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李太白全集》

作品类型

触景生情

主题

感叹

主题

抒怀

作品赏析

李白借寿山口吻表白和宣扬自我,在文章中表现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说自己喜欢道教“虬蟠龟息·遁乎此山”表明了李白对神仙道术之向往。“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嗽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成仙是要修炼的,修炼就得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弹着“绿绮”那样的古琴,身体躺卧在“碧云”上,喝的是玉液琼浆,吃的是金砂仙丹。这样的生活,让自己的面貌返回到童年时代而体内真气愈发充足。一霎间让李白想到了竹林七贤中阮籍的诗句:“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这是阮籍一首咏怀诗中的两句。阮籍在八十余首咏怀诗中,充满了对仙人的向往,其中有十六首直接涉及了“王乔”“赤松”“羡门”“浮丘公”“安期生”“西王母”等传说中的神仙。李白是借用这两句话,表达自己对仙境的向往。李白从少年时代就钟情于道教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他与道士吴筠的结交,是由于道教的关系。大约有这位孟少府的敦劝,李白于开元十八年的春夏之交,有过经南阳到长安的社会活动。

第二个层次是展示自己经世济邦的胸怀。虽说对神仙有所憧憬,但李白对他的朋友说,我是不会这么快去享受仙境的,因为我的抱负还没有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概括起来就是得志时“兼济天下”,做有利于民生的事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语本《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与“兼善”(李白改“善”为“济”,此后大多用李白语),这种处世方略在古代的士大夫中是具有普遍性的,是十大夫在应对不同情境时的进退两用的人生方略。在先秦时代“达”既指得势做官,更指其学说、主张、见解为人君所采纳,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先秦诸子奔走于列国诸侯之间。目的就是“各以其说以干世主”(《史记·孟荀列传》)。孔孟可谓其中的翘楚,积极出仕,干预世事,以自己学说为拯救乱世的药方,是他们处世的基本态度。“穷”不仅指生活穷困潦倒,更主要是指处于逆境时的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即“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孟子·尽心上》)。“达”与“穷”是孟子考察了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后提出的人生方略。其目标是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从理论上说,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应该统一的,但在现实中两者常常无法统一。当不能“达则兼济天下”时,便只有退而“独善其身”。在诸侯并列的情况下,大夫的选择可以是多重的;到秦汉大一统的帝国出现以后,治国平天下的事,要让给像秦皇汉武这类人物去干了。士大夫所能为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刻等待举用了。从深受儒学影响的南朝文论家刘勰的“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文心雕龙·程器》),中经李白与白居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白居易的话见《白居易集》卷四十五《与元九书》),到清初大儒李颙的“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二曲集》卷十四《鳌屋答问》),“兼济”与“独善”经过历史的积淀,已成为士大夫这一阶层的定式化人格了。“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李白就是这种人格的典范。李白“兼济天下”的抱负,只是昙花一现。“兼济天下”的前提是要到朝中做官,且得到皇帝的信任。天宝元年(742年)秋,因道士吴筠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给予的待遇是隆重的:“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绮皓”是指以绮里季为代表的商山四皓,即秦末汉初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丹凤县境内)。出山时眉皓发白,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大名而请他们出山为官遭拒。刘邦登基后,见长子刘盈生性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赵王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刘邦有废刘盈而立如意之心,吕后知后非常着急,便依照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出山。有一次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见状消除了改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是为汉惠帝。唐玄宗以待商山四皓之心来看待李白,李白自然是想做一番事业,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而心直的诗人,很快遭到宫廷中权贵们的忌恨。他任翰林待诏仅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家乡。

这次打击没有泯灭他“兼济天下”的志向。李白的功名欲望是极为强烈的,他青睐的历史人物,如吕尚、管仲、乐毅、张良、韩信、诸葛亮、谢安等,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安邦定国的楷模。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同往年楚汉相争一样,而以张良与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人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猛虎行》)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率师由江陵东下,三次派人聘请李白。第三次聘使是韦子春,他是永王智囊团中的重要人物。李白有《赠韦秘书子春》的诗,所写的就是敦聘事:“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留侯将绮季,出处未云殊。终与社稷安,功成去五湖。”诗中把韦子春比为张良,把自己比作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李白满怀热忱毅然从军,不料唐肃宗李亨和永王李璘间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因此获罪下狱的李白,不久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后遇赦。上元二年(760年)壮心未已的李白,还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3年),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终其一生,李白没有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当然也无从谈及第三层次的功成身退而归隐的事了。[2]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开元十五年(727),时李白初游安陆(今属湖北省),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暂时定居下来,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2]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朱义禄主编 . 中国古代人文名篇鉴赏辞典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02 . 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