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征东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故地设置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设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薛仁贵征东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它是薛家将故事的一部分。另有中国香港出品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和清代如莲居士著的同名通俗小说[1]

中文名

薛仁贵征东

外文名

Legend Of The General Who Never Was

发生时期

唐朝

故事类型

民间故事

创作背景

薛仁贵及其子孙,即薛家将,在民间有着深远影响,“在唐代已有涉及薛家故事的小说——《红线传》。”主要写薛家一侍女帮助主人转危为安,是最早有关薛府的故事。薛家将中薛仁贵的故事流传最广,其发展到繁荣当属宋至清这一历史时段。

(一)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关薛仁贵的贵故事特点归纳如下:

1、数量:“至今尚存有元代薛仁贵作品五种”。可见,这一时期薛仁贵的文学作品并不多。

2、形式:只有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和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比射辕门》、《摩利支飞刀对剑》与《贤达妇龙门隐秀》。

3、内容和情节:

《薛仁贵征辽事略》是我们现在可知的最早演述薛家将故事的讲史评话。“基本上是根据《旧唐书·薛仁贵传》加以生发。”继承了史书中唐军东征的框架,增加了许多吸引人们眼球的虚构情节,把唐高宗时薛仁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的事移花接木到唐太宗征辽,并将薛仁贵地位与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加以夸大,甚至不惜把张士贵、刘君邛丑化成为冒领薛仁贵之功的小人。“话本中多采用人物真实姓名,情节曲折,趣味性强,小说以唐太宗梦中诗‘家住逍遥一点红,飘飘荡荡影无踪。三岁孩儿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引出薛仁贵,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围绕辽东战役,设计了许多战斗,‘集中在英雄人物薛仁贵一个人的命运上展开矛盾冲突’。”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其中尉迟敬德“领从者三二人私往士贵寨”和“天晚入寨,敬德二三人到士贵寨门外,令从者控马,提鞭自入”两次夜探营寨,听到薛仁贵月夜叹功“未逢时运且蹉跎。茅舍两三间,数株凋残柳。红叶落林间,闷对樽前酒。书剑两无功,使我慵开口。又不得横戟阵前,笑斩辽东元帅首,又不得长驱大众疾如雷,扫荡妖尘清宇宙。英雄智力不能施,空将愤气冲牛斗。”唱词准确地展现出薛仁贵的苦闷心境,仕途不顺,同时也流露出编者功名失意的心声。

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为张国宾所作,主要写薛仁贵弃双亲从军,“以忠代孝”,并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表现出平民化精神。无名氏的《比射辕门》已经佚失。据《中国古代戏剧专辑》记载,无名氏的《摩利支飞刀对剑》中薛母和妻柳氏皆劝薛仁贵放弃从军,而薛仁贵以“尽忠难尽孝”反驳,表现出薛仁贵对功名的强烈追求。元末明初无名氏的《贤达妇龙门隐秀》以薛仁贵妻柳氏为主人公,将柳氏赠宝衣,被父亲赶出家门,与薛仁贵结成连理,劝薛仁贵从军写得惟妙惟肖,表现出柳氏大家闺秀、慧眼识英雄的魄力。“一般认为,此剧以宣扬封建妇道为主题,是元中叶后统治者大力倡导贤孝等封建思想在曲中的反映”。

“民族性保存在下层人民里面最多”,这一时期人们受三纲五常等传统儒家观念束缚,文学和文艺创作中也以这种价值观为主体进行,表现出人们遵守传统,期望通过固定模式封官拜爵的思想,同时也折射出宋元时期人民大众渴望“将相出寒门”,飞黄腾达的愿望。

(二)明代

与宋元时期相比,其特点如下:

1、数量:明代薛家将军家将故事的文学作品在数量上大大增加。

2、形式:体裁形式除词话、杂剧外还有传奇、小说。传奇创作现存《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以及续接的《薛仁贵平辽金貂记》。小说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和《隋唐两朝志传》。

3、内容和薛:薛家族第二代薛丁山的故事,也有了新的发展。

《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为无名氏所撰,又名《征辽记》,故事情节与《薛仁贵征辽事略》大体相同,但在剧中的第十四出和十八出写了尉迟恭妻与薛仁贵妻在丈夫出征后“通宵无寐”、“日夕伤情”的情节,“可以说在薛仁贵故事中首次出现了将沙场杀敌与儿女情事结合起来的情节,吸收了之前薛家将的传说,同时又成为后代的薛家将小说、戏曲再创作的故事来源。”另一部传奇《薛仁贵平辽金貂记》在人物上出现了薛仁贵之子薛丁山,内容上较为倾向描写薛仁贵与李道宗等人的忠奸斗争,并出现了神魔斗法的写作手段,以薛仁贵一家的荣辱变易、悲欢离合为线索,情节基本为掇拾民间传说而成,找不到史料依据。

元明小说大多把薛仁贵塑造为身怀济世之才、武艺高强、忠孝两全的英雄。但也有部分话本和演义以史实为准,其中明人熊大木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没有丑化张士贵,而是根据史实将其描述成一位心胸宽广、爱惜人才的良将,把薛仁贵由文学形象还原为历史人物。明代另一部小说林瀚根据署名罗贯中原著改编的《隋唐两朝志传》也以一定的篇幅叙薛仁贵的仁贵故事,全书一百二十二回,从第八十三回起至第九十三回讲述薛仁贵之事。小说中略写了张士贵冒功,比较符合史实地写了薛仁贵从平民到先锋官再到副总管,最后封侯的经历。与《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一样,“也有神魔斗法的描写,而薛仁贵形象更具有一种神异的色彩,对他的功过评价也较为客观,不同于戏曲中偏向于歌颂他的功绩。如小说中对他征铁勒有这样的评论:‘仁贵行兵征九姓,天山果在须臾定。虽然为国有功勋,屈死夷人十万命。’小说能从一种人性的角度看待汉人平夷,应该说是一种较为进步的观念,可惜的是在其他的薛家将故事中并未再现。”

这一时期作品大多把薛仁贵封帅荣耀门庭之前历经磨难,屡立战功,遭受奸人陷害的悲苦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反映出在八股取士的重压下,文人雅士在走上官场途中屡次受挫,怀才不遇的现实,致使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传奇、小说时便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遭遇,迎合群众的思想把主人公刻画为忍辱负重以求功名,成功之前生活悲苦、凄惨的形象,甚至歪曲史实或者摆脱史实束缚,为清代薛家将故事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清代

薛家将故事的文艺作品  从历史事实到虚构幻想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多样的过程。这一时期是薛家将故事大繁荣时期。表现为[2]

1、数量:这一时期是薛家将故事繁荣时期,文学作品数量达到顶峰。

2、形式:除小说、传奇、词话、杂剧外还出现评书、曲艺与地方戏。流传下来薛家薛薛家奇有《定天山》和《三皇宝剑》。小说严格来说有无名氏的《说唐后传》,无名氏的《说唐三传》,如莲居士的《武则天改唐演义》和佚名的《混唐后传》。

3、内容和情节:不仅薛仁贵和薛丁山的故事得到丰富,而且薛氏第三代薛刚以及薛门另一女眷樊梨花的故事也登上文艺舞台。

《定天山》共二十六出,写薛仁贵虎口救薛宗显后与其结拜,二人共投往宗显岳父张士贵帐下,后宗显受张士贵唆使贪冒薛仁贵军功,最终真相大白。《三皇宝剑》的内容别出心裁。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记载,这一剧作在传奇文献中均未著录,只有旧抄本存于中国戏剧学院。该故事一反薛仁贵的英雄形象,演变为得高官后抛妻弃子之人,但这一情节设置不符合广大民众内心深处对英雄的认识,故而流传未广。 清代大多数地方戏中均有“薛家将”剧目,故事来源主要有小说、传奇等文人创作的案头作品和来自民间的创作两方面,内容可谓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一方面沿袭传统小说戏曲中对薛家将的歌颂;方面也方面也方面也定的批判与揭露”。

《说唐后传》刻画了薛仁贵的贫苦出身和投军经历。《说唐三传》则叙述了薛仁贵封平辽王后的遭遇及子孙的英雄业绩。《武则天改唐演义》是在《说唐三传》基础上,参照其他小说扩充而成。《混唐后传》中有六回写到薛家将,略讲了薛仁贵薛丁山的薛薛丁山的事。

“评书实际上是与通俗小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民间艺术,很多评书底本被书商出版就成了通学家家。薛家评书被列为中国十大传统评书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内容与小说大同小异,形式上更加口语化,分成“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三部书。并在薛家将原有故事基础上创造出“薛雷扫北”,是薛家将故事中父子相袭模式的继续,除在年龄上有差异外,经历、本领甚至在军中地位几乎完全一样。

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四大英雄家族,它们在中国民间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这种家族式的英雄故事有着固定的情节套路,固定的性格及思想倾向。首先,都有一个不凡的出世,薛仁贵是白虎星下凡,薛丁山和樊梨花则是金童、玉女走凡尘,薛刚却是披头五鬼星转世等。其次,都无法脱离忠奸斗争,薛仁贵与张士贵争斗尚有回旋余地,薛丁山夫妇父子被张君左等奸臣陷害,满门抄斩,三百余口被埋于铁丘坟。再次,突出忠君爱国情节,《说唐三传》中薛仁贵老骥伏枥,挂帅西征,以身殉职。薛丁山、樊梨花舍命奋战,闯关夺寨,皆源于此。

除此之外,薛门女性形象在清代出现樊梨花等一大批杀伐果决、独当一面、男性依靠的巾帼英雄。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现在清代,为薛丁山之妻。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丁山征西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说唐三传》中叙述樊梨花与薛丁山马上订亲及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综上分析可知清代薛仁贵故事已经少有薛仁贵成功之前的艰辛凄苦,更多侧重于英雄子孙继业,也是中国传承思想的一种体现。薛刚和薛雷的出现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民众不安于现状,开始与正统忠义思想对抗,同时,也是清末民族危机,仁人志士寻找救亡图存之路的一方面表现。

内容简介

薛仁贵征东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它是薛家将军故事的一部分。另有中国香港出品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和清代如莲居士著的同名通俗小说。

薛仁贵征东

人物介绍

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唐朝贞观年间的著名将军。年少时,家境贫贱,以农耕为业,娶妻柳氏。贞观末年,因为唐太宗下令远征高(句)丽,将军张士贵招募士兵,所以薛仁贵应募从军。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阻击援军时,骁勇善骑射,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击败了高句丽莫离支将领高延寿的20万大军。自此得到太宗赏识,升为游击将军,赐马二匹,绢40匹。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薛仁贵辅助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在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攻破高句丽,后来又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被封为左武卫将军。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高句丽慰纳,却被袭击。反击高句丽后,被授为右威卫大将军。开耀元年,出任瓜州长史。不久,授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永淳元年,突厥的退突突厥的史德元珍。最终于永淳二年(683)病逝。享年70岁。身故后,朝廷赠给他左骁卫大将军之名,为幽州都督,还特别制造灵舆。护送遗体归还故里。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长城力,长城务农,娶妻柳氏。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句丽,从贞观十八年( 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贞观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句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这时,薛仁贵自恃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即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高句丽将士纷纷倒伏,杀开一条血路。急军随之急进,高句丽军被打得大败。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战后特召见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及唐征高句丽还军,唐太宗还特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并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

征高句丽后到唐高宗时期,薛仁贵一直守卫玄武门。永徽五年( 654年),唐高宗行幸万年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第一天夜里就遇山洪暴发,直冲万年宫北门,卫士们见水势凶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贵登门向宫内呼叫水至,唐高宗听到喊叫,急忙出宫跑到高处。当唐高宗回头看时,大水已经涌进了他的寝殿。躲过大难,唐高宗感激薛仁贵,特赐薛仁贵御马一匹。

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句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郑仁泰、薛位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

乾封元年( 666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于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句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二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附。这时,唐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句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句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句丽士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