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简称“十五”计划。2001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确立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生态建设、环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加倍的重视。更多关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

实施背景

“十五”计划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WTO所推行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有利于我国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全球性的资源配置有利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升级。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逐步接轨,中国经济越来越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例如如何控制扩大开放所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对金融安全的关注,怎样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进一步转变其职能使其与世界接轨都成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在国内,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是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由此而带来的公平与效率的取舍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行业间收入差距,尤其是竞争性行业与垄断性行业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等问题都成为必须应对的挑战。经济效益较低,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等问题都成为进一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阻碍。如何把握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契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新挑战。

计划制定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五计划”是中国新千年第一次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经济计划。

“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计划内容

第一篇

指导方针和目标

第一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第二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经济结构

第三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四章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五章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

第六章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

第七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结构

第八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第九章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第三篇

科技、教育和人才

第十章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一章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第十二章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

第四篇

人口、资源和环境

第十三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十四章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

第十五章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

第五篇

改革开放

第十六章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七章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六篇

人民生活

第十八章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九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七篇

精神文明

第二十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第二十一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第八篇

民主法制

第二十二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十三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九篇

国防建设

第二十四章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

第十篇

规划实施

第二十五章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第二十六章创新实施机制,保障实现规划目标

详细规划内容见参考资料:

实施完成

从实施情况来看,“十五”计划完成总体良好,提出的目标大部分实现,约2/3的计划指标顺利完成,完成百分数均值为108%。“十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和对外开放均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本世纪前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了一个好局。“十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这一时期中国全面免除了农业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