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芒德是起源于德国的一种舞曲,其名称就是来源于法语中“德国”一词,慢速,4/4拍,也有2/4拍中速的,16世纪传入法国,又传入英国,巴洛克时期常用来作为组曲中第一首。18世纪时有一种新兴的快速三拍子舞曲也被称为阿勒芒德,在瑞士的农村非常流行,后来演变成为“圆舞曲”。阿勒芒德"意为“日耳曼的”,是一种古舞曲,"阿勒芒德舞曲"起源于德国,原本是一种较缓慢的二拍子舞曲,动作朴实,单纯。十六世纪流传到法国和英国,十七世纪,作曲家将为舞蹈伴奏的音乐创作成器乐音乐。"阿勒芒德舞曲"和另外几首对比性舞曲:"库郎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一起,构成了古舞蹈组曲形式的四首主要乐曲。其中"阿勒芒德舞曲"的特性变成4/4拍,温和平静,稍带滞重。

外文名

O le mans, dance music

阿拉伯风格曲 arabesque

阿拉伯风格原指阿拉伯建筑中花巧的装饰图案。在音乐上,阿拉伯风格曲指旋律富于装饰的作品。舒曼、德彪西等的阿拉伯风格曲是一种带有幻想性、即兴性的抒情特性曲。

阿勒芒德舞曲Valse Allemande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评论家舒曼创作的钢琴套曲《狂欢节》中第16首,3/4拍,速度极快。中间间奏曲有"帕格尼尼"的标题,2/4拍,急板,用钢琴来模仿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断奏技巧,最后,回到阿勒芒德舞曲结束。

Liebestraume 爱之梦

Liebestraume 爱之梦 李斯特于1850年将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成的三首抒情性钢琴曲,题 作《爱之梦》。其申以第3首降A大调最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爱之 梦》,指的就是这首乐曲。

原歌词第1、第2首由德国诗人乌兰德(1787-1862)作,名为《崇高的爱》和《幸福的死》。这首乐曲的原歌词由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1810-1876)作,名为《尽情地爱》,其歌词大意是:

爱吧!

能爱多久,愿意爱多久就爱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悼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心总得保持炽烈,保持眷恋,

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

你就得尽你所能教他时时快乐,

没有片刻愁闷。还愿你守口如瓶,

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

天啊!

本来没有什么恶意却有人含泪分离。

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创作的乐曲,并没有局限于歌词提供的内容。原诗的情调低沉,表现了生离死别的伤感情绪,而钢琴曲的形象却焕发着充沛的热情。三首乐曲都采用夜曲体裁,前两首不经常演出,本曲却流传较厂,并被改编为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或长笛的独奏曲等。

乐曲引用原歌曲的旋律,采用降A大调,6/4拍,稍快的快板,单主题三部曲式的结构。音乐由中音区出现的一个轻声吟颂、情意绵绵的旋律开始,这就是乐曲的甜美的爱情主题,其中含有爱的柔情和愉悦。

中段这一旋律伴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接连在B大调、C大调、E大调上出现,难以抑制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原来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发展成大胆而炽烈的爱情倾诉,散发着火--般热烈的情思。经过华彩性的段落后,乐曲移高到其他调上去,用更为热烈的情绪奏出开始的爱情主题旋律。当变化重复中段的旋律时,乐曲进入高潮,表达了对纯真爱情执着的追求。随后,乐曲出现更为缠绵的华彩段落,并在中音区再现开始的主题,在梦一般美丽的旋律中,恋恋不舍地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