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民(1908-2006),男,中国目录学家、印刷史专家。谱名荣章,字涤瞻,浙江嵊州市嵊县崇仁镇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阴历十二月初八日,先祖自南宋初以来即世居嵊西永富乡(今改升高乡)廿八都村。为北宋名相张知白第28代玄孙。193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国学系,同年进入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直到1971年,从事图书馆工作40年。曾任北平图书馆索引股股长,较早在该馆开展目录参考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图书馆参考研究组组长、副研究员。

张秀民,曾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早年有感于中国印刷史研究由外国人代庖,深以为耻,立志写出中国印刷史著作。他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料,长期从事印刷史研究,著有《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1958)《活字印刷史话》(1963)《中国印刷史》(1989,获中国科技史荣誉奖、中国印刷技术协会首届毕奖),编有《(北京图书馆)馆藏中国医药书目》、《(北京图书馆)馆藏边疆书目》、《太平天国资料目录》(与人合编)等目录数十种。2006年12月24日,先生逝世。

人物生平

张秀民,曾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早年有感于中国印刷史研究由外国人代庖,深以为耻,立志写出中国印刷史著作。他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料,长期从事印刷史研究,著有《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1958)《活字印刷史话》(1963)《中国印刷史》。

学术生涯

张秀民先生六岁入学,高中毕业被厦门大学录取,就读文学院国学系。其间学习诸子文章诗词散文音韵学及多种语言。后修《汉书·艺文志》,从此对于目录学发生兴趣,涉猎有关版本目录的书,在校期间发表论文《评四库总目史部目录类及子部杂家类》及《宋椠本与摇床本》,毕业论文为《宋活字版考》。后蒙李雁晴老师推荐,于国立北平图书馆任职,1931年7月3日报到后,先被分配在中文编目组专编古书,至抗日战争爆发,袁馆长鉴于馆中只有卡片目录,而无书本目录,万一发生事故,难以补救,于是发动全馆力量编辑书本目录。张秀民先生负责“史乘类”,谭新嘉先生故后,又分担其别集部分。

印刷初进馆时,张先生读向达先生译美国卡特教授《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数章,所获颇丰,但有感于书“惟出于外人之手,繁征博引,而未能探其根源。且印刷术为我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而印刷史由外人代庖,心实耻之。”乃立志要写出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印刷史》。故广为收集有关板本印刷的资料,写成大小笔记约七十本。包括《宋版书经眼录》二册,《宋刻工名录》二册,先后用二年多时间,遍阅馆藏宋板书及所有明嘉靖重抄《永乐大典》残本二百余册(有部分照片复制本)。

后日本人用退还庚子赔款,在北平设立东方文化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邀请北平学人教授撰写提要,稿酬从丰,张先生认为为日本人做事可耻,拒绝了邀请。“九·一八”、“七七”事变后,先生痛感国家危亡,认为“平昔所从事的版本目录只是书皮之学,对国家兴亡,并无实际用处。于是决心抛弃,改弦易辙,开始研究安南史。”

抗战后,图书馆员陆续复职。张秀民先生被提升为索引股股长。解放后,馆名改称为“国立北京图书馆”,为纪念太平天国起义,馆办展览,张先生与王会庵同志编成《太平天国资料目录》及中国近史资料丛刊第三种《太平天国》八册,先后出版。

1952年10月,馆内举办中国印本书籍展览会,张秀民先生负责撰写介绍,遂草就《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亚州各国的影响》,刊于《光明日报》,后被《文物参考资料》转载,得到腾冲李根源先生嘉许,以为可以传世。于是张先生把弃置多年的版本目录重新捡起,加以扩充,成为《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195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再版。日本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神田喜一郎博士见到该书后,以为这是“一部真挚诚恳的好书”,嘱广山秀则先生译成日文,于1960年(昭和三十五年)在日本京都出版。一时日本、苏联、美国刊物上有书评介绍或报导。1977年日本薮内清教授译注卡特书,张先生的著作及有关木活字、铜活字的论述被多次引用。李书华先生1962年于香港出版《中国印刷术起源》一书,大部分引用卡特及张先生著作中的资料。1981年6月10日王益同志在《印刷战线》上对张先生的著作评介说到:“(《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提出了不少独创的见解,发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成为研究中国印刷术发明史的最权威的一部著作。”有的大学图书馆学系或以此为课本。

1953年,北京图书馆成立参考研究组,张先生任组长,在此期间,越南史学家陈文玾、明峥、陈辉僚、邓泰梅,柬埔寨李添丁及英国李约瑟博士先后到馆查阅资料,均由张先生负责接待解答。1958年左右,北京图书馆代表中国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展览会,张秀民先生负责挑选古代书籍及各种书籍装订,提交展览。荣获金牌奖。

1961年前后,吴晗先生发起编写《中国历史小丛书》,张先生应邀撰写了《活字印刷史话》,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入其中。1987年再次收入中华书局《古代文化专题史》中。

印刷文化大革命中,张先生被批斗,个人多年积累的书刊资料也损失很大。后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约一年余,1971年申请退休,打算在两三年内完成印刷史一书,专心收集补充中国印刷史方面的资料。

1972-1979年,张先生先后访问了泉州古刹开元寺,福州闽王祠、宁波天一阁、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馆等地,阅览各种古书,1981年,张先生在《图书馆研究与工作》上发表《南朝鲜发现的佛经为唐朝印本说》一文,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1981年至1984年,张先生每年至杭州浙江省馆阅览撰述,边改边写,又增又删,如明藩府本即先后改写六七次。老家冬日室内无火,零下二、三度,成为名副其实的寒舍,冷气侵人,手生冻疮。夏日酷暑三十七八度,汗水沾背。在这样困难艰苦的条件下,张先生仍坚持写作,废寝忘食,劳神苦思。张先生的老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再嘱咐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此书写好不要再写别的书了。”先生本拟在老母亲生前出版《中国印刷史》,不料老母亲于1983年4月7日去世。这成为张先生心中永久的痛!而对张先生来说,写作最困难的是乡间无参考书,连人名地名大辞典也要到县城去借。有时步行至崇仁中学,借《明史》、《文物》杂志,所以只有就手头所存七十本笔记加以整理,写出初稿,请妹妹全瑛誊清。这部书完稿时,总约有五十四万字,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印刷史》出版后,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肯定。钱存训博士在这部书的《序》中写道:“张秀民先生新作《中国印刷史》的出版,不仅在这一专题的领域中,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失,即对中国文化史和科技史的研究和了解上,也增加了一节重要的篇章。”又说,“(这部著作)不仅内容充实,数量可观,而分析详明,结构严谨,见解独到,尤为其文章的特色”,称此书“将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987年,由于在研究中国印刷史上的突出贡献,张先生获得首届“毕升奖”。同年,并获得“首届森泽信夫印刷技术奖”。

印刷解放前,张先生有感于国人对越南史地多不了解,曾以十余年之力就北图藏书辑录成《安南内属时期职官表》与《安南内属时期名宦传》两稿。蒙史学界前辈张星烺(亮尘)、王桐龄(峄山)先生赐序,张先生称后者“可作一剂爱国药”。1990年《安南内属时期名宦传》以《立功安南伟人传》为题,由台北王朝出版社出版。

1992年,张先生著《中越关系史论文集》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1998年,先生与外甥韩琦博士合著《中国活字印刷史》,分章撰著,增订近一二十年发现的新史料,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个人成果

印刷史研究著述

专著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1958、1978年再版;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8。1960年日文版,广山秀则译,神田喜一郎博士序。

《活字印刷史话》,中华书局,1963年初版,1979年2版3次印刷。收入《古代文化史专题史话》,中华书局,1987。

《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活字印刷史》(与韩琦合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二、论文

1930年

宋活字板考,厦门大学毕业论文(未刊)。

1931年

宋椠本与摇床本(Chinese Incunabula and Incunabula),天津《国闻周报》,8(10)。

1935年

金源监本考,《图书季刊》,1935,2(1):19-25。

1936年

宋孝宗时代刻书述略,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1936年9月,155期;同年《图书馆学季刊》,10(3):385-396。

1937年

宋光宗时代之刻书,《大公报》,1937年5月27日。

1952年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光明日报》1952年9月30日;同年《文物参考资料》(后改为《文物》)第4期(总28期)转载。又收入程焕文《中国图书论集》,商务印书馆,1994,164-186。

1953年

中朝两国对于活字印刷术的贡献,天津《大公报》“史学周刊”1953年2月20日。22日

1954年

铜活字的发明与发展,《光明日报》,1954年3月6日。

1957年

朝鲜的古印刷,《历史研究》,1957,(3):61-78。

1959年

历代精美的印刷品,《印刷》(月刊),1959,5-11期。

辽、金、西夏刻书简史,《文物》,1959,(3):11-16。

毕升,《中国古代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59,107-110。

王祯,《中国古代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59,151-155。

王祯的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新闻战线》,1959年17期。

毕升,《科学报》45期,1959年9月。

1961年

太平天国的刻书,《文物》,1961,(1):14-15。

清代泾县翟氏的泥活字印本,《文物》,1961,(3):30-32。

南宋(1127-1279)刻书地域考,《图书馆》,1961,(3):52-56。载《中国书史参考资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92-124。又载程焕文《中国图书论集》,商务印书馆,1994,224-236。

明代的铜活字,《图书馆》,1961,(4):55-61。

中国最早的金属活字,《光明日报》,1961年10月14日。

1962年

清代的铜活字,《文物》,1962,(1):49-53。

元明两代的木活字,《图书馆》,1962,(1):56-60。载程焕文《中国图书论集》,商务印书馆,1994,237-246。

清代的木活字(1644-1911),《图书馆》,1962,(2、3):60-62,60-64。

1963年

《活字印刷史话》,中华书局,1963年初版,1979年2版3次印刷。

1964年

明代徽派板画黄姓刻工考略,《图书馆》,1964,(1)。

1978年

五代吴越国的印刷,《文物》,1978,(12):74-76。

1979年

雕版印刷开始于唐初贞观说,《社会科学战线》,1979,(3):345-46。

明代印书最多的建宁书坊,《文物》,1979,(6):76-80。

明代北京的刻书,《文献》,1979.12,(1):298-309。

1980年

明代的活字印刷,《史学史资料》,1980.1,30-37。

明代南京的印书,《文物》,1980,(11):78-83。

1981年

南朝鲜发见的佛经为唐朝印本说,浙江《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1,(4):1-4;又转载于1985年出版的《中国印刷年鉴》(1982-1983年)。

宋元的印工和装背工,《文献》,1981.12,(10):195-199。

1982年

再论雕版印刷开始于七世纪唐初贞观说,上海《图书馆杂志》,1982,(4)。

1983年

关于毕升与明代刻印工事迹考略,《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52-1982》,上海,1983。

石印术道光时即已传入中国说,《文献》,1983,(18):237-38。

1985年

中国印刷史大事年表,《中国印刷》,10期(1985年11月)、11期。

1986年

喜读钱存训博士英文本《纸与印刷》,《中国印刷》,1986.5,(12)。又载《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5月28日。

1987年

三论雕板印书始于七世纪唐初贞观说,《中国印刷》,1987.2,(15)。

“三论雕板印书始于七世纪唐初贞观说”补记

美国新发见的金刻本佛经,《文献》,32期,1987,(2):109。

1989年

中国活字印刷简史,《中国印刷》,23-27期,1989年2月-1990年2月。

1990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中国古代印刷史,494-497;锡活字,381;铜活字,318;泥活字,223-224;木活字,220。

1991年

论印刷史与印书史,《中国印刷》,1991.11,(34):85-86。《中国印刷年鉴》,印刷工业出版社,1992。

1992年

活字印刷史话二则(“新发现的北宋活字本不可信”、“清新昌吕抚的泥活字印书”),《印刷杂志》,1992,(6)。

明华氏会通馆活字铜板是锡活字本吗?,《中国印刷》,1992.8,(37):88-89。

1993年

对‘读《中国印刷史》札记’的商榷,《中国印刷》,40期,1993.5,(4):115-117。

英山发现的是活字发明家毕升的墓碑吗?,《中国印刷》,42期,1993.11:83-85。又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3、4期(总5-6期),63-65。《中国印刷年鉴》,1993。

1994年

略论宋代的刻工,《中国印刷》,1994.4,(44):30-33。载《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96,49-56。《中国印刷年鉴》,1995。

湖北英山发见活字发明家毕升墓不可信,《印刷科技》,51期,1994年3月。

对英山毕升墓碑的再商榷,《中国印刷》,44期,1994.4,75-76。“英山毕升墓碑再质疑”,载《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96,267-273。

宋代刻工刊书考,《印刷科技》,1994.6,10(4):76-111。

1998年

中国发明印刷权不容否定,《印刷科技》,1998.9,15(1):20-25。

1999年

再论中国印刷术发明权不容否定,《第5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印刷博物馆,1999。

2000年

再论中国印刷术发明权不容否定:对1998年南韩发现写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管见,《印刷科技》,2000.9,16(5):86-89。

中国发明印刷术不容否定——再论韩国发现的佛经为唐印本说,《中国印刷》,2000,8期。收入《中国印刷年鉴》(2001),中国印刷年鉴社,2001,408-410。

2001年

对雕板印刷源于山东的管见,《印刷科技》,2001.3,17(1):89-92。《中国印刷》,2001,(3):41-43。

中越关系史研究著述

一、著作: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张秀民:《立功安南伟人传》,台北:王朝书局,1990。原稿本题名《安南内属时期名宦传》。

张秀民:《安南内属时期职官表》(稿本)。

张秀民:《林邑考》(稿本)。

张秀民:《占城考》(稿本)。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稿本)。

张秀民:《明交阯阮勤、何广遗文》(誊清稿本一册)。

二、论文:

张秀民:“明太监安南人阮安——十五世纪营建北京宫殿城楼之总工程师,”天津《益世报》史地周刊,67期,1947年11月11日。

张秀民:“唐安南姜公辅考,”《经世日报》(北平)读书周刊,30期,1947年12月12日。

张秀民:“清人著述中有关安南史事各书解题”(包括大汕《海外纪事》、蔡廷兰《海南杂著》)(署名张景辅),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73期,1948年11月15日。

张秀民:“《安南志略》解题”(署名张景辅),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74期,1948年11月22日。

张秀民:“占城人Chams移入中国考,”《学原》,1948.11,2(7):41-59。

张秀民:“明代交阯人在中国之贡献,”《学原》,1949,3(1);收入《明史论丛》之七(明代国际关系),台北:学生书局,1968,61-87。

张秀民:“明代建设大北京:越南人参加了这工作,一位天才建筑家阮安”(署名越人),《进步日报》(天津),1950年2月2日。

张秀民:“所谓《永乐大典本交州记》,”《图书馆》,1962,(4):52。

张秀民:“越南的医学名著——《懒翁心领》,”《图书馆》,1963,(1):50。

张秀民:“蒲寿庚为占城人非阿拉伯人说,”《兰州大学学报》,1979,(1)。

张秀民:“从历史上看中越关系,”《印支研究》,1980.6,(5):9-17。

张秀民:“永乐《交阯总志》的发见,”《兰州大学学报》,1981,(1)。

张秀民:“越南古币述略,”《学术论坛》,1981,(3):75-78。

张秀民:“张辅传,”《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82,(2-3):8-16。

张秀民:“唐代安南文学史资料辑佚,”《印支研究》,1983,(1):36-39。

张秀民:“马援传,”《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87,(1-4):10-13。

张秀民:“明太监交趾人阮安营造北京考,”《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88,(1-2):1-4。

张秀民:“高骈传,”《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88,(3-4):11-14。

张秀民:“交阯阮勤、何广传,”《印度支那》,1988,(4):33-34。

张秀民:“安南王朝多为华裔创建考,”《印度支那》,1989,(3):9-13。又收入《钱存训先生八十生日祝寿论文集》,台湾:正中书局,281-288。

张秀民:“明代交阯人移入内地考(未完),”《东南亚纵横》(季刊),原为《印度支那》,1990,(1)(总45期):17-21。

张秀民:“明代交阯人移入内地职官表,”《东南亚纵横》,1990,(4)(总48期):20-27。

张秀民:“中越关系书目(国人著述),”《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1,(2-3):36-48。

张秀民:“17、18世纪华侨创建的海外乐园——港口国,”《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4,(2-3):1-6。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三种(《南翁梦录》等),”《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5,(1):43-47。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九种,”(包括元徐明善《安南行记》、元陈孚《交州藁》、明丘濬《平定交南录》、明郑若曾《安南图说》、明慎懋赏《海国广记安南》、清李仙根《安南使事纪要》、清周灿《使交纪事附使交吟》、清陈元燮《安南军营记略》、清宝清《越南纪略》)《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5,(2、3):38-48。

张秀民:“安南内属时期职官表自序,”《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6,(1、2):8-9。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十一种,”(包括宋郑竦《安南纪略》、《永乐交阯总志》、明李文凤《越峤书》、明王世贞《安南传》、明苏濬《安南志》)《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6,(1、2):41-47。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安南纪略》、《越峤书》、《永乐交阯总志》),《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1):58-62。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书目》续编,”《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1,(1):34-47。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书目》续编(乙),”《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1,(2):37-45。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书目续编,”《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2,(1):40-44。

瞻山文录

一、自传、回忆

张秀民:“自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九辑,1986,61-75。

张秀民:“袁同礼先生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3):53-59,92。

张秀民:“袁同礼与北平图书馆,”《历史月刊》,1996.9,(104):88-90。

张秀民:“林君成章(1908-1934)事略,”《国学季刊》,1935,4(4):275-276。

张秀民:“忆与向觉明先生交往的琐事,”《书品》,2004,(3)。

张秀民:“谊在良师益友间——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出版中。

张秀民:“我与宁波天一阁,”《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4):119-123。《嵊讯》23期。见骆兆平编:《天一阁藏书史志》(出版中)。

二、读史札记

张秀民:“庄子养生论,”1928(戊辰十二月廿九日)。

张秀民:“读《史记》淮阴侯传,”《厦大周刊》,7-8页。

张秀民:“释友,”戊辰冬(1928)。

三、版本、目录

张秀民:“选印古书私议,”《北平晨报》北晨学园,1933年8月28日、9月1日;9月4日“选印古书私议附录一”、5日“选印古书私议附录二”。又载《剡声日报》,1933年11月9、10、12日。

张秀民:“评四库总目史部目录类及子部杂家类,”《文华图书科季刊》1930,2(1):17-23。

张秀民:“《中国历代目录家传略凡例初稿》,”《厦大周刊》,210期,1929.6,7-9。

张秀民:“介绍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年图书馆善本书目”(稿本)。

张秀民:“古代写本书籍”(原为《古代书籍和印刷》删去后半印刷部分)(稿本)。

张秀民:“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中国古书展览说明书”(稿本)。

四、序跋、书评

张秀民:“章氏重订《三字经》跋”。

张秀民:“《谭子雕虫》跋,”1936。(为谭新嘉代笔)载木刻《嘉兴谭氏遗书》。

1张秀民:“中国古代妇女之地位(列女传英译本),”(瞻)《图书季刊》,新8卷,1、2期,59-61。

张秀民:“《剡录》跋,”《文献》,1986,(3):105-106。

张秀民:施廷镛《中国古籍版本概要》“序,”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张秀民:“(朱家濂)《古籍题跋索引》序,”《图书馆学通讯》,1987,(3):78-79。

张秀民:“喜读钱存训博士英文本《纸与印刷》,” 《中国印刷》,1986.5,(12)。《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5月28日。

张秀民:“评介钱存训博士名著《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9,(2、3):66-67,78。

张秀民:“《中国印刷之最》序,”百家出版社,1992。

五、历史考证

张秀民:“文房四宝,”《人民中国》,1957,(8)。日译文(50-51页)、俄文(33-35页)。

张秀民:“蔡伦”,《中国古代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59,15-17。

Chang Siu-ming,“A Note on the Date of the Invention of Paper in China,”Papier Geschichte,1959,(9):51-52.

张秀民:“中国历代农具图一览表,”《图书馆》,1963,(3):21-24。

张秀民:“中国与尼泊尔友谊的回顾,”《光明日报》,1961年10月3日。

张秀民:“关于‘回回民族底形成’一文的讨论”(致白寿彝的信),《光明日报》历史教学4号,1951年4月7日。

张秀民:“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址记,”《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0(4):3-5。

张秀民:“北平牡丹小记,”《进德月刊》(济南),1937,2(10):131-135。

六、乡邦文献

张秀民:“宋张文节公(知白)年谱,”《文献》,2001,(1):119-128。

张秀民:“明剡西张邦信著《白山诗稿》序,”《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8,(3):53。

张秀民:“辛亥革命光复杭州立首功之张伯岐,”《嵊讯》9期,1992,109-115。

张秀民:“辛亥革命英雄张伯岐与其故居,”1997年12月11日。

张秀民:“新修《嵊县志》赘言,”《嵊讯》6期,1990.7,150-153。《嵊县志编纂通讯》7期,1989年12月。

张秀民:“袁涤庵传,”《嵊讯》10期,1992.7,172-175。

张秀民:“先祖妣袁太夫人行述”(原稿)。

张秀民:“外王母裘母应太夫人八十寿序”(精抄本,1936)。

张秀民:“瞻山亭记,”《嵊讯》5期,1990.1,38-39。《剡溪》总5期。

张秀民:“嵊州市瞻山庙简介,”1995。

张秀民:“嵊中在学的片段回忆,”《嵊讯》16期,1995.8,207-211。

张秀民:“《裘怿松先生九十诞辰纪念集》序,”1997年7月,1-2。

张秀民:“嵊县重要的三块碑刻的照片,”《嵊讯》18期,1996.8,51-53。

张秀民:“嵊州市崇仁镇长善桥记,”《嵊讯》21期,1998,3-4。

七、稿本:

宋姚宽著、张秀民辑佚:《宋剡川姚氏西溪集辑本》(稿本),嵊县文管会油印本,1981。

张秀民:《宋张文节公(知白)年谱》(稿本)。

张秀民:《历代目录学家传记索引》(厦门大学时稿本一册,未完)。

张秀民:《嵊县古今著述目》(稿本)。

张秀民:《北京图书馆藏明清稿本书目》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