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辅渠是汉武帝于元鼎六年修建,其主要作用是灌溉农田。

基本介绍

古代关中地区六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汉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内史 儿宽 在 郑国渠 上游南岸开凿六小渠,以辅助灌溉 郑国渠 所不能达到的高地,故名。民间亦省称“六渠”。至 唐 犹存。《汉书·沟洫志》:“自 郑国渠 起,至 元鼎 六年,百三十六岁,而 儿宽 为左内史,奏请穿凿 六辅渠,以益溉 郑国 傍高昂之田。”颜师古 注:“在 郑国渠 之里,今尚谓之 辅渠,亦曰 六渠 也。”为了使郑国渠旁得不到灌溉的田地也能够得到水浇,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倪宽主持修建了六辅渠,该渠大概是引郑国渠以北的冶峪(yù,音遇)、清峪、浊峪等几条小河为水渠来 益郑国渠傍高仰之田(《汉书·沟恤志》)。倪宽在六辅渠管理方面创造性地制订了 定水令,以广溉田(《汉书·倪宽传》)的合理用水制度,因而扩大了灌溉面积,这是农田水利管理史的一个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