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质危机(英文:Iran hostage crisis,波斯语:تسخیر لانه جاسوسی امریکا)或称伊朗人质事件。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次危机。

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连选失败。导演本·阿弗莱克以此为背景拍出了电影《逃离德黑兰》 。

中文名

伊朗人质危机

外文名

Iran hostage crisis

时间

1979年11月4日

地点

美国驻伊朗大使馆

结束时间

1981年的1月20日

持续时间

444天

人质数

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

当事国

美国,伊朗

历史背景

数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主要支持者。随着民主进程发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 摩萨台当选上伊朗首相。在阿贾克斯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巴列维国王和保守派发动政变推翻了 摩萨台。前后八位美国总统为巴列维国王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用以换取伊朗的石油供应,以及在中东的战略存在。那些反对巴列维国王的人(因为他20世纪60年代早期曾许诺自由及改革,后却食言)对于美国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愤怒。而巴列维国王及其亲信中饱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让国内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愤怒。社会及宗教人士的不满情绪汇合在一起,最终爆发了伊朗革命将巴列维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国外。

“伊斯兰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统治,均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影响是,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但是当人们走过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桥旁,却不能不想起美国。

体制的改变,再加上与美国的势不两立,伊朗一时间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

美国曾想减少伊斯兰革命对自身的影响,并也曾尝试与伊朗的新政权建立关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事件过程

1979年11月1日,新的伊朗领导人阿亚图拉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号召伊朗人民向美国和以色列示威。霍梅尼将美国政府称作“撒旦”和“伊斯兰的敌人”。

伊朗人质危机

这一反美言论极富号召力,很快便有千余人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周围进行抗议活动。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领导了一场伊斯兰革命,4月1日“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霍梅尼对美国支持前国王巴列维十分仇恨,而美国又不顾伊朗当局的抗议,准许巴列维途经墨西哥赴美治病,更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政府的不满。于是,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国旗撕下来,代之而挂上了写着“真主伟大”字样的白旗,最后将52名美国外交官扣押起来,作为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的人质。

在此前的伊斯兰革命期间,大使馆曾被占领,且围墙外的示威活动也已经是家常便饭。在不断聚集的示威人群面前,伊朗警方显得愈来愈无助。11月4日,大约500名自称“伊玛目的门徒”的伊朗学生(这一数字在不同的报道中都有不同,具体数字在300至2000之间),在又一次的骚动中占领了使馆的主体建筑。使馆的陆战队守卫只进行了象征性抵抗,而使馆职员不得不破坏通讯设备并将敏感的文件予以销毁。在90名使馆人员中,有52名被扣,其中有3人是在伊朗外交部被俘的。

对于将美国人扣为人质的行动,革命者宣称这是完全正当的,是对美国多年来对于前国王的极权主义统治进行支持并允许巴列维国王前往美国治病的报复。他们还要求美国将巴列维送回伊朗接受审判。外交政策现实主义者认为,人质事件并不仅仅是对某些特定事件(例如巴列维国王赴美就医)的反应,更是新的伊朗政权对美国的一种示威:伊朗有能力对抗美国。

革命者还向外界展示了从使馆获得的秘密文件,其中有些此前已被美国人用碎纸机破坏,后来又被革命者拼接起来。虽然人质的处境还算不错,但他们时常会被蒙上眼睛带到当地人和电视镜头前。这一人质危机导致了每日的新闻追踪报道的出现(至今仍是如此)。由泰德·科贝尔主持的美国广播公司的深夜新闻节目《美国被俘人质》最终变成了风格严肃的《夜间新闻》节目。

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立即对伊朗施加了经济和外交压力:1979年11月12日起终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一些伊朗人被美国驱逐出境(他们中很多人与人质危机或伊朗新政权没有任何关系);大约价值80亿美元的伊朗人的在美资产自1979年11月14日起被冻结。

人质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朝野哗然。从10日起,美国出台一系列制裁伊朗的措施,同时号召西方盟友对伊朗进行制裁,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及早解决人质问题,而伊朗也提出了反制措施。至此,美伊双方陷入僵局,谁都无法提出和平解决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首先发难。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伊朗人当然不能认输,8日,伊朗革命委员会就美国同伊朗断绝关系发表文告,号召伊朗人民准备应付敌人的入侵。

在使馆被占领时,有六名美国人成功逃脱并在一幢公寓中躲藏了起来,直到他们在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帮助下,在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获得庇护。这六名美国人是马克·里杰克、科拉·阿姆本·里杰克、约瑟夫·斯塔夫德、凯瑟琳·斯塔夫德、罗伯特·安德斯和亨利·李·沙茨。他们获得了假的加拿大护照,因此得以在1980年1月20日加使馆关闭时,安全地离开,而没有暴露其美国公民的身分。中情局为他们提供了护照并实施了整个营救行动。

十三名女性和非裔美国人人质于1979年11月19日和20日获释。另一名人质因为疾病原因也于1980年7月11日获释。

卡特发誓他将保护人质的的生命,但是他能做的却很少。起初,伊朗政府否认占领大使馆的行动是政府的官方行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声明逐渐消失。1980年2月,伊朗向美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作为释放人质的条件,其中包括:遣返被废黜的国王,向伊朗做出一些外交姿态包括为此前美国在伊朗的一系列行为(特别是美国在1953年支持反对 摩萨台的政变)道歉,并保证今后不再干涉伊朗。

当双方谁都不能克制的时候,必有一方首先动武。1980年4月12日,美国总统卡特向欧洲电台记者表示:美国对营救伊朗人质问题,将采取某种军事行动。

卡特知道他不可能满足伊朗人的要求,便决定通过诸如瑞士的第三国政府的途径,公开寻求与伊朗谈判。同时,他批准了一项代号为鹰爪行动的跨军种联合秘密营救行动。

任务落在“蓝光”突击队身上。这是赴越南作战的美军特种部队中训练有素的一支小分队。4月24日22时,美国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悄无声息停驻在伊朗附近平静的海面上。这是一个无月暗夜,夜幕掩盖了周围的一切。突然,飞行甲板上的大照明灯拉开了,16名飞行员和180名突击队员,分别奔入早已检修完毕的8架直升机。在一阵阵飞机启动的轰鸣声中,闪烁着红色安全灯的直升机一架一架地斜刺着升入黑洞洞的夜空。

然而,令雄心勃勃的“蓝光”突击队员没想到的是,飞行途中,8架直升机中,有3架由于沙漠异常气候引发的沙尘暴等原因,无法保持正常飞行,先后离开飞机编队。而只剩下的5架直升机,是不能按照原定计划完成营救任务的。卡特总统接到报告后,当即决定取消营救行动,命令所有的飞机和人员迅速撤离伊朗。然而更令“蓝光”突击队员狼狈不堪的是,撤离过程中,又发生了运输机和直升机相撞的事故。白宫的官员们对此都感到不胜惊愕。25日,美国政府第一次向新闻界公布了在伊朗进行了一次营救作战的消息,并且宣告作战行动失败。

第二次的营救行动在当年11月的大选后被取消。

在人质危机持续的过程中,前约翰逊政府的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现是一名反战人士)飞往德黑兰参加了一次对“美国罪行”的审判。

1980年7月27日巴列维国王逝世,9月两伊战争爆发。此后,伊朗变得越来越希望能够解决人质危机。

而在美国方面,卡特在11月的总统竞选中败给罗纳德·里根,大部分分析家认为其在人质危机中表现出的无能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未经证实的传言说正是伊朗政府与里根的参谋团之间的非法交易,导致了人质释放时间的推迟。因为后者非常不想见到“十月惊喜”,也就是在大选开始前出现会导致选票大量流向卡特的事件出现,例如人质被释放。不过,奇怪的是“十月惊喜”这个词却是指防止人质释放的非法交易。

事件结果

1980年底,美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在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他在竞选时就严厉谴责伊朗扣押人质的行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后很可能采取比卡特更为强硬的政策,如果在新总统上任前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减少一些麻烦。在这种形势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离开白宫之前解决人质问题。后来,美国与伊朗经多次接触,双方同意由阿尔及利亚出面调解。美国立即派出一个秘密使团前往伊朗进行谈判,双方终于在1981年1月19日达成协议,持续一年多的人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1月20日,一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被获释的人质离开德黑兰前往阿尔及利亚。

人质们立即飞往位于西德法兰克福的美国空军基地。前总统卡特以现总统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里接待了他们。在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和事件汇报后,他们飞回华盛顿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仅仅是为这个国家对里根就职典礼的庆祝增添了一丝喜庆气氛。

历史影响

2000年,人质及其家属尝试起诉伊朗,但因反恐法案而失败。起先,他们因伊朗未能为自己辩护而胜诉,但后来美国国务院害怕此事会影响国际关系而尝试将此案作一了结。最终,联邦法院法官裁定因为人质释放时达成的协议,人质不能再从伊朗政府那里获得其他补偿。

2005年6月,伊朗总统大选当选总统、前德黑兰市市长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被人质指认参与当年的人质劫持行动。对此,伊朗政府予以坚决否认。

伊朗人质危机体现了伊朗反美情绪的扩大以及国家化,美国对伊朗也是越来越记恨,从而继1979年伊朗革命后 再一次沉重打击了美国,使得美伊关系处于历史最低谷。虽然至今有所回暖,但是双方仍然持续保留了长期的敌视意识、敌视心态,都有互相颠覆的计划和行为——虽然没引发两国全面爆发战争和公开化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