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腹雪鸡(学名: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是雉科中的一种草食鸟类。体形较大,体长50-65厘米,体重约2-2.5千克。通体以土棕色或红棕色为主,密布有黑褐色的斑点。共分化为5个亚种。指名亚种体羽的颜色最暗,南疆亚种体色最淡,青海亚种的体色介于上述两亚种之间。

是典型的高山耐寒鸟类,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5500米的高山和裸岩地区及高山草甸和稀疏的灌丛附近。喜在灌丛下岩石的凹陷处筑巢,巢内铺垫有羽毛和草叶。每年5月进入繁殖期,一般在永久积雪的高山带产卵。每窝可产卵5-17枚,主要以植物的根、茎、叶、花及种子为食,有时也吃昆虫。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西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西段、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和祁连山等高山地带,以及相邻的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中文名

暗腹雪鸡

外文名

Himalayan Snowcock

别名

高山雪鸡

雪鸡属

动物界

雉科

脊索动物门

鸟纲

今颚总目、鸡形目

暗腹雪鸡

拉丁学名

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命名者及年代

Gray, 1843

亚纲

今鸟亚纲

亚目

鸡亚目

亚种

5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形态特征

暗腹雪鸡

暗腹雪鸡头顶至后颈灰褐色或灰白色,颈的侧面有一个白色斑,其上下边缘均围着一圈栗色的线条,并与喉和上胸之间的栗色线条相连;上体为土棕色,密布着黑褐色的虫蠹状斑;棕褐色的翅膀上也有大块的白斑;中央尾羽是淡棕色,外侧尾羽是栗色,杂以黑褐色虫蠹状斑;下胸和腹部都是暗灰色,杂以砖红色或栗色粗纹,这也是它和藏雪鸡最明显的区别。

共分化为5个亚种。指名亚种体羽的颜色最暗,南疆亚种体色最淡,青海亚种的体色介于上述两亚种之间。

大小量度:体重♂2049-3100g,♀2000-2570g;体长♂515-595mm,♀538mm;嘴峰♂24.8-35.2mm,♀24.2mm;翅♂260-300mm,♀264mm;尾♂185-194mm,♀167mm;跗蹠♂59-67.6mm,♀59.5mm。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米以上至5000米左右的高山和亚高山岩石苔原草地和裸岩地区,几乎接近雪线,冬季可下降到2000米甚至1500米左右的林线上缘灌丛和林缘地区。常在有峭壁岩洞、裸岩或碎石堆集的高山苔原草地和裸岩山坡地带活动。

(1)高山裸岩灌丛带:海拔3350-3660米,自然环境极其严酷,多为裸岩和风化岩屑堆积的山地。该带气温低,雨量充沛,地形平缓,植被生长低矮,主要植被有吉拉柳(Salixgilasnanica)群落和吉拉柳—箭叶锦鸡儿(Carganajubata)群落,麻黄(Ephedraintermedia)、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刚毛忍冬(Lonicerahispida)等灌丛。草本植物有:珠芽蓼(Polygonumuiviparum)、芨芨草(Achnotherumplendens)、羊茅草(Festucaovina)、冷蒿(Arremisiafrigida)、野葱(Alliumspp.)等,总盖度20%-35%。该带为暗腹雪鸡的主要营巢区。

(2)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裸岩灌丛带下线的阳坡,海拔3200-3350米,地形较平,面积较大,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植物有苔草(Carexspp.)、羊茅草、珠芽蓼、二裂萎陵菜(Potentillabifurica)、多裂萎陵菜(P.multifida)、短花针茅(Stipaberviflora)等。个别地区散布有小檗(Berberisspp.)灌丛。总盖度40%-80%。该带是暗腹雪鸡营巢、觅食和育雏的主要场所。

(3)山地森林草原带:位于高山裸岩灌丛下缘的阴坡,海拔2600-3350米,建群树种是青海云杉(Peceacrassifolia),有些地方混生有山杨(Populusdaviana),林下苔藓和枯枝落叶较厚,灌木发育较好,主要有金露梅、沙地柏(Sabinavalgaris)、吉拉柳、箭叶锦鸡儿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珠芽蓼、苔草、棘豆(Oxytrpisusp.)等。总盖度40%-60%。在稀疏的云杉林内耸立的岩石上也有暗腹雪鸡营巢,但数量很少。该带为暗腹雪鸡乘凉、隐蔽的主要场所。

(4)山地草原带:分布在海拔2400-2600米的阴坡和2600-3200米的阳坡。该带坡度较缓(平均20左右),降水偏少,气温较高。主要植物有芨芨草、克氏针茅(Stipakryloyii)、短花针茅、冰草(Gropyronristatum)等。散生有小檗、沙地柏、忍冬、狭叶锦鸡儿等灌丛。总盖度35%-45%。暗腹雪鸡夏季也来这里觅食,但数量较少,而冬季这里阳光直射,气温较高。积雪较少,是暗腹雪鸡冬季觅食、栖息的主要场所。

生活习性

暗腹雪鸡喜欢集群,常组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甚至集成30只以上的大群。白天活动,日活动时间较长,通常天一亮即开始活动,直到黑天才停止活动,其中尤以清晨和黄昏的以及晴天活动最为频繁,阴雨天很少活动,也很少鸣叫。脚短健而有力,善跑,很少飞,其活动时间与日照长短关系密切,日活动光照总时数在10-14小时,觅食时间约8小时左右,日间活动有2个高峰,即早晨和黄昏。东方破晓即开始活动,主要在比较开阔地带觅食。整个4月全天觅食。5月后阴天和小雪天整天觅食,天气晴朗中午则不活动,在岩石的凉处栖息。下午天黑前停止活动。大风雪天或雨则不活动。觅食过程中,雌雄保持一定距离,雄鸟高处,雌鸟在低处,因而首先发现的总是雄鸟。

暗腹雪鸡在非繁殖期结群活动,繁殖期配对散居。繁殖期后由亲鸟带领幼雏组成族群,秋末冬初,几个这样的族群合在一起,有时可多达20-30只,一般在10只左右,少则3-5只。集群的生物学意义在于防御敌害,在群体中如一鸟最先发现猛禽或人,即发出信号,整个鸡群随即逃避,这对在视野比较开阔地带觅食的雪鸡是十分重要的。

主要食植物性食物,春季主要以羊茅草、委陵菜和野葱为食,夏、秋季主要以棘豆、羊茅草为食,冬季主食羊茅草。全年各季均广泛选食栖息地内的多种植物,食物包括羊茅草、早熟禾、珠芽蓼、蒲公英、苔草、黄花、堇菜、短花针茅、紫花地丁、驼绒黎等。还吃一些蝗虫、甲虫等昆虫。常同有蹄类在一起,在其践踏处或粪便中寻找食物。

雄鸟招呼雌鸟的叫声:“ge,ge,ge……”;惊散后互相招呼的叫声“ger-u,ger-u,ger-u…”;受惊的叫声:“gua……gua……gua…………”;呼唤幼雏的叫声:gululu…gululu…;发现敌害的叫声“jiu…,jiu…-,jiu…”。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引进:美国。

中国国内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布克赛尔、塔城、托里、温泉、博乐、霍城、昭苏、温宿、喀什、和田;青海柴达木盆地德令哈、都兰、祁连山系西部及以南各山脉(党河南山、哈梅尔山、库库诺尔岭、布尔布达山以至青海湖以南山脉);西藏阿里地区日土、改则;甘肃西北部张掖、武威、酒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碌曲、玛曲等地,均为留鸟。

暗腹雪鸡分布图

繁殖方式

求偶

暗腹雪鸡冬季集群在阳坡越冬,翌年4月开始分群、配对,至7月底繁殖结束,历时100余天,配对后一部分仍留在阳坡占区。占区后雄鸟经常在自己的领域内两腿叉开,比身体略宽,整个身体下蹲,腹部几乎触及地面,两翅微微披开,翘起尾羽,呈扇状,露出洁白的尾下覆羽,覆羽球状膨开并不停地左右摆动尾羽,进行求偶炫耀。雄鸟的领域和其筑巢范围可能一致。因为领域辽阔,所以雄鸟常站在领域内一块比较突出的岩石上或山顶上,发出高亢而悠闲的“Ge……er,Ge……er,Ge……er,Ge……er”叫声,这种清晰的叫声除吸引雌鸟和炫耀领域外,在保护领域和为正在产卵或孵卵的雌鸟示警方面起重要作用。暗腹雪鸡在一个繁期内是单配型,一经配对,再不分离。虽为单配型,但雄鸟并不排斥第2只雌鸟进入其领域,而它的配偶却不充许,会毫不容情地将入侵者驱逐出它们的领域。

筑巢

配对、占区后,雌鸟便在领域内选择巢址筑巢。暗腹雪鸡营巢生境有4种,即阳坡高山裸岩、阳坡高山草甸、阴坡森林草原(极少)、阳坡山地草原上部。营巢小环境为岩石旁、较平坦的地面,巢前有锦鸡儿、金露梅和冷蒿等灌草丛掩蔽。巢相当简陋、碟状,在天然凹坑内或用爪扒一浅坑,垫以少许枯枝、草茎和自身腹羽而成,巢外径平均为28.50(24-33)cm×25.57(21-30)cm,内径22.43(20-28)cm×21.29(17-24)cm,巢高9.43(6-16)cm,巢深6.57(4-12)cm,内垫物厚2.86(2-4)cm。

产卵

雄鸟求偶姿态为正面型,在雌鸟前方或侧方,两翅下垂触及地面,尾羽上翅,展开如扇,洁白的尾下覆羽伸展开,似白色绒球,胸部具黑斑羽毛蓬起,头稍后仰,并抖动双翅接近雌鸟或绕雌鸟转圈,雌鸟对雄鸟的表演无任何反应,照常啄食。雄鸟表演一段时间后,便用嘴在雌鸟头部轻啄几下,雌鸟蹲伏,雄鸟迅速从其侧后方踏上雌鸟背,并用嘴牵住雌鸟头部,尾部下压,雌鸟尾羽上翘,接受交配,整个交配约7-10s。繁殖期可进行多次交配,交配高峰在上午6:00-8:30,下午18:30-20:00。4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结束,持续时间约2个月,产卵高峰为5月份。每巢产卵大概4-8枚,平均每巢产卵6.3枚。卵淡赭石色,稍沾绿,内壳淡绿色,具有棕褐色或褐色斑点,尖端小而多,钝端大而少,有的卵还具块斑。

孵化

5月初进入孵化期,孵卵全由雌鸟承担。整个孵化期雌鸟都在离巢30-100m能看见巢的山顶上或比较突出的岩石上,并不时地发出高亢而悠闲的“ge……er,ge……er,ge……er”的叫声,遇警则向远离巢的方向边飞边发出“gua……,gua……,gua……”的叫声,似有将危险物引向他处之意。

雌鸟在孵化期恋巢性极强,轻易不离巢,一般白昼仅取食1次,多在早晨9:00-10:00间,取食时间30-50min。离巢后一般不飞,迅速跑至雄鸟附近,雌鸟觅食,雄鸟警戒,觅食范围一般在离巢100米之内的山坡或山顶上。雌鸟在孵化时,紧紧地伏在卵上,缩着脖子,一动不动地望着前方,即使行人走到巢旁,而不注视时,雌鸟并不离巢,因巢多位于浓密的灌丛后面,光线较暗,加之它的体色与周围环境酷似,很难被发现。只有当人有意识地注视时,才突然离巢飞走,并很快地与雄鸟相聚在一起。

雏鸟破壳靠破卵齿啄破卵壳,然后用喙扩大裂缝,在钝端卵壳部分身体向上顶起,绒羽一干,即可站立行走,初出壳的雏鸟飞羽已经长出,翅长约3210±3121(28-36)mm,一半富于角灰色的羽鞘内,另一半羽瓣明显。这种孵化期长,在壳内进一步发育与栖息于严酷的自然环境相适应。雏鸟出壳后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更能克服不良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逃避天敌危害,从而大大提高了雏鸟的成活率。初生雏鸟质量49.0-56.1g,相当于入孵卵质量的64.7%,上体沙棕,头顶有黑斑,背部羽毛尖端为浅棕色,前额、头顶两侧及眼纹均为黑色,眼后裸区嫩黄,额、喉污白色,胸部灰白,腹部白色,覆腿羽灰白,嘴及蜡膜黑色,嘴峰尖端有一米粒大小的污白色破卵齿,跗、趾淡黄色,爪角灰色。

雏鸟出壳后,卵壳弃于巢内而不加以清除,一旦羽毛干燥能站立行走时,便弃巢随亲鸟觅食。群雏以雌鸟为核心,时拢时散,自己或由亲鸟协助寻找食物。雄鸟始终起着守护作用,遇险时,雄鸟首先发出警戒信号,而后双亲均扑打双翅,故作声响,呈受伤状作短距离移飞,以便引开危险物。雏鸟立即钻人石缝、土块下或灌丛基部静卧,即使人走至身边也不动,极难发现,双亲飞离。在确认危险解除后,亲鸟返回原地,并发出“gululu……,gululu……,gululu……”的呼唤声,雏鸟以“diliuliu……,diliuliu……,diliuliu……”的叫声呼应,又聚拢在一起。夜幕降临前,雌鸟选择一避风的岩石,将雏鸟置于翅下过夜,雄鸟在旁守护。有时几只雌鸟稀疏成群,相互之间只隔几米,如果一亲雌鸟死亡,它的幼雏会同其它雏鸟混合。雄鸟不照顾幼雏,雏鸟随亲鸟生活到下一个繁殖期,即达性成熟。

亚种分化

暗腹雪鸡(5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暗腹雪鸡南疆亚种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grombszewskiiBianchi, 1898
2暗腹雪鸡指名亚种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himalayensisG. R. Gray, 1843
3暗腹雪鸡阿富汗亚种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i

ncognitus
Zarudny, 1911
4暗腹雪鸡青海亚种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koslowiBianchi, 1898
展开表格

种群现状

孵化期是暗腹雪鸡最危险和最困难的时期,地面巢易受天敌侵袭,严酷多变的山区气候使它们坐巢时间又长,处境十分困难,雌鸟凭借自身保护色把危险降到最低限度,但也避免不了天敌的危害。已确知的主要天敌有大嘴乌鸦、金雕、香鼬、狐等。大嘴乌鸦主要窃食雪鸡卵,只要有机会,一次能将整个巢中的卵啄破,尽食其内容物,甚至发育完好的雏鸟。由于林区大嘴乌鸦数量较多,危害也相对较严重。金雕主要猎捕成体、亚成体和幼雏,猎捕后撕裂成块,连毛带骨吞下。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卷中被列为稀有种。普遍认为种群数量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2021年2月1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

人工饲养

模拟环境

低海拔适应性:野生暗腹雪鸡生活在2500-5500m的高寒雪山。为适应高山低气压的环境,内部器官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胸部深长而拱圆、气管略短粗,环状软骨内显较大,以利于适应高频率的呼吸;心脏与体重的比率增大,肺脏面积也相应增大,这对于输送血液,加快氧气供应是相适应的。从高海拔地区(3500-4500m)迁移到平原地区(1200-1680m)后,据测定的几项血液生理指标显示,其心率75次/min,呼吸24次/min,体温42.5摄氏度,血压100/75mmHg,脉搏最少104次/min,均属正常值范围内,表明经过人工培育驯化,雪鸡对环境适应力较强,能在低海拔地区饲养繁衍。

温度适应性:在野外条件下,雪鸡在零下40摄氏度的温度下仍能正常生活。人工饲养条件下,平原地区冬季低温不影响雪鸡的培育,繁殖期适宜温度为12-16摄氏度左右。在夏季时,雪鸡的蒸发散热是通过喘气来实现的,喘气可蒸发呼吸道内壁的水分,从而达到散热目的。这一过程通常在24-26摄氏度时就已开始,随着环境温度继续升高,张口喘气、呼吸速率明显加快。连续几天气温达35摄氏度以上,雪鸡食欲减退、争饮水,活动明显减少,躲在阴凉处,容易发生雪鸡白痢病、呼吸道疾病等。

湿度适应性:湿度大小对雏雪鸡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试验证明,刚出壳的雏鸡体内含水70%左右,同时又处于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若育雏室过分干燥,雏鸡就会随呼吸散发大量水分,影响健康生长。雏鸡10日龄以前室内湿度65%-70%之间为宜,10日龄后室内相对湿度保持55%-60%为宜。总之育雏室相对湿度不能高于70%和低于40%。

光照和通风:1-3日龄雏鸡视力较弱,对环境不熟悉,故前3天应给予20-22小时/天的光照;以后光照时间缩短为12-10小时/天。散养式鸡舍可采用自然光照,封闭鸡舍常用白炽灯做光源,高度距地面2-2.5m。一般成年雪鸡饲养采用露天鸡舍。通风是保证雏鸡健康生长发育中不断增长的新鲜空气需求和排除代谢废气及臭气的需要。除炎热季节外,过多的通风会降低舍内温度。一般雪鸡舍是露天方式,四周围墙,房顶部2/3铁网封闭。在鸡舍里能得到自然光照。

孵化繁殖

一般4月中旬约有60%的成年雌雄雪鸡交配,4月底开始产蛋;5-6月交配次数较为频繁,产蛋量达到高峰;7月初交配逐渐减少,产蛋量也随之下降;8月初产蛋基本结束。产蛋时间多集中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雌雪鸡产蛋多数产在人工设置的产蛋箱或草窝内,产蛋无规律性,一般产1天休1天,个别产1天休1-2天,初产雌鸡隔2天产1个蛋的较多。一般雌鸡产蛋30-40枚,在良好的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1只雌雪鸡能产蛋40-60枚。

种蛋的孵化:在种蛋孵化中,对电机孵化、家养鸡代孵、雪鸡自孵进行了试验。其中最可靠的是采用电机孵化,具有易于操作管理,孵化率高,孵化量大等优点。采用1080小型孵化机,一次可入孵种蛋数50-100个,具有自动控温、控湿、报警和自动翻蛋等功能。孵化温度应比孵家禽蛋时低1-2摄氏度为宜,并可进行恒温孵化,湿度以58%为宜,临近破壳可增到70%,晾蛋时蛋壳表面温度可达到30摄氏度。短期停电,时间每次不超过15-20分钟,蛋壳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不影响胚胎发育。影响孵化率的因素较多,如:孵化机操作技术因素、遗传因素、种鸡因素、种蛋质量等。孵化机操作不当对孵化率影响较大。从种蛋电机孵化结果来看,除了认真做好种蛋的选择和消毒以外,还要正确操作孵化机,控制通风、翻蛋、晾蛋、温度、湿度等方面工作。整个孵化期间,机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能高于1%,否则胚胎发育迟缓、胎位不正或畸形,死亡率增高。孵化后期胚胎对氧气的需要量为前期的10倍,因此孵化后期通气孔应全部打开。翻蛋:电机孵化每2-3小时翻1次比较适宜,每次翻蛋角度在45-90°,不得小于45°或大于90°。晾蛋:第5天以后开始晾蛋,每天2次,特别是在第16-23天时,由于小鸡已成形,具有代谢功能,自身温度较高,因此晾蛋次数必需增加,4-6小时就必需晾蛋1次,否则很易由于温度过高而闷死。晾蛋时间每次15-20分钟。

雏鸡的培育:出壳的幼雏大约4-5小时左右紧贴在身躯的绒毛全部散开,显露出毛色,能跑动、觅食,体重约45-60g。雏绒毛干后,即可放入育雏箱,人工供温,随日龄增长,室温逐渐降到20摄氏度左右。通过观察发现,雪鸡喜食灰毛罂粟、高山罂粟、蒲公英的花蕾、花朵、小叶片,禾本科植物的花穗和叶子、大黄的叶子,还喜食小米、荞麦、豌豆、田旋花、苣菜、野葱及观赏鸟类喜欢吃的食物,如油大麻、亚麻籽、捣碎的向日葵籽、草籽制成的混合物、直翅目昆虫。因为雪鸡要经常啄食沙子和土粒,所以在笼内每天都要放置干净的细河沙和生草土。饲喂方法:雏鸡每日喂6次,少喂勤添;精料、青绿饲料分开饲喂,自由啄食植物叶子和花冠等。为了便于小雪鸡啄食,将花冠固定在笼壁上。自由饮水,隔两天一次饮牛奶,勤换水,常清料,保证饮水饲料清洁卫生。在雏雪鸡阶段,最好的食物是高山罂粟花。在一年的喂养阶段里,夏季的主要饲料是草本植物的花蕾、花朵、叶片和茎杆的嫩枝,在冬季则是干燥禾本科植物的叶子和花穗。夏天把采摘下来的青饲料喂给雏鸡,冬天时把干草放在笼子里,笼子的网眼规格为3*3cm,方便雪鸡通过网眼自由啄食。

注意事项

暗腹雪鸡,经过人工培育驯化后,能在海拔高度1500-2000米的地区饲养繁衍。

开放式(露天)饲养雪鸡在14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生长速度最快,但最好的产蛋率的环境温度为18摄氏度。从雪鸡各项指标综合考虑,种雪鸡生产的最佳环境温度以12-16摄氏度为宜。

雪鸡繁殖期3个月之内结束,产蛋量30-40枚,在良好的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一对雪鸡能产40-60枚蛋。

通过驯养试验发现,雪鸡种蛋孵化温度应比孵家禽时低1-2摄氏度。

初次喂饲野生雪鸡时,先以青绿饲草为主,配合饲料为辅,让其逐渐练习采食配合饲料。青绿饲料以雪鸡喜爱吃的天然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蒲公英、高山罂粟、豌豆、苜蓿、野葱、田旋花、苦苣菜、羊茅、猫尾草、黄芪等。

实践证明,在良好的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雏雪鸡在适宜环境下生长速度快,4-8周龄雏鸡平均日增重达10-15kg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