住彭村的口子,目前侯村、寺南已经沦陷;今晨5点,临近卫河的浚县新镇泄洪,居民已被转移;目前下游的小河紧急需要钢筋以及焊工,希望焊成钢筋铁笼,用于堵决口。

2021年7月26日2时27分,在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及中国安能集团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新镇镇卫河河堤决口成功合龙。

名称由来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一直沿用。

河道走向

关于卫河的发源,业界曾有三种说法。

一说发源于博爱县之皂角村,这里是原运粮河(古永济渠,引沁水的人工河道,在大沙河源头下游)的起源处。历史上的运粮河由此东北流汇合新河、沙河、门河、洪水河至新乡县合河乡与卫河相接,这是按“河源唯远”的观点而定的卫河河源,后来,随着运粮河的改道,这种观点已成为史话。《河南省志·地理志》有此记载。

二说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夺火在陵川县城南35公里处,原名铎壑,因春秋时为铎遏父的封邑而得名,后讹传,演变为夺火。此处高山林立,沟壑比比,古为永和隘,是陵川通往河南的咽喉。运粮河改道以后,卫河上游的主要干流为大沙河。

三说辉县市百泉为卫河之源。其实百泉只是卫河上游支流百泉河的源头。在辉县市境内注入卫河。大沙河上游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坡陡、水急,新中国成立前又无固定河槽,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治理,并在上游的太行山中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群英水库。而群英水库的上游,正是净影峡谷。从卫河的所有支流来看,卫河显然不可能发源于百泉,因为这些支流都处在百泉的上游,而大沙河是卫河的第一个支流,理应成为卫河的源头。

此外,《河北省志第3卷自然地理志》载:卫河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是将黄河支流沁河支流丹河与大沙河混同所致。因两河在河南省焦作市相邻且有渠道沟通。

卫河段

卫河

卫河,以大沙河为卫河上游的干流,河源出自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南岭,在陵川县境内流域面积248.3平方千米,流域内均为山区,流向自北向南,流经夺火镇南部的槐树庄、河口、外荒等村庄,在省界附近有另一条小支流纸坊河汇入,此后出山西省境。[4]

大沙河,在博爱县灵泉碑入河南省境。东流经焦作市的中站区、山阳区、武陟县、修武县,新乡市的获嘉县、辉县、新乡县,至合河镇纳百泉河后始称卫河,分两支,一支为共产主义渠,另一支为卫河河道,流经新乡市的凤泉区、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卫辉市(原汲县)、安阳市的滑县、鹤壁市的浚县,共产主义渠和卫河在王庄乡老关嘴合流。继续北流,经滑县、安阳市的汤阴县、内黄县、濮阳市的清丰县、南乐县等地,在南乐县大北张集出省。

卫河新乡市区一段

其中:新乡合河镇以上称大沙河,合河镇至皂角树一段100公里,当地称运粮河。[1]

卫河

卫河继续北流,流入河北省境邯郸市的大名县,进入山东省聊城市的冠县,复入河北省邯郸市的馆陶县徐万仓称沟弯与漳河汇流后叫做卫运河,也叫漳卫河,以上河段就是通常说的卫河。

卫运河段

也有资料将卫运河也归为卫河,其河道走向是:自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漳、卫汇合处起,入山东省聊城市的冠县、临清市,经河北省邢台市的临西县和临清市省界,在临清市南汇小运河后,经夏津县、武城县,至武城县四女寺枢纽再与南运河相交。此段河道,山东省志记为157公里。(本段主要支流有长顺渠,自冠县乜村闸下至临清市李圈闸入卫运河,长42公里,流域面积311平方公里。)经四女寺枢纽分流后,经漳卫新河等入渤海;并经南运河连通天津海河河口。

卫运河与卫河示意图

河道特征

卫河干流在合河乡至称勾弯一段。平均比降1/9600。河道曲折率为1.78,流域不对称系数为1.34。卫河两岸支流分布极不对称,其明显特征是成一侧(左侧)支流特别发育的梳状河系。右岸缺少支流,仅一些洼地和沟渠,左岸支流多,其中较大的支流有淇河、安阳河、峪河及沙河等。

卫河水系发源于西部的太行山区,集水区主要在山前洪积平原。干流是沿着洪积平原和冲积平原转折地带的交接洼地,由西南向东北流。卫河的许多支流都是顺太行山东坡由西向东流,源短流急,山洪暴发危害较大。[1]

河床比降由上段的1/2000逐渐降低到1/8000,最低为1/10000。卫河左岸支流均来自太行山东麓,源短流急,涨落时间短促,1958年开挖了引黄的共产主义灌溉渠,渠首在人民胜利渠渠口,经新乡合河镇,穿卫河、沿卫河左岸至老观嘴入卫河,后改为排洪河道,全长160公里。卫河右岸均为平原区。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道4条,流域面积1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41条。卫河的中、下游有柳卫坡、良相坡、长虹渠、白寺坡、小滩坡、任固坡等均为洼地,当卫河涨水较大,渲泄不及时可起滞洪作用。[5]

历史

通常所说的卫河是指新乡合河镇至河北馆陶县称沟弯一段,《河南省志·地理志》《河南省志·地名志》谓:长347公里,其中在河南省长240公里;《河南省志·水利志》《河南省志·地名志》谓:河道全长344.5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境内河长286.5公里,流域面积14580平方公里。另有河南省媒体载:全长394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卫河在河南流经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5市8县区,全长214.2公里。另:《河北省志第3卷自然地理志》载为388公里。

如以大沙河为上游河源(河长115.5公里),以《河南省志·地理志》记载干流长度347公里为准,则卫河全长为462公里。流经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4省。

河道变迁

海河水系形成以后,各支流水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历史上水系变迁情况如下:

卫河在海河流域中的位置

晋代以前,豫北卫河水系还未形成,当时太行山东麓的清水、淇水和洹水都流入古黄河。卫河前身为白沟,也称宿胥故渎,原为黄河故道。清河为南运河前身,也在黄河徙宿胥后形成,因水清而得名,河徙以后水源缺乏。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于枋头(今浚县西南头、西方城村)附近建筑渚截河水,使改流入白沟,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大河。以后为了保证这条河流的水量,保持航运畅通,历代不断开辟水源,致使此河本身随之不断引伸和发展变化。如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目的是增加白沟的水源以利漕运。至于淇水以西的卫河河道,原名清水。建安年间,仍为黄河支流,但《水经注》记载,不仅清水与淇水汇合,丹水也向东分出一些支沟注入清水。这是建安以后,为了增加白沟与清水运道的水源而逐渐向西引伸的。《水经注》所记载的清水和白沟基本类同现代的卫河,只是白沟下的清河个别河段与现代南运河不同。晋代又将清水从入黄河改为东会淇水入白沟。隋大业四年(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入清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又向南北两端进一步引伸扩展。其南端是引沁河入清河,目的是增加水源,这时的卫河,即海河南界向南扩展的最远时期。但为时不久,沁河淤废,不通卫河。唐代的济渠,宋、金、元的衡河,明以后的卫河,仍以清、淇水为主流。

水文特征

卫河全部流域面积15290平方公里(在楚旺水文站以上的流域面积为1348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为6280平方公里,平原区为9010平方公里。[5]

卫河流域年降水量一般为600多毫米,西部太行山区可高达700毫米以上。年径流深在100毫米左右,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年径流变差系Cv值在0.45-0.67。卫河干流楚旺水文站28年资料,年平均流量为65.3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20.6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为1963年的64.8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79年的7.26亿立米。有记录的最大洪峰流量,干流西元村站1963年8月10日为13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河水干枯,西元村站1967-1969年连续三年出现断流,楚旺站1965-1969年连续5年出现断流。[1]

主要支流

卫河

卫河及其左岸各支流,均发源于太行山东麓,上游山势陡峻,水流湍急;下游流经平原,水流平缓,渲泄能力低。汛期常沿共产主义渠、良相坡、长虹渠、白寺坡等坡洼地引洪滞洪,并顶托卫河右岸平原区小支流的涝水排入,造成两岸洪涝灾害频繁。[1]自然河道

大沙河水系

大沙河,位于县城北部,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该河自西向东,流经博爱县、焦作市、武陟县、修武县至新乡县(合河乡)西永康北入共产主义渠,全长115.5公里。在本县境内长36.5公里,流域面积为450平方公里。上游河宽15米,下游河宽为30米,平均河深3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150毫米,是本县一条最主要的防洪排涝河道。由于大沙河发源于山区,支流分散,呈梳状形汇入。因山坡陡,水流急,历史上灾害严重。据1892年、1929年、1939年诸年记载:或因山洪,或因沁河决口,部分地区平地水深超过一米,大水流经修武县、获嘉县直达新乡,平地可行舟船数里,洪水泛滥面积达60万亩以上。1959年春治理大沙河以来,最大可过流量650立方米(包括行洪区)。过水基本流量为80秒立方米,枯水期流量一般为1-2秒立方米。因焦作市化工厂、焦作市造纸厂、修武县造纸厂废水大量注入大沙河,故造成河水污染,水色混浊,含碱性较大,有碍灌溉农田。河床上游为粉沙壤土,下游为黑色粘土。大沙河右岸逐步进行了绿化,成为绿色的防护林带,中间成为交通要道。大沙河治理之后,可灌溉面积为3.8万亩。排除内涝、改善治理盐碱地面积10万余亩。

蒋沟,位于县城西南,全长28.6公里,河宽13米,河深8米,系大沙河的平原支流。发源于博爱县留村,流经武陟县,到本县北高村北注入大沙河。在本县内的长度为8.5公里,流域面积128平方公里,可过最大流量为100秒立米。一般流量为0.1-0.2秒立米,河床易被水冲刷而决口。因此,培堤、护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大狮涝河,在修武县城南3公里处,河宽15米,深3米,系大沙河的平原支流。发源手武陟县大樊,流经武陟、修武,到获嘉县的狮子营人大沙河,故称为大狮涝河。自西而东全长49公里。该河原无固定河槽,系沁河大樊处多次决口而形成。据历史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沁河决口于樊村,之后又多次决口,将大量的泥沙带入河道,大部分土地被淹,房屋倒塌,给人们造成很大危害。1965年,本县动员民工新开河床,又经1981年治理,达到设计要求,该河宽20米,深3米,在本县境内长21.2公里,流域面积3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深110毫米,基本流量为0.5秒立米左右,防洪期过水流量为40-50秒立米,最大可过水流量为80秒立米,水质尚好。大狮涝河治理后,减免内涝灾害10万亩。

新河,位于修武县境中部,修(武)焦(作)边界处。全长20公里,河宽10米,河深2米,系大沙河的平原支流。发源于修武县西的灵泉陂,自西向东到本县孔村东人大沙河,一般流量为0.5-1.0秒立米,流城面积为158平方公里。该河还担负着承受白马门河、阎河、瓮间河三条主要河道的山洪下泄任务。灌溉面积为0.8万亩,可减免内洪灾害2万亩。

陆村涝河,在修武县县城北,全长19公里,河宽10米,深2米。发源于焦作市大陆村西南地的巧妇泉和浊鹿泉,流量为0.6立方米。历史上遗有故道。本县于1953年再次深挖,属排涝河道,1975年焦作矿务局于大陆村建九卫山煤矿,该矿投产后,将矿井水注入涝河,流量可达1秒立米,流经焦作市安阳城乡,到本县五里源乡朱营村入大沙河。遇旱两岸群众拦截提灌,遇涝洪水平槽而下,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为1000亩。为充分利用陆村涝河的水利资源,1984年底,焦作市政府主持召开修武县、郊区、市水利局局长会议,决定新开挖河槽,引水至五里源乡,现大部工程竣工。

磨台营涝河,在修武县城西北,主要是排除磨台营村周围的涝水以及王母泉、柳树泉等泉的退水,全长8公里,河宽11米,河深2米。于1955年开挖,一般流量为1秒立米,枯水期仅有流量0.1-0,3秒立米,洪水期可过流量为10秒立米,该河由西北向东南至五里源乡大堤屯村入大沙河。两岸群众遇旱可提灌1000亩。

运粮河,于修武老县城南遗有故道,现仅长4公里,可引大沙河水从关爷庙至城东养渔塘。宋、元时期,该河曾名豫河。后以九道堰通丹水,又称小丹河。因其下游入卫河直达天津,以漕运为主,故改称运粮河。河道流经县城南门外,又东北流数里,始折而东行入获嘉境。明万历十三年,知县朱政于东关外建桥河上,以通行旅。历史上的运河是修武的一条水上交通大动脉,除运送漕粮外,商客可运送各种货物经销。每到春天到来之际,绿柳沿堤,风景优美,沿岸城镇商业兴隆,时闻舟上谈笑之声阵阵,热闹非凡。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张明远奏准,除航运外许民灌溉田亩。遇旱上游堵截,遇涝泄洪而下,水暴涨则有毁田伤家之患。民国时期,运河在本县长达17.5公里,流量4立方米。1953年设立新乡运河管理局,对博爱、武陟、修武、获嘉四县境内的运河进行治理。过水流量30立方米,本县的灌溉面积为2万亩,同时可排除两岸洪水。1959年冬,本县因搞引黄工程和开发大沙河工程,使历史上的千年运粮河失去了排灌能力。

清水河水系

清水河,在修武县县城东北30公里。对清水河的发源地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1983年8月查实,清水河主要发源于辉县待王庙东北15公里的横山脚下,流量为5秒立米,流经待王庙时与清水河的第二个发源地修武县白鹿山涧散水汇合东南而行。历史上河宽20余米,水深1米多,夏秋雨季不能行人。这条河称瑶河,"瑶"、"峪"音近,故又名为峪河,流经辉县、获嘉等地。河水清澈透明,故称为清水河,现清水河被修、辉两县利用。

峪河南支,引辉县峪河总干之水,从辉县老磨庄起,流经本县方庄乡赤庄村、申国、丁村等,全长13公里。该河为地下渠道,部分为浆砌,部分为土石渠床,宽窄不等,一般为1-3米,灌溉面积6,000余亩。

三道河,位于方庄乡东北8公里,发源于修武县岸上乡斗水村黑山脚下,原属于清河水的散水,常年基流量为0.2立方米/每秒左右,为开发利用山泉水,1965年秋方庄公社受益大队出动民工600余人,大干一冬一春,全部浆砌渠道一条,全长10公里,渠宽0.8米,高0.6米,修截留坝一处,除解决2,000余口人的生活用水外,还可灌溉土地1,500亩。

山门河,位于县城西北,该河为山洪排泄河道,平时无水,平均河床宽度16米,在本县该河长36.5公里,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

纸坊沟河,位于城北30公里,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境内,在本县全长65公里,流经云台山景区,在辉县市注入清水河(峪河)。为天然河床,流域面积为115平方公里,枯水期仍有流量0.5立方米/每秒。洪水时期流量不等。平时水量被马鞍石水库所拦,水库积满下泄。该水库位于纸坊沟境内,黑龙王庙处,库容水量1,035万立方米。

大沙河,是卫河的最大最上游支流,属天然河道,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博爱、焦作、武陟、获嘉、辉县,经新乡县西北入共产主义渠。

百泉河,发源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村的百泉湖,湖北岸建有卫源庙,意谓卫河之源,曲折南流,注入卫河。全河均在辉县境内。

淇河,为卫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方脑岭,流入河南省后,经辉县、汤阴等县,在淇门镇西的小河口东流入卫河。全长在新村站以上为129.7公里,集水面积2118平方公里。贺家村以上,河行于丘陵山区,坡陡流急,河槽多深潭,跌水很多,最大跌水在白王庙西,落差6米,河床比降大,自上而下,由1/200降至1/700。贺家庄以下,河道进入平原,比降骤减,两岸地势平缓,逐渐以人工堤防束水,以防山区洪水漫溢。淇河为山区性河流,洪水峰高量大,新村水文站观测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956年的3590立米/秒,每逢涨水时,经常因卫河顶托而漫溢。日最小流量为1958年4月29日的0.08立米/秒。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8年的资料,淇河新村站的年平均流量为16.96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5.35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为1956年的16.46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79年的1.38亿立米。

安阳河(洹河),是卫河的较大支流之一,源于林县太行山麓的清泉寺,东流经林县及内黄西部,于赵庄西注入卫河。河道全长140余公里,流域面积192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区的流域面积占70%。干流流出清泉寺,经善应、高平出山地。在善应以上无可靠水源,干旱时,经常干枯断流;善应以下,有大量泉水自两岸河床中涌出,过去一般能使水量保持在5立米/秒以上。上游河道行于丘陵之中,岸坡较陡,河槽深约8米,宽达150米,呈槽状,坡降在1/400米以上。高平以上左岸北方山有天喜河注入,高平以下,到东麻水,左岸有“粉红江”河注入。据1952~1979年27年来的资料,安阳河(安阳站)的平均流量为11.23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3.54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为7.62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仅为最小径流量4倍。该河由于泉水补给较多,不管是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都比其他河流来的均匀。据历史记载,安阳河最大洪峰流量,1922年曾出现过2070立米/秒,1963年和1956年的最大洪峰流量都超过1000立米/秒。安阳河在考民屯以下,两岸开始有堤防束水,在洪水较大的年份,河槽远远不能容纳,洪水漫溢成灾时有发生。

卫河

峪河,是卫河上游左岸的一条山洪性支流,源于山西省陵川县人都陵,在辉县峪河口流出太行山后注入卫河上游,全长76公里,流域面积558平方公里。上游切入太行山地内,水流湍急、多谷坎、瀑布,其中最大的黑龙潭瀑布,跌水60余米,蕴藏水力资源丰富,过去常年流量约3~5立米/秒,可保证供给下游的稳定用水。峪河口站年平均流量为4.06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28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为1956年的3.62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1979年的0.441亿立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现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963年8月8日的2240立米/秒。历史上曾出现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929年的3900立米/秒。干旱季节,河水干枯,1959、1961、1962等年都出现过断流。

汤河,也是卫河的支流之一,源于汤阴县西部牟山东麓,于西元村注入卫河,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1150平方公里。上游流经丘陵区,河谷深8~10米,宽40~80米,坡降由1/400渐降至1/1000,有一定的水力资源。1956年的洪水流量估算为1630立米/秒,一般洪水不漫溢。下游平原区,坡降则为1/1500~1/3000,水流缓慢,虽有堤防,但遇到较大的洪水,有时也发生漫溢现象。

新河,源于山西陵川县,流入河南省后,经博爱到修武,向东流入卫河上游的运河,在修武水文站以上,河长84公里,流域面积1287平方公里。上游为山区,两岸陡峻,洪水无漫溢现象。出山以后,河槽宽浅,一般不到2米深,两岸虽有土堤束水,但排水能力低,遇到稍大的洪峰,就会漫溢成灾。近20多年的实测资料,新河在修武站年平均流量为4.03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27亿立米,年最大径流量1964年为3.14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为1960年的0.395亿立米,最大洪峰量不大,1964年7月8日仅有203立米/秒。每年到枯水季节,河水经常干枯而断流。[1]

武家湾河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发源于陵川县正东边缘古郊乡的窄棱坡、横水乡和八犊岭一带。流域面积66.79平方公里,主河道全长50公里,陵川境内河床平均宽约40多米。流经陵川县横水河、马圪当乡,出境后流经河南省辉县市平田乡汇入卫河。

北召河,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发源于陵川县和村、刘家庄等地。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0公里,河床平均宽50多米,流经陵川县平城镇,出境后,流经壶关县树掌、神郊、桥上等乡镇注入卫河。为季节性河流。

香磨河,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发源于陵川县东部山区冶头乡黄松背、赵迪岭、棋子岭一带。流域面积118.3平方公里。主河道全长30公里。河床平均宽30多米。流经陵川县冶头、六泉两个乡镇,经河南辉县三交口一带注入卫河。

郊沟河,是淇河的一级支流,属淇河支流淅河的上源,在山西省境内为独立水系。郊沟河发源于长治市壶关县东井岭乡岭后底村西,河流先向东北流过常行、崔家庄,而后朝东经大坪、大会、磨掌、芳岱、西柏板、土谷堆、盘底、桥上、大河、杨家池、东川底、南坡等村,在南坡村东流出山西省境,进入河南省林州市称为淅河,在流过林州市合涧镇后,转向东南,在林州市河口村南注入淇河。郊沟河全长88千米,其中在长治市境内河长55千米,流域面积584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发源于平顺县东南部杏城乡东坡上村的石河沐河,流域面积125.35平方千米。郊沟河流域各流小沟内多处泉水出露,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桥后沟又称"八道水",发源于平顺县杏城乡西安里,是郊沟河山西省境内清水流量最大的支流,清水流量0.38立方米/秒左右,郊沟河清水流量0.50立方米/秒。年平均输沙量为45.2万吨。流域内有小(1)型水库1座(磨掌),旱井18147眼,旱池265个,以及七里栈供水工程等4个提水站等水利工程。磨掌水库位于郊沟河上游树掌镇磨掌村,1960年7月竣工,属小(1)型的,总库容53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2平方千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31米,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标准达300年一遇。七里栈供水工程将流域内的七里栈泉水提引到壶关西部浊漳河流域的缺水区域,解决约13万人饮水困难及部分工业用水,提水流量0.106立方米/秒,是壶关县较大的供水工程之一。

桑延河发源于壶关县鹅屋乡洞上村,经鹅屋、黄崖底村由北向南流入河南辉州市,境内河长11.3千米,流域面积52平方千米。

引黄灌溉渠道

另外,河南省境内,有两条引黄灌溉渠道,由于其排水入卫河,因此也视为卫河支流。

人民胜利渠,是在黄河下游兴建的大型引黄灌区,大部位于新乡市辖区内黄河冲积平原上。灌区于1951年兴建,南起黄河,北至卫河,西至共产主义渠,东至柳青河,总面积1422平方公里,辖豫北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和新乡市郊区。渠首建在黄河北岸秦厂大坝上,为五孔钢筋混凝土开敞式闸门,经过几次加固,正常引水流量已由原设计40立方米/秒扩大为55立方米/秒;加大可达到8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由原设计72万亩扩大到88.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3.3万亩。总干渠由渠首到卫河全长52.7公里。灌区排水入卫河。

共产主义渠是1958年开挖的引黄灌溉渠道,因为在开挖过程中冀鲁豫三省人民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此渠被命名为共产主义渠。渠道由武陟秦厂至浚县王庄镇老观嘴入卫河,全长共产主义渠,因冀、鲁、豫三省人民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共同修建而得名,原为引黄济津和引黄灌溉工程。该渠从焦作市武陟县秦厂起,至新乡县合河镇西与卫河相交,再沿卫河左岸至浚县王庄乡老关嘴(老观嘴)入卫河,全长156.5公里(另:172.7公里,155.8公里),流域面积2901平方公里。

卫河

航道航运

卫河河道

卫河属海河水系,发源于山西省晋城县,流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4省,由山东省临清市入南运河后,经天津注入海河,全长966公里,在河南境内贯穿博爱县、焦作市、修武县、获嘉县、新乡县、新乡市、汲县、淇县、浚县、滑县、汤阴县、内黄县、清丰县和南乐县14个县市。

卫河的前身基本上是隋代大运河的永济渠,在曹操开凿白沟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天然河流和早期黄河故道加以联缀而成。古代,漕运、商运甚繁,帆樯往来,络绎不绝。近代,仍是豫北地区与天津之间物资交流的重要航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多次整修,在共产主义渠(共产主义渠:1958年建成,由武陟县引黄河水,在新乡市合河建闸,穿越卫河,由市北东流,到浚县屯子入卫河。1963年停止引水)引黄工程未停用前,卫河年运输量约70万吨。

新乡市以上,卫河水浅桥低,不能通航。新乡以下至淇河口,河槽底宽50米,洪水期水面宽70米,水源主要引自黄河,河岸平缓,有较好的纤道;但泥沙较多,淤积严重,每5~7年淤高0.7~1.2米,对航行不利。淇河口至老观嘴,大部分河段水位深,流速小,航行条件较好。老观嘴以上10公里处,有段河道为石质底,水流急,称溜子河。滩大水浅,航行困难,易出事故。1964年,对孤石井、水车井两滩进行爆破,炸出航槽360米,石块1560立方米,挖出碎石1000立方米,扩大了通航能力。从老观嘴至大北张,河槽底宽50米,洪水期水面宽100米,水深流缓适于航运。

卫河水源除来自运粮河、大沙河、安阳河和百泉外,主要由人民胜利渠(人民胜利渠:建于1952年,由武陟县引黄河水,到新乡市区入卫河。济卫水量为23立方米秒,使卫河通航能力提高,客轮直达新乡市。1958年下半年,济卫之水转为共产主义渠输送)从黄河引进。新乡市以下,可通行载重40吨以上的木帆船和轮驳船队,1962年前,客轮定班来往于新乡市至浚县间。1963年,引黄济卫的共产主义渠停止放水,卫河水量大减,部分航段只能季节通航。1969年,卫河航运处撤销。

安阳河是卫河的重要支流,木帆船常年可由卫河入口航行至安阳市区,随着卫河航运的停止而终止运输。

汲县港

该港位于汲县城北门外的卫河北岸,紧靠主航道。港区平坦宽阔,停泊区长250米,宽30米,水深1.5米,港内流速缓慢,历年很少结冰,河堤呈斜坡,装卸货物可全年正常作业。这个港距京广铁路汲县站2.5公里,汲县以下各地的货物大部由此转运,是铁路与航运货物换装接转的主要港口。每年吞吐量均在35万吨以上。共产主义渠建成后,在离原港1公里处又辟新港,码头为共产主义渠堤。大桥以下,北岸长990米,宽20~25米;南岸长172米,宽25米。大桥以上北岸长794米,宽20~30米;南岸长175米,宽30米。通往港区有京广铁路汲县站至码头的铁路专用线1800米。其中连接车站段1350米,宽20米,末段450米,宽100米,到1963年11月,可通车870米。除铁路专用线外,另有4条集运货物的道路:小堤路,长490米,宽5米;大桥北侧路,长224米,宽4米;排灌机械厂路,长962米,宽6米;闾祖阁路,长1052米,宽8米。汲县港码头及集运货物的道路,原由汲县交通科码头管理所管理,1963年10月13日,改由省交通厅直接领导。码头的收费、维护等事宜,由航运部门负责。同年11月15日办完交接手续,从此,汲县港全部由卫河航运管理处管理。

新乡港

该港位于新乡市,分新老两个港区。老港区在市区内,即老卫河港区,新乡航运站设于此,经管港站的运输装卸业务。港区内场地狭窄,装卸作业不便。1959年6月调查,该区有两处停泊区:第一停泊区从解放桥到华北纪念桥,长350米,河道最宽31米,最窄17米;第二停泊区自华北纪念桥至平原桥,长450米,河道最宽45米,最窄20米。主航道与停泊区没有明显划分,停船数量以能保证航行船只安全进入码头装卸货物为限,船舶调度较困难。

该区水势平缓,最小水深1米左右,可停靠载重40吨木帆船和小型客货轮船。港区内有斜坡式码头2座,一停泊区码头长130米,二停泊区码头长180米。大部分船只装卸货物是借用河两岸的河堤。港区有小型仓库,临时存放货物。新乡至浚县间,常年有固定客班往返,旅客甚多。1959年货物吞吐量为33万吨,运送旅客约6.8万人次。

港区有大桥4座:解放桥,长33米,通航桥孔30米,净高3.3米,桥下水深1.9米,船舶通行无阻;华北纪念桥,长28米,通航桥孔10米,净高2.05米,桥下水深2.7米,船舶通过困难;铁路桥、平原桥,对船舶通过影响不大。

1958年,卫河共产主义渠建成,在新乡市白小屯,形成了新港区。该港区停泊区域大,停靠船只多,装卸作业场地宽阔,附近有卫河航运管理处新乡船厂。但自1962年引黄济卫停止放水后,未能投入使用。[6]

水利概况

河道治理

1949年5月,浚县培修柴湾、道口、苏村等6处险堤,做土方1.27万立方米;汲县进行了46处险工加固,做土方2.5万立方米。1950年春,开始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渠首闸位于武陟县秦厂东南黄河滩地,闸5孔,设计引黄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济卫各半。1952年6月14日正式放水,改善了卫河航运条件。1955年按“淇门至道口段卫河防汛确保左岸,道口至老观嘴确保右岸”要求,对薄弱堤段进行培修,至1956年春共培修加固堤防土方284万立方米,投资189万元。1956年7月28日-8月4日,卫河上游降雨250-570毫米,形成卫河特大洪水,堤防漫决,良相坡、柳卫坡、长虹渠、白寺坡一片汪洋,内黄县城被洪水围困半月之久。受灾面积609万亩,死伤349人,塌房16万余间。当年冬至1957年春进行修复,完成土方500多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00余万元。卫河右岸从浚县嘴头村到清丰县苏堤村北修建二道防线,堤长592公里,修建后能保护二道防线以东耕地70余万亩。为保证新乡市防洪安全和工业生活用水,1957年冬在新乡县合河镇修建卫河拦河闸2孔,设计下泄流量100立方米/秒。

1958-1960年开挖共产主义渠。渠首闸于1958年6月15日竣工;总干渠分两期开挖,自渠首闸至汲县小河口和由小河口至浚县老观嘴村入卫河,全长172.7公里。1960-1963年,在共产主义渠上修建刘庄节制闸1座,共9孔,总净宽38米。设计过水流量400立方米/秒,校核洪水流量500立方米/秒。共产主义渠开挖后,由于引黄蓄灌造成豫北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大面积盐碱化、沼泽化。经冀、鲁、豫3省协商,1962年3月,关闭共产主义渠首闸,停止引黄后,共产主义渠变成单一排洪河道,使共产主义渠、卫河在小河口以上洪涝分家,减少了渠南岸(包括新乡市区)的洪水威胁。1963年8月,漳、卫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共产主义渠合河水文站出现最大洪峰流量1350立方米/秒,淇县新村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5590立方米/秒,致使卫河干支堤防漫溢决口330处,长1298公里,平地一片汪洋,京广铁路冲断,停车2天,重灾达20个县市,受灾面积90351万亩。新乡、安阳两市区被淹,城内水深0.2-0.5米。1963年11月-1964年7月,堵复55处较大决口,培修加固16处漫溢堤段,退建9处卡水堤段,整修扩建12处较大护岸,整修涵闸22座,新建村围177处,救生台127处,共完成土方696万立方米,砌体3.4147万立方米。

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多年来引黄大蓄大灌,泥沙大量沉积,使卫河淇门以上平均淤高2米,内涝排泄不畅,地下水位上升1.5-2.5米。沿河盐碱地沼泽化面积发展到464万亩,为原有盐碱地面积的2.5倍。1962年完成新乡县合河镇至汲县下马营清淤工程,长6337公里和8处裁弯取直工程,缩短距离11.86公里。地处下游的安阳地区,1966-1969年对卫河淇门至老观嘴81.3公里清淤和3处裁弯工程。两工程共完成土方1002.2万立方米。1972-1976年3次经卫河引黄济津。共引水5.14亿立方米,引入沙量630万吨。输水后,卫河淤积较重,1978-1979年对卫河西孟姜女河口至小河口清淤69.3公里,做土方430万立方米。1978年治理浚内沟口至徐万仓段长117公里,设计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浚内沟口为700立方米/秒,徐万仓为1000立方米/秒);防洪流量浚内沟口至安阳河口2000立方米秒,安阳河口至徐万仓段2500立方米/秒;设计堤距400-500米,堤顶宽8米,高出设计水位1.5米。工程由冀、鲁、豫3省组织施工,开挖水下土方长68.85公里,裁弯13处,缩短河长23公里,修堤123公里。1978-1980年共完成土方4393万立方米。1981-1983年,又进行堤防包淤31.5公里,对13处穿老河新堤加筑戗台,维修堤防52.6公里,共完成土方141.5万立方米。建筑工程计有新建、改建中型防洪排涝闸11座,排涝闸24座,改建扬水站158处,埋设地下混凝土管29.4公里,新建、接长大桥5座,护岸9处,长1832米,1983年全部完成,共完成混凝土方17817立方米,砌石45409立方米,土方4534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8059.6万元。1981-1982年,为向天津送水,经卫河引水3.75亿立方米,引入沙量477万吨。1982年6月对西孟姜女河口至老观嘴长146.5公里卫河清淤。全河工程于1983年汛前竣工,共完成土方882.5万立方米。

1970年代以后,新乡管理段共完成岁修工程土方327万立方米,砖石方2.57万立方米,锥探灌浆堤防45.2公里,灌入土方2万立方米。安阳管理段共完成岁修堤防133.95公里,整修险工118处,长28公里,锥探灌浆堤防55.2公里,钻孔14.3万个,清除隐患2.76万处。到80年代,泄洪能力达到上自合河至小河口段,共产主义渠为1500立方米/秒,浚县淇门至老观嘴段,共产主义渠和卫河合计为750-1000立方米/秒,老观嘴至浚内沟口段为1500立方米/秒,浚内沟口以下达2000-2500立方米秒,比1949年前提高3-5倍。

在支流治理方面,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4条,其中淇河、汤河、安阳河3条在大水年后进行了一些堤防培修和险工护岸工程;淅河为淇河支流,全在山区,没有进行过治理。100-1000平方公里支流41条,50年代治理十里河、沦河,60年代治理蒋沟、新河、大浉涝河、硝河等15条,70年代治理石门河、杏园沟、志节沟等8条,80年代治理东、西孟姜女河、浚内沟等5条,共计已治理30条,一般都达到3年一遇除涝和10年一遇防洪标准。

2018年,河南省对卫河共产主义渠进行防洪除涝治理。总投资15.91亿元,设计工期2年。治理范围为卫河、共产主义渠淇门以上河段,治理长度为120.2公里。其中,共产主义渠治理范围为,大沙河入共渠口至淇门长60公里,包括新乡段治理长度54.8公里,鹤壁淇县段治理长度5.2公里。卫河治理范围为,根据新乡市卫河治理情况,本次治理长度60.2公里,包括新乡市58.1公里、鹤壁市浚县2.1公里。河道疏浚120.2公里,新建围埝10.5公里,堤防加固86.6公里,堤基灌浆防渗7.1公里,防汛道路硬化167.5公里,新建和改建建筑物115座。[2]

2020年1月4日,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卫河共产主义渠治理已经开工,待建设完成后,可提高卫河共产主义渠洪水下泄能力,保障流域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蓄水工程

汤河水库,汤河水库位于汤阴县西卫河支流汤河上。库区为鹤壁市郊区,控制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为浅山丘陵区。1958年动工,1959年基本建成。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27.2米,并同时完成了溢洪道及东西输水洞。1976年进行了除险加固,防洪标准按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6200万立方米,大坝增厚并加高1.3米,坝顶高程1221米,做防浪墙高1米。主溢洪道侧堰加长至110米,底高1142米。并在大坝左端开副溢洪道,底宽50米,底高103米,建堵坝高9米,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时,破堵坝泄洪。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6万亩,实灌7.3万亩。

小南海水库彰武水库小南海、彰武两水库是卫河支流洹河(又名安阳河)干流上的两座梯级水库。小南海水库位于安阳县西南3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850平方公里,是座防洪调节水库。彰武水库在小南海水库下游10公里,控制区间面积120平方公里,是以灌溉、工业用水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综合利用的水库。因位置重要,按大型水库管理。

1959年11月由水库指挥部提出水库扩大初步设计书,规划小南海水库以百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8960万立方米。彰武水库按30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3710万立方米。小南海大坝采用宽粘土斜墙堆石坝。河槽复盖砂卵石厚3~5米,采用截水槽防渗。坝顶高程183米,坝高49.2米,坝顶防浪墙高1.2米。溢洪道位于左坝头,傍山开挖,为侧堰式陡槽溢洪道。输水道位于坝右端,坝下埋管,洞身直径3.05米,马蹄形,最大泄量128立方米/秒。彰武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主坝长730米,坝高26.3米,坝顶高程135.8米,防浪墙高1.2米。

副坝位于主坝左端,长608米,坝顶高程137米,溢洪道位于右岸坝头,输水道位于主坝右端,坝下埋管,洞身直径2.6米,为蛋形,泄量72立方米/秒,兼做灌溉、发电及泄洪用。水电站装机两台,各800千瓦。

两水库于1958年由安阳县组织群众兴建,1959年10月交省水利第二施工总队施工。因抢进度,彰武大坝采用水中倒土法施工,因排水不善,曾出现两次较大滑坡,达2万余立方米。小南海大坝砂料过渡层掌握不严,堆石空隙过大等。当年汛前水库勉强拦洪。1962年基本完工。

1963年出现大水,两水库蓄水位较高,两大坝均出现较严重裂缝,彰武大坝下游承压水高,台地沼泽化严重。后于1964年进行了加固,对两大坝裂缝进行了开挖回填、彰武大坝增加减压井41眼,控制了坝基渗流。为发挥两水库兴利效益,1968年小南海水库安装输水洞闸门,1974年彰武水库溢洪道增建泄洪闸5孔,闸门高12米,宽8.4米,最大泄量4200立方米秒。

1975年豫南大水后,安阳地区水利局提出两水库临时渡汛保坝工程设计,于1976~1981年施工。小南海大坝加高1.8米,溢洪道泄水陡槽降低,泄量由2900立方米秒增加到6600立方米秒,经核算防洪标准可达千年一遇洪水。

彰武水库大坝加高1米,防浪墙高1米,总库容7000万立方米,可防御200年一遇洪水。为防御200年以上洪水,副坝作炸药室102个,必要时破副坝泄洪。

两水库累计完成土方264万立方米,石方197.2万立方米,混凝土0.78万立方米,总投资5577万元。

两水库建成后,发挥了一定效益,1963年8月上旬出现罕见大水,小南海水库入库洪峰3230立方米/秒,经两水库调蓄后,彰武水库仅下泄48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85%。

1982年8月上旬,小南海水库入库洪峰1618立方米秒,经两水库调蓄,彰武水库下泄819立方米秒,削减洪峰49%,大大减少了下游洪涝灾害,并保证了京广铁路的安全。水库灌区是古老的万金渠灌区,灌溉土地12/8万亩,库区已是粮棉之乡。水库常年向安阳电厂、钢厂供水4立方米/秒。

彰武水库因防洪标准低并存在质量问题被列为全国重点病险水库。.

防洪工程

1950年代初期,为减少洪涝灾害,将良相坡、长虹渠、白寺坡、小滩坡、广润坡5处洼地扩建为正式行洪、滞洪区,滞洪总量5亿多立方米。

(一)长虹渠滞洪区位于浚县、滑县境内太行堤与卫河右堤之间,滞洪面积125平方公里,蓄洪量1.46亿立方米。

1954年修建围村堤27个,长20余公里,堵复太行堤缺口14处,加固卫河右岸堤防,共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进洪口设在淇门。1956年3月在淇门作行洪道控制工程,行洪道口宽305米,从进洪口西至申店修隔堤4400米,加高太行堤2187米,新建和加高围村堤29处,修建道口退水闸和桥涵118处。道口退水闸4孔,每孔高、宽各3米,闸底高程57.29米,闸门原为木闸门,198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闸门,泄水量117立方米秒。1956年大水后,修建曹湾砌石溢洪堰,长800米,堰顶低于附近堤顶1米,溢洪时,临时拆除堰顶上上堤。计共完成土方263万立方米。

(二)良相坡滞洪区位于淇河与卫河之间淇县、汲县境,1955年4月在淇县境修有口宽500米的阎村溢洪堰和围村堤21个。1956年、1963年、1982年大水后修复的工程和增建新的安全设施,共建成淇县城关和西岗2处防洪堤,分别长14公里和74公里;围村堤22处,总长306公里;救生台16处,面积3.19万平方米。汲县有10个村建有庄台。溢洪淹没面积为71平方公里,蓄洪量达0.585亿立方米。

(三)白寺坡滞洪区1955年7月,河南省卫河滞洪区防汛指挥部将浚县小河附近卫河左堤与同山、白寺、屯子一线西部丘陵区之间划定为白寺坡滞洪区。1960年共产主义渠开挖后,将白寺坡一分为二,东部白寺坡部分面积1095平方公里,蓄滞量1.43亿立方米。修围村堤18个,救生台92个。1956年大水后,1957年原有围村堤、救生台和付庄堤普遍进行加高,并修建王湾溢洪堰长300米,完成土方63万立方米,投资32万元。1963年大水后,1964年修复坡内围村堤、救生台和付庄堤决口,完成土方40余万立方米。

(四)广润坡滞洪区位于卫河支流汤河的汤阴县境。pp1956年修建围村堤16个。滞洪量0.64亿立方米,淹地47.5平方公里。

(五)小滩坡行洪区位于卫河右岸浚县、内黄境内,1956年修建围村堤10个,长122公里,救生台112个。行洪淹没面积为99平方公里,蓄洪量达0.84亿立方米。

(六)共西行洪区1960年5月共产主义渠开挖后,将原白寺坡滞洪区一分为二,共产主义渠以西部分(涉及20个自然村,耕地8.23万亩)形成共西行洪区,可蓄洪0.47亿立方米,淹没范围100平方公里。

相关内容

2021年7月,由于卫河分洪,大量洪水涌入卫河右侧长虹渠滞洪区。26日凌晨3时,长虹渠滞洪区饱和后,洪水漫过卫河右岸堤顶,回灌卫河。27日,漫堤演化为决口。目前,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正组织消防、民兵、城管、水利和乡镇突击队员数百名,全力进行封堵,减轻卫河下游防洪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