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七言古诗

作品类型

咏史怀古

作品类型

忧国忧民

主题

爱国

主题

抒怀

写景

写云

动物

动物

城市

长安

作品赏析

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诗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显示诗人此时心情极不平静,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故“见阳春”有从埋没中得到重用、从压抑中得以施展抱负的意思。以下诗句,全是由此生发。

“君不见”至“何况壮士当群雄”,提出两个历史故事。一是说西周吕望(即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说秦末的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诗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这里声调高亢昂扬,语言节奏也较爽利明快,中间虽曾换过一次韵,但都押平声韵,语气还是舒展平坦的。

“我欲攀龙见明主”至“以额扣关阍者怒”,诗人一下子从乐观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声韵,语气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犹如一阵凄风急雨劈面打来。这一段写法上很象屈原的《离骚》,诗人使自己置身于惝恍迷离、奇幻多变的神话境界中,通过描写奇特的遭遇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你看,他为了求见“明主”,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可是,凶恶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来恐吓他,他想求见的那位“明主”,也只顾同一班女宠作投壶的游戏。他们高兴得大笑时天上闪现出耀眼的电光,一时恼怒又使天地昏暗,风雨交加。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不顾一切以额叩关,冒死求见。不料竟触怒了守卫天门的阍者。在这段描写中,诗人的感情表现得那么强烈,就象浩荡江水从宽广的河床突然进入峡谷险滩一样,旋涡四起,奔腾湍急,不可抑止。诗人在天国的遭遇,实际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尽情倾诉了胸中的忿懑与不平。

“白日不照吾精诚”至“亚夫咍尔为徒劳”,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这段中,诗人通过各种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写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并激烈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上皇不能体察我对国家的一片精诚,反说我是“杞人忧天”。权奸们象恶兽猰?那样磨牙厉齿残害人民,而诗人的理想则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够的才能和勇气去整顿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飞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样,虽置身于危险的焦原仍不以为苦。诗意象是宕起,可是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辈可以趾高气扬,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聪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轻如鸿毛。古代齐国三个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国晏子设计害死,可见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剧孟这样的能人而摒弃不用,国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设想了。这一段行文的显著特点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规。如果要求意思连贯,那么“手接飞猱”两句之后,应接写“力排南山”两句,“智者可卷”两句之后,应接写“吴楚弄兵”两句。可是诗人却故意把它们作上下错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铺直叙。诗人那股汹涌而来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盘旋之势,更显得恣肆奇横,笔力雄健。这段的语气节奏也随着感情发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声韵,忽而换仄声韵,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梁甫吟,声正悲”至“大人臲屼当安之”,直接呼应篇首两句,语气沉痛而悲怆。突然,诗人又笔锋一折,“张公两龙剑”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时见阳春”这一设问。诗人确信,正如干将、莫邪二剑不会久没尘土,我同“明主”一时为小人阻隔,终当有会合之时。既然做过屠夫和钓徒的吕望最后仍能际会风云,建立功勋,那自己也就应该安时俟命,等待风云感会的一天到来。饱经挫折的诗人虽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却仍在用各种办法自我慰藉,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写长篇歌行最忌呆滞平板,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正在于布局奇特,变化莫测。它通篇用典,但表现手法却不时变换。加上语言节奏的不断变化起伏,诗人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5]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写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写于天宝九载(750)。是年李白初寓金陵,五月之浔阳,后游襄阳,复北上至南阳度岁。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则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时作者初入长安,因一事无成,失意而归。[6][1]

作品评价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尝观其所作《梁父吟》,首言钓叟遇文王,又言酒徒遇高阳,卒自叹己之不遇。有云:我欲攀龙见明主……以额扣关阍者怒。”人间门户尚不可入,则太清倒景,岂易凌蹑乎?太白忤杨妃而去国,所谓“玉女起风雨”者,乃怒怼妃子之词也。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气魄驰骤,如风雨凭陵,惊起四座。

明末王夫之《唐诗评选》:长篇不失古意,此极难。将诸葛旧词“二桃三士”撺入夹点,局阵奇绝。苏子瞻取此法,作“燕子楼空”三句,便自托独得。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始言吕尚之耄年、郦食其之狂士,犹乘时遇合,为壮士者,正当自奋。然欲以忠言寤主,而权奸当道,言路壅塞。非不愿剪除之,而人主不听,恐为匪人戕害也。究之论其常理,终当以贤辅国,惟安命以俟有为而已。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以气胜也。若无太白本领,不易追逐。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梁甫吟》专咏吕尚、郦生,以见士未遇时为人所轻,及成功而后见。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是大诗,意脉明白而段落迷离莫辨。二句冒起。“朝歌”八句为一段,“大贤”二句总太公。“高阳”八句为一段,“狂客”二句总郦生。“我欲”句入己,以下奇横,用《骚》“帝旁”句,指群邪“三时”二句,言喜怒莫测。“阊阖”句归宿,如屈子意,承上一束。“以额”句奇气横肆,承上—束。“白日”二句转。“猰㺄”句断,言性如此耳。“驺虞”句再束上顿位。“手接”句续。“力排”二句,解上“手接”二句。“吴楚”二句,解上“智者”二句。此上十九句为一大段。“梁甫吟”以下为一段,自慰作收。

清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雄奇俊伟,韩公所谓“光焰万丈”者也。又曰:通体设喻,所以错落而雄深。

清代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太白此诗则抱才而专俟际会之时。

清末吴闓生《古今诗范》卷九:雄奇俊伟,韩公所谓光焰万丈者也。通体设喻,所以错落而雄深。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当年”句似杜。又云:缴是二,应仍是一。应看结句,更知用意之妙。[7]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梁甫吟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寒江独钓 . 帝国推手刘伯温 . 北京 :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8-01 . 44 .[3] 管士光 . 李白诗集新注 . 上海 :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37-39 .[4] (宋)郭茂倩编著;夏华等编译 . 乐府诗集 . 北京 : 万卷出版公司 ,2018-10 . 111 .[5] 萧涤非 等 . 唐诗鉴赏辞典 .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 217-22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