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蛉俗称豆娘,是蜻蜓目(Odonata)束翅亚目(Zygoptera)昆虫的通称,种类多,体纤细,飞行力弱,类似小型的蜻蜓。眼向两侧突出,翅具柄,翅狭窄、膜质,翅脉网状,静止时翅沿身体纵轴垂直地立于背上。交配时通常会一前一后地飞行,将卵产在水中,幼虫有鳃状构造以利呼吸。

中文名

蜻蛉

别名

蜻蜓

外文名

Dragonflies

功效

强阴,止精,壮阳,暖肾

拼音

qīng líng

蜻蜓目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性味

性寒,无毒

分布区域

世界广泛分布

拉丁学名

Ischnura heterosticta

亚门

有颚亚门

体征

体型细长,复眼较大,生于头两侧且间距较宽,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

亚纲

单髁亚纲

亚目

束翅亚目

性情

活泼好动

外形特征

蜻蛉

蜻蛉体型细长,复眼较大,生于头两侧且间距较宽,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同时长有强壮而透明的翅膀——典型特征为折叠在腹部之上或在腹上微微张开。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同属蜻蛉目,与蜻蜓不同点在于蜻蛉歇息时翅膀伸长叠在一起。体型大多数比蜻蜓要小,最小的豆娘体长为1.5cm,最大者可以到6-7cm。

蜻蛉的幼虫生长于水中,身体侧扁长形,尾端有叶片状的尾腮,具有呼吸与运动的功能。隐匿于水草或石块缝隙。通常情况下,蜻蛉会在交配时一前一后地飞行。

生活习性

捕食

蜻蛉是肉食性昆虫。它们擅长捕食空中的小飞虫,不过由于体型较小、飞行速度较慢,因此蜻蛉主要是以体型微小的蚊、蝇和蚜虫、介壳虫、木虱、飞虱等昆虫为主食,同种蜻蛉饿慌时也会发生同门相残的景象。

交尾与产卵

产卵:交尾结束后,雌虫很快产卵。卵产在植物体内或水中及其附近物体上。不同种类的蜻蜒产卵方式各有不同。一类是雌雄连接并不解除,仍保持串连的姿势,使雌虫能深入水中在植物茎叶上产卵。另一类是串连解除,雌虫单独进行产卵。雌虫沿着水草将身体全部潜入水中,产卵于植物组织中,或身体没入水中,翅膀露出水面,在水中潜停长达5~10s,有时甚至更长时间才冒出水面飞翔,间隔10—20s后再次潜入水中产卵。少数差翅类特别是蜻科种类及许多束翅类,交尾结束后雄虫不离开雌虫,仍在其周围飞翔,当有其他蜻蜓飞近雌虫时,雄虫即刻将其赶走,如大团扇春蜓就具有这种习性。产卵的地方因种类不同而别。产卵管发达的束翅类豆娘和部分蜻蜓,如蜓科Aeschnidae的种类,卵产于水下或漂浮水面的植物组织中。大多数蜻蜓,如春(箭)蜓科Gomphidae、伪蜻科corduliidae和蜻科LibeUulidae,均无产卵管,飞行中产卵时,不断将腹部末端在水中“点”一下,卵粒自由滴落水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蜻蜓点水”。杨明旭(1989)报道玉带蜻卵产在水面下约1.5cm的石块、瓦片、蚌壳、树枝、木块和植物茎叶等物体上。每“点”一下水,即产卵数粒。一只雌蜻在一个蚌壳上,连续点水数十下,产卵312粒,这些卵不重叠。也有几只甚至数十只雌蜻在同一物体上产卵。如漂浮在水面上的一根长约20cm、直径10cm的木棒,几只雌蜻在其浸入水下部分轮番产卵后,卵粒重叠6~7层,达万余粒。大蜓科虽有产卵管,但发育不完全,产卵时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蜻蜓可多次交配。每次产卵数十至数百粒,一生可产卵数次。

生活史

蜻蜒目昆虫属不完全变态。生活史只经卵、稚虫和成虫3个阶段。各阶段历期长短不同种类间差异很大。卵经过5~230d孵化出包被在薄几丁质膜鞘中的“预稚虫”,经几秒至数十分钟后,脱去膜鞘进入第二龄期,成为能自由活动于水中的稚虫,俗称水虿。稚虫因形态的差异被分为差翅亚目式和束翅亚目式。前者身体和足较粗短,腹部末端的3个突起小,合拢时构成锥体,陷入肛门内,利用直肠鳃呼吸;后者身体与足长形,腹部末端3个突起构成针状、浆状或片状的尾鳃,兼具呼吸与运动的功能。蜻蜓稚虫形态因种类不同有异。研究蜻蜒稚虫,可帮助解决单靠成虫进行分类的不足。

稚虫栖息在水中砂粒、泥水或水草间,少数稚虫生活在林地碎屑或积水的树洞中,或爬出水面附着在岩石的水膜内。食物主要是蜉蝣稚虫、蚊类幼虫或同类的其他个体,甚至蝌蚪及小鱼。稚虫期要经9~15龄才能发育成熟。所经历的时间,豆娘约1年或1—2个月,蜻蜒一般为2年,有的要3~5年或更长。西伯利亚的一些箭蜒的稚虫则要47个月。老熟稚虫爬出水面,结束了水中生活,附着在石头、植物或其他物体上,脱去外壳,进人成虫期。刚出来的成虫身体柔软,要经过数小时或几昼夜时间硬化体壳,随着体液循环,翅芽伸张挺直,体色与斑纹也逐渐鲜明,这时蜻蜓才有能力飞离蜕皮处,到广阔天空中翱翔。

栖息环境

蜻蜓中绝大多数种类在白昼活动于稚虫生活的环境附近。一般在河塘、溪流处飞翔。长尾蜓却在白天隐匿,黄昏和拂晓出来活动,觅食。故又称晨暮蜓。它们多在离地面1m上下穿飞。马大头不仅白天飞翔、追逐于岸边水面,到晚上9时前后,在郑州近郊城区的花草灌丛处,仍可见它们在紧张忙碌地疾飞、捕食。豆娘类飞翔力弱,不远飞,也不长时间飞,群集数量或多,或少,眷恋于水草上、岸边树丛中,飞飞停停。蜻蜓溪流种类如大蜒常见单只活动,在溪流上方往返飞翔。有的种类在群集飞翔时数量甚众。黑丽翅蜻喜欢在高大乔木树冠上云飞、停落。我们曾见到多达成百上千只在独株树冠上方长时间盘旋。最常见的群集种类是黄蜻。它们在远离水面的空旷地上空悠悠飞翔。夏季雨后初晴,其数量急剧增加。红蜻在炎热的中午常停息在草丛枯枝上,可头尾相接、整齐有序地排列成长长一串。我们在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绿色蟌的活动非常有趣:白天高温期间,它们躲到河边树丛中活动;到了凉风阵阵的傍晚,便汇集在河岸边,贴近水面飞翔,串连交尾。如果你这时在水中洗涤,它们会不请自来停落在你的头上,并且得意地轻轻颤动着轻盈的翅膀,自作多情,驱之复来。日落后,又悄然无踪,当我们“踏破铁鞋无觅处”时,发现河边被火烧的一枯树洞内,竞聚栖有数百只之多。

蜻蜓目昆虫一般以卵或稚虫在水中越冬,少数种类成虫也可冬眠。成虫寿命,豆娘平均1~2周,蜻蜓2—6周或8~10周。

飞行能力

蜻蜓堪称有翼昆虫界的战斗机,其通过翅膀振动产生不同于周围大气的局部不稳定气流,利用气流产生的涡流上升,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蜻蜓翅膀虽然薄而轻,质量仅占其总体重的 1%~2%左右,但却能在飞行时承受高频率的交变应力(振动频率 30~50Hz),在拍翼飞行中会产生一定的变形,但不容易破损,即使在局部的翅脉或翅膜出现破损后,对翅的整体性能只产生微小的影响。因此,蜻蜓翅膀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和极高的承载能力,它以最少的材料花费来承受极高幅度的应力,表现出了优越的力学特性。同时,蜻蜓通过其脉络分布的翅翼结构以及特殊的振翅机制显示出了惊人的特技飞行性能,展现了多种飞行技巧和飞行方式。大半是来源它们微妙复杂的翅翼结构。蜻蜓两对膜质的翅膀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翅脉,使其翅膀既轻又结实。蜻蜓翅膀由 2~5μm的薄膜和 20~200μm的翅脉组成,翅脉是翅膀的主要支撑结构,膜是翅膀的主要空气动力学结构。蜻蜓飞行行为简单,仅靠两对翅膀不停地拍打,飞行中常常轮流振动前翅和后翅;除此之外,蜻蜓飞行时,既可以只振动前面的双翅,而将一对后翅伸展着,也可以伸直双翼滑翔。更令人惊奇的是,蜻蜓不但能向前、向后、向左右两侧飞行,还能在空中悬停,甚至在捕杀猎物时,还可以作短距离的上下垂直飞行。

栖息环境

蜻蛉的成虫一般习惯在稚虫(水虿)栖息的水域附近活动、觅食、求偶、产卵。而由于种类的差异,蜻蛉有的习惯栖息于流水性的溪流、山沟、田沟,或静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泽、水洼、水田等水域中。整体而言,台湾蜻蛉中的幽蟌科、珈蟌科全都出现在流水水域,细蟌科则大部分出现在静水水域,琵蟌科则在两种水域皆可见芳踪。

地理分布

全世界已知蜻蜓逾6000种,我国蜻蜓已知500余种。已知的南方几个省区的蜻蜓种数大致为:台湾144种(亚种),海南127种(亚种),广西202种(亚种),香港111种(亚种)。福建蜻蜓己知种名的有233种(亚种),在全国各省区中种数最多。福建省蜻蜓目昆虫共计16科102属247种(亚种),其中已知种名的有233种(亚种),隶属16科101属。吉林省蜻蜓目昆虫共计2亚目共记述蜻蜓目44种。

辨别方法

与蜻蜓的差别:

1.眼睛的距离:蜻蜓的复眼大部分是彼此相连或只有小距离的分开。

蜻蛉的两眼有相当大距离的分开,形状如同哑铃一般。

2.翅膀的形状:属不均翅亚目的蜻蜓,其前后翅形状大小不同,差异甚大。

属均翅亚目的蜻蛉,其前后翅形状大小近似,差异甚小。

3.腹部的形状:蜻蜓的腹部形状较为扁平,也较粗。

蜻蛉的腹部形状较为细瘦,呈圆棍棒状。

4.停栖方式:蜻蜓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平展在身体的两侧。

一般蜻蛉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合起来直立于背上

5.胸部:蜻蜓的胸部肌肉较发达,健壮,宽阔,而豆娘比较狭小。

6飞行能力:蜻蜓的飞行能力强,而豆娘却很微弱。

看稚虫习性:蜻蛉与蜻蜓的稚虫虽都称为「水虿」,但两种水虿在外观上很容易区分,因为大多数蜻蛉水虿的尾部有3个明显的叶片状或肉质状尾鳃,危急时可以用来划水游泳,以避敌害。【类似船桨来游泳,尾巴就像舵那样,有掌舵的方向】,孵化后的蜻蛉水虿在水中捕食其它弱小的水栖昆虫或浮游性小节肢动物维生。

艺术价值

由于蜻蛉体态优美、颜色鲜艳,且其翅膀颜色多变,故国内外很多爱好者喜爱观赏。全世界约有2800种,台湾已知约有37种。在很多国家的文化中,蜻蛉都在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饱受各国艺术家喜爱。蜻蛉外观优雅,通常带有令人心动的体色以及独一无二的交配方式,所有这些特征使其成为自然界最美丽的生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