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是现代作家刘知侠所创作的长篇小说,1954年首版。

《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党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在临枣支线、津浦干线上,打击日伪军的交通线、与敌人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铁道游击队》歌颂了铁路工人抗击日寇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战斗精神。故事生动曲折,人物栩栩如,富有传奇性。

2019年9月23日,《铁道游击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中文名

铁道游击队

语言

中文

作者

刘知侠

作品名称

铁道游击队

首版时间

1954年

字数

45万

小说类型

长篇小说

创作年代

20世纪50年代

内容简介

铁道游击队封面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日寇的烧杀掠夺和蹂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地组成一支精悍的铁道游击队。他们利用煤矿铁路的掩护,在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抢夺敌人的武器、物资,破坏敌人的运输交通。他们积极配合主力部队的战斗,机智灵活地与日寇捉迷藏,充分利用熟悉的环境和铁路作业、行车制度,让敌军火车相撞、脱轨,给当地的日寇和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组织队员们在陈庄开设的一个炭场作掩护,袭击了几次敌人火车,不仅武装了自己的队伍,还给主力部队提供了一些武器。由于他们在火车线上神出鬼没、行动神速,所以被老百姓称作为“飞虎队”。驻守在当地的日军小林部队调集特务队,对游击队进行围剿,企图消灭铁道游击队。刘洪决定先下手为强,趁敌人不备袭击了日本洋行和客车,迫使敌人将进山扫荡的兵力撤回来对付游击队。但是等到敌人撤回支援时,行动神速的游击队早已不见踪迹,使得敌人狼狈不堪。

恼羞成怒的小林勾结国民党反动派,进山围剿铁道游击队,在战斗中大队长刘洪身负重伤,随后在村民芳林嫂家休养。芳林嫂的丈夫也是游击队员,不久前在战斗中牺牲,她对刘洪悉心照顾,她家很快就成了游击队领导集会的场所。很快,特务队队长冈村就侦察到游击队活动的地点,并对其发动突然袭击。刘洪与李正经过协商,决定主动出击,对敌人进行反包围。刘洪、李正指挥得当,利用地形优势歼灭了全部敌人,不过冈村却得以逃脱。小林恼羞成怒,疯狂地对百姓进行“清剿”“扫荡”,到处放火烧村庄,杀害无辜的百姓。

看着被烧毁的村庄、被残杀的百姓,刘洪内心十分愤怒和心痛,他决定在微山湖与敌人决战。幸好李正赶来,才阻止了刘洪的冲动行为,游击队避免了重大损失,李正却不幸负伤。随后,刘洪和李正带领游击队进行休整,扩张队伍。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加紧了军用物资的运输,铁道游击队趁机频繁偷袭,搞得敌军疲于应付、寸步难行。小林为了保证物资的运输,调集鲁南地区全部兵力进攻微山湖,企图全部消灭铁道游击队。刘洪指挥队员化装成日寇突出了重围,后来遇到了冈村的特务队,经过一番激战,冈村特务队被全部歼灭,冈村也被击毙。然而,当芳林嫂到湖西完成侦察任务时,却被敌人抓获。不久,抗战胜利,李正伤好归队,铁道游击队奔赴临城阻遏国民党军队北上,救出了芳林嫂,迫使小林残余部队投降。铁道游击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并且不断壮大。

作品目录

第一章 王强夜谈敌情第十一章 夜袭临城第二十一章 松尾进苗庄
第二章 老洪飞车搞机枪第十二章 敌伪顽夹击第二十二章 站长与布车
第三章 合伙开炭厂第十三章 进山整训第二十三章 拆炮楼
第四章 来了管帐先生第十四章 出山第二十四章 微山岛沦陷
第五章 政委和他的部下第十五章 渔船上第二十五章 她的遭遇
第六章 小坡被捕第十六章 小坡和王虎第二十六章 三路出击
展开表格

创作背景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出生于河南汲县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的护路工,每天负责清扫铁路的工作。刘知侠见惯了火车在铁轨上的运行,从小就学会了扒车的技术,在十几岁时,他在火车站做过义务服务生,对铁路工作、行车制度都十分了解。随后他曾经跟随抗大深入敌后体验生活,这为他创作《铁道游击队》这一长篇小说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展开了战斗英雄、劳模大会,在文协工作的刘知侠认识了铁道游击队队员。铁道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由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队名是“鲁南军区铁道大队”,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第二任大队长刘金山就是小说主人公刘洪的原型,所以主人公刘洪也兼备了两任大队长的性格特点。洪振海的行侠仗义、高超的飞车技术、勇敢善战;刘金山的成熟稳重、领导才能。刘知侠利用手中的笔将他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形象。

他们在百里铁道干线上与敌人站展开殊死搏斗,不仅多次破坏敌军的物资供给线,还护送过刘少奇、陈毅、陈光等领导人以及千余名抗日将士。游击队员们扒火车、闯火车、炸桥梁,令敌人闻风丧胆。刘知侠深深被这些英雄人物的抗战事迹所感动,于是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决定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

刘知侠立即开始整理资料,着手写作关于铁道游击队的章回体小说《铁道队》,并在《山东文化》上连载了 两期,这就是小说《铁道游击队》的雏形。文章一经发表,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并收到了铁道游击队的来信。他们首先对作者表示了感谢,随后热情邀请他到游击队深入体验斗争生活,了解更真实的游击队生活。虽然书信措辞比较委婉,但是刘知侠感觉他们对作品不太满意,所以果断地停止创作,深入游击队采访,体验更真实的战地生活。

在1944年和1945年,刘知侠前后两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与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的铁道游击队队员一起战斗、一起生活,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由于解放战争的爆发,刘知侠接到了新任务,所以小说写作一直搁置到1952年。当时,他担任山东文联编创部部长,特意请了一年长假,专心创作小说《铁道游击队》。动笔前,他又找到了铁道游击队的领导王志胜、杜季伟等人,再次重游了炭场、微山湖等战场,重温了英雄们英勇战斗的激情岁月。

创作这部小说花费了刘知侠很大精力,由于他只有初中文化,所以在写作上比较费力。

1953年,《铁道游击队》 出版。

人物介绍

刘洪

刘洪从小生长在铁道边上,擅长扒车。他个头不高,眼睛发亮,为人豪爽义气,扒车救穷时,穷弟兄们都很服帖他。刘洪组建铁道游击队后在队里也有着极高的威信,不论是王强还是其他队员,有什么想法,都要先去找他。作为一名强悍的游击队队长,他刚强果断,认准要做的事情,没有办不到的。小说多处表现了刘洪在战斗中的英勇,在山里,当排长的他用一挺机枪掩护了整连的撤退。铁道游击队不少出色的战斗,都是由他指挥的。袭击洋行打票车,飞车搞机枪,刘洪都是冲在前面,几刀几枪就解决了敌人。但这个有着烈火般脾气的人,有时也因为莽撞的战斗行动,几乎使队伍覆灭。不过他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后,又会产生巨大的战斗力量。小说对刘洪的刻画,并不仅限于表现他的骁勇善战,也通过他与芳林嫂之间的交往,展示出他侠骨柔肠的一面。小说对刘洪的感情层面做了细致的描写,从他因为芳林嫂而泛起的泪水中,从他把自己分得的布一定要给芳林嫂和女儿做衣服的举动中,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普通男人真实感情的表达,这些情节和细节丰富了刘洪的形象内涵。

芳林嫂

芳林嫂作为唯一的女性主人公形象,作为铁道游击队这种男性队伍中的女性因素,对整个情节的发展起到一种调节作用,也使小说更有了看点。小说通过她体现了老百姓与铁道游击队之间的关系。她把家作为秘密联络点,为游击队做饭、放哨、侦查、送信、贴传单、留治伤员,帮助游击队员们避开敌人的搜捕。实际上她后来也成为游击队的编外队员,会使枪,又熟悉游击队的活动方式。因为和游击队的关系,芳林嫂一直被敌人追捕,拖着生病的老娘和女儿东躲西藏,有家不能回。被捕后又受尽了敌人的折磨,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芳林嫂和刘洪之间的情感描写,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小说的“英雄+美女”的写法,同时也是革命史叙事中“革命+爱情”模式的延伸。

李正

小说中李正这个政委的形象,一出场就是代表党来领导铁道游击队的。小说通过他给林忠送粮送钱、与鲁汉喝酒、和二秃谈话等情节,表现出他善于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快地就取得了游击队信任,和队员们打成一片。在铁道游击队所有重大的决策中,李正都以他的冷静睿智来分析敌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充分肯定了李正的政治工作在对敌斗争中的作用。不过作者在李正身上虽然着墨很重,写他不仅在政治上显得比刘洪成熟,每次战斗前都有周密的思考,而且也侧面写他得到了队员的夸赞,但这个人物仍然不及其他人物生动。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这部小说写的是鲁南枣庄的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由于不堪日寇的屠杀和蹂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的组织和武装起来,在铁路线上对敌斗争的故事;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

《铁道游击队》着力塑造了以刘洪、王强为代表的铁道游击队的英雄群像。小说开篇直接给两位正副队长定了调:“司令部派了两个强悍的游击队员,一个个叫刘洪,一个叫王强。刘洪坚决勇敢,王强机动灵活。”在小说中,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情节设计来凸显主人公的个性特征,避免了类型化的描述,也由此增强了人物性格的真实性。此外小说还通过人物行为前后的对比进步烘托主题:队员王虎、栓柱在陷入困境时背叛队伍,但经过山里的教育后洗心革面,重又回到革命队伍中来。小说中多处通过这种简单直白的比较来进行叙述,打上了特定时代环境的烙印。

传奇手法

《铁道游击队》在表现革命的主题时,更多地加入了“传奇”的因素。作者事先“剖析了一遍《水浒传》,在写作上尽可能注意以中国民族文学的特点来刻画人物,避免一些欧化的词句和过于离奇的布局和穿插,把它写得有头有尾,故事线索鲜明,使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小高点”。所以,从《铁道游击队》中可以明显看到传统文学的诸多影响。小说在内容方面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述方式,譬如引入江湖豪侠、英雄义气等元素,因此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多少带点梁山好汉的风格,作战绝顶勇敢,对朋友豪爽仗义,主要人物几乎都有一段有勇有谋的传奇经历,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他们身上多少可以看到《水浒传》中一些人物的影子。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铁道游击队》也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结构,全书二十八章,每章讲述一 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故事。小说主要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增强其故事性,在情节的设置上也沿袭了传统小说中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多采用的谋略方式来吸引读者。小说多处叙述了刘洪他们在行动之前的详细谋划,“老洪飞车搞机枪”、“血染洋行”、“票车上的战斗”、“打冈村”等情节,都是以少胜多给敌人造成重大打击。特别是在微山湖陷落一章,游击队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围攻下,换上敌军军服浑水摸鱼顺利突围,更是为小说增加了传奇色彩。[1]

叙事方式

《铁道游击队》虽然采用了革命史叙事的方式,表现的是特殊历史阶段的红色传奇,但由于作品中打鬼子的传奇故事源于真实的历史,并且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元素,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质朴通俗的语言使之经典化、通俗化,因而一直被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由此可见,作品也并没有被单一的革命史叙事所局限,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了民族和国际的认同,并因此而有了长久的文学生命力。

作品影响

1953年,《铁道游击队》 出版,立即成为读者们争相抢读的书籍,并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越等近10种文字,成为抗日战争文学经典。小说多次被搬上银幕、电视荧屏和舞台,还有连环画等,还成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材。

作者简介

刘知侠(1918年—1991年9月3日),河南省卫辉人,我国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

铁道游击队作者

,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该小说曾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电视荧屏和舞台,还有连环画等,并成为现在小学6年级3单元的一个教材。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2019年9月23日,刘知侠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