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无危陆生动物肉食性简介猞猁(学名:Lynx lynx),别名猞猁狲、羊猞猁、马猞猁等。猞猁属于猫科,是猫科动物中体型较大的一种,外形似猫,但比猫大[2]。成年猞猁体重可达18~36千克,体长70~130厘米[6]。尾极短,通常不及头体长的1/4。四肢粗长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有下垂的长毛,腹毛也很长。上体呈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也有灰白相间杂浅棕色调;腹面浅白、黄白或沙黄色。尾端呈黑色,全身都布满像豹一样的斑点。[2]

猞猁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在中国分布于新疆、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内蒙、山西、河北、东北的山区。[1][3][9]

2014年4月20日,猞猁被《世界自然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评估为无危(LC)。[7]2021年2月5日发布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猞猁被列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021年6月22 起生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猞猁被列入附录一。[7]

中文名

猞猁

别名

欧亚猞猁

外文名

Eurasian lynx

拼音

shē lì

猫科

动物界

食肉目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猞猁族

猞猁

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

拉丁学名

Lynx lynx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亚纲

真兽亚纲

亚目

裂脚亚目

亚科

猫亚科

亚种

7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猞猁属

形态特征

9.4万次播放03:26猞猁尾巴为什么那么短?是因为兔子吃多了吗?

猞猁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成年体重可达18~36公斤,体长为70~130厘米,肩高是60~65厘米。身体粗壮,四肢粗长、矫健,尾极短粗,尾尖呈钝圆。脸面酷似猫,眼周毛色发白,两颊具有2~3列明显的棕黑色纵纹。耳基宽,耳尖上有明显的黑色簇毛,耳壳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运动,有收集音波的作用。两颊有下垂的长毛,腹毛也很长。[2][3]

猞猁毛色变异较大,个体变异和季节性变化均较明显。一般体色从灰棕色、草黄棕色到红棕色。体侧和四肢上部的斑点,从浅红棕色至深褐色。[4]但有些部位的色调是比较恒定的,如外耳缘为黑色或黑褐色,内耳缘为乳灰色,耳尖簇毛纯黑色,其中夹杂几根白色毛,上唇暗褐色或黑色,下唇污白色至暗褐色,颌两侧各有一块褐黑色斑,尾端一般纯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侧均具斑纹,全身散有褐色斑点。胸、腹为一致的污白色或乳白色。[2]

雌雄猞猁的形态特征区别不大,仅在身材和体重上有所表现。雄性猞猁比雌性猞猁身材稍微大一点,体重也稍微重一点(1~2千克)。[3][4]

猞猁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猞猁狞猫豹猫兔狲
外观

体长-60-92厘米36~60厘米0.52~0.65米
体重-雄性平均13~18公斤,雌性较轻3~8千克2~3千克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非洲和西亚等地、居住在干草原和半沙漠地带、但也在林地、热带稀树大草原和灌木林等地带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中国等-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肉食性肉食性
展开表格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猞猁为喜寒动物,基本上属于北温带寒冷地区的产物,即使在北纬30度以南,也是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是分布得最北的一种猫科动物。[3]它们的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它们的栖居高度可由海拔数百米的平原到5000米左右的高原。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1]

猞猁栖息环境

猞猁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猞猁的分布范围很广,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具体国家有阿富汗、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芬兰、法国、乔治亚州、德国、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哈萨克斯坦、朝鲜、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蒙古、尼泊尔、北马其顿、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在不丹、希腊、摩尔多瓦、黑山、塞尔维亚等国不确定是否存在。[7]

中国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新疆、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内蒙、山西、河北、东北的山区。[1][3]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1.3万次播放02:41它是“全能”的猫,高山密林山地裸岩无处不在;擅长爬树攀登悬岩,也能下水游泳

和猫科动物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猞猁是严格意义上的食肉动物。主要捕食有蹄类动物,如狍、麝和岩羚羊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有时也会捕食红狐、兔子、啮齿动物和鸟类。但它们在冬季会捕食像麋鹿和驯鹿这样大的有蹄类动物,因为这些猎物在深雪中很容易捕获,它们可以捕食比自己体型大3~4倍的猎物。猞猁一般隐藏在浓密的植被中跟踪猎物,悄悄接近猎物,扑向猎物,对颈部致命一咬或咬住鼻子直到动物窒息。然后将猎物带到厚厚的覆盖物或倒下的原木上,以便私下食用。吃掉剩下的食物会被藏存以备后用。[6]

猞猁狩猎图

活动特征

猞猁喜欢独居,善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它们是夜行性动物,在晨昏活动频繁,活动范围视食物丰富程度而定,有占区行为和固定的排泄地点。[2]

交流行为

对于猞猁之间的交流人们知之甚少。猞猁的声音很低,不经常听到。它们有敏锐的视力和听力,主要用于定位猎物和潜在的配偶。雄性和雌性用腺体分泌物和尿液标记它们的家园。[6]

生长繁殖

猞猁一般在每年2~4月份交配,妊娠期为2个月左右,每胎产2~4个仔。寿命可达12~15年。[2][6]

生长阶段详情图片
发情期猞猁交配季节是每年的二月到四月。在此期间,每只雌性只有大约三天的生育能力。一旦雄性和发情期的雌性相遇,它们就会跟随对方好几天,每天交配很多次。一旦雌性不再发情,雄性就会离开去寻找另一个配偶。雌性每个季节只有一个配偶。[6]

两只猞猁在一起

生产期妊娠期为63~74天,雌性在5月生产,刚出生的幼崽体重300~350克,依靠母亲获得食物和受到保护。通常每年一胎,平均每胎2~4个崽。[6]

猞猁幼崽

成长期平均断奶年龄为4个月,平均独立年龄为10个月。[6]

猞猁幼崽

性成熟雌性在2岁时性成熟,繁殖能力可到14岁,雄性在3岁时性成熟,繁殖能力可到17岁。[6]
寿命野外猞猁的寿命大约12~15年。圈养状态下能活24年。[2][6]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欧洲的大多数猞猁种群数量总体上是稳定的。虽然猞猁大部分分布在亚洲,但由于数据不足,许多国家的状况和趋势知之甚少。以下是一些国家的具体情况:[7]

地域数量/只调查时间
巴基斯坦北部80~120只2003年
蒙古约100002003年
中国约270002009年
俄罗斯约225102013年
欧洲(不包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9000~100002012年
致危因素
致危因素详细描述
栖息地丧失森林砍伐、城市化的逐渐加剧导致猞猁的栖息地越来越少。
猎物丧失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样会导致猞猁的猎物减少,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猞猁的数量也会减少。
非法狩猎猞猁皮是传统的重要毛皮资源和出口种类之一,对猞猁的偷猎也会导致其数量的下降。
参考资料:[1][5][6]
保护举措

1986年止,在中国已建的348处自然保护区中,约有10多个保护区栖息着猞猁,使其种群得到较好的保护,如:新疆塔什库尔干保护区、新疆东昆仑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保护区、西藏羌塘高原保护区、吉林长白山保护区、黑龙江乌底河保护区和黑龙江呼中保护区等。[1]

猞猁的商业狩猎在除俄罗斯以外的所有国家都是非法的,在阿富汗猞猁受到保护,所有狩猎和贸易都是非法的。[2]

保护级别
  • 2014年4月20日,被《世界自然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评估为无危(LC)。[7]
  • 2021年2月5日发布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猞猁被列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
  • 2021年6月22起生效的《频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猞猁被列入附录|。[8]

野化放归

2022年8月23日,中新社西宁记者从青海省林草局获悉,青海完成中国首例救护猞猁的野化放归。[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