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中文名

蜀汉

宗教

道教

别名

季汉、蜀

起止时间

公元221年 ~ 公元263年

面积

106万平方公里(262年)

创立者

刘备

末帝

后主刘禅

都城

成都

主要城市

汉中、永安、永昌、巴郡、武都等

外文名

Shu Han、Ji Han

政体

君主专制政体

人口

约400万(263年,后世估算)

民族

汉族、古羌族、彝族等

统治区域

蜀郡、广汉、犍为、南中、汉中

官方语言

雅言

货币

五铢钱

重要事件

夷陵之战、七擒孟获、诸葛亮北伐

所属时期

三国

国号

蜀汉政权的国号为“汉”(刘备自称是汉室的延续)。而由于其所建立的政权以蜀地为根据地,所以多被称为“蜀”。以其地称其国,后人逐渐习惯了这个称呼,而又为了承认刘备建立的汉室政权,故称其为蜀汉。

历史

建国艰辛2718次播放02:47刘备一贫如洗,却一步步建立蜀汉,巨额的军费从何而来?

刘备是中山王刘胜后裔,但是家道中落,到刘备这一代,只能和母亲靠织席贩履维持生计,在叔父刘元起的资助下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学习。后在商人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下,刘备得以招募了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取得了战功,从而获得了官位。

此后汉廷戚宦之争更为激烈,结果两败俱伤,董卓趁机入京乱政,各地太守、郡吏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攻伐,形成割据势力。在军阀混战的时局里,刘备势力非常弱小,凭借好的名声在多个诸侯之间奔走。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衣带诏事发,刘备找借口从曹操处离开,彻底反曹。由于刘备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弱小,被曹操击败后,用类似于游击战的方式继续与曹军作战。后辗转来到荆州投靠刘表。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备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有了全新的发展目标。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刘备和孙权达成联盟,两家于赤壁之战合力击败曹操。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至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关羽、张飞、赵云、刘封、黄忠为主要将领,诸葛亮、庞统、法正为主要军师,先后收复荆州各郡、迫降刘璋占领西蜀、击败曹操攻取汉中,并将关中军阀马超纳入麾下,实力大增。进而建立蜀汉政权。   (参见益州之战、汉中之战)

蜀汉

武侯辅政

诸葛亮

公元219年,东吴孙权破坏孙刘联盟,先是派人袭取了荆州三郡,与刘备讲和后再次背盟,趁关羽北上攻取襄樊之际,袭击荆州,杀害关羽。刘备为关羽报仇,亲自率军攻伐东吴。汉军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吴境,但随后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阶段,几个月后,东吴陆逊用火攻击败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刘备败归永安,张南、冯习、程畿、沙摩柯等一干文武将领都在夷陵之战中阵亡,蜀汉损失惨重。

孙权得知刘备在永安没有回成都,非常害怕,于是主动与刘备讲和。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刘备召诸葛亮至永安交待后事,而后病死。

刘禅继位后,令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于是派邓芝往东吴巩固汉吴同盟,另一方面安抚百姓,制定礼仪、官职、法律等,将蜀汉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条,国殷民富。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率汉军,深入南中,平定南中叛乱。任用了孟获等一些南蛮将领,又从中获取了大量资源,蜀汉的实际控制领土也得以扩张。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将汉中太守魏延纳入丞相府,并让镇东将军赵云转驻汉中,准备北伐事宜。

公元228年(建兴六年)至234年(建兴十二年),期间诸葛亮对魏发动五次进攻,虽颇有战果,但都以各种原因退还,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目标。   (参见诸葛亮北伐)

三代宰辅

姜维

诸葛亮临死之前曾秘密上表给蜀汉后主刘禅,表示蒋琬可以接替自己。诸葛亮死后,刘禅不再设置丞相一职,一方面让蒋琬为大将军辅政,一方面让邓芝督领江州,继续维持吴汉联盟。而南蛮方面,刘禅先后任命李恢、张翼、马忠为庲降都督,恩威并施,抚平南蛮叛乱。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至246年(延熙九年)为蒋琬辅政时期,期间,刘禅见魏明帝曹睿大兴土木,广征民役,认为这是败亡之象,于是加蒋琬为大司马,并让其开府治事。蒋琬总统诸军驻扎汉中,伺机北伐。

蒋琬执政共计十二年,他不但遵循诸葛亮的治国方针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另一方面派遣姜维率领偏师西进,寻找北伐战机,经过多次尝试之后,蒋琬认为从秦岭出兵,道路艰险,往来不便,于是大造舟船,准备从水路袭击魏国上庸、魏兴等地,但此举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蒋琬辍计后病倒,不久病亡,临死前上书刘禅用姜维为凉州刺史。

蒋琬死后,刘禅就迁费祎为大将军辅政,而后不久庲降都督马忠病逝,刘禅先后任命阎宇、霍弋出镇南中。

公元246年(延熙九年)至253年(延熙十六年)为费祎辅政时期,共计七年时间。费祎执政后,认为自己跟诸葛亮差得太远,所以一心只保境安民,不再对魏国用兵,并裁减姜维的兵力,害怕会有大的损失。但费祎多次施行的大赦政策,遭到了大司农孟光指责。刘禅命费祎开府一年后,费祎遭到刺客的刺杀。

费祎死后,刘禅让卫将军姜维总督内外军事,以宗预维持吴汉关系,以阎宇、罗宪镇巴东。董允死后,刘禅以陈祗接替董允,而陈祗虽然支持北伐,但不排斥黄皓,由于刘禅对黄皓的宠信,黄皓开始干预朝政。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至262年(景耀五年),姜维对魏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结果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上胜多败少。姜维虽然擅长军事,但自费祎死后,蜀汉内政无人治理,姜维连年征战,蜀汉国力大不如前,陈祗死后,黄皓更是对姜维产生了威胁,蜀汉逐渐走向衰落。   (参见姜维北伐)

蜀汉灭亡

魏灭蜀之战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调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

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1.3万次播放02:26蜀国为何第一个灭亡?主要有4点原因,想不灭亡都难!

荆州

益州

南中

蜀有六郡,分别是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江阳郡、汶山郡、汉嘉郡,其中以广汉、犍为、蜀郡为最大,号称“三蜀”。

蜀郡,原属刘璋,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与张飞、赵云合力攻下,下辖六个县,分别是成都县、广都县、郫县、繁县、江原县、临邛县。刘备称制后,以成都为国都。另,成都、广都、新都(属广汉)被称为三都,是蜀中三大名城。

广汉,位于成都以北一百二十里。公元213(建安十八年)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攻下,下辖八个县,分别是雒县、绵竹县、什邡县、新都县、五城县、郪县、广汉县、德阳县。

犍为,位于成都以南,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赵云率军所攻取,下辖十二个县,分别是武阳县、南安县、僰道县、牛鞞县、资中县、朱提县、青衣县、平夷县、夜郎县、谈指县、鄨县。犍为有峨眉山。

江阳,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赵云率军所攻取,下辖四个县,分别是江阳县、汉安县、符县、新乐县。

汶山,位于蜀郡以西,气候异常,冬天不适合居住。下辖八个县,具体资料缺失。

汉嘉,下辖十三个县,分别是邛都县、台登县、阑县、零道县、苏示县、会无县、大筰县、定筰县、三缝县、卑水县、潜街县、安上县、马湖县。

巴有五郡,分别是巴郡、巴东郡、巴西郡、涪陵郡、宕渠郡。

巴郡,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张飞率军所攻取,下辖七个县,分别是江州县、枳县、临江县、平都县、垫江县、乐城县、常安县。

巴东,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张飞、赵云、诸葛亮合力攻取,下辖四个县,分别是鱼复县(即白帝、永安)、朐忍县、汉丰县、南浦县。

巴西,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张飞率军所攻取,下辖七个县,为阆中县、南充国县、安汉县、平州县、宕渠县、裙蓉县、宣汉县。

涪陵,下辖五个县,分别是涪陵县、丹兴县、汉平县、万宁县、汉发县。

宕渠,本属巴西郡,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二年)被魏将张郃攻占,后被张飞击退。公元247年(延熙十年)蜀汉后主刘禅将宕渠从巴西划出,置宕渠郡,下辖三个县,分别是宕渠县、汉补蓉县、宣汉县。

汉中

汉中有七郡,分别是汉中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武都郡、阴平郡、梓潼郡。

汉中,为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领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人攻下。下辖六个县,分别是南郑县、沔阳县、褒中县、成固县、蒲池县、西乡县。刘备在沔阳县称王。

魏兴、上庸、新城在汉中以东,所以又被称为“东三郡”,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封、孟达率军所攻取。孟达叛变后,东三郡为魏所攻占。后蒋琬秉政,想从水路收复东三郡,因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而作罢。

梓潼郡本属蜀广汉郡,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攻打刘璋,留霍峻守葭萌,防御张鲁。刘备定蜀后置梓潼郡,以霍峻为太守。下辖五县,分别是梓潼县、涪县、晋寿县、白水县、汉德县。

武都、阴平二郡为诸葛亮公元229年(建兴七年)派将军陈式所攻取,下辖十三县,分别是下辨县、武都县、上禄县、故道县、河池县、沮县、平乐县、修城县、嘉陵县、阴平县、甸氐县、平武县、刚氐县。

• 南中

南中本四郡,分别是牂柯郡、益州郡、永昌郡、越嶲郡,后又划为七郡,增设朱提郡、云南郡、兴古郡。

牂柯,下辖四个县,分别是万寿县、沮兰县、广谈县、毋敛县。

益州,公元225年(建兴五年),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后改为建宁郡,并任命李恢为太守。下辖二十四个县,分别是滇池县、同劳县、同安县、连然县、建伶县、毋单县、秦臧县、味县、牧麻县、同乐县、谷补蓉县、同濑县、双柏县、昆泽县、漏江县、谈槁县、伶丘县、修云县、俞元县、新定县、兴迁县、平乐县、三沮县。

永昌,下辖八个县,分别是不韦县、比苏县、哀牢县、永寿县、巂唐县、雍乡县、南涪县、博南县。

朱提,本属犍为郡,为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赵云所攻取,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刘备划分朱提郡,并以邓方为太守,下辖八个县,分别是朱提县、堂螂县、南秦县、汉阳县、南广县、临利县、常迁县、新兴县。

云南,公元225年(建兴五年),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后置云南郡,并以吕凯为太守,下辖九个县,分别是云南县、叶榆县、遂久县、弄栋县、蜻蛉县、河阳县、梁水县、贲古县、西随县。

兴古,公元225年(建兴五年),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后置兴古郡,下辖八个县,分别是宛温县、律高县、镡封县、句町县、汉兴县、胜休县、都唐县、西平县。

政治

行政

刘备

刘备以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安排主要将领,基本沿袭汉制。另,以尚书令辅佐军师理政,处理日常政务,符合魏晋官制发展的规律。同时,出镇军事要地的制度初步成形。对曹魏军事斗争的前沿汉中,由加将军称号的汉中太守魏延出镇。这一格局日后稍有修补。关羽败亡后,李严于公元227 年(建兴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补关羽空缺。刘琰“班位每亚于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公元221 年(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蜀汉一方面接受汉末曹操霸府政治以丞相总揽朝政的现实,另方面仍然以汉制三公之一的司徒作为处理日常政务的最高辅政官员。同时设立丞相和司徒,实现了恢复传统与尊重现实之间的平衡。司徒的决策地位远远逊于丞相,只能作为丞相的助手行使行政执行权。在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如同曹操霸府一样,许多日后的重要官员都有过在丞相府担任掾员的经历。如姜维曾被诸葛亮“辟为仓曹掾,使典军事”。

公元224 年(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巨无细,咸决于亮”。另一位受刘备遗诏辅佐幼主的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留镇永安。公元223年(章武三年)中都护近似中书。或许刘备只希望诸葛亮主持朝政决策军政大事,仍然试图为后主日后亲政留下一定自由空间。李严便被委任这一角色,以区别外廷与内廷的差别。但李严因操办北伐军粮渎职而被诸葛亮弹劾罢官,破坏了刘备的这一安排。只是诸葛亮一心辅佐汉室,全无私心,蜀汉才无曹操霸府转化为曹丕篡汉之虞。

诸葛亮死后,刘禅不设立丞相。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人事任免,出兵征讨,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

礼制

刘备对刘表、刘璋的大赦制度作了批判,而诸葛亮也指出了刘璋治理益州弊政的原因。他认为,刘璋实施的所谓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拢人,哟美好高位尊宠臣下,僭越法度,积重难返,而树立法律的威严,法律施行则会感恩,并以爵位管辖百姓,爵位增加则知道荣耀,荣誉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进退有度,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不但包含了法家认为法治优於德治的观念,也体现了法家理论建立的基础——性恶论。

刘备诸葛亮治国是礼法并施,威、德并行,强调“循章明法”、“劝善黜恶”,亦即以法为体,着重公平客观原则;以德为用,着重教化为本。以商鞅之法,却不迷信其权威主义,取其理法,结合儒家教化,把行法与教化合而为一。经过这样的“法治革新”运动,蜀汉政权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吏治也逐渐清明。而蜀汉后期,执政者费祎 多次施行大赦,大司农孟光引诸葛亮、刘备故事对费祎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法律

蜀汉的法律是《蜀科》,刘备初入川时,百废待兴,乃命当时对典制、旧法熟悉者许慈、胡潜、孟光、来敏典掌旧文、草创制度。在平定益州之后,便着手制定典律,据《三国志》记载,参与蜀科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蜀科的具体内容已经丢失,但是据《诸葛亮传》记载,蜀汉虽然执法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

军事

军队编制

蜀汉的兵制有点特别,据《历代兵制》载,蜀汉的军队大体分为五个部分,即前军、右军、左军、后军、中军,又《三国志》及《华阳国志》记载,蜀汉的主要将领关羽官封前将军,张飞封右将军,马超封左将军,黄忠封后将军,赵云则以翊军将军领中护军。五人的官职表面看起来与《历代兵制》的说法相对应,但实际发生却并非如此,关羽、张飞早期跟随刘备时候就将刘备有限的军队分别统制,马超加入刘备后也独领一军在汉中之战与张飞协同作战,关羽、张飞、马超又同时具有假节的权利,赵云常居中军随刘备征伐,独自入川作战时率领的也是刘备留在荆州的中军部队,而黄忠虽然官拜后将军,但是却常常属中军作战,入川之战和定军山之战都是在刘备的指挥下完成,汉水之战也是和中军赵云共同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汉水黄忠在去执行任务时需要赵云授予兵马。可见五虎将里,黄忠和赵云是同属于中军的。

《历代兵制》又载,蜀汉军中又置有军师、都护、护军、监军、典军、参军、督军。刘备时代不置军师,但置有军师中郎将及军师将军,诸葛亮、庞统以及后来的法正、黄权,所封的官职都是偏武官向的,他们不但作为刘备的参谋参赞军事,而且还领兵作战,甚至亲自上战场,庞统更是死在了战场上。诸葛亮时代置三军师,即前军师、中军师、后军师,担任者分别是魏延、刘琰、费祎。赵云死后诸葛亮将中护军一分为五,即中护军、前护军、右护军、左护军、后护军,其他如监军、典军等也分前后左右中。担任者如中部督向宠、参军马谡、中典军王平、中监军邓芝等不一一列举。

蜀汉兵制有个比较奇怪的地方,就是官职高的并不一定拥有更高的权利,汉中之战,征西将军黄忠需要翊军将军赵云授予兵力,征北将军申耽被副军将军刘封所统制,即便是蜀汉后期,卫将军姜维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北伐作战。

特别兵种

• 白毦

白毦是一支由陈到统领的,号称是刘备帐下的精锐部队,刘备死后这支部队就随陈到驻守永安。名字由来不详,有一种说法是类似于御林军的这种近卫部队,而白眊只是一种装饰品,但此说法无从考证。

• 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先后由王平、张嶷统领,是诸葛亮平定南蛮叛乱后,在南蛮招募的一支蜀汉劲旅,这支部队作战时所向披靡,号称“飞军”,后称其为无当飞军。

• 神刀军

神刀军是一支以兵器见长的军队,军队所装备的神刀是蒲元所造。蒲元打造的神刀注重淬火这一环节,刀的材质是钢。

• 连弩士

连弩士是诸葛亮在平定南蛮过程中,针对南蛮兵所特别创建的一支军队,部队装备诸葛亮发明的连弩,部队规模三千人。

• 虎步军

虎步军是蜀汉的主要步兵,诸葛亮曾让姜维统领过这支部队,后由孟琰统领在北伐过程中与魏军作战。

武功

蜀汉一直都以克定中原、兴复汉室为目标,所以军事行动的主要矛头都对准了占据关中、中原的魏国,而另一方面,蜀汉南中地区常有叛乱,因此从刘备时代开始,蜀汉就置有庲降都督一职。

• 北伐

公元228年(建兴六年)春,诸葛亮事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魏明帝曹睿派张郃往街亭大破马谡,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同年(228年)冬,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不克而还,魏将王双来追,被斩杀。

公元229年(建兴七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来救,被诸葛亮击退。

公元230年(建兴八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赤坂。但因雨水太猛,被栈道隔绝,魏军不得已而撤退。同年(230年),诸葛亮派遣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诸葛亮割麦于上邽。司马懿追诸葛亮至卤城,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召诸葛亮退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公元235年(建兴十三年),马岱率众伐魏,为牛金击退。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公元244年(延熙七年),魏曹爽领十万大军来攻汉中,汉中都督王平兴兵据势,姜维和费祎等率军前去支援,曹爽大败。

公元247年(延熙十年),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

公元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平手。

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陈泰行军至洛门,姜维却已因军粮耗尽而退军。

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姜维率军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城降。姜维进围襄武,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拔其县民还蜀。

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死伤数万,退保狄道城,姜维围住狄道城攻打,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退军驻扎钟题。

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维整顿兵马,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却没有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死伤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

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姜维趁魏关中空虚率兵出秦川,又率领万人出骆谷。魏大将军司马望于邓艾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依山扎营,姜维多次挑战,但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

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

姜维历次北伐战绩,互有胜负,军队已到达华阴、蒲城一带。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 南征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南中雍闿、高定、朱褒叛乱,诸葛亮率军前往平定,并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服。

公元233年(建兴十一年),南中刘胄反,刘禅派马忠替代张翼,率领将军张嶷前往平定,将刘胄斩杀。

公元240年(延熙三年),越隽郡当地夷人作乱,刘禅派遣张嶷前往平定叛乱,并对越隽郡进行开发,打通越隽郡与成都之间的道路。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永昌蛮夷叛乱,刘禅派遣霍弋前往平定。

武将文臣

武将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马岱、关平、王平、姜维、刘封、严颜、吴兰、雷铜、张翼、张嶷、诸葛尚、周仓、陈到、夏侯霸、关兴、张苞、廖化、马忠、句扶、吴班、傅佥、孟获、诸葛瞻、霍弋、王伉、罗宪、向宠、孟达、吴懿、赵广、赵统、高翔、冯习、祝融、董厥、

文臣:

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马良、马谡、蒋琬、费祎、董和、张松、孙乾、糜竺、简雍、伊籍、郤正、刘巴、杨仪、费诗、邓芝、李恢、吕凯、向朗、李严、李丰、王甫、黄权、黄崇、秦宓、郭攸之、赵累、

外交

与曹魏

刘备自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起衣带诏事发后,直到建国一直都与曹操势力处于敌对状态,蜀汉的主要的目标是入主中原。虽然两国大臣有互通书信的行为,但都属于私人交往,不属于国家外交。

与孙吴

刘备势力与孙权势力自赤壁之战起开始联合,而后建立起同盟的关系,关羽北伐时东吴一度打破联盟,袭击关羽。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刘备伐吴失败后,孙权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孙刘重新联盟后,关系一直很稳定,蜀汉先后派往东吴巩固联盟关系的使者有邓芝、宗预等人,东吴派往蜀汉的使者有张温等。两国的友好关系持续了有四十多年。

民族

蜀汉在西、南两个方向的扩张,主要是在对少数民族的平叛上。国家能驻军、征税、征兵的地方,才称得上是其疆域。蜀汉建国时,曾派官吏到西南少数民族地方进行治理,但很多都遭到杀害,使蜀汉在这些地方的统治名存实亡,不能从这些地方征税、征兵。平叛以后,才使蜀汉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权真正行之有效,蜀汉才真正谈得上拥有这些地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疆域扩张。对西南蛮夷的降服,就是把蜀汉势力向西、向南延伸的过程。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四郡,七纵七擒孟获,孟获表示愿率众归服,四郡皆平,于是改置新置数郡。诸葛亮平定了南中的叛乱后,为了便于控制,就把原来的四郡改为建宁、云南、兴古、永昌、越巂、牂牁六郡,安排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官员为郡守。对原来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也保留下来,让原来的酋长进行统治。对一些在当地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都安排了较高的官职,以稳定少数民族的关系。如盂获就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孟琰被封为辅汉将军。这样的安排,对拉拢少数民族上层,稳定南中的局势,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样蜀汉把统治势力扩展到了今贵州东部边境,最西边入今缅甸境内,最南边达今云南省最南端。以后霍弋、张嶷、马忠等又把这种拓展成果巩固下来。南方、西方的扩张,为蜀汉在北边、东边的扩张提供了兵源和战略物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方向的扩张是最有成效的。

经济

农业状况

成都平原

蜀汉政权控制下的益州地区,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二是作为益州北面门户的汉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

前两个部分自战国以来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誉。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以后,刘焉、刘璋父子先后领益州牧,统治益州本部;而汉中则在道教首领张鲁的控制之下。那时,中原大乱,益州独安,故而流民不断迁入。史载:“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者数万家”,而关西(关中陇右)民从子午谷奔汉中者亦“数万家”。在刘备规取前,益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汉中地区也是“民殷国富”。这同惨遭破坏,户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显著的反差。

由于刘备集团占据益州之后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同北方的曹魏集团不一样,因而治理蜀汉,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首先,恢复农业生产不是采取以大规模屯田为主的措施,而是大力扶植和发展州郡农业经济。史载,刘备既定益州以后,曾有人建议,将成都城内屋舍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将士,赵云反对说:“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刘备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让百姓“安居复业”,然后征其赋役,就成为蜀汉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并得以延续下去。小农经济是蜀汉立国的基础。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治理者,深谙足兵足食是“富国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复汉室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始终重视“务农殖谷”这件大事。史书上关于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闭境劝农,育养民物”,“休士劝农”等记载,比比皆是。他反对“妨害农事”。认为“使民心不乱”,才能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为了保证农业丰收,诸葛亮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自战国时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来,它一直是西蜀农业的命脉。诸葛亮继续维护这里的水利设施。据《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护一个水利工程,可谓前无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对农业生产的命脉——水利设施的重视。由于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蜀地本来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农业产量很高。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今德阳)、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亩产三十斛以上的记录。

蜀中水利工程都江堰

诸葛亮在发展州郡农业的同时,也进行屯田。见于记载的,有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屯田于渭滨。史书云:“(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末,姜维率兵士屯沓中种麦,说明军屯仍然存在。除军屯外,又设有民屯,且民屯长官由同级行政官员兼领。史载:吕乂(yi,音义)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便是其证。由于益州的经济没有遭受如中原那样严重的破坏,没有广行屯田的必要和可能,故而,其屯田的规模也不如魏、吴大。尽管如此,它对减省军粮转运之烦,减少小农的经济负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诸葛亮征南中后,促进了南中的进一步开发及其与内地的联系。李恢为庲降都督(今云南曲靖),重视农业生产,所在屯垦,政绩颇著,故南人称味县为“屯下”。他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二郡从事农业生产。他在任期间征调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等,使军国所用充足。史称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就是对他发展农业的肯定。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继续执行诸葛亮的既定国策,重视内部安定,没有轻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能持续稳定发展。直至蜀末,犹谓“男女布野,农谷栖亩”,农业也未受到根本损伤。

工商行业

蜀锦

在蜀汉农业发展的同时,工商业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刘备刚定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利入甚多”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为此,设置盐府(或曰司盐)校尉,下设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业。蜀中素来富有井盐、铁矿资源。史载,蜀地“家有盐泉之井”,临邛的井盐,“一斛水得五斗盐”,产量不低。至于临邛的铁冶历史,更可追溯到汉代。蜀汉政权设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和武器制造。盐铁官营,不仅满足了国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盐、铁之外,蜀汉的丝织业,特别是织锦业,上经两汉,至汉末三国达到发达时期。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期间,蜀锦的产量就相当可观了。否则,刘备据有益州之初,就用现成的蜀锦赏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象了。到诸葛亮治蜀时,设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晋左思《蜀都赋》形容其繁盛状况是:“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织锦业的规模和产量提高了。

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终蜀之世,锦和其他丝织品的产量一直较高。以至蜀亡之时,库存锦、绮、彩、绢尚“各二十万匹”。锦、绮都是名贵而技术要求极高的丝织品,能生产如此之多,充分显示出蜀汉手工业生产的昌盛和发达。据专家考证:“蜀锦之盛,当在蜀汉之世”;“蜀中工业之盛,较之中原各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

农业生产是手工业生产的基础。蜀汉手工业的繁盛状况,反过来说明了诸葛亮及其继承者治理蜀汉,的确卓有成效,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蜀汉的商业可分两类,一类以交聘、互市的形态存在。如诸葛亮曾以川马、蜀锦作为和吴交聘的礼物,而魏国所得之蜀锦,则“市于蜀”。交聘也好,互市也好,由于各国币制及币值不一致,恐怕多是以物易物。这是属于第一类。至于蜀汉之境内贸易,通用货币,则属于另一类。如刘备刚平定益州,在府库被将士抢光之后,为了重新筹集军资,曾接受刘巴的建议,铸造直百大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数月之间,“府库充实”。这是一次特殊交易,但同样显示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蜀汉货币的流通,交换经济的活跃,长期胜过中原。蜀都成都,商业也相当繁荣。左思《蜀都赋》形容成都的商业时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由于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各种奇珍异品,均穷极于时,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

总之,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益州地区社会经济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刘备控制益州之初,蜀中经济仍是比较好的。其后,虽然由于连年北伐,经济发展受到一些影响,但由于益州基础和自然条件好,加上诸葛亮及其继承者们的悉心经营,直至亡国,社会经济也不是处于危机之中。

财政赋税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钱面有铸字“直百五铢”、背有“好右有为”,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

而蜀汉的收入有田租,但暂未有实例;盐铁对蜀汉有不错的利润;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另有其他收入没有记录。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军粮、赏赐等,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

人口状况

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在籍户口分别为二十万户与九十万人,经诸葛亮治蜀,至蜀亡时(263年)共有1082000人,其中户数二十八万、民数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学者考虑未纳入户口统计的兵籍、吏籍、漏籍、荫户、佃客及少数民族等不纳入统计的人群,而认为蜀汉约有400万人。

文化

文体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时所写的一种文体。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其中的代表。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出师前向刘禅上疏,劝导他尊贤纳谏,发扬刘备品德,并推举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将,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

出师表书法作品

《出师表》就是关于军队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并无篇名。萧统编《文选》时收录了这篇文章,给加上《出师表》的篇名。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临行前又上表奏疏(见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人遂分称为前后《出师表》。但《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所写,后世争议颇多。建筑

刘备墓是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史称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

史载,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死白帝城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县城),五月梓宫还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墓拔地而起,呈圆堆形,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3亩,形若小丘。茔上树木参差,墓边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照壁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

社会

邮驿事业

与曹魏在北方建立政权同时,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当时四川的交通比较落后,山路居多。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在开辟四川邮驿事业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备建汉后,为了对付北方的曹魏,在汉中地区建立了北伐的军事基地。为打通军输要道,在四川与汉中之间开通了四条主要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国还在汉中设置了重要军事关隘白水关。白水关周围的山上布满了烽火楼。从白水关到国都成都400里间设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馆舍,以保障邮驿的正常运行。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地区,大将关羽也在沿江设立了军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从后方一直通达襄樊前线。

社会秩序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派邓芝去东吴重修盟好的同时,提出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因为吴汉结盟之后,魏就开始对吴用兵,吴魏的相争,就给汉造成了一个短时间的机会,可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以恢复国力。诸葛亮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时机,整修水利,奖励农耕,减轻农民负担,因而使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因地处著名产茶的西南地区,所以饮茶的风气甚盛,足以代酒,因此饮酒之风不及魏、吴。民间亦有拜祭鬼神,诸葛亮死后,刘禅初期不予立庙,百姓仍在路上祭祀。朝廷中,蜀汉后期,刘禅听信黄皓、陈祗巫鬼之说,最后间接令蜀汉被曹魏所灭。

世系

刘备

刘禅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

年期

烈祖昭烈皇帝刘备161年-223年221年-223年章武221年-223年
安乐思公(晋朝谥)孝怀皇帝(汉赵刘渊谥)刘禅207年-271年223年-263年建兴延熙景耀炎兴223年-237年238年-257年258年-263年263年

注:

刘备与刘禅又分别称先主与后主。