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哲学家、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创作的散文诗体哲学著作。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篇至关重要的序言和2篇演讲,演讲地点主要集中在一个叫做“斑牛镇”的城镇里。第二部分同样由22篇演讲构成,演讲地点主要在幸福岛及其周围。第三部分的16篇演讲是在查拉图斯特拉渡海返回他的山洞的途中所作。第四部分包含20篇演讲,在查拉图斯特拉的洞府及其周围完成。

综观全书,尼采要否定的,是以信仰和服从为准则的旧价值体系,他要肯定的,是以生命和人的意志为准则的新价值体系,前者的立足点是上帝,后者的立足点是大地。尼采将即要到来的时代比喻为人类开始觉醒的时代。人类精神仿佛处在由忍辱负重的骆驼向雄武强健的狮子变形的过程之中,它预示着超越人类的赤子新生命的到来。

中文名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外文名

德语:Also sprach Zarathustra、英文:Thus Spoke Zarathustra

别名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作者

尼采

字数

333000

作品体裁

散文诗

类别

哲学

创作年代

1883-1885年

内容简介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文学作品]

尼采跟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一样,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最大影响的思想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

虽然是一部哲学作品,本书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作者的笔触犹如泉水般恣意落下,如歌般充满着激昂与进取的情绪。作者的笔调与主题交响辉映,正如后人评价所说,这是一部关于超人的圣经。本书共分为四部,每一部又由相对独立的散文诗组成。

第一部讲述了查拉图斯特拉从隐居到开始说教的精神演变历程。查拉图斯特拉在30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和众人,独自在山上隐居,临近“不惑之年”之时自觉精神充盈饱满,于是下山在群众中宣讲自己的主张。他的说教虽然不被理解和欢迎,但也赢得了一些弟子。在第一部分临近结束之时,查拉图斯特拉跟弟子告别,重返孤独,让大家各寻出路。

在第二部中,重返孤独的查拉图斯特拉梦见自己的说教被世人歪曲,于是他再次下山拯救弟子。他前往“幸福岛”,对“同情者”、“传教士”、“有道德的人”、“学者”、“诗人”、“预言家”等各类“现代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末尾时他感觉到有一种思想在他心中渐渐升起,这个思想就是全书的核心“永远回归”,但又自感时候未到,于是挥泪离开“幸福岛”,再次返诸孤独。

第三部从查拉图斯特拉登船返程开始写起,他一路对基督教传统、对旧的道德和现代社会进行猛烈批判。他感到关于“永远回归”的思想正在成熟。

第四部是全书的终曲。这一部有多种人物粉墨登场,他们是查拉图斯特拉所说的“高人”:“预言者”、“统治者”、“有良心的学究”、“精神魔术师”、“最后的教皇”、“极丑的人”、“自愿的乞丐”和“影子”。查拉图斯特拉一度受到诱惑对这些“高人”的努力表示同情,但最终他超越了同情,因为同情是弱者的道德。在全书结束之际,查拉图斯特拉终于明白,自己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事业”,于是他再次离开隐居的山洞,“就像从阴暗的山后升起的晨曦,热烈而强壮”。

创作背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成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德国,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思想和道德危机,许多被奉为神圣的国家观念、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正被人们所抛弃。尼采敏锐地看到了欧洲这场精神上的危机,因此,他借“查拉斯图斯特拉”这个虚构的超人形象向欧洲世界宣告了这种精神文明的危机,并呼唤一种生机勃勃的人类的出现。

1881年夏季,尼采因健康恶化辞去教授职务,来到以空气治疗胜地著称的瑞士的恩加丁,那里有为细长落叶松覆盖的山坡,清新明净的空气,嶙峋的岩石,寒冷的冰河。在这种环境里,尼采感到心旷神怡,思绪如泉。他总是将散步或登山时萌发的想法抄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回去后加以整理,有时总要忙到深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这样创作的。它的第一、二卷都以十天时间一气呵成,第三卷在法国尼斯也以十天时间写成,第四卷则在1885年于蒙顿写成。

人物介绍

查拉图斯特拉

书中所有内容的讲述者,是一位反基督的形象。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这个形象以一个新价值的创造者的面貌出现。尼采大力宣传这个人的自我超越,并预言将来人们可以不要上帝的帮助便能实现自我与人性。

作品理解

此书作为尼采的代表作,对于有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并不难于理解。作者将自己全部关于人类与人类未来的思想全部倾入了此书当中,并以符合逻辑的方式一点点的,通过查拉图斯特拉阐述了出来。

作者主要表达的思想有:

1、人类是处于超人与禽兽之间的物种,人类进步的方向便是超人;

2、上帝已死。唯有让上帝死,才能让人类进化至超人;

3、超人的具体描述,在这就不赘述,由读者自己阅读和领悟。

作者简介

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是十九世纪德国最有智慧的哲学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最有才华的诗人兼散文作家之一。他宣告:“上帝死了!”彻底动摇了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石,他高蹈的“超人哲学”与酒神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一生短暂,但著述颇丰。例如,失恋的忧郁引出了尼采一系列的思考,使他创作了箴言式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是他对自己的思想所作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完整表达,其主要作品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之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快乐的科学》、《曙光》、《权力意志》等。

尼采既有哲学家的深遂洞见,又有诗人的澎湃激情。深受他影响的思想文化巨人有里尔克、杰克伦敦、萧伯纳、弗洛伊德、加缪、萨特、海德格尔、梁启超、鲁迅等。

出版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赴前线的德国士兵的背包中有两本书是最常见的,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的强权思想对希特勒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融合了他毕生的哲思精华,充满了对人生追求进步独立的热烈思考和探索,包含积极的智慧,不乏人性的锦囊,渗透着哲理思辨,喷薄着诗人激情,引领人们走向精神的高贵,激发自强不息的斗志,深悟人生,而又少了尼采其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识和过于忧郁,他的偏执、狂妄等也似乎不重要了。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尼采

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我以这部著作给人类以空前伟大的赠礼,这本书的声音将响彻千古。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高迈的书,是山顶雄风最真实的书——整个现象以及人类都远在它下面——而且也是最深邃的书。它从最丰富的真理中产生,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行。

——尼采

摘录

•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名言)

• 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桥梁,而非目标。人值得被爱-在于他是横越,是下降。(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序言-4)

• 诚然,人是条污秽的川流。要容纳一条污秽的川流而不被污染,除非你是大海。听哪!我教你们以超人,他就是这大海,在他里面你的大轻蔑将被融入。(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序言-3)

• 啊!伟大的星球,假如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你的快乐何在?(序言-1)

•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查拉图斯拉如是说-第四部-论更高的人-10)

• 人们必须在心中怀着混乱,为了能够创造一个舞动的新星。(序言-6)

• 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也就是深渊上方的绳索。走过去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序言-4)

• 儿童就是纯真和遗忘,是一种新生,是一场游戏,一个自己转动的圈圈,一种最先存在的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序1-1)

• 你们尊敬我,但要是有天你们的尊敬倾倒了那又怎样?不要让一座雕像砸了你。

• 你说,你相信查拉图斯特拉?但查拉图斯特拉又怎样?你们是我的信仰者-但所有的信仰者又怎样?你还没有找寻你自己:你只找到我。所有的信仰者都是这样,如是所有的信仰成就渺小。

• 我命令你否弃我,并发掘自己。唯有当你们否决我的一切,我才会回到你们之中。(查拉图斯拉如是说-第一部-论赠与的美德-3)

• 一般人都把这怜悯称为一种道德,他们对那种种了不起的不幸、丑陋和失败丝毫不懂得尊重。(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卷四 67-最丑陋的人)

目录

查拉图斯特拉的序言

第一部

一、三种变形

二、道德的讲座

三、彼岸论者

四、肉体之蔑视者

五、快乐与热情

六、苍白的罪人

七、阅读与写作

八、山上之树

九、死亡之说教者

十、战争与战士

十一、新偶像

十二、市场之蝇

十三、贞洁

十四、朋友

十五、一千零一个目标

十六、近邻之爱

十七、创造者之道

十八、老少女人

十九、毒蛇之痛咬

二十、孩子和婚姻

二十一、自愿的死亡

二十二、赠与之德

第二部

二十三、持镜的孩子

二十四、在幸福岛上

二十五、怜悯者

二十六、教士

二十七、有德之人

二十八、贱民

二十九、毒蜘蛛

三十、著名的智者

三十一、夜之歌

三十二、跳舞之歌

三十三、坟墓之歌

三十四、自我超越

三十五、崇高者

三十六、文化之邦

三十七、无瑕的感知

三十八、学者

三十九、诗人

四十、大事件

四十一、预言者

四十二、救赎

四十三、人之审慎

四十四、最静时分

第三部

四十五、流浪者

四十六、幻象与谜

四十七、不自愿的幸福

四十八、日出之前

四十九、矮化的道德

五十、在橄榄山上

五十一、走开

五十二、叛教者

五十三、回乡

五十四、三种恶事

五十五、沉重之精神

五十六、新旧碑铭

五十七、康复者

五十八、大渴望

五十九、第二首跳舞之歌

六十、七印

第四部 暨最后一部

六十一、蜜之献祭

六十二、不幸之呼号

六十三、与国王交谈

六十四、水蛭

六十五、巫师

六十六、退役者

六十七、最丑陋的人

六十八、自愿的乞丐

六十九、影子

七十、正午

七十一、致辞

七十二、晚餐

七十三、更高之人

七十四、忧郁之歌

七十五、科学

七十六、在沙漠的女儿中间

七十七、唤醒

七十八、驴之庆典

七十九、沉醉之歌

八十、征兆

作品评价

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曾受过尼采深刻的影响,并为他所喜爱的作家。尼采的主要著作他都读过,并且十分熟悉。《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更是他喜爱的著作。他曾用白话译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序言,用文言译过序言的前三节。鲁迅曾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精髓是“鼓励人类日渐向上”。但是此书充满寓言、隐喻,特别是作者的表现手法和书中被赋予了独特意义的概念令读它的人往往感到困惑。

媒体推荐:

查拉图特拉斯下山了,他向世人布道:上帝死了!……人之伟大,在于其为桥梁而是非目的;人是一根绳子,系于禽兽与超人之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便是这样开头的。这是一本渗透着哲人睿智的书,一本喷涌着诗人激情的书……一本属于永恒的书。

尼采曾被鲁迅指称为“发了疯”,那是指尼采自诩为太阳的哲学观发生了问题,但又很少有人知道鲁迅就是中国的尼采。如果想给你探索的人生课题注入新的思考元素,多一点独立和个性,学习鲁迅,成为鲁迅式人物,那么你可以阅读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网络评价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尼采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最为复杂、争议最多、最难懂的一部作品。它颠覆了尼采的一贯著作风格。它模仿着圣经,却又与圣经背道而驰。《圣经》主张人们向“善”,而《查》一书则明白无误地让人们作“恶”,它以树木越是要往上长,就越是要把它的根更深地扎入到黑暗中去来做比喻。

同名音乐电影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后来由理查·斯特劳斯从书中所获得的灵感写作同名的交响诗,于1896年完成。

乐曲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其内容完全按照作者自己对尼采哲学与美学思想的想象来创造的。为描摹抽象对立的哲学思想,作者使用了两个差异很大的调性——代表人类的B调和代表自然的C调,在它们转换和对立的基础上,赋予交响诗戏剧性的冲突。

全曲共分九段,除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理查·施特劳斯自己添加外,其余八段标题均来自尼采的原著,分别是《关于后世界人》、《关于强烈的渴念》、《关于欢乐与激情》、《挽歌》、《关于科学》、《久病初愈之人》、《舞曲》和《夜曲》。

后来此曲于斯坦利·库布里克于一九六八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做为电影配乐。该电影的部分灵感也被认为来自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在序言中,尼采刻画了他的超人理想。他所谓的超人,是对人的超越,如同人是对猿猴的超越一样。把超人作为一种目标,人本身就成为一种过渡。尼采说,“人是伸展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一根绳子。人的伟大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标,是一种过渡,一种毁灭。”超人并不是出世的希望,相反,它是在世的方式。它并不否定人生的意义,而是肯定生命的价值。它并不是超凡脱欲自命清高,而是要经受各种污蔑嘲讽,像海洋一样,使一切侮蔑在其中沉没,却依然保持纯洁。它并不是克己制欲、乐天安命的修士,而是疯狂的电火,在激发、创造中显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也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在探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中欢笑舞蹈的酒神。把超人作为生存的意义,就是要表明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自身的创造。离开生命,便没有创造;离开创造,生命便没有价值。为了创造,人应当热爱生命;也只有为了创造,人才值得牺牲生命。

基于这种超人的理想,尼采对基督教所鼓吹的传统道德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在他看来,基督教道德并不是鼓励人们热爱生命。而是教导人们仇视生命,蔑视自己的肉体和欲望。它传播来世的谎言,使人们厌恶此生此世。寻觅这种道德只是为了寻觅沉酣的睡眠,寻觅催眠的麻痹。它使人成为精神的囚犯,使人变得严肃、老练、深沉、庄重,只能在心里默想着自己的自由,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它使人看不见自己,忘却了自己,丧失了自己,走向邻人去寻求自己,不再具有真面目,而成为戴着面具的草人。它使人不再具有创造性,一切人意愿相同,一切人相同,有着别的感情的人自动走到疯人院去。这是一种懦夫的道德,它只求和善、公正、慈悲、圆滑、随机、周到、自足、乐天安命;这是一种驯兽的道德,变狼为狗,使人变成驯服的家畜;这是一种病人和垂死者的道德,让人蔑视肉体和大地,贪求天国和救济的血滴。然而,代表所有这些道德的上帝实际是一件人造品,是自我的可怜碎片。

弱者的无能创造了彼岸世界,那个无人的、非人的世界。上帝的地狱就是对人类的爱和怜悯,它使人带上镣铐,使人落入自己布下的网。当人强大起来时,上帝就不再被需要。上帝应当被杀死,并已经被杀死,他死于对人类的怜悯,怜悯是钉死爱人类者的十字架。

为了从传统道德的束缚下将人解放出来,恢复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尼采进一步提出要彻底翻转传统的善恶标准,将创造、意欲、评价的自我作为一切事物的价值准则。传统道德以爱为本,尼采却将爱看作是最大的危险,在爱中,人变得愚昧、谦卑和可笑。他说:战士应当永远追求仇敌,要憎恨,要挑动战争。不要工作,只是战斗;不要和平,只求攻克。战争和勇敢比博爱有更伟大的成就。战争圣化了任何理由。传统道德主张怜悯,但尼采主张既不要怜悯别人,也不要接受怜悯;既不要接受敌人的怜悯,也不要接受心爱者的怜悯。是勇敢而不是同情拯救了不幸者,怜悯却是最深的深渊。一切创造者都是铁石心肠。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是“应当”,而尼采却鼓吹“我要”。传统道德反对自私,尼采却说自私是强大灵魂表现出的健康。传统道德赞扬稳重,尼采却高扬冒险,认为最危险的是最后的避难所,临于绝地是最高的勇敢,那流着奶油和蜜的国土只能使人安居乐业。传统道德总是宣扬万物命定,人不能不如此。尼采却认为万物自由,我能够,因为我意欲,这种意志同“它已如此”永不相容。传统哲学反对人自以为是。但尼采却认为,不能自信的人永远是说谎者,“为自己之故而为傻子,强于听人民的意见而为圣人”。传统基督教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尼采却说,上帝死了,我们不愿与贱民平等,否则就无法向超人过渡。传统道德以死为恶,教导人们宁可苟且偷生,尼采却认为,为了实现权力意志,人应勇于牺牲生命。这是一种自由的死,适时的死,成就的死,能够给生者以刺激和期许。传统道德鼓励人们合群。尼采却鼓励人们逃到孤寂中,认为邻人是有毒的苍蝇,你的伟大使他们更有毒,“离开了市场的荣誉,才发生了一切伟大”。传统道德让人们谦卑。尼采鼓励人们骄傲,“在骄傲受创的地方,生长出比骄傲更强的东西”。传统道德反对耽欲。尼采却认为,耽欲对衰败者是鸩毒,对狮心人是醇酒,对枯朽者是炽热的火炉,对自由人是快乐的花园。传统道德反对对权力的狂热追求。尼采却把它看作焚尸场上的火焰,摧枯拉朽的地震,和一切帝王的断头台。尼采几乎深入了一切传统的禁地,推倒了所有的界碑和偶像,赞美了无数公认的罪恶。在他看来,永久的善恶并不存在,善恶的本质必须是超越自己,永远新生,使自己成为善恶的创造人。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超人扫清障碍。

尼采指出,要成为超人就必须勇于承受最大的痛苦,献身于一切不幸,轰破坟墓,使许多被活埋的痛苦苏醒。他必须具有坚强的骨头和轻捷的足,他的快乐便是追寻和忍受痛苦,他渴求灾祸、地狱、仇恨和残害,也渴求着失败。诅咒对他便是祝福,黑夜于他便是太阳,痛苦就是他的欢乐。

尼采在这部著作中所表达的思想,对西方传统的人生哲学和伦理观念,是一次彻底的反叛。它不再从生命维持的角度去阐释人生的意义,而是从生命创造过程揭示出生存的价值;它不再从社会稳定的眼光去评价社会的伦理,而是以人类的进化和自身超越为目标来估价道德的作用,它不再把痛苦和快乐截然分开,而是将痛苦作为人生快乐的基本原料和前提;它也不再把个人意志同人生价值视为完全对立,而是将个人意志看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推动力。在这部书中,人生哲学的基本原则不是善与恶,而是强与弱。勇敢、冒险、仇恨、战争、战士、男人、痛苦、欢笑、疯狂、残忍、铁石心肠、骄傲自豪、争权夺势、狂饮纵欲,都被作为强者的象征予以颂扬;而温柔、稳妥、博爱、怜悯、和平、和解、女人、恋爱、啜泣、悲哀、谦卑、忍让、节制、无欲、圆滑、知足、平等、理智都被作为弱者的象征予以嘲讽。用强弱原则来替代善恶原则,把强和弱截然对立起来,使他的人生哲学具有了强烈的反理性主义色彩。

艺术特色

书中使用的写作格式相当独特,尼采使用了一种哲学小说风格的写作方式,类似于《新约圣经》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同时也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里的语调,经常以自然现象作为修辞和讲述故事的手段。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甚至每一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

后世影响

该书在20世纪被很多人看做是“未来人类的《圣经》”,对弗洛依德、里尔克、托马斯·曼、茨威格、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米兰·昆德拉、鲁迅等人物的思想和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