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清庙(Yueh Hai Ching Temple),坐落于菲利普街,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庙之一。粤海清庙目建于1826年,初建时仅是一间简陋的亚答屋,四周空旷,庙前是一片大海。1845年,潮侨成立了新加坡义安公司,该庙便归义安公司所管理。1852年至1855年间,进行扩建工程。1896年又进行全面重建。该庙也由一间亚答小庙,变成水泥屋瓦,雕梁画栋,香火旺盛的大庙。走过了180多年的光辉历程,粤海清庙在1996年成为新加坡受保护的国家古迹,属旅游景点。

外文名

Wak Hai Cheng Bio

地理位置

新加坡菲利普街

景点级别

新加坡受保护的国家古迹

简介

粤海清庙

(Yueh Hai Ching Temple),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庙,始建于1826年,最初由潮州籍人士合资创建。潮州人早期建庙的目的是为维系南来谋生的潮州同乡之间关系,保佑那些南来北归的航海者能安然抵达目的地,同时为自身及家人在异乡祈求平安。粤海清庙以潮州建筑的风格和传统形式建成,由左右两间连接的祠庙构成,左祠是天后宫,供奉天后圣母(妈祖),右祠是上帝宫,供奉玄天上帝。此外,粤海清庙还保存着一副“曙海祥云”是清朝光绪皇帝御赐的墨宝。这也昭示了粤海清庙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

历史沿革

随着移居新加坡的潮州人与日俱增,潮人移民社群也逐渐形成和壮大。在潮人社群形成后,伴随而来的便是宗教

粤海清庙

信仰的普及化。早期的潮人移民已清楚地意识到,在新的土地上生活需要宗教信仰。宗教信仰除了是移民从祖籍带到移居地的一种传统文化外,也是他们在彷徨和承受极大压力的生活中,祈求心境安宁和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渠道,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庙宇也便应运而生。

在新加坡出现的第一所潮人古庙,是在乾隆初年由林泮所建的“粤海清庙”,初时只是一亚答屋。昔日初抵移民必到庙礼拜天后圣母,以答神恩。19世纪20年代,又被当时在暹罗、新加坡之间从事航运的王钦、王丰顺等改建为庙。随着移民的日增,天后圣母信仰在新加坡迅速传播开来,香火也愈来愈盛。粤海清庙至迟到1826年,在天后宫的基础上,增建了奉供玄天上帝的上帝宫。此后,粤海清庙一再扩建。

庙宇特色

粤海清庙是19世纪初中国移民南来的第一站。远在宗乡团体组织成立之前,庙宇曾经是移民社交活动的中心点。许多移民都是在庙宇寻找慰藉,当时面海的粤海清庙就是一个例子。该庙宇由中国工匠设计,并且用自中国进口的花梨木建成。它的屋檐雕工精细,墙上刻有神话人物。此外还有商人与信徒所捐赠的刻有吉祥字样的木制匾额。

粤海清庙被潮人称为“大老爷宫”。庙前围墙筑有一门亭,门额书“粤海清庙”,墙内为一片广大的石埕,左边是上帝宫供奉的是玄天上帝,右边是供奉天后圣母妈祖的天后宫,二庙相连,故称“孖庙”。而粤海清庙的名称,“粤”指广东,“海清”则是海路清平的意思,即为广东籍人士在海水清平之下安然乘船抵达南洋。实际上,在义安公司和潮州八邑会馆成立之前,粤海清庙是潮人社群的仲裁机构,通过非官方的管道在庙宇内为族群调解个人或商业纠纷、家庭问题。

1845年,潮侨领袖成立了“义安郡”,后改称“义安公司”,其宗旨是管理潮州人的公墓。这一年,义安公司接

清朝皇帝御书“曙海祥云”,赐予粤海清庙

管了粤海清庙。粤海清庙即成为义安公司的产业,也就转由义安公司管理。当时,义安公司的办公室就设在庙内,无论是领导人或管理政策上,庙与公司实际上已结合为一体。义安公司兼理潮人在该庙祭祀玄天上帝及酬神事宜,并在原址上扩建和修缮古庙,使之成为一所颇具规模和壮观之华人庙宇。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朝光绪皇帝御书“曙海祥云”金漆匾额,赐予粤海清庙,今天仍高悬于庙里天后宫正殿上。在新加坡的华人寺庙中,只有粤海清庙和闽帮的天福宫获赐清帝御题,可见其当时备受重视之程度。今天,粤海清庙仍然是义安公司名下的产业,也仍是最具代表性的潮人庙宇,并已被列为受国家保护之古迹。

粤海清庙被列为国家古迹,除了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外,也因为它本身便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庙宇建筑。古庙的潮州传统建筑格式,庙里根据历史神话、民间故事和英雄事迹塑造的泥雕和木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不仅深具教化作用,还充分表现了潮州传统手工工艺的高超艺术和丰富内容。今天,这座给人印象深刻的庙宇不但吸引无数前来膜拜祈求平安好运的信徒,更吸引了不少游客。

旅游信息

地址:菲利普街(Philip Street)

公共交通

巴士:57 、131、166、167、186号等

地铁:莱佛士坊地铁站(Raffles Place s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