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洋牵星术是明代郑和提出的船只测量方法,原理相当于六分仪。

中文名

过洋牵星术

运用领域

测定船只具体航向

提出者

郑和

主要工具

牵星板

记载

郑和航海图

所属基础

导航技术

原理相当

六分仪

主要介绍

过洋牵星术是中国古代航海术中的一种航海技术,它是在古代航海占星术基础上出现的航海技术。过洋牵星术最早出现在明代。用牵星板测量所在地的星辰高度,然后计算出该处的地理纬度,以此测定船只的具体航向。

过洋牵星术原理相当于当今的六分仪,通过牵星板测量星体高度,可以找到船舶在海上的位置。具体工具是用专门的观星器具——由12块正方形木板组成的牵星板来测量海面上空星体的高度,牵星板共有大小十二块,以一条绳贯穿在木板的中心。

过洋牵星术操作方法:用手拿着大小不同牵星板,观察者一手持板,手臂向前伸直,另一手持住绳端置于眼前。此时,眼看方板上下边缘,将下边缘与水平线取平,上边缘与被测的星体重合,然后根据所用之板属于几指,便得出星辰高度的指数。明代过洋牵星术常用的星座包括北辰星、织女星、布司星、水平星(船底星座α星)、北斗星、华盖星、灯笼骨星等。然后,计算出该处的地理纬度,以测定船位和航行。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不仅应用了过洋牵星术,还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过洋牵星术。郑和船队的船员依靠他们所掌握的地文航海术和过洋牵星术,使得宝船和其他海船能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海域安全航行,使郑和船队出没于烟霞缥缈之间,云帆高涨,昼夜呈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