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幼心鉴》,四卷。明代寇平撰,初刊于成化四年(1468年)。卷一总论小儿先天禀赋、阴阳气血等生理特点、面部与手部望诊、小儿的保育与调理、儿科医生守则等;卷二论述小儿脉法、初生儿的护理及常见病;卷三、卷四论小儿诸病,以内科病证为主,包括痘疹。附录《小儿明堂灸经》。书中除选集经效古方予以阐述外,对面部、虎口三关、指纹望诊作了较细致的描述,并附图40余幅。

流传版本

现存明成化四年(1468)全幼堂刻本、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玉峰书堂刻本、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清江堂刻本、日本宽文十一年刻本等版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出版排印本。

作者简介

寇平,明代儿科医家。字衡美,嵩阳(今河南登封)人。

内容简介

1.强调医德的重要性 寇氏在全书第一卷的卷首强调医德的重要性,痛斥私藏良方不传于他人的自私医者;批评将前人之方“妄加一二味,改易其名便为秘方,以惑众听”的滥竽充数者;批评不用心学习,只会夸夸其谈,治病即束手无策的医者;批评对患者“自逞明能,谩谈异说”,迷惑患者的医者;或对患者“不敢进言实情”,随患者所喜而刻意讨好的医者。寇氏认为“医乃九流之祖、百世之宗”,当医生必须认真学习《素问》、《难经》、《脉诀》等医学经典,通晓五运六气学说,深谙药性、针灸之道,并当存好心,以救人为念,“勿问贫富贵贱则与善药”,不可为财而损德,不可为利而损仁,不可趋炎附势,“贫富一般医,上不欺乎天,下不欺乎地,中不欺乎人,依方修合,积德救人。”寇氏指出,为医者要中正平和,不能嫉妒贤能,所谓“医门一业,慈爱为先,常存救治之心。”他对于某些医生在治疗疾病之时訾毁前人的做法深恶痛绝,这些人不量病有浅深,效有迟速,惟以妒贤嫉能为务,利己害人,惊谑病家,此类行径与禽兽无异。为医生者,一定不能过于贪财和趋炎附势,无论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病患一旦有请,一定要随时应对。“凡有请召,不以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材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这才是为医之道。寇氏的这一思想正是中国古代一贯重视医德的体现。

2.强调护养重于调治 小儿血气未充,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冷易热”,故预防小儿疾病的发生应首先注重护养。书中对小儿的护养有详细的阐述。未满月之婴儿应避免与外人接触,以防染病。平日应顺时调摄,外护寒邪,内节饮食,睡莫当风,坐莫近水,饮食宜清淡,不可过饱,不可贪食生冷甘肥等,以防“食甜成疳,食饱伤气,食冷成积,食酸损智,食苦耗神,食咸闭气,食肥生痰,食辣伤肺”。若小儿刚刚能坐,不可令其久坐,亦不必强令其早走路,小儿筋骨柔弱,久坐、早行恐伤筋骨。寇氏总结护养之法,要“忍三分寒,吃七分饱”。他对富家子弟过于溺爱婴儿,不令其见风日、接地气的做法提出批评。富家之人,但令襁褓不令见地气,藏之帏帐不令见风日,导致幼儿筋力缓弱,秀而不实,诚非爱护之法。他提出护理婴儿应注意保持背暖、肚暖和足暖,若风寒伤于肺经,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病,或咳或嗽,或喘或呕,背暖则风寒不易侵犯。若肚冷则物不腐化,导致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病。肚暖则胃热,能消化食物,饮食正常则百病不生。中医有“寒从足下生,温足保太平”之说,脚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属于神经末梢,对外界的寒邪最为敏感。如果脚部受凉,与足部反射区相对应的内脏就会感到不适,只有脚部暖和,全身才能抵御寒冷。

3.强调调理脾胃在治疗儿科疾病中的重要性,具体病证要区分表里虚实 寇氏指出,脾胃安和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小儿虫积、疳积、食癖、泄泻、盘肠、伏暑、身体发黄、弄舌、腹胀、慢惊、慢脾、阴痫、吐泻等各种疾病均由脾胃失调引起。在寇氏所列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方药中,很多都具有温脾健胃的功效,通过对脾胃的调节增进人的食欲,荣养百骸润泽四肢,扶持正气,祛除邪气,这样能够很好地对治疗各种病证起到辅助作用。在具体病证诊治上,寇氏强调要区分表里虚实,辨证治疗。以中医热证为例,寇氏认为小儿生禀纯阳,血气壅实,五脏易生诸热。五脏所主热各不同,其治亦不同,应当辨明表里,表热宜发汗而散之,里热当攻下以涤之。小儿诸病,惟热最多,古分惊热、疳热、风热、潮热、伤寒热、疟热、积热、丹热、疮疹热、余毒热等10种。先当辨其虚实,随证治之。他还具体指出了虚热、实热、汗下热不除等不同热证的表现形式与治疗方法。热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身中有热先除热,热里逢虚先补虚。

4.辨证与治疗善于通权达变 在《全幼心鉴·通变》篇,寇氏云:“良工进药,药用在人,通变为医。医行存志,志若通则医不繁,机能变则药不紊。通变者为奇,得志者为妙,古云心通方学道,愚曰志变作良医。”寇氏指出,他著作此书看似喽喽喋喋,过于琐碎,其目的便是使人明白通权达变的道理,诊治疾病不能拘于成法,要善于变通,要根据证候的传变而灵活化裁。治病应因人、因地制宜,诊治疾病既要遵循一般治疗原则,又必须根据证候的传变而临机处置。由于古今人的体质、自然环境的不同,对于古人行之有效的处方也要辩证看待。不同的人饮食坐卧不同,饥饱劳逸有异,即便同样的症状也必须辨证施治,分别用药,正所谓“主治在乎通而知其变,此乃良工用心规矩;疑其变且智不通,此乃庸夫用心操执。”对于小儿得病之源,寇氏区分大喜后乳食饮水、大哭后乳食饮水、大饥后乳食饮水、大饱后饮水迎风、大惊后乳食饮水、当风乳儿饮水、夜露下乳儿饮水、正餐便乳、正汗便乳、食热面乳儿、食酸咸炙煿乳儿、母醉卧当风乳儿、母饱便乳儿、饮水便乳、饮酒食肉乳儿、嗽后乳儿饮水、悲喜未定乳儿饮水、儿啼未定乳儿饮水、拭浴未干乳儿饮水等各种情况,一方面引经据典,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古人的某些讹误加以纠正。

影响评价

《全幼心鉴》作为明代一部较为重要的儿科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