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人(Mauritanians),西非毛里塔尼亚的基本居民。有190万人(1985),属非洲-柏柏尔血统的非洲人占全国人口70%,其余为苏丹黑人,主要有图库洛尔人(占全国人口9%)、富尔贝人(占5%)、索宁克人(占4%),还有少数沃洛夫人和班巴拉人等。全国有90%左右的人使用本国语言;上层社会通用法语;黑人各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政府规定本国语言为国语,法语为官方语言。

中文名

毛里塔尼亚人

外文名

Mauritanians

历史发展

毛里塔尼亚人

早在公元前1000年,毛里塔尼亚就有黑人居住,并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

自3世纪开始,来自北面的柏柏尔人逐渐征服原有居民,并建立王朝。

13世纪后,非洲人的哈桑部落来到这里,成为柏柏尔人和黑人的统治者,推行宗教和文化。

15世纪起,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人相继到来。

19世纪末法国军入时,遭到毛里塔尼亚人的顽强抵抗。

1912年为法国地。经过半个世纪的不屈斗争,于1960年获得独立。

居民状况

毛里塔尼亚67%的居民定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谷子、高粱、胶树、椰枣等,粮食不能自给;另外33%的居民是游牧民,以饲养羊、牛和骆驼为生。在毛里塔尼亚人中,渔业和矿业生产也占一定地位。

社交习俗

毛里塔尼亚人的社交习俗可以概括为如下几句:

西非毛里塔尼亚,号称多帐篷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教规恪守心中挂;国民谦恭讲礼貌,迎宾骆驼奶当茶;普通昵爱绿颜色,日子喜双单受怕;当众接吻最厌弃,东西忌用左手拿。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由于毛里塔尼亚气候极为干燥,温度又特别高,一般房屋散热程度又不好,所以这个国家大力发展散热较快的帐篷。尖顶帐篷处处可见,即使在首都,也有在院内或郊区另搭帐篷,作为乘凉的休息场所。

毛里塔尼亚人还把在帐篷里招待宾客视为高雅之举,即使国家元首主持的国庆宴会,他们也习惯在帐篷里举行。故此,人们都风趣地把这个国家“帐篷国家”。

他们招待客人进餐后,常常还要再请大家喝上三杯加糖的薄荷茶。此举是希望客人带着甜味千别,以便留下美好的回忆。他们招待贵宾心情非常赤诚,喜欢用法地最盛情的习俗,拿大葫芦瓢当场挤骆驼奶给客人喝,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他们昵爱绿色,渴望绿色,向往绿色,视绿色为吉祥、光明和幸福的象征。他们男性服装、一般多为前胸开两条长缝,里有两个大口袋(可装钱物的)蓝色或白色大袍,此袍可一衣多用,既是上衣,又是大氅,同时还可以做睡衣,深受毛里塔尼亚的喜爱。

以胖为美

在毛里塔尼亚,有条件的人家都要在女孩成人之前设法使其肥胖起来,然后才能谈婚论嫁。许多女孩子从小就被被母亲送到村里的“女子肥胖学校”,在那里她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吃喝”,主要是喝牛奶。

从1995年开始,毛里塔尼亚政府掀起了反对强迫女孩进食的运动,并通过公益广告等方式大力宣传“肥胖有损健康”。然而,2001年的民调结果显示,近三成15岁至49岁的妇女仍在进行“强行进食”的训练。这一方面是因为“79%的妇女不看(或没条件看)电视、不听广播”,即不受宣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肥胖是美”的观念深入人心,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